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CGx
《电锯人》实火,自10月11日首集开播以来,《电锯人》引发的讨论从未间断。
观众评价的出发点,包括但不限于新人声优表现、3D的融入、打戏冲击力、与漫画原作的比较、真实系演出等等。
无论褒贬,积极发表评价,如今在观看影视内容时已成常态,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作品热度高涨往往伴随着分歧。具体到《电锯人》上,原作党、动画观众以及普通路人观看心态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兴趣层的观众群体,也对改编动画的期望不一,有人想看到动画为角色魅力进一步加成,有人期待改编高度贴近原作者藤本树的自由风格,还有人想从血浆迸发的打斗里获得畅快体验……
各群体对动画表现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需求,因此所持有的评价标准并不一致。例如每部改编作品最为激烈的意见冲突,往往来自“原作党”和“因动画入坑的新人”间。
原作无疑最能表现创作者的能力和想法。许多读者认为《电锯人》漫画“精神病感十足”(褒义),藤本树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对Cult电影的喜爱,同样以极具个性的角色塑造、让人猝不及防的剧情,塑造出了一个荒诞、残酷的世界。这种作品具备的特殊气质,令许多读者沉浸在藤本树强烈的个人风格中。
而漫画到动画,载体发生变化,改编作品是经过团队解读、统一、填补后,重新呈现给观众的内容。动画党相较于原作粉丝,对作品的期待值与心理预期常放得更低。
因此像《电锯人》这样的高人气改编动画播出,便会产生“动画本应该对原作有更好的诠释”,“动画表现不是很好吗”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评论。当然,这两类评价的出发点,都在于对IP自身的喜爱,但分歧在制作前就已埋下,压力也早已给到了出品兼制作方MAPPA。
从首集的改编方式来看,正片内容经费充足、基本按照原作漫画发展,MAPPA选择了偏向求稳的改编模式。至于动画没有选择更具风格化的方式来表现,原因或许正是为了尽可能吸纳新的观众。毕竟《电锯人》原作已经积累下不错的人气,作为极具改编潜力的IP,动画从企划伊始、主创构成到播放渠道选择、营销推广手段,都体现出MAPPA对《电锯人》的商业回报寄予厚望。
比起正片,动画组放开手脚,且收获更多原作粉称赞的反而是OP和ED。OP中无论是对数部经典电影的致敬,还是玛奇玛给电次投喂“僵尸蜗牛”的意向隐喻,或是未来恶魔的魔性热舞,以及歌词对早安少女组作品的引用,都让粉丝将制作方划分至“懂电锯人/爱藤本树”的行列;而12首ED、不同画面的豪气操作,试图让音乐公司、动画宣传实现共赢,也让观众感慨《电锯人》动画的“大手笔”。
致敬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
暗示“支配”关系以及玛奇玛的身份
ED阵容
不过,称赞“片头片尾的惊喜”和“表达对正片的意见”并不冲突,这就又回归了文章开篇提及的“受众评价分歧”现象。在微博、贴吧、豆瓣、抖音、B站、S1等平台讨论区,又具备不一样的意见环境。无独有偶,今年在国内争议较为突出的新番,高人气漫改动画《间谍过家家》在开播之初也是如此。热度伴随争议,那么争议反过来也会影响热度,不论评价如何,在社交媒体发表观点,都进一步为作品热度再次升温。
国外网友对《电锯人》运用3D的不同看法
以上情况不只出现在国内,国外社交平台、内容平台,弹幕、评论、原创内容发布区的存在,既是用户“分享”和“讨论”的通道,也使得表达自我态度、寻找“同道中人”更为便捷。从《电锯人》开播后十几个相关词条占领日推趋势,OP登顶31个音乐榜单的成果来看,如今的动画也需要遵从互联网社交时代内容传播的定律——观众进行内容分享、话题讨论的频率,正在持续影响动画作品的传播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