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在110年前,袁世凯何以逼退清政府成为临时大总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110年前,袁世凯何以逼退清政府成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果实是如何被“窃取”的?

编者按:今天是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多省响应,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孙中山也赶回国内,在1912年1月1日于南京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成立了中华民国。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中学习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却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这一系列事件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具体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日前出版的《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一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复杂的中国问题趋于简单化”,变成了如何处理好孙中山、掌握着清朝兵权的袁世凯和清政府的三角关系;如果清政府誓不和平退位,中国就将立即陷入南北对峙之中,而当时袁世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非常微妙的环节中”。孙中山承诺,假如袁世凯如约逼退清政府,他就如约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

《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
马勇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

下面这一节选章节为我们呈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和过程。不过,在马勇笔下,这段历史进程还可以放在中国1840-1915年的“叠变”过程中,这也意味着,近代中国是一场又一场的变革,但甲午之后的一切变革几乎都没有走完全程——“维新时代还没有结束,急剧的政治变革发生了;政治变革还没有头绪,排外主义萌生,中国转而实行新政……”而辛亥革命也没有走完全程。一场一场变革叠加,在马勇看来,是人为制造了混乱,堪称“欲速则不达”。

《从南京到北京》(节选)

文 | 马勇

孙中山成立临时政府是辛亥年最大的事件,快刀斩乱麻,一下子将南北纠缠不清的问题解决了,将南方的革命对象一下子变成了第三者,可有可无。因为十七个省的独立和投票选举,不管怎么说已使清政府失去了合法性。现在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黎元洪、黄兴等人先前对袁世凯的承诺。假如南北僵持一段时间,或南方找准机会北伐,直捣黄龙;或清政府重新振作,利用剩下来的几个省份,找准机会南征。总而言之,清政府如果誓不和平退位,中国就将立马陷入南北对峙之中,袁世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非常微妙的环节中。

所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尚未就职前,立即致电袁世凯进行解释,强调之所以在南方成立临时政府,主要是因为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构,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我孙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袁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所以我孙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天下。孙中山在这份电报结尾,呼吁袁世凯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可望。孙中山所曲折表达的意思,就是要袁世凯遵守承诺,早日劝退清帝,那么他还会遵守黎元洪、黄兴等人的承诺,将大总统之位交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浮雕。

南北之间的问题由此转换成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问题,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用孙中山的话说,南北之间继续谈判,已非议和,只是一种善后安排,因为清政府必须完全服从革命党人,服从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深夜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复杂的中国问题趋于简单化,就是如何处理好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的三角关系。假如袁世凯如约逼退清政府,那么孙中山就会如约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怎样让袁世凯顺利而不受伤地逼退清政府,这就是政治智慧。

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向朝廷上了一个密折,分析当前形势,建议朝廷尽快召开皇族会议,讨论究竟是否能够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共和方案,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应该怎么办。

在这份密折中,袁世凯详细回顾了南北议和的全过程,强调现在是海军尽叛,军饷无着,强邻虎视辽东,库伦不稳,人心涣散,继续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为朝廷计,为皇太后和皇上计,袁世凯态度明确,建议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优待皇室条件,这样不仅能保证皇室的尊严和体面,也为大清国历来宣扬的爱民如子树立一个典范,提供一个证据。

袁世凯说,我朝继承历代帝系,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垂法守。根据现在与南方革命党人谈妥的条件,革命党人表示他们会尊重历史,尊重皇室,尊重大清国的过去。现在南北战争已经僵持数月,东西友邦均因战祸而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列强现在还乐于调停者,是因为他们看到南北纷争说到底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改善,所以他们还能坚守中立不介入不干预。但是如果这种僵局不被打破而持续下去,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列强不出手,因为他们毕竟在这里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到那时,列强和南方革命党人都会将朝廷视为乱源,视为罪恶之首。感情既恶,谁又能保证朝廷未来还会享有什么样的优待条件,谁又有办法去约束去规范南方革命党人的行动呢?

袁世凯继续不露声色地警告道:读法兰西革命史,假如法王路易十六能够早点顺应舆情,接受妥协之策,何至于让其子孙后代一起受戮。现在南方革命党人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给隆裕皇太后戴上了一顶高帽,就看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如何回应了。

隆裕皇太后听了之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据说只能默默垂泪,不知如何是好。不过,皇太后答应按照袁世凯的建议尽早召开御前会议以决定大清国的未来和命运,她同时也请求袁世凯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能撂挑子,不能放下他们孤儿寡母不管。隆裕皇太后把他们母子的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她相信只要袁世凯想办法,一定能让他们母子保有体面、保有尊严。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根据袁世凯的建议,隆裕皇太后于1月17日召开宗室王公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同意南方的共和,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早已被南方革命党人深刻影响的庆亲王奕劻和贝勒溥伦在会议上主张朝廷主动退位,颁布共和,化被动为主动,一定会为朝廷为皇室赢得体面、尊严和实在的利益。此后几天的会议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都拿不出实在的办法。

1月23日,署湖广总督段祺瑞致内阁军咨府陆军部电,报告前线军心不稳,请求朝廷就战和问题、君主还是民主问题尽快做出决策。可能还不只是湖北前线军心不稳,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于第二天(24日)发布一个通告,告诫全国军民不要轻信浮言,更不能转相煽惑,以维持秩序。

秩序的混乱,京城的恐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更严重的是,革命党人彭家珍竟然于1月25日堂而皇之潜至良弼寓所,以锄奸的名义将这个顽固的宗社党头目炸成重伤,致其两天后死亡。

彭家珍自杀性攻击引起京城的一片混乱,宗社党的主要骨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寒而栗,纷纷作鸟兽散。至于那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更是闻风丧胆,纷纷出京,潜赴青岛、天津、大连等地。朝廷里留下的忠臣、重臣越来越少。

大清王朝至此已经毫无办法了,但让朝廷主动考虑怎样结束朝政,怎样停止政治运行,也确实是大难题,因为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所以不管朝廷如何恐慌,其实都在等待着偶然的突发的致命一击。1月26日,大清国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率清军将领姜桂题、张勋、何宗莲、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等四十六人联名致电内阁代奏,痛陈利害,恳请朝廷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奠大局,明降谕旨,宣誓中外。这致命一击对于清政府来说虽然太过沉重,但实际上还真的让清政府解了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室的尊严体面和这些北洋将领所说的“巩皇位而奠大局”。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忍痛连发三道诏书:一为清帝退位诏,二为公布优待条例诏,三是劝谕臣民诏。在这些文件中,皇太后表示现在全国人民多倾向于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因为朝廷不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所以根据国内外大势判断,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我和皇帝得以退处宽闲,悠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的诏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此,袁世凯从清政府手里获得了法律上的授权,大清国的主权、领土,都因这个授权转至袁世凯全权组织的临时政府手里。

稍后,孙中山如约结束南京临时政府。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提议,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从帝制到共和,从南京到北京,中国在这几个月跨过数千年,成为引领亚洲的先进国家。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叠变》“从南京到北京”,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110年前,袁世凯何以逼退清政府成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果实是如何被“窃取”的?

编者按:今天是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多省响应,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孙中山也赶回国内,在1912年1月1日于南京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成立了中华民国。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中学习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却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这一系列事件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具体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日前出版的《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一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复杂的中国问题趋于简单化”,变成了如何处理好孙中山、掌握着清朝兵权的袁世凯和清政府的三角关系;如果清政府誓不和平退位,中国就将立即陷入南北对峙之中,而当时袁世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非常微妙的环节中”。孙中山承诺,假如袁世凯如约逼退清政府,他就如约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

《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
马勇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

下面这一节选章节为我们呈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和过程。不过,在马勇笔下,这段历史进程还可以放在中国1840-1915年的“叠变”过程中,这也意味着,近代中国是一场又一场的变革,但甲午之后的一切变革几乎都没有走完全程——“维新时代还没有结束,急剧的政治变革发生了;政治变革还没有头绪,排外主义萌生,中国转而实行新政……”而辛亥革命也没有走完全程。一场一场变革叠加,在马勇看来,是人为制造了混乱,堪称“欲速则不达”。

《从南京到北京》(节选)

文 | 马勇

孙中山成立临时政府是辛亥年最大的事件,快刀斩乱麻,一下子将南北纠缠不清的问题解决了,将南方的革命对象一下子变成了第三者,可有可无。因为十七个省的独立和投票选举,不管怎么说已使清政府失去了合法性。现在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黎元洪、黄兴等人先前对袁世凯的承诺。假如南北僵持一段时间,或南方找准机会北伐,直捣黄龙;或清政府重新振作,利用剩下来的几个省份,找准机会南征。总而言之,清政府如果誓不和平退位,中国就将立马陷入南北对峙之中,袁世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非常微妙的环节中。

所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尚未就职前,立即致电袁世凯进行解释,强调之所以在南方成立临时政府,主要是因为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构,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我孙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袁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所以我孙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天下。孙中山在这份电报结尾,呼吁袁世凯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可望。孙中山所曲折表达的意思,就是要袁世凯遵守承诺,早日劝退清帝,那么他还会遵守黎元洪、黄兴等人的承诺,将大总统之位交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浮雕。

南北之间的问题由此转换成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问题,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用孙中山的话说,南北之间继续谈判,已非议和,只是一种善后安排,因为清政府必须完全服从革命党人,服从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深夜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复杂的中国问题趋于简单化,就是如何处理好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的三角关系。假如袁世凯如约逼退清政府,那么孙中山就会如约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怎样让袁世凯顺利而不受伤地逼退清政府,这就是政治智慧。

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向朝廷上了一个密折,分析当前形势,建议朝廷尽快召开皇族会议,讨论究竟是否能够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共和方案,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应该怎么办。

在这份密折中,袁世凯详细回顾了南北议和的全过程,强调现在是海军尽叛,军饷无着,强邻虎视辽东,库伦不稳,人心涣散,继续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为朝廷计,为皇太后和皇上计,袁世凯态度明确,建议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优待皇室条件,这样不仅能保证皇室的尊严和体面,也为大清国历来宣扬的爱民如子树立一个典范,提供一个证据。

袁世凯说,我朝继承历代帝系,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垂法守。根据现在与南方革命党人谈妥的条件,革命党人表示他们会尊重历史,尊重皇室,尊重大清国的过去。现在南北战争已经僵持数月,东西友邦均因战祸而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列强现在还乐于调停者,是因为他们看到南北纷争说到底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改善,所以他们还能坚守中立不介入不干预。但是如果这种僵局不被打破而持续下去,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列强不出手,因为他们毕竟在这里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到那时,列强和南方革命党人都会将朝廷视为乱源,视为罪恶之首。感情既恶,谁又能保证朝廷未来还会享有什么样的优待条件,谁又有办法去约束去规范南方革命党人的行动呢?

袁世凯继续不露声色地警告道:读法兰西革命史,假如法王路易十六能够早点顺应舆情,接受妥协之策,何至于让其子孙后代一起受戮。现在南方革命党人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给隆裕皇太后戴上了一顶高帽,就看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如何回应了。

隆裕皇太后听了之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据说只能默默垂泪,不知如何是好。不过,皇太后答应按照袁世凯的建议尽早召开御前会议以决定大清国的未来和命运,她同时也请求袁世凯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能撂挑子,不能放下他们孤儿寡母不管。隆裕皇太后把他们母子的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她相信只要袁世凯想办法,一定能让他们母子保有体面、保有尊严。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根据袁世凯的建议,隆裕皇太后于1月17日召开宗室王公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同意南方的共和,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早已被南方革命党人深刻影响的庆亲王奕劻和贝勒溥伦在会议上主张朝廷主动退位,颁布共和,化被动为主动,一定会为朝廷为皇室赢得体面、尊严和实在的利益。此后几天的会议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都拿不出实在的办法。

1月23日,署湖广总督段祺瑞致内阁军咨府陆军部电,报告前线军心不稳,请求朝廷就战和问题、君主还是民主问题尽快做出决策。可能还不只是湖北前线军心不稳,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于第二天(24日)发布一个通告,告诫全国军民不要轻信浮言,更不能转相煽惑,以维持秩序。

秩序的混乱,京城的恐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更严重的是,革命党人彭家珍竟然于1月25日堂而皇之潜至良弼寓所,以锄奸的名义将这个顽固的宗社党头目炸成重伤,致其两天后死亡。

彭家珍自杀性攻击引起京城的一片混乱,宗社党的主要骨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寒而栗,纷纷作鸟兽散。至于那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更是闻风丧胆,纷纷出京,潜赴青岛、天津、大连等地。朝廷里留下的忠臣、重臣越来越少。

大清王朝至此已经毫无办法了,但让朝廷主动考虑怎样结束朝政,怎样停止政治运行,也确实是大难题,因为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所以不管朝廷如何恐慌,其实都在等待着偶然的突发的致命一击。1月26日,大清国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率清军将领姜桂题、张勋、何宗莲、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等四十六人联名致电内阁代奏,痛陈利害,恳请朝廷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奠大局,明降谕旨,宣誓中外。这致命一击对于清政府来说虽然太过沉重,但实际上还真的让清政府解了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室的尊严体面和这些北洋将领所说的“巩皇位而奠大局”。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忍痛连发三道诏书:一为清帝退位诏,二为公布优待条例诏,三是劝谕臣民诏。在这些文件中,皇太后表示现在全国人民多倾向于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因为朝廷不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所以根据国内外大势判断,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我和皇帝得以退处宽闲,悠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的诏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此,袁世凯从清政府手里获得了法律上的授权,大清国的主权、领土,都因这个授权转至袁世凯全权组织的临时政府手里。

稍后,孙中山如约结束南京临时政府。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提议,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从帝制到共和,从南京到北京,中国在这几个月跨过数千年,成为引领亚洲的先进国家。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叠变》“从南京到北京”,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