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加息落地,美股投资者需“系好安全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息落地,美股投资者需“系好安全带”

如果科技股当前趋势得以延续,对于代表科技巨头的纳指100而言绝非利好消息。

文|红周刊特约 乔·佩里(Joe Perry) 法瓦达·拉扎扎达(Fawad Razaqzada)

统计显示,11月和12月历史以来美股的中位数回报都达到2.1%,胜率自1985年以来高达71%。

此外,美国企业的回购行为未来可能会加速,加之此前市场押注“美联储暂停”,推动美股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大幅反弹,也可以称为“熊市反弹”。道琼斯指数在10月31日以自1976年以来最好的月度表现收盘——上涨了近14%。

但纳斯达克指数当月仅上涨约4%。

这是由于科技股表现严重不佳。在截至10月28日的一周里,FAAMG市值合计蒸发超3500亿美元。

惨淡三季报,拖累FAAMG股价全面下跌

在刚刚结束的财报季,科技巨头的三季报可以用“惨”字来概括——以FAAMG代表的科技类公司业绩齐齐爆雷,Meta(META.O)净利润同比暴降52%,微软(MSFT.O)营收增速降至5年最低,谷歌(GOOGL.O)增速跌回2013年最低水平,亚马逊(AMZN.O)业绩全面逊于预期。

这几家科技巨头或是未能实现盈利目标,或是下调业绩指引。Alphabet(谷歌母公司)每股收益为1.06美元,远低于预期的1.25美元;Meta每股盈利1.64美元,不及预期的1.88美元,同时公司还表示近期收入面临挑战,预测旗下元宇宙核心部门RealityLab的2023年经营亏损可能会远超此前预期;亚马逊的每股收益尽管跑赢市场预期,但其将第四季度销量指引从1550亿美元下调至1400亿至1480亿美元。

如果科技股当前趋势得以延续,对于代表科技巨头的纳指100而言绝非利好消息。

例如,财报发布后,亚马逊股价盘后交易时段下跌13%;Meta在公布业绩后跌去了高达四分之一的市值,导致多家投行下调了该股的评级;Alphabet也面临逆境,在广告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社交媒体企业显然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时期。这反映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全球物价上涨重创了企业和个人。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来说这都是难题。

在科技股财报发布后,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突破了它的熊市上升旗形,呈现跌势延续的态势。只要指数没有回升并保持在关键阻力位11370上方,就可能会导致新的技术性抛售。

我们认为,10890至11036区域附近的关键支撑位目前还算坚挺。但是,如果指数跌破此处,那么多头可能就要投降了。截至北京时间周四(11月3日)凌晨收盘,该指数已经逼近10980附近。

这一结果部分归功于美联储11月3日凌晨的动态。

利率攀升“杀估值”,科技股压力难消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BP),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3.75%-4.00%区间,与预期一致。

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现在考虑暂停加息还为时尚早,紧缩政策尚未结束,终端利率水平可能高于9月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预期(即4.5%至4.75%以上)。

11月的FOMC会议一度被认为是鸽派,这仅仅是因为几个字——美联储在声明中提及,“将考虑累积的收紧影响和政策滞后效应”(will consider cumulative tightening and policy lags)。

从鲍威尔来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不是市场一度理解的美联储已经要结束加息,而意味着美联储可能想要在未来的某次会议停止加息,看看加息的滞后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

结果,当天标普500指数先是上升了50个点,站上3900点上方,美元指数也下降到110.50点附近。然而,鲍威尔话音未落,美股就回吐了会议声明后的全部涨幅。最终三大股指全线收跌,纳斯达克重挫3.36%,FAAMG跌幅在3%-5%不等。芝加哥期权交易的Put/Call比率从0.95升至1.18。但波动率指数几乎持平于26附近。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1%,美元指数站上112。

由于美联储甚至没有考虑或讨论暂停加息的可能性,市场可能意识到,降低通胀,达到美联储2%的目标,可能需要比大多数人预期更长的时间。

高盛最新预计,12月仍可能加息50BP,2023年仍可能会加息两次,每次加息25BP,这符合声明中“将考虑累积的收紧影响和政策滞后效应”的信号。但这并非鸽派信号,意味着加息可能会更久、利率水平可能会更高。即如果通胀持续无法缓和,更高的终极利率并不能排除。

利率攀升导致的估值收缩以及经济下行、强美元导致的盈利衰退对科技公司来说是“双重压力”。未来,利率攀升导致的“杀估值”压力和盈利压力仍将持续,科技股的压力难消,投资者需要随时系好安全带。

(作者为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息落地,美股投资者需“系好安全带”

如果科技股当前趋势得以延续,对于代表科技巨头的纳指100而言绝非利好消息。

文|红周刊特约 乔·佩里(Joe Perry) 法瓦达·拉扎扎达(Fawad Razaqzada)

统计显示,11月和12月历史以来美股的中位数回报都达到2.1%,胜率自1985年以来高达71%。

此外,美国企业的回购行为未来可能会加速,加之此前市场押注“美联储暂停”,推动美股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大幅反弹,也可以称为“熊市反弹”。道琼斯指数在10月31日以自1976年以来最好的月度表现收盘——上涨了近14%。

但纳斯达克指数当月仅上涨约4%。

这是由于科技股表现严重不佳。在截至10月28日的一周里,FAAMG市值合计蒸发超3500亿美元。

惨淡三季报,拖累FAAMG股价全面下跌

在刚刚结束的财报季,科技巨头的三季报可以用“惨”字来概括——以FAAMG代表的科技类公司业绩齐齐爆雷,Meta(META.O)净利润同比暴降52%,微软(MSFT.O)营收增速降至5年最低,谷歌(GOOGL.O)增速跌回2013年最低水平,亚马逊(AMZN.O)业绩全面逊于预期。

这几家科技巨头或是未能实现盈利目标,或是下调业绩指引。Alphabet(谷歌母公司)每股收益为1.06美元,远低于预期的1.25美元;Meta每股盈利1.64美元,不及预期的1.88美元,同时公司还表示近期收入面临挑战,预测旗下元宇宙核心部门RealityLab的2023年经营亏损可能会远超此前预期;亚马逊的每股收益尽管跑赢市场预期,但其将第四季度销量指引从1550亿美元下调至1400亿至1480亿美元。

如果科技股当前趋势得以延续,对于代表科技巨头的纳指100而言绝非利好消息。

例如,财报发布后,亚马逊股价盘后交易时段下跌13%;Meta在公布业绩后跌去了高达四分之一的市值,导致多家投行下调了该股的评级;Alphabet也面临逆境,在广告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社交媒体企业显然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时期。这反映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全球物价上涨重创了企业和个人。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来说这都是难题。

在科技股财报发布后,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突破了它的熊市上升旗形,呈现跌势延续的态势。只要指数没有回升并保持在关键阻力位11370上方,就可能会导致新的技术性抛售。

我们认为,10890至11036区域附近的关键支撑位目前还算坚挺。但是,如果指数跌破此处,那么多头可能就要投降了。截至北京时间周四(11月3日)凌晨收盘,该指数已经逼近10980附近。

这一结果部分归功于美联储11月3日凌晨的动态。

利率攀升“杀估值”,科技股压力难消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BP),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3.75%-4.00%区间,与预期一致。

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现在考虑暂停加息还为时尚早,紧缩政策尚未结束,终端利率水平可能高于9月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预期(即4.5%至4.75%以上)。

11月的FOMC会议一度被认为是鸽派,这仅仅是因为几个字——美联储在声明中提及,“将考虑累积的收紧影响和政策滞后效应”(will consider cumulative tightening and policy lags)。

从鲍威尔来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不是市场一度理解的美联储已经要结束加息,而意味着美联储可能想要在未来的某次会议停止加息,看看加息的滞后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

结果,当天标普500指数先是上升了50个点,站上3900点上方,美元指数也下降到110.50点附近。然而,鲍威尔话音未落,美股就回吐了会议声明后的全部涨幅。最终三大股指全线收跌,纳斯达克重挫3.36%,FAAMG跌幅在3%-5%不等。芝加哥期权交易的Put/Call比率从0.95升至1.18。但波动率指数几乎持平于26附近。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1%,美元指数站上112。

由于美联储甚至没有考虑或讨论暂停加息的可能性,市场可能意识到,降低通胀,达到美联储2%的目标,可能需要比大多数人预期更长的时间。

高盛最新预计,12月仍可能加息50BP,2023年仍可能会加息两次,每次加息25BP,这符合声明中“将考虑累积的收紧影响和政策滞后效应”的信号。但这并非鸽派信号,意味着加息可能会更久、利率水平可能会更高。即如果通胀持续无法缓和,更高的终极利率并不能排除。

利率攀升导致的估值收缩以及经济下行、强美元导致的盈利衰退对科技公司来说是“双重压力”。未来,利率攀升导致的“杀估值”压力和盈利压力仍将持续,科技股的压力难消,投资者需要随时系好安全带。

(作者为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