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近来,有观点提出技术进步可能会改变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答案是否定的。
周五,陆铭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办的论坛上演讲时说,在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下,让很多人产生了线上可以取代线下的想法。“那么(城市)人口密度和人流是不是会发生变化?答案是否定的。”他说。
他表示,这是基于人性未变的前提下的四个原因。首先,绝大多数的服务业是不能储存和运输的,尤其是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增出来的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尤其不能被线上场景所取代。
“比如,虽然在家里也可以自己泡茶,但也有人一定要在茶馆里坐着喝茶。很多小姑娘到茶馆里点了茶,就在那拍照,然后发在微信朋友圈,这个东西在家里面好像没法实现。所以,现在茶馆越来越讲究时尚布局,茶倒未见得好喝,但布置得漂亮,这就是年轻人新增的对美好生活向往。”陆铭说。
其次,面对面交流更加高效。他表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学家就曾发现,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时候,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超过50%。与线上相比,线下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第三,陆铭表示,线上一方面的确在取代线下,但两者之间也有强大的互补性。比如直播带货,对于买方来说,可以省下线下挑选的时间,但卖方仍需要线下选品,进行商务谈判,因此要接近大城市(特别是市中心)。线下仍然需要有快递将商品递到消费者手中。
“再比如,在上海有一个服务叫做早餐工程,白领在地铁里点好餐以后,商家就把它放到早餐柜里,然后出地铁就可以拿。但是,像这样的服务,如果放在人流很少、商家很少的地方,那成本就高了,就商业的逻辑来说,是需要需求侧的人流和供给侧的商家密度。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服务也需要有线下的人口密度为条件。”他说。
最后,陆铭表示,线下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比如,我们在商学院做直播,有些热门话题观看至少100万,但是中国有个成语叫众口难调。所以当线上的人数达到100万时,我肯定讲大家都容易都听得懂的、而且愿意接受的内容,有些复杂的、带有个人偏好和前沿性的东西就不讲了,但是在线下就可以讲更小众更个性化的内容,互动性也强多了。”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