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葬爱家族”,在小红书重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葬爱家族”,在小红书重生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图片来源:Unsplash-Sasha Freemind

文|光子星球 文烨豪

编辑|吴先之

“交?陪你一起笑,陪你度过低谷期,你哭我哄,你笑我陪,可官宣,可用闺头,永不绝交,你也可以过来,不要嫌我烦。”

“我为X家举大旗,看谁敢与它为敌,四面八方都是敌,我是家主粉,也是他的一面旗。绝不心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诋毁/反骨/收编我家的人一个也不留。”小红书上,这届年轻人,似乎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

“大人物”“进家族”“四面八方都是敌”,字体各异的文字,配上PS痕迹明显的照片,少男少女或45度仰望天空,或狂放不羁睥睨一切……也许看到这些字眼的一瞬间,你会梦回十年前的《劲舞团》和QQ空间,想起被“葬爱家族”支配的恐惧。

信息超载的当下,很少有人会主动回忆起那个野蛮生长的初代互联网,然而在这些午夜梦回的时刻,人们才会发现,它已经内化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且烙印如此之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葬爱家族”经过几代传承与进化,依然顽强地存在于互联网,而且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葬爱家族”复活记:铁打的边缘人

无论是处关系,还是为家族招兵买马,这些带有“葬爱家族”“非主流”色彩的帖子,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词:“玩网”。这并不是外界的命名,而是玩网青年们高度认同,并从中确认自身存在的一个场域。

在小红书上,如何“玩网”有一套规范的流程,比如统一改带有家族前缀的名字,在主页“官宣”自己处的关系,有明确混的圈子,且圈内有自己的交流群,有鲜明的派系、地位、代际和遵从的前辈,比如在网圈“叶家”的简介中,这样介绍自家创始人“知名叶墨”:

“众所周知,2009年世家叶家和2014年叶氏世家创始人,网圈官方认证的第一知名圈度圈创始人,十大组织榜三的公子世无双组织创建者。2008年风靡一时的神话宫圈顾倾城,混圈知名网红又是网圈十大人气女神和扣圈十大女神榜一,也是唯一一个新闻圈天骄之子。”

值得注意的是,玩网青年年龄较为低幼化,大部分人的身份是学生,且集中分布于小学、初中年龄段,“三年级玩网”“六年级玩网”的自我介绍帖子屡见不鲜——这也正是当年非主流大军的主力。

在更细分的的圈子里,玩网青年们找到了高度认同感,他们或在家族中处关系,在聊天中得到情感慰藉和精神归属感,或因为二次元ACG、爱豆追星聚集在一起,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

显然,透过这个圈子,玩网青年看见了一个瑰丽的世界:从他们最喜欢用的前缀中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是拯救世界的“魅神”“恋爱之神”,也可以是一呼百应的“家族族长”。

而关于为什么玩网,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词:孤独。

如今已经大二的“前玩网青年”小易讲述了自己玩网的心路历程:“我初中成绩不错,但喜欢打王者,因为打游戏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是这时候开始知道‘玩网’的。后来中考考进了重点高中,现实生活太压抑了,也没什么朋友,每个人都在卷学习,我觉得特别孤独,也没有办法融入集体,精神上真的感觉撑不住了,这个时候,我在‘玩网’上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

为了成为圈子里所谓的“大佬”,小易学会了P图、剪视频,并花几百元买了一个圈内认可度高的二字ID,有了自己的哥哥、妹妹。在玩网的世界,小易不再是生活中同学眼里那个孤僻的怪人,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ID为“心碎”的“大人物”。

“心碎”幽默风趣,P图技术好,经常自创一些华丽的“素材”供更多玩网青年挑选,很受追捧,每条小红书都有很多圈内人点赞、评论。而这,一度给予了她强烈的归属感。

“也就是到了高三,我才醒悟,不能这么浑浑噩噩地下去了,就狠下心和网上的朋友断了联系,最后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师范大学。现在想起来,还有恍如隔世之感。”小易如是说。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易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精神症结。

边缘人的精神注脚:亚文化、身份认同与“他者凝视”

伯明翰学派提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在更为广泛的定义中,亚文化群体往往由青年构成,看起来“另类”、风格鲜明、抵抗主流话语是亚文化的特征。

而“玩网”,无疑符合亚文化的定义。与快手前几年火爆的社会摇、喊麦一样,“玩网”也是边缘人群表达自己个性、确认自身存在的方式,并在精神领袖上完成自己的理想投射。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句话:“底层阶层无法表述自己 , 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而对于不具备话语权的青少年来说,在家族中喊出自己的心声、与同类抱团取暖,则是重要的表达方式。

2017年,《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喊麦界的“一哥”天佑:“对很多人来说,天佑已经成为了一个英雄。尤其是那些出生在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从小缺乏关爱,天佑讲的无情的笑话还有对现代生活的不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而在玩网江湖中,家族族长、圈内红人就充当了天佑的角色。叶氏世家这样描述自家创始人:“公认的温柔懂事重感情,经常帮助朋友排忧解难做最好的情感导师,名声极好。”可以看到,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倾诉对象时,网络上的温暖与安全感尤为可贵。

孤独的另一极,则是个性的张扬、反叛与对现实不满的宣泄。

在玩网的世界中,玩网青年致力于创造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具有思想深度与阅历“历尽红尘看透世事”;或文艺、不羁,成为一个理想中的都市颓废青年,抽烟、喝酒,以张扬的个性表示对现实的不满;或桀骜不驯,是备受追捧的圈子领袖。

然而,维持所谓的自我形象,对小学、中学生居多的玩网青年而言无疑是奢侈的——且不提略显稚嫩的脸庞,单论PS、视频剪辑能力,便能筛去相当一部分玩家。

因此,在一个个视频中,玩网青年偏好于收集那些让人血脉喷张,却不属于自己的“素材”,再叠加其眼中“狂炫酷拽”的文字,用上并不高超的手法将其剪辑在一起,通过这些看起来个性十足的内容,建构想象中的自己,从而获得精神满足——当我试图卧底某家族时,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会不会用剪映?”

然而,本身的低幼形象与玩网青年想象中的成年人存在着巨大的裂隙:低质、略显无聊的内容,配上“已黑化”的昵称与低劣的审美品味,成为了主流看客眼中的笑柄。无论是B站、快手还是抖音,这些视频下面热评大多是嘲讽:“长大后哭着删系列。”“这就是10后吗,666。”至此,这场拙劣的模仿成为了一场彻底的闹剧。

由于本身不具备社会地位与社会话语权,加上对主流话语的一无所知。在公域流量强大的抖音、快手,玩网青年往往失掉了主体身份,成为了被凝视、被嘲笑的“他者”。尽管蒙受指责的玩网青年们往往会用略显粗暴的语言回击,但粗暴背后恰恰映射着自身的无力——以10后为主的圈层,根本没有与主流语境辩论的能力,这让本身缺乏认同感的边缘人群,进一步处于“失格”状态。

而在小红书上的落地生根,则好比一场躲避迫害的逃难:也许在玩网青年眼里,在小红书上最初开疆拓土的家族,好比率领四十万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法老迫害的摩西。而小红书,就是摩西用权杖分开的“红海”。

玩网青年,不爱抖快与B站

为什么是小红书?不同于其他平台,玩网青年视频下充斥着嘲讽,在小红书上,玩网青年的评论区几乎全是“圈内人”。换句话说,玩网青年的视频根本不会被推送到主流青年的首页。

这要归结于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机制。早在2018年,小红书开始大规模招聘算法人才,完善分发极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小红书把算法做到了极致,而且很“轴”——其他平台对信息流的使用仍有个限度,但小红书认准了你喜欢什么,就会一直推送,直到你再也不想看到相关信息,狂点“不喜欢该内容”为止。

所以你会发现,并不是小红书上的主流用户更为宽容,而是小红书的推荐机制最大限度规避了玩网青年被嘲讽的风险。当然,算法也有失灵的时候——当玩网青年的视频被大量推送至主流用户时,评论区就会画风大变:“误入潮流区”“大学生看了,晒干了沉默”,甚至有主流用户会专门另辟新帖,讨论玩网青年的无语程度。

然而,大多数时候,玩网青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真空状态,得以自由表达。此外,小红书的主流模式,给并不具备内容输出能力、却仍想博得关注的“玩网青年”以机会。在短视频当道的当下,小红书的主流打开方式仍然是图文:

相比制作短视频,图文表达门槛更低,也更为古早,一定程度上让其无压力地继承了非主流时代地表达方式,也让玩网青年得以“藏拙”,避免视频暴露过多自身的现实生活——图文带来的留白,给玩网青年以更多想象空间,让其在想象世界里安身立命。

小红书的流量分发逻辑,也是玩网青年壮大的土壤。2017 年,创始人瞿芳对小红书做出了如下定位:" 小红书不是电商,而是一个游乐场。内容社区是小红书的横向底层架构。"

相较于奉行中心化流量分发逻辑的抖音,小红书流量分配模型对长尾创作者更友好——撑起小红书的并非少数顶流,而是大量素人用户。相比之下,近几年, B 站设置了多个细分垂类,试图与主流接轨,“元老级”的鬼畜区反而声量式微;抖音、快手亦成为了大V云集的地方,马太效应越来越强。

正是基于此,玩网青年聚合在一起,他们的视频不断被推送给彼此,互相点赞、评论、处关系,如同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出去,让每个玩网青年都吸引到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大多数不多,只有几百人。

但这足以让玩网青年拥有继续玩下去的动力:相比现实世界的不被“看见”,网络上的几百粉丝已经弥足珍贵。

在早几年的知名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中,有网友如是说:“每个大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然而可悲的是,他们似乎都忘了这一点。”

诚如所言。事实上,如今居高临下、以戏谑角度调侃、讽刺玩网青年的成年人,大多数也有过非主流阶段,只不过他们如今已经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中,对过去的“黑历史”,更多是不愿提起或主动遗忘。

或许有一天,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宽容,无关推荐机制、分发逻辑,玩网青年也能够有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到那时候,曾经的玩网青年也到了退网的年纪,可以对曾经中二的自己做一场云淡风轻的告别。

像初代互联网阶段,安妮宝贝一篇网恋故事中的结局:“他终于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说,再见,薇安。”这也许是互联网乃至整个时代的不停轮转:永远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往往有退出的人群在告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红书

4.4k
  • 小红书在上海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1980万
  • 2024年上半年小红书中小商家数同比增长379%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葬爱家族”,在小红书重生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图片来源:Unsplash-Sasha Freemind

文|光子星球 文烨豪

编辑|吴先之

“交?陪你一起笑,陪你度过低谷期,你哭我哄,你笑我陪,可官宣,可用闺头,永不绝交,你也可以过来,不要嫌我烦。”

“我为X家举大旗,看谁敢与它为敌,四面八方都是敌,我是家主粉,也是他的一面旗。绝不心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诋毁/反骨/收编我家的人一个也不留。”小红书上,这届年轻人,似乎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

“大人物”“进家族”“四面八方都是敌”,字体各异的文字,配上PS痕迹明显的照片,少男少女或45度仰望天空,或狂放不羁睥睨一切……也许看到这些字眼的一瞬间,你会梦回十年前的《劲舞团》和QQ空间,想起被“葬爱家族”支配的恐惧。

信息超载的当下,很少有人会主动回忆起那个野蛮生长的初代互联网,然而在这些午夜梦回的时刻,人们才会发现,它已经内化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且烙印如此之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葬爱家族”经过几代传承与进化,依然顽强地存在于互联网,而且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葬爱家族”复活记:铁打的边缘人

无论是处关系,还是为家族招兵买马,这些带有“葬爱家族”“非主流”色彩的帖子,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词:“玩网”。这并不是外界的命名,而是玩网青年们高度认同,并从中确认自身存在的一个场域。

在小红书上,如何“玩网”有一套规范的流程,比如统一改带有家族前缀的名字,在主页“官宣”自己处的关系,有明确混的圈子,且圈内有自己的交流群,有鲜明的派系、地位、代际和遵从的前辈,比如在网圈“叶家”的简介中,这样介绍自家创始人“知名叶墨”:

“众所周知,2009年世家叶家和2014年叶氏世家创始人,网圈官方认证的第一知名圈度圈创始人,十大组织榜三的公子世无双组织创建者。2008年风靡一时的神话宫圈顾倾城,混圈知名网红又是网圈十大人气女神和扣圈十大女神榜一,也是唯一一个新闻圈天骄之子。”

值得注意的是,玩网青年年龄较为低幼化,大部分人的身份是学生,且集中分布于小学、初中年龄段,“三年级玩网”“六年级玩网”的自我介绍帖子屡见不鲜——这也正是当年非主流大军的主力。

在更细分的的圈子里,玩网青年们找到了高度认同感,他们或在家族中处关系,在聊天中得到情感慰藉和精神归属感,或因为二次元ACG、爱豆追星聚集在一起,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

显然,透过这个圈子,玩网青年看见了一个瑰丽的世界:从他们最喜欢用的前缀中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是拯救世界的“魅神”“恋爱之神”,也可以是一呼百应的“家族族长”。

而关于为什么玩网,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词:孤独。

如今已经大二的“前玩网青年”小易讲述了自己玩网的心路历程:“我初中成绩不错,但喜欢打王者,因为打游戏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是这时候开始知道‘玩网’的。后来中考考进了重点高中,现实生活太压抑了,也没什么朋友,每个人都在卷学习,我觉得特别孤独,也没有办法融入集体,精神上真的感觉撑不住了,这个时候,我在‘玩网’上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

为了成为圈子里所谓的“大佬”,小易学会了P图、剪视频,并花几百元买了一个圈内认可度高的二字ID,有了自己的哥哥、妹妹。在玩网的世界,小易不再是生活中同学眼里那个孤僻的怪人,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ID为“心碎”的“大人物”。

“心碎”幽默风趣,P图技术好,经常自创一些华丽的“素材”供更多玩网青年挑选,很受追捧,每条小红书都有很多圈内人点赞、评论。而这,一度给予了她强烈的归属感。

“也就是到了高三,我才醒悟,不能这么浑浑噩噩地下去了,就狠下心和网上的朋友断了联系,最后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师范大学。现在想起来,还有恍如隔世之感。”小易如是说。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易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精神症结。

边缘人的精神注脚:亚文化、身份认同与“他者凝视”

伯明翰学派提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在更为广泛的定义中,亚文化群体往往由青年构成,看起来“另类”、风格鲜明、抵抗主流话语是亚文化的特征。

而“玩网”,无疑符合亚文化的定义。与快手前几年火爆的社会摇、喊麦一样,“玩网”也是边缘人群表达自己个性、确认自身存在的方式,并在精神领袖上完成自己的理想投射。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句话:“底层阶层无法表述自己 , 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而对于不具备话语权的青少年来说,在家族中喊出自己的心声、与同类抱团取暖,则是重要的表达方式。

2017年,《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喊麦界的“一哥”天佑:“对很多人来说,天佑已经成为了一个英雄。尤其是那些出生在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从小缺乏关爱,天佑讲的无情的笑话还有对现代生活的不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而在玩网江湖中,家族族长、圈内红人就充当了天佑的角色。叶氏世家这样描述自家创始人:“公认的温柔懂事重感情,经常帮助朋友排忧解难做最好的情感导师,名声极好。”可以看到,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倾诉对象时,网络上的温暖与安全感尤为可贵。

孤独的另一极,则是个性的张扬、反叛与对现实不满的宣泄。

在玩网的世界中,玩网青年致力于创造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具有思想深度与阅历“历尽红尘看透世事”;或文艺、不羁,成为一个理想中的都市颓废青年,抽烟、喝酒,以张扬的个性表示对现实的不满;或桀骜不驯,是备受追捧的圈子领袖。

然而,维持所谓的自我形象,对小学、中学生居多的玩网青年而言无疑是奢侈的——且不提略显稚嫩的脸庞,单论PS、视频剪辑能力,便能筛去相当一部分玩家。

因此,在一个个视频中,玩网青年偏好于收集那些让人血脉喷张,却不属于自己的“素材”,再叠加其眼中“狂炫酷拽”的文字,用上并不高超的手法将其剪辑在一起,通过这些看起来个性十足的内容,建构想象中的自己,从而获得精神满足——当我试图卧底某家族时,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会不会用剪映?”

然而,本身的低幼形象与玩网青年想象中的成年人存在着巨大的裂隙:低质、略显无聊的内容,配上“已黑化”的昵称与低劣的审美品味,成为了主流看客眼中的笑柄。无论是B站、快手还是抖音,这些视频下面热评大多是嘲讽:“长大后哭着删系列。”“这就是10后吗,666。”至此,这场拙劣的模仿成为了一场彻底的闹剧。

由于本身不具备社会地位与社会话语权,加上对主流话语的一无所知。在公域流量强大的抖音、快手,玩网青年往往失掉了主体身份,成为了被凝视、被嘲笑的“他者”。尽管蒙受指责的玩网青年们往往会用略显粗暴的语言回击,但粗暴背后恰恰映射着自身的无力——以10后为主的圈层,根本没有与主流语境辩论的能力,这让本身缺乏认同感的边缘人群,进一步处于“失格”状态。

而在小红书上的落地生根,则好比一场躲避迫害的逃难:也许在玩网青年眼里,在小红书上最初开疆拓土的家族,好比率领四十万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法老迫害的摩西。而小红书,就是摩西用权杖分开的“红海”。

玩网青年,不爱抖快与B站

为什么是小红书?不同于其他平台,玩网青年视频下充斥着嘲讽,在小红书上,玩网青年的评论区几乎全是“圈内人”。换句话说,玩网青年的视频根本不会被推送到主流青年的首页。

这要归结于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机制。早在2018年,小红书开始大规模招聘算法人才,完善分发极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小红书把算法做到了极致,而且很“轴”——其他平台对信息流的使用仍有个限度,但小红书认准了你喜欢什么,就会一直推送,直到你再也不想看到相关信息,狂点“不喜欢该内容”为止。

所以你会发现,并不是小红书上的主流用户更为宽容,而是小红书的推荐机制最大限度规避了玩网青年被嘲讽的风险。当然,算法也有失灵的时候——当玩网青年的视频被大量推送至主流用户时,评论区就会画风大变:“误入潮流区”“大学生看了,晒干了沉默”,甚至有主流用户会专门另辟新帖,讨论玩网青年的无语程度。

然而,大多数时候,玩网青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真空状态,得以自由表达。此外,小红书的主流模式,给并不具备内容输出能力、却仍想博得关注的“玩网青年”以机会。在短视频当道的当下,小红书的主流打开方式仍然是图文:

相比制作短视频,图文表达门槛更低,也更为古早,一定程度上让其无压力地继承了非主流时代地表达方式,也让玩网青年得以“藏拙”,避免视频暴露过多自身的现实生活——图文带来的留白,给玩网青年以更多想象空间,让其在想象世界里安身立命。

小红书的流量分发逻辑,也是玩网青年壮大的土壤。2017 年,创始人瞿芳对小红书做出了如下定位:" 小红书不是电商,而是一个游乐场。内容社区是小红书的横向底层架构。"

相较于奉行中心化流量分发逻辑的抖音,小红书流量分配模型对长尾创作者更友好——撑起小红书的并非少数顶流,而是大量素人用户。相比之下,近几年, B 站设置了多个细分垂类,试图与主流接轨,“元老级”的鬼畜区反而声量式微;抖音、快手亦成为了大V云集的地方,马太效应越来越强。

正是基于此,玩网青年聚合在一起,他们的视频不断被推送给彼此,互相点赞、评论、处关系,如同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出去,让每个玩网青年都吸引到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大多数不多,只有几百人。

但这足以让玩网青年拥有继续玩下去的动力:相比现实世界的不被“看见”,网络上的几百粉丝已经弥足珍贵。

在早几年的知名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中,有网友如是说:“每个大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然而可悲的是,他们似乎都忘了这一点。”

诚如所言。事实上,如今居高临下、以戏谑角度调侃、讽刺玩网青年的成年人,大多数也有过非主流阶段,只不过他们如今已经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中,对过去的“黑历史”,更多是不愿提起或主动遗忘。

或许有一天,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宽容,无关推荐机制、分发逻辑,玩网青年也能够有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到那时候,曾经的玩网青年也到了退网的年纪,可以对曾经中二的自己做一场云淡风轻的告别。

像初代互联网阶段,安妮宝贝一篇网恋故事中的结局:“他终于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说,再见,薇安。”这也许是互联网乃至整个时代的不停轮转:永远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往往有退出的人群在告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