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投资圈C等生,经常跑峰会混圈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投资圈C等生,经常跑峰会混圈子

投资人花样需求对峰会提出新要求。

文|融中财经 风信子

编辑|吾人

峰会俨然成了投资人找项目的重要渠道。

中秋节前夕,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举办,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913家产业链企业,3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154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涵盖系统集成、电芯、PCS、BMS、集装箱、消防、检测认证等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据报道,其中发现不少投资人参会,储能行业的全产业链峰会,自然会吸引这个赛道的投资的目光。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投资届现在的窘境,好的项目难求,尤其是热点赛道。

曾有投资人用“国内VC用80%的精力找项目,而美国VC用同样的精力管项目”来描述中美VC行业的差异,可见在国内找项目是每一个投资人的必修课,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投资经理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在找项目。

一个投资经理一年要看300-400个项目,如何找到这么多的项目呢,有投资人总结出了项目来源的分布,40-50%来自FA,20-30%来自同事和朋友,10%来自各种孵化器和路演,5%是自己陌拜或者其他渠道主动接触,还有5-10%的其他渠道,包括创业者主动找来,研报或者新闻稿件里提到的项目。

当然这个投资人没提到的峰会越来越成为投资人找项目不可或缺的渠道。

01 有人去峰会混圈子

一直以来,不同于二级市场需要按照政策规定披露信息,一级市场的信息相对封闭,可以说各家自扫门前雪。

随着近几年创投圈的发展,峰会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参加峰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也热情不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峰会既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投资大咖的投资理念,领会最新政策导向,分享投资经验,寻找投资与被投资机会的重要平台。像融中财经这样专注于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的媒体平台,除了对创投圈新鲜事的及时追踪和报道,还会定期举办出资人、投资人,以及与项目对接的的峰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级市场的透明度,活跃了市场以及信息的对称。

刚毕业入行两年的李峰,是创投圈典型的C等生,即“没家势、没背景、空有优秀学历的一类人”,出生于农村,虽毕业于某985高校,但在吃资源,靠经验的创投圈,李峰只拿到了入圈的门票,怎么在圈子里混下去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来说是经常迷茫所在。

刚入行的时候,硕士学历的李峰经常被安排一些案头工作,比如一些赛道的梳理与研究,然后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赛道去寻找相关项目。起初,李峰主要从行业研报中梳理项目,但这种方式看到的项目一般是融资轮次比较靠后,均是业内的头部企业,关键是很难接触到这些项目。

李峰表示,“做了两个月的案头工作,我连投资的门还没摸到,坐在办公室里干投资,让我感觉很沮丧。”

后来李峰尝试过用IT桔子、鲸准这类的数据库,通过检索某一赛道的项目来进行分类统计,然后通过陌拜或者打电话的方式来获取项目,“这样的方式比看研报好一些,我每天都能通过打电话联系上几个项目。这些联系上的项目,我会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来进行访谈,基本每天都能访谈到一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我锻炼了自己与项目方对话的能力,也了解了不少项目,不过虽然聊的项目多,但投成的项目几乎没有,在这些平台上通常拿不到许多头部机构投过的项目。此外,这些平台会通过注册邮箱主动给我项目BP,这些我通常不看,因为按照行业前辈的说法,一般主动找上来的项目质地都比较一般。”李峰表示。

后来,行业前辈带着李峰参加了几次行业峰会,并告诉他,行业峰会是个不错的获取项目的渠道。作为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职场小白,李峰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还有些腼腆,每次跟人交换名片的时候都需要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并故作成熟地和别人交流。

“公司很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峰会,我平均每个月都会参加至少一次峰会,八九月份峰会比较多的时候,一个月会参加两三次。我参加峰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听听大佬们的分享,这些消息平时是不容易获得的,趁机也能加一下大佬的微信,不过加上大佬的微信也很难有机会与他们交流,更多从大佬的朋友圈汲取营养;二是与业内人士互换名片,积累行业资源。参加峰会的人员很丰富,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记者,也有FA,更多的是像我这样初入行的投资人,通过与他们聊一些行业八卦,交流一些行业信息。与这些年轻的FA和投资人更容易交流,并形成一定的圈子,比如有些FA会建立微信群,并定期组织投资人进行线下活动;三是峰会上会有不少优质的项目来进行宣讲,项目创始人不仅会讲到自己的项目,还会把这个赛道做一定的讲解,是个不错的学习渠道。”李峰说道。

投资是个低门槛,高天花板的行业,C等生凭借一纸文凭进入这个行业,但是没有高手领进门,想做出些成绩还是很难的,峰会便成为C等生与高手对接的桥梁。

02 有人去峰会找信心

当然也有不少年轻投资人对于峰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另一位入行五年的年轻投资人杨韬表示:“我也经常跑各种峰会,疫情前跑峰会主要是认识一些人,混混圈子,今年以来,投资环境急转直下,许多刚入行的投资人发现自己真的只是一个‘金融民工’,每天工作与生活是完全分不开的,夜里1-2点开会是常有的事,但是收入呢,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别说大环境不好,机构裁员,不少年轻投资人都有了转行的念头,我也一度坚持不下去,今年跑展会主要是想看看头部机构怎么看当前的形势,以及如何来应对。比如,今年许多机构都扎堆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硬科技领域,2020年大热的医疗和消费赛道无人问津,这对于我这种做了五年消费的投资人来说非常痛苦,消费赛道还能不能投,怎么投,还有多少投资人对消费投资有信心等等都是我在峰会上关心的话题。今年8月份你们举办的峰会,其中新消费专场论坛上,我看到还有投资人对消费赛道充满信心,我也非常认同消费是个永不消失的行业。不过……”

杨韬犹豫了一下说到,“不过现在但凡有点名气的投资人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说出真实想法,这对于我们参会的人来说,也需要自己去甄别,总的来说还是能抓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也有不少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今年是迷茫的一年,一方面是融资难度空前加大,另一方面是曾经热门的赛道突然降温,不少投资人很难从熟悉的赛道切换到热门赛道,所以大家都希望到峰会上去吐吐槽,互相打打气,共同度过艰难时光。

03 有人去峰会找项目

当然今年并不是所有的赛道都不活跃,新能源、半导体等赛道在国家的倡导下,成为香饽饽,然而这些赛道的项目着实难以触及。

去年刚毕业的张鹏,学的是材料专业,以前这个专业无非是到厂里或者深造进入科研单位,然而去年新能源赛道爆火,张鹏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凭借材料专业成为金融圈的香饽饽。

入行后,张鹏被分配到了公司刚成立的新能源事业部。“刚毕业嘛,那时候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尤其还是自己一直想进入的投资行业。我去年8月份入职的,那时候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蔚小理等在股市上表现非常好,这让刚入行的我感到非常兴奋,经常幻想自己能和沈南鹏、张磊这样的大佬一样,在新能源赛道成为知名投资人。不过回到现实,加入新能源事业部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去哪里找项目,有公司的前辈带着,靠着前辈的圈内资源能接触到几个项目,行业突然火起来了,不少FA也是刚转到新能源业务上,由于缺乏专业性,推荐过来的项目鱼龙混杂。”

见过几个项目后,张鹏发现,目前不少新能源项目是重资产项目,融资额动辄百亿,对于一般的财务投资机构来说,参与的门槛极高,而且项目方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业务有协同关系的产投机构,这让张鹏的热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前辈们的资源用尽了,我今年主要靠跑展会来获取项目信息,最近我参加了几个不错的展会,会上与多家新能源相关企业进行了交流,并交换了名片。”

其实相比新能源,芯片赛道对财务投资机构更加友好一些,但是,芯片圈子更小,国内芯片有清华系、北大系、中科系等,以清华系为例。

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仅清华大学电子系85级,就涌现了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创始人朱一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等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

较为知名的清华系芯片公司有27家,既包括紫光展锐、紫光国微、兆易创新、长江存储、韦尔股份、卓胜微等国内头部公司,也有飞昂通讯、纵慧芯光、昆腾微电子、地平线机器人等初创公司。

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王凯告诉记者,他2017年便开始做芯片投资了,那时候国内的芯片投资还是个冷门赛道,关注度并不高,“2017年的时候,我好几个师兄从国外回来创业,都是国外英伟达,AMD这类大厂出来的,背景优秀。作为科班出身的投资人,深刻认识到芯片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也明白大厂出来的创业者是非常稀缺的,尽管当时一说投芯片,LP的热情并不高,但我们还是决定在芯片上下注。华为事件后,芯片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痛,不管是政府基金还是财务投资机构,纷纷转向芯片投资。经过去年的大火之后,现在能找到性价比高的项目已经不容易了。”

芯片是个非常专业的赛道,创投圈已经已经形成了生态,比如清华系,从创业到投资人,从上到下游都囊括了,外边的人想进来是很难的。他说道:“我见过不少投资人跑到各种峰会上去找项目,其实这也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峰会还是那些峰会,不同的时点,不同赛道,不同投资人对峰会的诉求各有千秋,年轻的投资人找机会,迷茫的投资人找信心,圈外的投资人找项目。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峰、杨韬、张鹏、王凯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投资圈C等生,经常跑峰会混圈子

投资人花样需求对峰会提出新要求。

文|融中财经 风信子

编辑|吾人

峰会俨然成了投资人找项目的重要渠道。

中秋节前夕,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举办,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913家产业链企业,3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154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涵盖系统集成、电芯、PCS、BMS、集装箱、消防、检测认证等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据报道,其中发现不少投资人参会,储能行业的全产业链峰会,自然会吸引这个赛道的投资的目光。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投资届现在的窘境,好的项目难求,尤其是热点赛道。

曾有投资人用“国内VC用80%的精力找项目,而美国VC用同样的精力管项目”来描述中美VC行业的差异,可见在国内找项目是每一个投资人的必修课,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投资经理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在找项目。

一个投资经理一年要看300-400个项目,如何找到这么多的项目呢,有投资人总结出了项目来源的分布,40-50%来自FA,20-30%来自同事和朋友,10%来自各种孵化器和路演,5%是自己陌拜或者其他渠道主动接触,还有5-10%的其他渠道,包括创业者主动找来,研报或者新闻稿件里提到的项目。

当然这个投资人没提到的峰会越来越成为投资人找项目不可或缺的渠道。

01 有人去峰会混圈子

一直以来,不同于二级市场需要按照政策规定披露信息,一级市场的信息相对封闭,可以说各家自扫门前雪。

随着近几年创投圈的发展,峰会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参加峰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也热情不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峰会既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投资大咖的投资理念,领会最新政策导向,分享投资经验,寻找投资与被投资机会的重要平台。像融中财经这样专注于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的媒体平台,除了对创投圈新鲜事的及时追踪和报道,还会定期举办出资人、投资人,以及与项目对接的的峰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级市场的透明度,活跃了市场以及信息的对称。

刚毕业入行两年的李峰,是创投圈典型的C等生,即“没家势、没背景、空有优秀学历的一类人”,出生于农村,虽毕业于某985高校,但在吃资源,靠经验的创投圈,李峰只拿到了入圈的门票,怎么在圈子里混下去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来说是经常迷茫所在。

刚入行的时候,硕士学历的李峰经常被安排一些案头工作,比如一些赛道的梳理与研究,然后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赛道去寻找相关项目。起初,李峰主要从行业研报中梳理项目,但这种方式看到的项目一般是融资轮次比较靠后,均是业内的头部企业,关键是很难接触到这些项目。

李峰表示,“做了两个月的案头工作,我连投资的门还没摸到,坐在办公室里干投资,让我感觉很沮丧。”

后来李峰尝试过用IT桔子、鲸准这类的数据库,通过检索某一赛道的项目来进行分类统计,然后通过陌拜或者打电话的方式来获取项目,“这样的方式比看研报好一些,我每天都能通过打电话联系上几个项目。这些联系上的项目,我会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来进行访谈,基本每天都能访谈到一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我锻炼了自己与项目方对话的能力,也了解了不少项目,不过虽然聊的项目多,但投成的项目几乎没有,在这些平台上通常拿不到许多头部机构投过的项目。此外,这些平台会通过注册邮箱主动给我项目BP,这些我通常不看,因为按照行业前辈的说法,一般主动找上来的项目质地都比较一般。”李峰表示。

后来,行业前辈带着李峰参加了几次行业峰会,并告诉他,行业峰会是个不错的获取项目的渠道。作为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职场小白,李峰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还有些腼腆,每次跟人交换名片的时候都需要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并故作成熟地和别人交流。

“公司很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峰会,我平均每个月都会参加至少一次峰会,八九月份峰会比较多的时候,一个月会参加两三次。我参加峰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听听大佬们的分享,这些消息平时是不容易获得的,趁机也能加一下大佬的微信,不过加上大佬的微信也很难有机会与他们交流,更多从大佬的朋友圈汲取营养;二是与业内人士互换名片,积累行业资源。参加峰会的人员很丰富,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记者,也有FA,更多的是像我这样初入行的投资人,通过与他们聊一些行业八卦,交流一些行业信息。与这些年轻的FA和投资人更容易交流,并形成一定的圈子,比如有些FA会建立微信群,并定期组织投资人进行线下活动;三是峰会上会有不少优质的项目来进行宣讲,项目创始人不仅会讲到自己的项目,还会把这个赛道做一定的讲解,是个不错的学习渠道。”李峰说道。

投资是个低门槛,高天花板的行业,C等生凭借一纸文凭进入这个行业,但是没有高手领进门,想做出些成绩还是很难的,峰会便成为C等生与高手对接的桥梁。

02 有人去峰会找信心

当然也有不少年轻投资人对于峰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另一位入行五年的年轻投资人杨韬表示:“我也经常跑各种峰会,疫情前跑峰会主要是认识一些人,混混圈子,今年以来,投资环境急转直下,许多刚入行的投资人发现自己真的只是一个‘金融民工’,每天工作与生活是完全分不开的,夜里1-2点开会是常有的事,但是收入呢,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别说大环境不好,机构裁员,不少年轻投资人都有了转行的念头,我也一度坚持不下去,今年跑展会主要是想看看头部机构怎么看当前的形势,以及如何来应对。比如,今年许多机构都扎堆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硬科技领域,2020年大热的医疗和消费赛道无人问津,这对于我这种做了五年消费的投资人来说非常痛苦,消费赛道还能不能投,怎么投,还有多少投资人对消费投资有信心等等都是我在峰会上关心的话题。今年8月份你们举办的峰会,其中新消费专场论坛上,我看到还有投资人对消费赛道充满信心,我也非常认同消费是个永不消失的行业。不过……”

杨韬犹豫了一下说到,“不过现在但凡有点名气的投资人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说出真实想法,这对于我们参会的人来说,也需要自己去甄别,总的来说还是能抓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也有不少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今年是迷茫的一年,一方面是融资难度空前加大,另一方面是曾经热门的赛道突然降温,不少投资人很难从熟悉的赛道切换到热门赛道,所以大家都希望到峰会上去吐吐槽,互相打打气,共同度过艰难时光。

03 有人去峰会找项目

当然今年并不是所有的赛道都不活跃,新能源、半导体等赛道在国家的倡导下,成为香饽饽,然而这些赛道的项目着实难以触及。

去年刚毕业的张鹏,学的是材料专业,以前这个专业无非是到厂里或者深造进入科研单位,然而去年新能源赛道爆火,张鹏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凭借材料专业成为金融圈的香饽饽。

入行后,张鹏被分配到了公司刚成立的新能源事业部。“刚毕业嘛,那时候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尤其还是自己一直想进入的投资行业。我去年8月份入职的,那时候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蔚小理等在股市上表现非常好,这让刚入行的我感到非常兴奋,经常幻想自己能和沈南鹏、张磊这样的大佬一样,在新能源赛道成为知名投资人。不过回到现实,加入新能源事业部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去哪里找项目,有公司的前辈带着,靠着前辈的圈内资源能接触到几个项目,行业突然火起来了,不少FA也是刚转到新能源业务上,由于缺乏专业性,推荐过来的项目鱼龙混杂。”

见过几个项目后,张鹏发现,目前不少新能源项目是重资产项目,融资额动辄百亿,对于一般的财务投资机构来说,参与的门槛极高,而且项目方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业务有协同关系的产投机构,这让张鹏的热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前辈们的资源用尽了,我今年主要靠跑展会来获取项目信息,最近我参加了几个不错的展会,会上与多家新能源相关企业进行了交流,并交换了名片。”

其实相比新能源,芯片赛道对财务投资机构更加友好一些,但是,芯片圈子更小,国内芯片有清华系、北大系、中科系等,以清华系为例。

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仅清华大学电子系85级,就涌现了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创始人朱一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等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

较为知名的清华系芯片公司有27家,既包括紫光展锐、紫光国微、兆易创新、长江存储、韦尔股份、卓胜微等国内头部公司,也有飞昂通讯、纵慧芯光、昆腾微电子、地平线机器人等初创公司。

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王凯告诉记者,他2017年便开始做芯片投资了,那时候国内的芯片投资还是个冷门赛道,关注度并不高,“2017年的时候,我好几个师兄从国外回来创业,都是国外英伟达,AMD这类大厂出来的,背景优秀。作为科班出身的投资人,深刻认识到芯片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也明白大厂出来的创业者是非常稀缺的,尽管当时一说投芯片,LP的热情并不高,但我们还是决定在芯片上下注。华为事件后,芯片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痛,不管是政府基金还是财务投资机构,纷纷转向芯片投资。经过去年的大火之后,现在能找到性价比高的项目已经不容易了。”

芯片是个非常专业的赛道,创投圈已经已经形成了生态,比如清华系,从创业到投资人,从上到下游都囊括了,外边的人想进来是很难的。他说道:“我见过不少投资人跑到各种峰会上去找项目,其实这也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峰会还是那些峰会,不同的时点,不同赛道,不同投资人对峰会的诉求各有千秋,年轻的投资人找机会,迷茫的投资人找信心,圈外的投资人找项目。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峰、杨韬、张鹏、王凯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