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11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0月份,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预计11月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江南大部分地区发生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夏天,我国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极端性的高温热浪事件,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伏秋连旱。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2℃,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5%。当月内,我国有24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秋季极值,其中有26个站达到或超过40℃。其中,10月上旬南方地区的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截止10月底,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仍存在中度到重度的气象干旱,特别是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甚至存在特旱的气象干旱情况。根据气候趋势预测,预计11月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总体上不利于干旱缓解。
“11月中旬,长江下游将出现阶段性降水过程,下游沿江地区旱情将会得到部分程度的缓和,但是旱情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解除。”肖潺说,8月以来,气象部门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目前作业区的旱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未来气象部门还将持续关注南方旱情发展情况,也将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支持。
另一方面,10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仍在持续。肖潺介绍,本次拉尼娜时间自2020年春季起发生,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2023年冬季,因此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这也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因子之一,通常,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大范围降水偏少。
但是,肖潺介绍,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的内部便利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预测,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整体偏弱,除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福建东部、台湾、广东东部和南部、广西东南部、海南、西藏大部、青海西南部、新疆西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之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他说。
根据预测,11月将有5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介绍,从气象预报来看,从11月9日起,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9-10日首先影响新疆、西北地区;11-14日,冷空气将进一步加强,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将下降4-8℃,部分地区可达10℃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有较明显的下降,但总体平均气温仍较常年同期偏高1-2℃。
冷空气来袭,对于各地是否提前供暖,方翔表示,各地均制定了相关标准,一般会参考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规定连续5天气温在5℃或以下,或遇到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时,可以提前供暖。“根据目前的最新天气预报,11日前北京地区天气偏高,12-14日将有一次明显冷空气活动,日平均气温将下降到5℃以下,但持续时间不一定能达到要求。”方翔说。
同时,受冷空气影响,霜冻线也将南移。方翔介绍,目前霜冻线已到达华北南部到关中平原一带,预计15日早晨,河南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
“目前来看,这股冷空气主要影响北方农区。”方翔提示,对尚处于苗期的冬小麦影响较小,但苹果、梨、大枣等产区在霜冻来临前需及时采收,果园要做好防寒措施,北方的设施温棚和牲畜棚圈需做好加固保暖。
根据11月的气候趋势预测,国家气候中心提示了4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防范冷空气对能源保供的不利影响。11月需要特别关注阶段性较强冷空气过程可能造成的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强降温或阶段性低温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甘肃、新疆和西藏西部等地的煤炭和天然气供应需求增加、发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提前做好能源储备、电力运输设备检修,制定应急保障方案。
二是防范气象干旱,做好森林防火。11月,江南、华南和西南等地降水持续偏少,不利于水库水电站蓄水保供,同时气象干旱夏秋季持续,森林火险等级将达高或极高,需密切关注气象干旱的发展并防范对能源保供安全、电力运输的不利影响,建议提前做好电力保障和储能等工作。
三是防范强降温和大风对健康、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四是防范天气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