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用机器代替人工无疑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早在六七年前,无人配送就开始成为了互联网厂商预研的重点领域,不仅仅是国内的阿里、京东、美团,海外的亚马逊、谷歌等企业也都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海量的资源。特别是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无需接触的无人配送也曾经有过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如今,这一“黑科技”似乎也开始逐渐被冷落。
日前有消息显示,亚马逊方面突然关停了无人配送车项目,其400人的团队面临解散和调岗,服役3年的无人配送车最终将无疾而终。
作为亚马逊配合无人超市、无人机配送所组成的探索业务,无人配送车项目是其“未来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在4个月前,亚马逊方面还在举办了一场推介活动。并且400人的团队和3年时间也就意味着数以千万美元以上的高额投入,因此这一项目的无疾而终,确实有些让人猝不及防。
对于这个被称为“Scout”的无人配送车项目关闭,亚马逊公司发言人Alisa Carroll给出的是解释是,“在有限的测试场地内,我们努力为客户创造独特的送货上门体验,但许多顾客反馈说无人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将暂停线下场地测试,对该项目进行重新调整”。
显然,与绝大多数被科技巨头放弃的项目一样,效果不及预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由此看来,整个行业的寒气不仅在国内市场蔓延,海外巨头同样感受到了寒意。
在当下的这个寒冬期里,“活下去”俨然已经成为了每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底线,这也就意味着经营策略不可避免的会走向保守,以及对于创新业务的支持力度不复往昔。而“没钱了”就是这类具有探索、创新性质的项目被砍的直接原因,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探索项目都会被关停,而是“钱景”不明朗的才是,毕竟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项目如今就还搞得热火朝天。
那么问题就来了,无人车配送怎么就比不上无人机配送呢?其实这是因为相比于无人机,无人车配送有些过于超前了。诚然,这两个产品都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相信大家应该都遇到过快递不送货上门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菜鸟驿站、丰巢快递柜这类产品,但这显然并非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而出现这一情况,根本原因无疑是运力紧张,无法实现送货上门。
既然现有条件下纯粹用人力实现送货上门不太现实,那么选择不会疲惫或效率更高的机器来实现,就成为了许多企业给出的解决方案。可同样都是解决物流环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实现的手段却完全不同,无人机配送是“人机配送”,考虑的是合规性和成本两大问题,但无人车配送还要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毕竟无人机配送需要有人来操作,而无人车则是真的“无人”,是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
此外,无人机是在天上飞,且超低空空域几乎不存在其他飞行器,只需做好有冗余的飞控系统以及足够强的抗干扰能力,无人机配送其实相对简单。实际上,目前使用大型无人机进行支线运输在业界已经相当成熟了。
但无人配送车所面临的情况,在复杂程度上则是指数级的提升。别的不说,单单是一个“Corner Case”就曾困扰了自动驾驶领域很多年。而Corner Case简单来说,就是“在正确的位置上出现了不可预测的目标”,比如说有人突然闯红灯,或是宠物狗突然挣脱了主人的控制。
此前就曾有报道显示,阿里旗下的无人配送车“小蛮驴”,就出现过驶入河南大学校园里一片未干水泥地、并深陷其中的情况。前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顾维灏曾表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要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规则。而无人配送车赛道可以说同时具备了低速、载物、商用三个优势,但场景过于复杂则是无人配送车始终难以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据悉,亚马逊无人配送车的车轮是由坚固的材料制成,车身四周还配备了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其他传感器。在其过马路时会开始闪光,目的是发出信号提醒行人和来往车辆的司机,并且可以实时监测绕开道路上的宠物、行人和各种障碍物。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些机器人目前仍只能在工厂及园区等封闭环境内使用,甚至于亚马逊在测试无人配送车的时候依然需要专人陪同。
这其实是因为在无人配送车运行的末端配送场景,与一般无人车运行的公路环境迥异,存在诸如自行车、行人、宠物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现在的技术还很难处理如此非标准化的场景。而疫情期间无人配送车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是因为当时人都在居家,对无人配送车的路况应对能力降低了一定的门槛。再有一点就是,无人配送车的落地还牵扯到背后的运营调度、仓储、订单管理、人员管理等一系列后台系统的变化与重塑,而这无疑又是一大笔成本。
并且除了技术与资金层面的问题外,社会层面的难题同样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有人偷走包裹的情况。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就已经出现了有人专门偷快递员放在消费者门口的快递,一旦大规模使用无人配送车、不法分子可能是直接把车给拿走了。所以想要看到无人配送车来解决无法送货上门的问题,短时间内可能还没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