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刀财经 朱末
天气转凉,又到了“断舍离”的季节。
互联网购物时代到来后,潮流风向标日新月异,人们购买新衣的频率越来越高,闲置下来的“旧衣”,就成了无处安放的“心头患”。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服装总产量超过220亿件,平均每人每年购买16件,同时也会丢弃3-5件旧衣服,一年就能“扔掉”大半个大庆油田。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不知从何时起,在各大小区楼下,总能看到写着“慈善”、“捐赠”等字样的旧衣回收箱,本着既能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又能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环保的初衷,自然成了大家处理旧衣的首选。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些以公益为名的回收箱,明面是在做慈善,背地里却被“私人商贩”大肆倒买倒卖,做着一本万利的“黑箱”生意。
有做过“旧衣回收箱”的业内人士透露,这门生意几乎没有门槛,“每年轻轻松松赚五六十万,如果将旧衣按照新旧挑拣后出售,利润更高,百万收入很正常。” 更何况,衣物都是免费拿到的,可以说是零成本销售,空手套白狼。
最可恶的是,由于这些回收箱归属各异,且星罗棋布,全面监管也非易事,一来二去,竟然形成了监管真空,经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旧衣回收箱也因此串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让人真假难辨,合法合规的回收箱反而被踢出局,劣币驱逐良币。
为公益和环保而生的旧衣箱,成了套路和利益的焦点;满腔真诚的爱心,成了他人敛财的工具。
又怎一个“怒”字了得。
01、小小旧衣回收箱,背后暗藏“生意经”
事实上,“旧衣回收”最早并不是香饽饽。长期从垃圾堆里讨生活,“不体面”、“收入低”一直是这个行业留给大众的刻板印象,无论如何也和“暴利”挂不上钩。
但矛盾双方总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着转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正在进阶为快消品,旧衣服的商业价值逐渐凸显了出来。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丢弃的旧衣数量将上升到50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将产出16件废旧衣物。
另一方面,当前旧衣回收利用率低也是这个行业成为蓝海的原因之一。在2021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透露,废旧纺织品每年回收量不超过产出量的10%,总体效率偏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加上国家已经明令禁止进口包括纺织废料在内的“洋垃圾”,不少原来以“洋垃圾”中的废旧纺织品为生产原料的厂商,只能转而在国内寻找货源,催生了行业的火热程度。
旧衣服除了作为衣服本身的用途外,经过处理还能作为新材料使用,如作为汽车或建材的内装材料、毛绒玩具的填充物、造纸业的原料等,还有一部分能被改造成同等材料的产品,如抹布、拖鞋、鞋垫等。
按照现有数据,全中国每年大约会产生千万吨级的“时尚垃圾”。如果按照转手价格5000元/吨来计算,1000万吨旧衣服被转卖,就会产生500亿元的年销售,其中的操作空间可想而知。
除了再生,旧衣回收的利润更多来自出口。据相关报道,每年从广州销往非洲的二手衣服超过亿件,年产业规模已达到几十亿元。
而在金钱的驱动下,为了利益最大化,有些私人商贩将目光盯上了本是公益性质的“旧衣回收箱”,来了招神不知鬼不觉的“鱼目混珠”。
澎湃新闻记者调查时发现,在某宝平台,只需花费几百元就可以定制一个旧衣回收箱。在商家提供的实拍图上,不少箱体上都毫不避讳地印着“慈善总会”、“公益环保”、“爱心助学”等字样。
当记者询问有没有可信度更高的方法时,商家表示正规机构都会在箱体印上民政部备案号,如果客户有需要,也可以“帮忙套(用)别人的备案号印上”。这样居民的疑虑会减少,如果碰上民政部门临时检查,也能多一层保障,被查处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图/澎湃新闻
对于多数不愿大费周章的私人商贩来说,一般是通过给小区物业经理相应的“好处费”,来放置箱子。这种好处费也有暗中标价,通常是看小区的住户率,住户率在1000户以下的,1个箱子一年大约两三百元,住户率在1500户以上的,1个箱子一年为500块钱。
蒙在鼓里的捐赠者,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寄托着爱的衣物,非但没有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反而为他人非法牟利提供了免费“货源”。
02、为填私欲不择手段,各种乱象触目惊心
在行业内,旧衣回收箱里的衣物被分为“桶(音)货”和“挑单件(又称精品)”两种。其中“桶货”是指将旧衣回收箱里的衣物直接打包出售,而“挑单件”则是经挑拣后,将较新的衣物按件出售,其余衣物打包处理。
在澎湃新闻记者的暗地走访中,有一名做该“生意”的知情人士表示:“按最低标准,一个箱子一年至少能有1吨货,手头200个箱子,桶货的价格是一吨2200元-2300元,一年就是四五十万,如果放的小区好,能达到百万以上。”
他强调,做旧衣回收箱生意顶多是第一年投入大,后面就可以坐享其成,“200个箱子第一年投入大概20万,包括买箱子、走关系,足够了。后期只要有一辆面包车,雇个工人收货就可以了,衣服都是白拿的,第一年除掉成本也能赚二三十万,后面每年随随便便都有五六十万。”
正因如此,旧衣回收从“人人避之不及”,变成了“人人都想捞”。据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摸底调查,截至2017年底,整个南宁只有8家公司做旧衣回收。
到2018年,回收旧衣服的机构一下子增加到48家,如果算上桂林、柳州等地,整个广西多达上百家。然而,这么多机构中,仅有3家具有公募资质,其他都不是“正规军”。
不是没有居民提出过质疑,“我家前后捐出的衣服也有上百件,而且都很新,但完全没有途径知道衣服的用处和去向,来收衣服的人态度也很敷衍。”
也有人按照箱体上的电话联系到相关负责人,对方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不相信可以不捐。”
颇为讽刺的是,有私人商贩为在竞争中实现独家垄断,先是将合规的回收箱蓄意破坏,之后又将所经营的箱子层层转让承包出去,以至于各类乱象更为猖獗。
发展到最后,镰刀不仅伸向捐衣的普通居民们,还对着“同行”下起了手。新人要入行,必须缴纳加盟费,数额不菲,大概在6000-8000元不等,钱交完之后,主动权也就丧失了。
下级收上来的旧衣,上级会通过“验货”的方式,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比如1吨的货只挑出半吨用,剩下的半吨还会降等级(由A级降为B级)等方式,来克扣收购价格。没有靠山的下级,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压榨。
至于衣服的流向和用途,背后的真相更加触目惊心。据《法制日报》报道,平时居民捐赠的衣物,大部分都被用作了二次销售。
然而,这些收上来的旧衣,根本不会进行清洗和消毒,使得一些皮肤疾病和细菌,也会随着去到“新家”。有些衣服经过适当的翻新后,会摇身一变为“外贸尾单孤品”,在网购平台上进行售卖,有些则随着产业链的外延,出口到了非洲、东南亚等地。
至于旧衣服上的五金件,包括拉链、铁口等配饰,则会被拆开用于进行金属回收,单单这项,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即便是已经破烂不堪的捐赠衣服,私人商贩也会将这些衣服丢入搅碎机,制成“黑心棉”。
由于“黑心棉”制品吸收了大量的化学物质,使用时会释放甲醛,将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引发多种疾病,为赚钱底线全无。
▲图/人民日报
种种所作所为,已不仅是对衣物和爱心的双重糟蹋,而是涉及违法犯罪。
03、多方合力共同行动,从源头斩断罪恶链
今年3月17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禁止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以慈善名义开展废旧衣物回收的提示》。
其中称,与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开展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性质不同,以公益慈善名义开展旧衣物等废旧物品捐赠回收,属于公开募捐活动。只有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才能展开相关活动。
也就是说,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在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情况下,以公益慈善为名开展旧衣物等废旧物品捐赠回收活动,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行为。
如今,不少地市都已展开对旧衣物回收箱的清理行动。2019年,烟台市民政局下发整顿旧衣物回收箱的通知,对于违规放置旧衣回收箱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处以两万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2020年9月,湖北黄冈市城管执法委立案查处多家企业违规放置旧衣回收箱的行为,集中清理平均重量达200斤的箱体150余个。
2021年4月,浙江浦江县检察院调查发现,多家企业未经审批擅自放置了300余只旧衣回收箱,对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当然,仅仅靠着外部监管,仍不能彻底斩断利益链条。要知道,旧衣回收箱是旧衣贩子最重要的道具,网络店铺及其背后的生产厂家,则是最直接的帮凶。
如果电商平台能从严审核网络店铺的经营行为,那么公众爱心被欺骗和贱卖的危险将大大降低。
而作为小区安全和秩序的守护者,物业管理人员理应对进入小区的旧衣回收箱进行核实,既保障小区居民利益,也能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任由来路不明的旧衣回收箱坑蒙拐骗。
对于普通人而言,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主要是看箱子显著位置是否公布“两证一目的”。“两证”即组织公开募捐活动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以及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目的”则是回收所得的用途或处理款项的目的。
▲政府监制的回收箱
如果外部标示难以分辨,也可以多多留意观察下前来收衣的人员面貌,是“李鬼”总会有破绽。
旧衣回收行业虽是前景广阔的蓝海,但其商业模式还未成熟,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谁来收、如何收等相应主体和标准尚未明确,制定相关法律条款,明确各方责任,建立追溯机制,进行规范化整顿,势在必行。
只有这个产业更加透明、健康,才能让那些不法分子无处遁逃,才能还旧衣回收箱以清白,才能让公众重新建立信任。
旧衣服是有形的,但爱心捐助是无价的。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应该、也不能成为“罪恶之源”。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慈善旧衣回收”生意经,“每年轻松赚五六十万”》
2.光明论《谁让“慈善旧衣回收箱”成了一门生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