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才杂志 顾天娇
这两年的一个明显的经济特征就是上游涨价导致不少下游企业受到挟制。
比如餐饮行业,粮食、肉类、调味品等涨价以及疫情反复带来的消费需求减少带来双重压力;光伏行业,硅料涨价,导致硅片组件等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下游电站的建设。
在新能源产业链中,锂价飙升、动力电池厂商承压,新能源车企利润也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有人戏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在为锂矿“打工”。
时代机遇之下,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也从当年那个频频收购、负债累累的冒险家,摇身一变成为了站在新能源汽车“食物链顶端”的高级玩家。
被动反击不及未雨绸缪
将一家代理锂矿进口业务的公司打造为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锂生产商要几年?
蒋卫平用了18年。
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四川省射洪锂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2年创建;2004年蒋卫平通过天齐集团收购射洪锂业;2010年天齐锂业(002466.SZ)上市。
2012年,锂生产商美国洛克伍德公司发布公告,与泰利森签署《收购协议》,拟以每股6.50加元的对价全面收购泰利森。泰利森正是当时天齐锂业的锂辉石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固体锂矿生产商。
如果泰利森被洛克伍德收购,那么天齐锂业就会像如今诸多利润受损的下游企业一样,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很快,蒋卫平就做出决策,不仅要破坏洛克伍德的收购计划,他还要取而代之,拿到泰利森的控制权。为此蒋卫平与多家国内机构联手,并迅速推进国内各项审批流程,设计出经典的爬行收购方案,最终成功打败洛克伍德,完成对泰利森的收购。
从表面上看,天齐锂业的这次收购是“被动反击”,但实际上在更早之前,每每与外商进行艰苦的商务谈判时,蒋卫平就已经有了收购的念头,因此收购泰利森更适合被看做一次“主动出击”,只是略显仓促罢了。
所处产业链越长的企业,越容易感受到上下游供需变动带来的压力波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企业选择签订长期协议、提前锁定价格,有的则选择通过参股、并购的方式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天齐锂业就是后者。
如今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忙着收购锂矿,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也想要自研动力电池。在明确产业前景的前提下,锁定上游资源其实一直被看做明智的选择,但与其等到上游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时再出手,不如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并购也可以是“连续剧”
在布局上游锂矿的同时,蒋卫平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收购来的资源利用好?
“蛇吞象”之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就拿收购泰利森来说,2014年泰利森的锂矿产量为 43万吨,而当时天齐锂业能够加工处理的锂精矿大概 13万吨,有近70%的锂矿天齐锂业自身无法承接,业务的协同效应大大受限。
为此,天齐锂业再次发起收购,这一次是收购银河锂业,一家连年亏损的锂化合物加工企业。虽然有着电池级碳酸锂的技术和产线,但银河锂业由于缺少资金采购原材料曾一度陷入停工状态。
这次收购使得天齐锂业获得了1.7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的产能,锂化合物加工产能合计达到 3.61万吨,锂精矿利用数量达到了24万吨,对自身锂精矿利用率有所提高。所以可以说,天齐锂业收购银河锂业除了看中后者的技术、产线,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配合前期对锂矿的收购。
随着这项收购的完成,天齐锂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游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从天齐锂业收购银河锂业的交易中,我们看到企业在并购完成后的资源整合上,未必能做得很好,但如果企业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通过下一次的并购行为来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或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天齐锂业上市起,其资产规模一路从2021年的10.5亿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的530.81亿元,翻了50多倍,在这期间,其资产负债率曾在2021年一季度末达到高峰的83.14%,蒋卫平也一度深感压力巨大。
随着碳中和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东风,2021年起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发展迅猛,天齐锂业前期铺垫终于开花结果,如今其资产负债率已降至45.55%;2022上半年实现营收142.96亿元,同比增长508%;实现归母净利润103.28%,同比增长11937%。
现在锂矿享受着新能源产业链最美味的一块蛋糕,也引得不少下游和外行进入。但蒋卫平认为:“锂行业的周期和景气度让很多人想进来,但竞争到后面不是你有矿就能站稳的,而是看你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稳定生产的优势。”
天齐锂业能够在18年的起起落落中穿越产业周期,迎来爆发增长,和蒋卫平的并购策略以及前瞻性思考密不可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