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圆心科技困于卖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圆心科技困于卖药

随着三冲港交所的大幕开启,圆心科技又投入了新一轮的资本之路循环中。

图片来源:Unsplash-jules a.

文|金融观察团

在第二次递交的招股书失效后,10月21日,圆心科技再次更新招股书,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互联网医疗行业风云变幻,在这条路上上走得步履维艰的圆心科技,2022年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又是否讲出有说服力的新故事?

可惜,新的招股书显示,答案都是否定的。这家互联网医药巨头,依旧困于“卖药为主”的业务模式,新增长点未成气候。

01 营收扩大,亏损加剧

招股书显示,2021年,圆心科技实现营收59.38亿元,也是成立7年来营收增长较快的一年,业务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更新后的招股书中我们发现,圆心科技仍在保持高增长态势,今年前8个月实现营收46.89亿元,同比增长29.82%。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再加上后四个月的发展,要超越2021年发展水平并不难。

同期,圆心科技的毛利率水平也得到了一定增长,公司毛利率达到8%,相比去年同期微增了0.4个百分点。不过,与2021全年9%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其实细算起来,处在互联网医疗这条新兴赛道中,圆心科技没少受到明星投资机构的光环加持。从2015年8月的种子轮融资开始,圆心科技就陆续收到红杉资本、腾讯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到2021年,公司完成了超过15亿元的F轮融资,估值达到275亿元,累计融资总额也近60亿元。

按道理来说,不管是从营收增长还是融资水平,圆心科技都处于“不差钱”的状态,然而账面上的亏损情况却赤裸裸地说明了一件事:再多的资本累计,也止不住圆心科技的亏损态势。

在看似欣欣向荣的业绩表象下,圆心科技的亏损状况在不断扩大。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圆心科技亏损净额分别达到2亿元、3.6亿元、7.6亿元;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年内亏损达到5.3亿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4.62亿元。这意味着在过去的3年零8个月时间里,圆心科技累计亏损达到18.5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亏掉4200万元、一天亏掉140万元。而照此发展下去,圆心科技2022年的亏损态势还将加剧。

不过,即便亏成这样,也不妨碍圆心科技不断拿政府补助。

今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收到政府补助930.3万元。这笔钱看似不多,但与去年同期215.8万元相比,还是有了近333%的大幅增长。

而进一步看,圆心科技不断亏损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疯狂的营销与业务扩张,这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通病。想要发展业务,就要加大营销投入,患者闻风而来,公司又需要扩张规模来收拢患者,恶性循环如此往复。

截至2021年末,圆心科技销售及市场营销员工已经超过1500人,是同期研发人数的3倍之多。进入2022年后,扩张趋势仍然有增无减。今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已拥有并经营314家药店,短短8个月时间里,新增药房数达到了50家。

而规模的持续扩张,意味着圆心科技需要进一步增加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包括调配额外销售人员推广公司产品及服务以及其他差异化服务。若相应开支得不到有效控制,圆心科技的亏损状况势必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圆心科技已经深陷砸钱扩大规模、亏损不断扩大的怪圈。

02 “卖药”独大,新曲线弱

祸兮,福之所伏。业务扩张虽然拖累了业绩,但也给圆心科技带来了好处,就是公司梦寐以求的新增长点似乎渐成雏形。

除了主要业务板块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外,圆心科技还拥有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更新招股书中改为“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截至2022年前8个月,供给端赋能服务收入由去年同期1034.8万元增长至3688万元,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也由去年同期的1.43亿元增长至1.83亿元,均实现较大增长。

圆心科技为此乐观展望,称公司业务发展计划较为合理,三条主要服务线的收入还将会增加,尤其是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也会助力公司毛利率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公司还会继续监控并严格管理经营开支。

按照圆心科技的设想,一方面,在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同时,给圆心科技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公司可以借此完善供给端赋能服务,协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多院内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圆心科技又以院外药房和医疗服务为切入点,将患者与同在医疗健康价值链上的参与者提供的医疗产业端服务服务相连接,通俗来讲也就是将更多医院、医药和保险公司链接进来,为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理论上来说,随着这两大业务板块的逐渐崛起,圆心科技的收入来源有望变得更加均衡。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虽然新业务有增长,但在业务中的占比不值一提,圆心科技仍未跳出卖药圈子。招股书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述两大板块收入占比仍然仅有4.7%,而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占比仍然高达95.3%。其中,于往绩记录期间,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贡献了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的95%,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处方药及医疗产品销售为其主要业务。想要打破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是一件易事。

此外,从圆心科技的募资安排来看,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未来2-3年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加强供给端赋能服务、提高技术平台及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未来3-5年用于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包括引入创新型病程管理等等,三大业务的扩张进程已经排至3-5年之后,而公司如今的亏损态势,或许已经难以撑到那一天。

而截至2022年8月底,圆心科技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3.77亿元。按照2022年前8个月5.3亿元的亏损额度计算,一旦IPO失败,在缺乏融资“续命”的境况下,圆心科技最多支撑不到两年,就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境地。而如果亏损态势一再扩大,圆心科技支撑的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也因此,公司冲击IPO一事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03 监管收紧,内忧外患

在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占比仍然较为坚挺的背景下,意味着圆心科技可以依然在依靠“卖药”进行营收扩张。但随着《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及《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圆心科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限制。公司也在风险因素中坦承,须遵守广泛及不断发展的监管规定,倘该监管规定出现变化或未能遵守该等监管规定,则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业务扩张,圆心科技还将受到包括药房、分销医药、医疗健康产品、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保险理赔流程等多个行业的监管。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公司均可能受到严厉处罚,若干情况下还会导致刑事诉讼。

就在6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通知》,针对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乃至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如今互联网医疗企业“以药养医”的常态化趋势,《细则》中划定了许多堪称严苛的红线、底线,用以保障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质量与安全。

同样的历史其实早发生在电商平台中,但是有关《电商法》最终耗费了10年光景才正式出台。相对而言,此次关于互联网诊疗的监管细则推进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从2018年到2022年,《细则》的监管职能发展愈加全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在线上诊疗时能够获得更多保障因素,然而对于“圆心科技们”而言,未来走的每一步都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圆心科技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压力。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中,永远不缺乏异军突起的独角兽们,然而最终站稳根基的,还是那些跨界而来的互联网大厂,他们一掷千金,不论是从资金规模还是品牌效应,都要优于无根无蒂的新生力量。

以2021年毛利率为例,圆心科技当年综合毛利率为8.95%,而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三大巨头同期毛利率分别高达23.27%、19.96%和23.46%,数倍于圆心科技。同期,三大巨头营收分别达到73.34亿元、205.78亿元和306.82亿元,而圆心科技营收仅为46.89亿元,无力与其抗衡。

如果是非要找出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这一赛道中的参与者距离盈利还有很长距离。2021年,阿里健康净亏损2.66亿元,京东健康净亏损10.74亿元,平安好医生更刷新了历史新高,净亏损高达15.39亿元。而圆心科技4.89亿元的净亏损显然“不输”巨头,但考虑到营收规模,其实并无优势。

再加上圆心科技背后并无强悍的母公司为其兜底,随着药品销售利润受到政策监管的不断承压,像圆心科技这样单打独斗的“独角兽”,很容易被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更难以与赛道巨头们相抗衡。

此外,圆心科技最为人诟病的顽疾是,科技含量不足,不足以驱动数字化医疗健康服务的未来。2019-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3亿元、0.46亿元、1.13亿元与1.14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均在2%以下。保守质疑下,圆心科技早已弱化了“科技”属性,变身“医疗健康公司”。但在数字化时代,圆心科技的举动实在是逆水行舟。

随着三冲港交所的大幕开启,圆心科技又投入了新一轮的资本之路循环中,这一次是得偿所愿还是再次铩羽而归,选择权其实掌握在圆心科技自己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圆心科技困于卖药

随着三冲港交所的大幕开启,圆心科技又投入了新一轮的资本之路循环中。

图片来源:Unsplash-jules a.

文|金融观察团

在第二次递交的招股书失效后,10月21日,圆心科技再次更新招股书,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互联网医疗行业风云变幻,在这条路上上走得步履维艰的圆心科技,2022年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又是否讲出有说服力的新故事?

可惜,新的招股书显示,答案都是否定的。这家互联网医药巨头,依旧困于“卖药为主”的业务模式,新增长点未成气候。

01 营收扩大,亏损加剧

招股书显示,2021年,圆心科技实现营收59.38亿元,也是成立7年来营收增长较快的一年,业务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更新后的招股书中我们发现,圆心科技仍在保持高增长态势,今年前8个月实现营收46.89亿元,同比增长29.82%。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再加上后四个月的发展,要超越2021年发展水平并不难。

同期,圆心科技的毛利率水平也得到了一定增长,公司毛利率达到8%,相比去年同期微增了0.4个百分点。不过,与2021全年9%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其实细算起来,处在互联网医疗这条新兴赛道中,圆心科技没少受到明星投资机构的光环加持。从2015年8月的种子轮融资开始,圆心科技就陆续收到红杉资本、腾讯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到2021年,公司完成了超过15亿元的F轮融资,估值达到275亿元,累计融资总额也近60亿元。

按道理来说,不管是从营收增长还是融资水平,圆心科技都处于“不差钱”的状态,然而账面上的亏损情况却赤裸裸地说明了一件事:再多的资本累计,也止不住圆心科技的亏损态势。

在看似欣欣向荣的业绩表象下,圆心科技的亏损状况在不断扩大。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圆心科技亏损净额分别达到2亿元、3.6亿元、7.6亿元;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年内亏损达到5.3亿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4.62亿元。这意味着在过去的3年零8个月时间里,圆心科技累计亏损达到18.5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亏掉4200万元、一天亏掉140万元。而照此发展下去,圆心科技2022年的亏损态势还将加剧。

不过,即便亏成这样,也不妨碍圆心科技不断拿政府补助。

今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收到政府补助930.3万元。这笔钱看似不多,但与去年同期215.8万元相比,还是有了近333%的大幅增长。

而进一步看,圆心科技不断亏损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疯狂的营销与业务扩张,这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通病。想要发展业务,就要加大营销投入,患者闻风而来,公司又需要扩张规模来收拢患者,恶性循环如此往复。

截至2021年末,圆心科技销售及市场营销员工已经超过1500人,是同期研发人数的3倍之多。进入2022年后,扩张趋势仍然有增无减。今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已拥有并经营314家药店,短短8个月时间里,新增药房数达到了50家。

而规模的持续扩张,意味着圆心科技需要进一步增加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包括调配额外销售人员推广公司产品及服务以及其他差异化服务。若相应开支得不到有效控制,圆心科技的亏损状况势必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圆心科技已经深陷砸钱扩大规模、亏损不断扩大的怪圈。

02 “卖药”独大,新曲线弱

祸兮,福之所伏。业务扩张虽然拖累了业绩,但也给圆心科技带来了好处,就是公司梦寐以求的新增长点似乎渐成雏形。

除了主要业务板块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外,圆心科技还拥有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更新招股书中改为“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截至2022年前8个月,供给端赋能服务收入由去年同期1034.8万元增长至3688万元,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也由去年同期的1.43亿元增长至1.83亿元,均实现较大增长。

圆心科技为此乐观展望,称公司业务发展计划较为合理,三条主要服务线的收入还将会增加,尤其是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也会助力公司毛利率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公司还会继续监控并严格管理经营开支。

按照圆心科技的设想,一方面,在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同时,给圆心科技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公司可以借此完善供给端赋能服务,协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多院内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圆心科技又以院外药房和医疗服务为切入点,将患者与同在医疗健康价值链上的参与者提供的医疗产业端服务服务相连接,通俗来讲也就是将更多医院、医药和保险公司链接进来,为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理论上来说,随着这两大业务板块的逐渐崛起,圆心科技的收入来源有望变得更加均衡。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虽然新业务有增长,但在业务中的占比不值一提,圆心科技仍未跳出卖药圈子。招股书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述两大板块收入占比仍然仅有4.7%,而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占比仍然高达95.3%。其中,于往绩记录期间,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贡献了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的95%,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处方药及医疗产品销售为其主要业务。想要打破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是一件易事。

此外,从圆心科技的募资安排来看,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未来2-3年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加强供给端赋能服务、提高技术平台及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未来3-5年用于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包括引入创新型病程管理等等,三大业务的扩张进程已经排至3-5年之后,而公司如今的亏损态势,或许已经难以撑到那一天。

而截至2022年8月底,圆心科技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3.77亿元。按照2022年前8个月5.3亿元的亏损额度计算,一旦IPO失败,在缺乏融资“续命”的境况下,圆心科技最多支撑不到两年,就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境地。而如果亏损态势一再扩大,圆心科技支撑的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也因此,公司冲击IPO一事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03 监管收紧,内忧外患

在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占比仍然较为坚挺的背景下,意味着圆心科技可以依然在依靠“卖药”进行营收扩张。但随着《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及《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圆心科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限制。公司也在风险因素中坦承,须遵守广泛及不断发展的监管规定,倘该监管规定出现变化或未能遵守该等监管规定,则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业务扩张,圆心科技还将受到包括药房、分销医药、医疗健康产品、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保险理赔流程等多个行业的监管。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公司均可能受到严厉处罚,若干情况下还会导致刑事诉讼。

就在6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通知》,针对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乃至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如今互联网医疗企业“以药养医”的常态化趋势,《细则》中划定了许多堪称严苛的红线、底线,用以保障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质量与安全。

同样的历史其实早发生在电商平台中,但是有关《电商法》最终耗费了10年光景才正式出台。相对而言,此次关于互联网诊疗的监管细则推进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从2018年到2022年,《细则》的监管职能发展愈加全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在线上诊疗时能够获得更多保障因素,然而对于“圆心科技们”而言,未来走的每一步都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圆心科技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压力。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中,永远不缺乏异军突起的独角兽们,然而最终站稳根基的,还是那些跨界而来的互联网大厂,他们一掷千金,不论是从资金规模还是品牌效应,都要优于无根无蒂的新生力量。

以2021年毛利率为例,圆心科技当年综合毛利率为8.95%,而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三大巨头同期毛利率分别高达23.27%、19.96%和23.46%,数倍于圆心科技。同期,三大巨头营收分别达到73.34亿元、205.78亿元和306.82亿元,而圆心科技营收仅为46.89亿元,无力与其抗衡。

如果是非要找出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这一赛道中的参与者距离盈利还有很长距离。2021年,阿里健康净亏损2.66亿元,京东健康净亏损10.74亿元,平安好医生更刷新了历史新高,净亏损高达15.39亿元。而圆心科技4.89亿元的净亏损显然“不输”巨头,但考虑到营收规模,其实并无优势。

再加上圆心科技背后并无强悍的母公司为其兜底,随着药品销售利润受到政策监管的不断承压,像圆心科技这样单打独斗的“独角兽”,很容易被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更难以与赛道巨头们相抗衡。

此外,圆心科技最为人诟病的顽疾是,科技含量不足,不足以驱动数字化医疗健康服务的未来。2019-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3亿元、0.46亿元、1.13亿元与1.14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均在2%以下。保守质疑下,圆心科技早已弱化了“科技”属性,变身“医疗健康公司”。但在数字化时代,圆心科技的举动实在是逆水行舟。

随着三冲港交所的大幕开启,圆心科技又投入了新一轮的资本之路循环中,这一次是得偿所愿还是再次铩羽而归,选择权其实掌握在圆心科技自己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