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虚假信息危机,迫在眉睫还是微不足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虚假信息危机,迫在眉睫还是微不足道?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文|创瞰巴黎 Julien Hernandez

编辑|Meister Xia

一览:

  •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 不过,假新闻只是虚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虚假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定义:事实性、心理影响和传播程度。
  • “报道缺失”和“信息泛滥”都属于第三种定义的虚假信息。前者会掩盖关键信息,后者会使不实信息泛滥成灾。
  • 提高民众对可靠信息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媒体的信任,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

“假新闻”时常被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挂在嘴边。这从侧面表明,虚假信息已在社会中泛滥成灾。虽说特朗普对该词的使用不乏其他动机,但各国政府对虚假信息的担忧确实存在。一旦任由其发展,人们可能会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虚假信息,从而引发道德恐慌[1]。

值得一提的是,虚假信息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已存在。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以及20世纪美苏之间的宣传之争均可被视为虚假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波及范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津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员 Sacha Altay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虚假信息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出现了改变。”Altay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虚假信息和媒体信任问题。

01 三种定义

除了政府机构,很多科学家也在关注这一话题。他们旨在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抵御虚假信息的方法[2]。然而,形式各异的虚假信息是否真的如此值得关注?答案依旧悬而未决。

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虚假信息。虚假信息主要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内容不实的信息(真实性欠缺)。第二种是会让个人对现实产生偏见的信息(产生不利心理影响)。第三种指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会转移公众注意力、让社会舆论“顾小失大”的信息。最后一种定义以信息的传播程度为关注点,其涵盖的范围较前两者更广。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十分容易。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假新闻的普及和传播率并不复杂。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3]。

这样说来,假新闻是否引人担忧仍旧值得商榷。数学博士、科普工作者、Tournesol算法联合创始人Lê Nguyên Hoang认为,不实新闻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彻头彻尾的虚假信息,或是试图蒙蔽公众的信息并非问题的核心,在我看来,上述第三种定义所包含的种种行为,包括夸大其词、断章取义、转移视线、攻击记者、利用虚假账户宣扬某些观点、挑起无意义争端等,才是问题的关键”。为了证明论点,Lê Nguyên Hoang撰写了一份科学报告,详细描述了多种抑制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手段[4]。

02 问题溯源

Altay认为,民众对可靠信息和政治兴致缺失才是问题所在。“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虚假信息的猖獗,毕竟,某些特定人群(如年轻的蓝领工人群体)不太关注新闻或是政治时事。针对这一群体,提高他们对可靠信息的兴趣并重塑信任,要比提高他们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更为重要。”

图片来源:法国互联网虚假信息[5]

关于如何看待虚假信息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个人态度和行为如何,与所读的文章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一论点极具说服力,不少心理学文献都对其进行了论证,美国行为科学家在一篇旨在改变公众行为的报告中,也详细地阐述了该论点 [6]。

Altay称:“向公众展示有关新冠疫情的研究成果或是相关风险,并不会导致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显著改变。即便人们理解并接受这些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付诸于行动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种“知错不改”的态度背后有诸多原因,如念旧、健忘、不方便、不想多费力气,或是非理性思考等。

政界对虚假信息的打击,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减少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安全、促进公共健康。因此,打击虚假信息可能只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毕竟,我们摄入信息不总是为了认知目的。Altay称:“在美国,为支持特朗普的信息所买单的人,本身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他们之所以阅读这些文章,更多是为了已有的观点寻找佐证,而不是去考证信息的准确性。”

Altay的结论主要来源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一项研究[7]。研究表明,人们很少会为了考究信息的准确性而去阅读假新闻,而更多是为了强化自身观念。

03 表现形式

Lê Nguyên Hoang认为,我们无须过分纠结虚假信息这一议题。在讨论信息对信仰、态度以及行为的影响时,需要视情况而论。“如果只看现状,大多数人行为都是良好的,但应对气候变化,不作为会带来严重后果。媒体对此类议题的报道并不充分,在我看来,也是虚假信息的一种。”

这一现象可被称为“信息缺失”,指媒体不报道真正令公众和政府担忧的核心问题,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Atlay进一步解释道:“各大党派的政治动因似乎成为了决定气候变化议题出现频率的关键”。“信息缺失”的另一个极端——“信息泛滥”也成为了滥用虚假信息的一大手段。“信息泛滥是指大量散播不可靠信息,通过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来削弱对某一论点的信念。”

确实,研究表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近几年的媒体曝光率显著提升[8],但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例如,俄罗斯官媒从来不敢质疑政府的气候政策[9]。在西方国家,气候变化议题面临宣传渠道被抢占的问题。有一些组织善于使用“信息泛滥”手段,在网上散布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误导性言论,甚至抢在科学机构或权威媒体之前发声[10]。

在虚假信息这一议题上,尽管Atlay与Lê Nguyên Hoang两位研究员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增强人们对媒体的信任、提升人们对可靠信息的关注至关重要。虽说我们面临的信息生态系统无比庞大,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调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对提升社会福祉不可或缺。

参考资料:

1.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69118X.2018.1505934?journalCode=rics2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59-021-00006-y

3.https://misinforeview.hks.harvard.edu/article/research-note-fighting-misinformation-or-fighting-for-information/

4.https://citizenlab.ca/wp-content/uploads/2022/03/Report151-dtr_022822.pdf

5.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hal-03167734/document

6.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catalog/25881/encouraging-adoption-of-protective-behaviors-to-mitigate-the-spread-of-covid-19

7.http://www.ask-force.org/web/Fundamentalists/Guess-Selective-Exposure-to-Misinformation-Evidence-Presidential-Campaign-2018.pdf

8.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263774X16680818

9.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63662513517848

10.https://wire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wcc.19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虚假信息危机,迫在眉睫还是微不足道?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文|创瞰巴黎 Julien Hernandez

编辑|Meister Xia

一览:

  •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 不过,假新闻只是虚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虚假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定义:事实性、心理影响和传播程度。
  • “报道缺失”和“信息泛滥”都属于第三种定义的虚假信息。前者会掩盖关键信息,后者会使不实信息泛滥成灾。
  • 提高民众对可靠信息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媒体的信任,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

“假新闻”时常被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挂在嘴边。这从侧面表明,虚假信息已在社会中泛滥成灾。虽说特朗普对该词的使用不乏其他动机,但各国政府对虚假信息的担忧确实存在。一旦任由其发展,人们可能会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虚假信息,从而引发道德恐慌[1]。

值得一提的是,虚假信息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已存在。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以及20世纪美苏之间的宣传之争均可被视为虚假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波及范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津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员 Sacha Altay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虚假信息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出现了改变。”Altay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虚假信息和媒体信任问题。

01 三种定义

除了政府机构,很多科学家也在关注这一话题。他们旨在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抵御虚假信息的方法[2]。然而,形式各异的虚假信息是否真的如此值得关注?答案依旧悬而未决。

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虚假信息。虚假信息主要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内容不实的信息(真实性欠缺)。第二种是会让个人对现实产生偏见的信息(产生不利心理影响)。第三种指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会转移公众注意力、让社会舆论“顾小失大”的信息。最后一种定义以信息的传播程度为关注点,其涵盖的范围较前两者更广。

“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

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十分容易。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假新闻的普及和传播率并不复杂。根据估算,当前各国假新闻的普及率约为0.6%-7%[3]。

这样说来,假新闻是否引人担忧仍旧值得商榷。数学博士、科普工作者、Tournesol算法联合创始人Lê Nguyên Hoang认为,不实新闻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彻头彻尾的虚假信息,或是试图蒙蔽公众的信息并非问题的核心,在我看来,上述第三种定义所包含的种种行为,包括夸大其词、断章取义、转移视线、攻击记者、利用虚假账户宣扬某些观点、挑起无意义争端等,才是问题的关键”。为了证明论点,Lê Nguyên Hoang撰写了一份科学报告,详细描述了多种抑制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手段[4]。

02 问题溯源

Altay认为,民众对可靠信息和政治兴致缺失才是问题所在。“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虚假信息的猖獗,毕竟,某些特定人群(如年轻的蓝领工人群体)不太关注新闻或是政治时事。针对这一群体,提高他们对可靠信息的兴趣并重塑信任,要比提高他们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更为重要。”

图片来源:法国互联网虚假信息[5]

关于如何看待虚假信息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个人态度和行为如何,与所读的文章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一论点极具说服力,不少心理学文献都对其进行了论证,美国行为科学家在一篇旨在改变公众行为的报告中,也详细地阐述了该论点 [6]。

Altay称:“向公众展示有关新冠疫情的研究成果或是相关风险,并不会导致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显著改变。即便人们理解并接受这些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付诸于行动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种“知错不改”的态度背后有诸多原因,如念旧、健忘、不方便、不想多费力气,或是非理性思考等。

政界对虚假信息的打击,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减少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安全、促进公共健康。因此,打击虚假信息可能只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毕竟,我们摄入信息不总是为了认知目的。Altay称:“在美国,为支持特朗普的信息所买单的人,本身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他们之所以阅读这些文章,更多是为了已有的观点寻找佐证,而不是去考证信息的准确性。”

Altay的结论主要来源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一项研究[7]。研究表明,人们很少会为了考究信息的准确性而去阅读假新闻,而更多是为了强化自身观念。

03 表现形式

Lê Nguyên Hoang认为,我们无须过分纠结虚假信息这一议题。在讨论信息对信仰、态度以及行为的影响时,需要视情况而论。“如果只看现状,大多数人行为都是良好的,但应对气候变化,不作为会带来严重后果。媒体对此类议题的报道并不充分,在我看来,也是虚假信息的一种。”

这一现象可被称为“信息缺失”,指媒体不报道真正令公众和政府担忧的核心问题,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Atlay进一步解释道:“各大党派的政治动因似乎成为了决定气候变化议题出现频率的关键”。“信息缺失”的另一个极端——“信息泛滥”也成为了滥用虚假信息的一大手段。“信息泛滥是指大量散播不可靠信息,通过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来削弱对某一论点的信念。”

确实,研究表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近几年的媒体曝光率显著提升[8],但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例如,俄罗斯官媒从来不敢质疑政府的气候政策[9]。在西方国家,气候变化议题面临宣传渠道被抢占的问题。有一些组织善于使用“信息泛滥”手段,在网上散布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误导性言论,甚至抢在科学机构或权威媒体之前发声[10]。

在虚假信息这一议题上,尽管Atlay与Lê Nguyên Hoang两位研究员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增强人们对媒体的信任、提升人们对可靠信息的关注至关重要。虽说我们面临的信息生态系统无比庞大,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调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对提升社会福祉不可或缺。

参考资料:

1.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69118X.2018.1505934?journalCode=rics2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59-021-00006-y

3.https://misinforeview.hks.harvard.edu/article/research-note-fighting-misinformation-or-fighting-for-information/

4.https://citizenlab.ca/wp-content/uploads/2022/03/Report151-dtr_022822.pdf

5.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hal-03167734/document

6.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catalog/25881/encouraging-adoption-of-protective-behaviors-to-mitigate-the-spread-of-covid-19

7.http://www.ask-force.org/web/Fundamentalists/Guess-Selective-Exposure-to-Misinformation-Evidence-Presidential-Campaign-2018.pdf

8.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263774X16680818

9.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63662513517848

10.https://wire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wcc.19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