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旷
近年来,随着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行业企业之间彼此跨界逐渐成为了常态。跨界蔚然成风,昔日的传统家电巨头们也纷纷通过“跨界”开启多元化布局——向着非家电外围产业延伸,这其中不乏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国内家电巨头们的边界一直在无限拓展,而这一次它们又将目光瞄准了医疗大健康领域。
其实,家电企业跨界布局医疗大健康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放眼国际,医疗设备业内合称“GPS”的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和Siemens(西门子)三巨头,无一不是依靠家电业务起家。而目前,美的、格力、海尔、海信、长虹、TCL等六家国内头部家电企业,也先后进入医疗大健康相关赛道,并在此领域展开了新的竞赛。
家电巨头押宝医疗器械
据健康界视点统计,仅2016-2018年,就约有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投身医疗大健康行业,具体跨界板块包括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等,其中选择跨界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然而,国内家电企业向医疗领域进军虽然已成趋势,但普遍在医疗器械领域布局,而国内家电巨头们押宝医疗器械看似是“意料之外”,实则是“筹谋已久”。
一方面,国内家电行业逐渐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医疗器械毛利较高,可以作为家电企业新的增长曲线。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在2018年达到顶点,实现零售额8260亿元,2019年同比下降3.6%,2020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11.3%,零售额为7056亿元,在2022年上半年也同比下滑了9.3%,实现零售额3389亿元,显然中国乃至全球家电市场的容量增速都在进一步趋缓。
更何况,家电的盈利能力不如医疗器械,巨大的盈利潜力也促使家电巨头们蜂拥而上。根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家电产品平均毛利率为33%,而医疗设备的毛利率能达到80%以上。另据了解,自2013年开始,我国医疗器械板块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就分别保持在约40%、13%以上,而2022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A股上市公司中毛利率超过50%的就高达72家,核心利润率超过30%也有31家。
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性政策导向,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成长空间,这对家电企业而言,是寻找到更多快速增长的机会点。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和促进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并且为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家从扶持产品研发、加快产品上市、鼓励产品采购等三个环节不断提升着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医疗器械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国产化替代的必然趋势下,未来将十分值得期待。
更何况,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家电巨头无一不想在这片蓝海“掘金”。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1)》统计,2016-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一直保持高景气度,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7721亿元,同比增长21.76%,2021年将达到近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20.22%。而且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未来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显而易见,对美的、海尔、格力、海信、TCL、长虹在内的六家国内家电巨头而言,虽然其进军医疗器械领域的理由诸多,但其布局的底气也丝毫不弱。只不过,由于各家在家电领域布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入局医疗大健康赛道的策略也有所差别。
美的、格力、长虹从场景切入
以何种策略入局,考验着跨界者的选择,而从空间上来看,美的、格力、长虹布局医疗健康领域覆盖的范围很广。美的打造了医技楼场景、手术部场景、门诊药房场景、住院病区场景以及后勤指挥中心场景五大医疗场景解决方案;格力于疫情之下布局多个医疗健康领域,并将经营范围新增了消毒器械、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等;长虹则是对生命科学、智慧冷链、家庭健康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显然这几家企业几乎都是综合多元布局医疗健康领域。
一是,跨多板块产业联合,能为医院和患者提供更高效、便捷、智能的医疗解决方案。一直以来,医院都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场景之一,有着检验检疫、门诊、住院、手术室、医疗教学等多项立体要求。而美的等家电企业通过把产品与医疗融合,提出了一套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综合应对方案,让医院中的医学设备、医疗影像、医用物流、楼宇暖通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实现互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时间,避免了医患纠纷。
二是,家电企业跨专业、跨需求布局医疗赛道,能形成竞争力并为其打开更多想象空间。纵观国际知名的医疗企业,其医疗品牌的背后,包含了医学设备、医疗信息化、能源、楼宇自控等多项业务,呈现的是一种整体医疗的交付,而目前国内还缺乏一个这样的医疗科技集团品牌。如果美的等家电企业可以为医疗行业提供一个这样综合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形成核心的竞争力,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此外,打造一家综合医疗科技集团,让各业务之间协同互补,也有利于家电企业提升估值。以西门子为例,其创立之初仅仅是一家电报企业,但如今却是在影像诊断、临床医疗、实验室诊断、医疗IT等方面可向客户提供综合性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球知名的医疗器械巨头。而美的等家电企业一旦成为了类似这样的一家综合医疗科技集团,其营收能对标西门子,那么其估值也将会大幅提升。
海尔、海信、TCL借产品突围
与美的、长虹等全面布局谋求发展的家电巨头不同,海尔、海信、TCL则是从细分赛道寻求突围。比如,由医用冰箱、冷藏箱起家的海尔集团,在2005年成立了低温制冷领域的核心研发机构海尔生物医疗,主攻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领域;同年,擅长显示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海信,致力于打造可视化设备产品;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领域颇具竞争力的TCL,也于2009年投身了医学影像诊断领域。
布局医疗领域长达十余年,海尔、海信、TCL在医疗设备等方面积累颇深,其取得的成果也极为显著。海尔生物专注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这一细分赛道,逐渐建立了覆盖-196℃至8℃的全产品线,取代进口品牌站稳了脚跟;海信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拥有29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20所研发中心、覆盖160多个国家的业务版图;TCL医疗也逐渐构建起了DR、超声、磁共振、CT、DSA等医疗全影像产品链。这三者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方面,产能优势的支撑,为其快速进入医疗器械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海尔、海信、TCL等家电巨头不仅在技术研发、用户基础、商誉口碑、供应链渠道、销售网络等产能上有了很深的积累,也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传感技术、影像分析等技术领域有了很大的突破,而基于这些积累,发力与其主业关联度较高的医疗器械领域,能将其自身优势最大化。
海尔、海信、TCL雄厚且独特的技术优势,对其掌控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给予了极大的便利。低温制冷、图像处理、显示等技术对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有着极大的帮助。依托这些技术,海尔、海信、TCL有足够的底气选择自主研发进行医疗器械技术攻关。而这些家电企业一旦自主掌握了医疗器械的核心技术,就算是越过高技术的门槛,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这也就意味着其拥有了与国际巨头分羹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细分赛道入局,差异化的优势可进一步推动其版图扩张的步伐。医疗器械低端市场早已成一片“红海”,而中高端市场却仍还是一片“蓝海”,而且大部分国内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仍由飞利浦、GE、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占据,并掌控着定价权和话语权,海尔、海信、TCL发力细分赛道,做出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以更为细分、专业的产品向更高端的“蓝海”市场挺进,才有可能缩短和国际高端品牌的差距。
医疗健康“掘金”不易
事实上,国内家电企业进行自我变革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但是,任何变革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就算有着雄厚的资本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成功,更何况,家电与医疗器械的逻辑有很大不同,国内目前尚无大型家电厂商在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显然,以美的、海尔、格力为代表的国内家电巨头,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多元化布局的进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一来,医疗大健康市场虽然广阔,但抢滩这一赛道的玩家不在少数,对于国内家电企业而言,想要分羹并不容易。事实上,除了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家电巨头外,像“BAT”、恒大、碧桂园、万达等行业巨头也早已入局,这些巨头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何况还有早已在医疗器械市场深耕多年的以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为代表的国际巨头走在前列,目前国内的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大多由这些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份额超过70%,几乎是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二来,医疗器械的技术壁垒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从产品研发到面市也需要投入较长时间,家电企业跨界有一定难度。医疗器械涵盖面极广、细分领域众多,并且大多有着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等特点,显然这与家电销售市场的短期回报完全不同。而且在专属医疗器械方面,仍有一定进入门槛,虽然家电和医疗器械二者在技术上有整合的可能性,但毕竟存在现实的行业差距,家电企业仍需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
三来,相比于国外“GPS”不约而同地转让旗下家电业务,国内家电巨头却在坚守主业同时布局新赛道,医疗与主业如何协调发展,就成了其最大的挑战。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家电企业,都先后通过剥离家电业务成功向大健康医疗等板块转型。而国内的家电企业则是在坚守主业的同时,拓展多元化领域,这虽然能有效保障企业稳定盈利,但资源并非无限的,一旦继续发展主业,其医疗创新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都会相应减少。
总而言之,医疗领域与家电行业的环境截然不同,国内那些没有医疗行业运营经验的家电企业想要搭上“医疗大健康”这趟专列绝非易事,还需要突破技术、品牌、销售等多方壁垒。显然,对于美的、格力、海尔、海信、长虹、TCL等家电巨头企业来说,从家电到医疗设备这场产业升级与跨界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而其能做的也只是在兼顾自身的同时进行合理改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