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高瓴张磊的这碗鸡汤,你干了,我随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瓴张磊的这碗鸡汤,你干了,我随意

莫非是价值投资让高瓴的神话失效了?

文|投资人说

投资圈流行这样一句俗话:“初级投资人看《投资指南》;中级投资人看《价值》;顶尖投资人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

随着这两年国内一级和二级投资市场的聚变环境,很多投资人发现原有的投资逻辑越来越“不灵”了,特别是从前头部投资人中普遍盛行的“亏损”逻辑以及高估值打法,试图以资本换时间,以资本换市场,越来越难以取到预期效果。

在此背景下,凭借《价值》一书,对很多投资人产生影响的高瓴资本也悄悄换了新的打法。

2022年三季度,高瓴资本以89.42元每股入股万华集团。同期买入万华的,还有谢志宇,邓晓峰。

巴菲特买的是其对标公司——德国的巴斯夫。

估计大家买万华的逻辑是一样的:

欧洲遭遇能源危机,当地化工厂多数停产。没准,买一直在扩张产能的万华就能检个大便宜。

有人说,高瓴在此时押注化工是想打一场翻身仗。

但问题是,做困境反转也要等时机。

万华的三季报并不好看,1109.38亿元的流动负债,46%的净利下降。

高瓴期待万华能够趟过眼下的周期,但不知因地缘冲突和疫情造成的原材料涨价,何时才能停止?

它又能等万华多久?

当然,高瓴掌舵人张磊以做“时间的朋友”著称。

他说,复利是时间赠予价值投资者的最好礼物,自己践行的是“长期主义”。

只可惜这话,你只能信他一半。

事实上,市场并不会给予投资者无穷尽的“等待”。

2019年张磊以41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格力15%的股份。

张磊说支付这笔钱,并不是为格力当前的利益,而是看好其未来。

但后来投格力“400多亿的投资,浮亏超70亿”的结果,打破了张磊的常胜光环。

那以后,“高瓴两次补充质押,高瓴押无可押”的传言不胫而走,招致满城风雨。

比起投格力带来的失败,高瓴还有大量在高位建仓后暴跌的中概股阿里、拼多多,和抄底医药龙头恒瑞医药后浮亏超40%的经历。

这些大白马的暴跌,让张磊的光环不再,坊间一时哗然。

这年头,一级市场真是不好做啊,大家都不信有系统性机会了。一直和长期主义强绑定的张磊,也接连失手。

难道“信念和时间”不再百试百灵了?

莫非是价值投资让高瓴的神话失效了?

显然,这样的说法,既误解了张磊成功的原因,也片面解读了“长期主义”。

01、被包装出来的“价值投资者”

2017年,张磊在人大毕业典礼上,说自己要“做时间的朋友”。

实际上,他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入股京东曾是张磊的高光时刻。如今从京东的前五大股东变成了散户,只剩2100万股。

至于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所说的“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在其实际操盘中却时常并非如此。

减仓京东的同时,高瓴同时重仓京东的对头阿里,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就开始大幅减持。

这样的快进快出,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间的朋友”。

由此可见,高瓴的投资风格并如他所言。

投资人刘波指出,高瓴的投资风格“既有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也结合了中国市场特殊性。如‘梭哈’式的重仓押注式投资,和为了短期逐利而高位买进,快进快出的的短线投资”。

是不是跟张磊在采访里说的那套截然不同?

“要想做到真正的长期主义,第一,自己超级有钱;或者二,怎么用钱,自己说的算。”

一位金融圈的人士,看到高瓴的做法,如此评价---

“真正的长期主义,只有老巴吧”。

欢迎来到真实的金融市场,第一课,把学过的理论全忘掉吧。

02、资本为何“善变”?

其实,如果高瓴只是低调行事也行,可它偏要大声宣传,注定了它会被舆论反噬。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张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教育是永不需退出的投资。

结果2021年一季度,转头,他就全面清仓教育股。

三个月后,“双减”政策落地,仅两天,新东方、高途、好未来,三大龙头几乎全线崩盘,均较年初高点均跌超90%左右。

一时间,“高瓴到底是时间的朋友,还是提前获知消息”的讨论在自媒体上发酵,掀起一阵阵舆论审判。

当初,他的“长期投资”如何引领了投资理论,如今,就被如何嘲出天际,还让人挖出了他的许多自打脸的投资案例。

可这样的嘲笑,也是不公平的。

金融行业原本就是个零和博弈,波动、恐惧、心理、信息......

有人赚钱,就得有人出局,谁能获得信息差,也是一种先发优势。

而且那些说资本只要安心“做时间的朋友”就能赚钱的说法,本来也是片面。

市场、宏观、追热点、技术升级、拉关系,找资源、做信息差,哪一样不是投资人的“小心思”?

而且从宏观来看,这几年,生育率下跌带来的市场萎缩,也是相当明确的。

一个用户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且用户的减少在提前几年就已预告了的行业,怎么可能长期发展?

所以,尽管高瓴的做法有争议,但从操作角度上看,却无可厚非。

只是有损了它信誓旦旦“做企业长期朋友”的人设。

这也让疑问浮现在看者的心头:

既然资本会“变心”,为何投资者还要将长期主义奉为圭臬?时间,真的是成功的保证吗?

03、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事实上,长期主义的说法兴起于2010年。

1994年,美国管理学权威吉姆·柯林斯出版了一部作品——《基业长青》。

记录了18家公司,其股价在几十年里一直跑赢指数,吉姆·柯林斯形容它们“基业长青”。

可5年后,《经济学人》却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只有8家持续优于市场,连IBM、摩托罗拉等公司后来也都陷入经营困境。

这个世界不再信奉基业长青。

在2003-2013的十年中,《财富》1000强企业中被挤出榜单的有712家。

美国电话公司称霸行业领袖的时间是65年,IBM25年,微软15年......“好公司”更换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么看,长期主义只是人们对幸存者偏差的另一说法,毕竟执行了长期主义却失败的公司,会被名单开除出去,无人会把它们和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资本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长期,遇到风吹草动,投资人的“抽身”,只会比任何人都要快速无情。

譬如曾经作为蔚来第三大股东的高瓴,因上市后的蔚来一直未能实现盈利,失去耐心的高瓴,就再也不想讲“陪伴”的温情故事。

2020年,彻底清仓了蔚来汽车的所有股票。

倒是在那以后,合肥政府的帮助,让蔚来渡过难关,之后蔚来股价迎来一路狂飙,出现了50倍的涨幅。

这么看,暂时退出,等稳定的时机再入局,不失为一个更冷静的做法。

其背后原因,是这两年国内产业和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本质上的不同。

前几年,高瓴坚定做“多头”,离不开中国的人口红利,更离不开资本跑马圈地、垄断提价的玩法。

资本争相砸钱抢项目,是因为流动性充沛的环境下,只有在早期能把股价打到非常高的估值,才能享受溢价,而后来者的投资回报率都非常一般。

高瓴“一级+二级+buyout”全链条通吃的打法,正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越早投下有大空间高壁垒有潜力的公司,就相当于提前锁定。

资本说的“长期持有”只是相对的“长期”。

因为长期主义的内涵,不是“长”,而是赚企业持续成长的钱,如果早期过度透支未来的估值,就很难赚到成长的钱。

相比之下,只做一波估值套利,在业绩兑现前及时落袋为安,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毕竟前景看不清是危险的。

当一家企业的成长性出现分歧时,高位套现也是一种策略。

再看政策的变化,监管部门不再允许垄断的出现。这意味着,以往资本用大量资金抢占市场后再变现的玩法,已经不能用了。

所以,当环境在变,政策在变,谁还要坚持以往都认可的游戏规则,就可能有破产的风险。

回看高瓴的做法,长线卖出三原则“逻辑变了、估值高了、找到了更好的”,当这三点已经浮出水面,“聪明人”怎么能不掉头呢?

为了继续获得超额收益,以往强势领域在互联网、消费医药为代表赛道的高瓴,正渐渐地把方向转为以碳中和为代表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方向,且频频加仓。

为了布局,高瓴准备充分,下手密集。

公开资料显示,高瓴创投2022年上半年的80多笔投资,先进制造方向占了最大比重,可谓买下了“新能源”的半壁江山。

这么多笔钱投出去,一定经过精密的演算。

可买下来该如何操作,高瓴是否能笑到最后,现在说结论还为之过早。

复制之前押注互联网的经验?

似乎很难。

硬科技赛道有多条细分技术路线,哪些能落地、哪些能盈利,讲出一个打动市场的故事,还只是开始。

即便如此,高瓴押注新能源,其它机构也同样看好。

随着近几年芯片、锂电、光电等概念的大热,估值又开始被一轮轮推高,吹起一池泡泡。

即便大方向正确,在高瓴投下的企业里,谁距离成熟更近,谁能杀出重围,谁会被它战略性放弃,它自己也不知道。

一切还是未知,要等待时间来揭晓。

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淘汰、等待揭牌的游戏。

“长期主义”、“价值投资”只是高瓴诸多灵活有效策略中的一种,但不是唯一,更不该成为一种被过渡宣扬的价值观。

那种只要选中好公司,长期持有就能赚钱的说法,只会在传说里有。

而市场也没有道德绑架,也从不承诺长期坚持者的回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瓴张磊的这碗鸡汤,你干了,我随意

莫非是价值投资让高瓴的神话失效了?

文|投资人说

投资圈流行这样一句俗话:“初级投资人看《投资指南》;中级投资人看《价值》;顶尖投资人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

随着这两年国内一级和二级投资市场的聚变环境,很多投资人发现原有的投资逻辑越来越“不灵”了,特别是从前头部投资人中普遍盛行的“亏损”逻辑以及高估值打法,试图以资本换时间,以资本换市场,越来越难以取到预期效果。

在此背景下,凭借《价值》一书,对很多投资人产生影响的高瓴资本也悄悄换了新的打法。

2022年三季度,高瓴资本以89.42元每股入股万华集团。同期买入万华的,还有谢志宇,邓晓峰。

巴菲特买的是其对标公司——德国的巴斯夫。

估计大家买万华的逻辑是一样的:

欧洲遭遇能源危机,当地化工厂多数停产。没准,买一直在扩张产能的万华就能检个大便宜。

有人说,高瓴在此时押注化工是想打一场翻身仗。

但问题是,做困境反转也要等时机。

万华的三季报并不好看,1109.38亿元的流动负债,46%的净利下降。

高瓴期待万华能够趟过眼下的周期,但不知因地缘冲突和疫情造成的原材料涨价,何时才能停止?

它又能等万华多久?

当然,高瓴掌舵人张磊以做“时间的朋友”著称。

他说,复利是时间赠予价值投资者的最好礼物,自己践行的是“长期主义”。

只可惜这话,你只能信他一半。

事实上,市场并不会给予投资者无穷尽的“等待”。

2019年张磊以41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格力15%的股份。

张磊说支付这笔钱,并不是为格力当前的利益,而是看好其未来。

但后来投格力“400多亿的投资,浮亏超70亿”的结果,打破了张磊的常胜光环。

那以后,“高瓴两次补充质押,高瓴押无可押”的传言不胫而走,招致满城风雨。

比起投格力带来的失败,高瓴还有大量在高位建仓后暴跌的中概股阿里、拼多多,和抄底医药龙头恒瑞医药后浮亏超40%的经历。

这些大白马的暴跌,让张磊的光环不再,坊间一时哗然。

这年头,一级市场真是不好做啊,大家都不信有系统性机会了。一直和长期主义强绑定的张磊,也接连失手。

难道“信念和时间”不再百试百灵了?

莫非是价值投资让高瓴的神话失效了?

显然,这样的说法,既误解了张磊成功的原因,也片面解读了“长期主义”。

01、被包装出来的“价值投资者”

2017年,张磊在人大毕业典礼上,说自己要“做时间的朋友”。

实际上,他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入股京东曾是张磊的高光时刻。如今从京东的前五大股东变成了散户,只剩2100万股。

至于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所说的“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在其实际操盘中却时常并非如此。

减仓京东的同时,高瓴同时重仓京东的对头阿里,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就开始大幅减持。

这样的快进快出,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间的朋友”。

由此可见,高瓴的投资风格并如他所言。

投资人刘波指出,高瓴的投资风格“既有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也结合了中国市场特殊性。如‘梭哈’式的重仓押注式投资,和为了短期逐利而高位买进,快进快出的的短线投资”。

是不是跟张磊在采访里说的那套截然不同?

“要想做到真正的长期主义,第一,自己超级有钱;或者二,怎么用钱,自己说的算。”

一位金融圈的人士,看到高瓴的做法,如此评价---

“真正的长期主义,只有老巴吧”。

欢迎来到真实的金融市场,第一课,把学过的理论全忘掉吧。

02、资本为何“善变”?

其实,如果高瓴只是低调行事也行,可它偏要大声宣传,注定了它会被舆论反噬。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张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教育是永不需退出的投资。

结果2021年一季度,转头,他就全面清仓教育股。

三个月后,“双减”政策落地,仅两天,新东方、高途、好未来,三大龙头几乎全线崩盘,均较年初高点均跌超90%左右。

一时间,“高瓴到底是时间的朋友,还是提前获知消息”的讨论在自媒体上发酵,掀起一阵阵舆论审判。

当初,他的“长期投资”如何引领了投资理论,如今,就被如何嘲出天际,还让人挖出了他的许多自打脸的投资案例。

可这样的嘲笑,也是不公平的。

金融行业原本就是个零和博弈,波动、恐惧、心理、信息......

有人赚钱,就得有人出局,谁能获得信息差,也是一种先发优势。

而且那些说资本只要安心“做时间的朋友”就能赚钱的说法,本来也是片面。

市场、宏观、追热点、技术升级、拉关系,找资源、做信息差,哪一样不是投资人的“小心思”?

而且从宏观来看,这几年,生育率下跌带来的市场萎缩,也是相当明确的。

一个用户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且用户的减少在提前几年就已预告了的行业,怎么可能长期发展?

所以,尽管高瓴的做法有争议,但从操作角度上看,却无可厚非。

只是有损了它信誓旦旦“做企业长期朋友”的人设。

这也让疑问浮现在看者的心头:

既然资本会“变心”,为何投资者还要将长期主义奉为圭臬?时间,真的是成功的保证吗?

03、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事实上,长期主义的说法兴起于2010年。

1994年,美国管理学权威吉姆·柯林斯出版了一部作品——《基业长青》。

记录了18家公司,其股价在几十年里一直跑赢指数,吉姆·柯林斯形容它们“基业长青”。

可5年后,《经济学人》却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只有8家持续优于市场,连IBM、摩托罗拉等公司后来也都陷入经营困境。

这个世界不再信奉基业长青。

在2003-2013的十年中,《财富》1000强企业中被挤出榜单的有712家。

美国电话公司称霸行业领袖的时间是65年,IBM25年,微软15年......“好公司”更换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么看,长期主义只是人们对幸存者偏差的另一说法,毕竟执行了长期主义却失败的公司,会被名单开除出去,无人会把它们和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资本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长期,遇到风吹草动,投资人的“抽身”,只会比任何人都要快速无情。

譬如曾经作为蔚来第三大股东的高瓴,因上市后的蔚来一直未能实现盈利,失去耐心的高瓴,就再也不想讲“陪伴”的温情故事。

2020年,彻底清仓了蔚来汽车的所有股票。

倒是在那以后,合肥政府的帮助,让蔚来渡过难关,之后蔚来股价迎来一路狂飙,出现了50倍的涨幅。

这么看,暂时退出,等稳定的时机再入局,不失为一个更冷静的做法。

其背后原因,是这两年国内产业和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本质上的不同。

前几年,高瓴坚定做“多头”,离不开中国的人口红利,更离不开资本跑马圈地、垄断提价的玩法。

资本争相砸钱抢项目,是因为流动性充沛的环境下,只有在早期能把股价打到非常高的估值,才能享受溢价,而后来者的投资回报率都非常一般。

高瓴“一级+二级+buyout”全链条通吃的打法,正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越早投下有大空间高壁垒有潜力的公司,就相当于提前锁定。

资本说的“长期持有”只是相对的“长期”。

因为长期主义的内涵,不是“长”,而是赚企业持续成长的钱,如果早期过度透支未来的估值,就很难赚到成长的钱。

相比之下,只做一波估值套利,在业绩兑现前及时落袋为安,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毕竟前景看不清是危险的。

当一家企业的成长性出现分歧时,高位套现也是一种策略。

再看政策的变化,监管部门不再允许垄断的出现。这意味着,以往资本用大量资金抢占市场后再变现的玩法,已经不能用了。

所以,当环境在变,政策在变,谁还要坚持以往都认可的游戏规则,就可能有破产的风险。

回看高瓴的做法,长线卖出三原则“逻辑变了、估值高了、找到了更好的”,当这三点已经浮出水面,“聪明人”怎么能不掉头呢?

为了继续获得超额收益,以往强势领域在互联网、消费医药为代表赛道的高瓴,正渐渐地把方向转为以碳中和为代表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方向,且频频加仓。

为了布局,高瓴准备充分,下手密集。

公开资料显示,高瓴创投2022年上半年的80多笔投资,先进制造方向占了最大比重,可谓买下了“新能源”的半壁江山。

这么多笔钱投出去,一定经过精密的演算。

可买下来该如何操作,高瓴是否能笑到最后,现在说结论还为之过早。

复制之前押注互联网的经验?

似乎很难。

硬科技赛道有多条细分技术路线,哪些能落地、哪些能盈利,讲出一个打动市场的故事,还只是开始。

即便如此,高瓴押注新能源,其它机构也同样看好。

随着近几年芯片、锂电、光电等概念的大热,估值又开始被一轮轮推高,吹起一池泡泡。

即便大方向正确,在高瓴投下的企业里,谁距离成熟更近,谁能杀出重围,谁会被它战略性放弃,它自己也不知道。

一切还是未知,要等待时间来揭晓。

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淘汰、等待揭牌的游戏。

“长期主义”、“价值投资”只是高瓴诸多灵活有效策略中的一种,但不是唯一,更不该成为一种被过渡宣扬的价值观。

那种只要选中好公司,长期持有就能赚钱的说法,只会在传说里有。

而市场也没有道德绑架,也从不承诺长期坚持者的回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