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深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周年,这些重点项目成果显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周年,这些重点项目成果显著

生态绿色的底色之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孕育着金色的机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一)古村落引来“金凤凰”

金秋时节,浙江势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势通科技”)创始人胡峰更加忙碌。公司旗下研发的一款医疗用途机器人进入临床三期,距离上市咫尺之遥。

不同于普通的创业公司,在势通科技的最近一期融资中,浙江嘉善县姚庄18个村社村民出资1800万元集体入股,占股比10%。也就是说,附近18个村庄的村民,都是势通科技的股东。

这不是姚庄镇18个村社第一次入股科技公司。自2013年起,姚庄镇下属村社就陆续试水“抱团”项目。这些项目依托基础好、有前景的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平台,由市、镇统一建设或投资优质项目,引导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自筹资金、腾退“低散乱”建设用地折价等方式入股,在本地或异地实现资源资金增值。

江南水乡孵化未来的科技之星,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不罕见。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在三个区县中选择五个镇作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部分涉及青浦的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部分涉及吴江的黎里镇,浙江部分涉及嘉善的西塘镇、姚庄镇。

古村落姚庄镇为何能引来科技初创企业?

嘉善县姚庄镇俞汇村党总支书记杭叶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承包、土地复垦等方式,收入单一、不稳定。自2013年起,该村陆续投资近2000万元,参加了2个“抱团”项目,如今每年有180万元的分红。

“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后,村里陆续开展了系列提升改造项目,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还新建了居家养老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杭叶强说。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缺乏“追求者”。势通科技创始人胡峰说:“相比较传统初创企业融资的方式不同,吸纳以村集体为主的社会资本入股,可以让企业享受更大的自主权,更加专注在自己的赛道上。”

胡峰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研发的产品正处在成熟向规模增长的关键的切换阶段。得益于更加便利的交通、更加灵活的人才流通机制,以及更加紧密的市场协同能力,选择落户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势通科技项目获得了非常广大的群众基础,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人才集聚在具有历史底蕴的姚庄镇沉香村,同时员工也吃住在村民家,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这也是示范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2022年11月15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陈建忠在示范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两省一市编制了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打造六大跨省域共富范例,分别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区域城乡融合、居民增收共促、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和社会和谐共筑。

“比如,我们在针对居民增收共促、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提出完善就业创业促进体系、建立一体化就业市场、促进科技富农以及强化困难群体的政策兜底四个方面具体的行动计划。”陈建忠说。

他透露,下一步,示范区将按照“清单化+项目化”抓落实的要求,梳理形成重大改革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在重大改革清单方面,共涉及三个层面24项改革事项,包括示范区投资一体化、科技金融改革等方面,一共有24项改革任务。

“鱼菜共生”的鱼池。摄影:杨舒鸿吉

(二)湖泊生态修复后成为农文旅融合“理想田”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蓝城文旅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管弦乐也找到了“理想田”。

管弦乐向记者介绍了这套从以色列引进的“鱼菜共生”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回收利用设计,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行了整合,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可比传统养殖业节省40%的成本,且鱼肉、蔬菜品质更好。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目前,该大棚内4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大棚被分为养殖区、种植区和研学区。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养殖区内共有20个大型储鱼罐,养殖了加州鲈鱼,满负荷生产可年产500万尾鱼苗。

管弦乐说,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可达35公斤/立方米以上,且效率是传统养殖的15至20倍,不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管弦乐认为吴江就是自己创业的理想之地,因此将农场取名为“醴飨田”:“养殖大棚附近200米就有专业的直播团队,附近也能找到活鱼生鲜的配送渠道,加之长三角便利的交通链路,我们的活鱼可以实现当天捕捞,隔天就能鲜活出现在长三角消费的餐桌上。”

据悉,鱼菜共生项目位于吴江区“曲水善湾”项目中的核心区域,这是示范区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

农文旅融合的“曲水善湾”项目通过与浙江企业合作,引入产业运营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曲水善湾”项目核心区约 4.4 平方公里,首期投资约 2.5亿元,重点对三好村善湾自然村进行示范化提升,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亲子、度假、创意、集市等农文旅体验功能植入村落,达到“优化乡村空问、共融共生共享”的目的。

处于沪苏浙交界的鼋荡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管弦乐说,未来,将依托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与度假的融合,打造小型农业示范园区,展示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科技农业、乡村旅游、文创开发等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

在11月15日的示范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据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华源指出,通过三年持续推进鼋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不仅实现了重点跨界水体的生态修复和岸线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域项目建设办法,也提供了跨域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一批项目的协同和贯通,深入推进示范区生态环保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助力制度创新,加速新经济集聚,更好实现生态优势转化。”

目前,示范区“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鼋荡、汾湖)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落霞中的“曲水善湾”。摄影:杨舒鸿吉

三年来,示范区着力推进重点项目108个,“水乡客厅”是长三角首个跨省域共建共享项目。华源透露,“水乡客厅”厚植生态优势,传承文化基因,嵌入创新资源,“蓝环”工程先导段已完工,江南圩田、桑基鱼塘一期项目开工建设。

“蓝环”工程先导段位于青吴嘉三区交界,该项目包括疏通水系、生态水质净化、岸线生态改造、防洪达标工程、滨水栈道等建设内容。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建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环工程先导段要将“烂泥田”变成“打卡地”,建设难度一点不亚于打通“断头路”,其中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与创新才是重点。

廖建安称,先将工作机制确立起来,实施过程反而就能很快推进了。比如,以顶层的设计图纸规划为先,以“委托”的形式交由青嘉吴三地行政机关来联合实施;建设过程中,还要在同一套标准下定期“跟踪”工程品质;最后,青嘉吴三地则需要对最终的建设结果互相认可。

“我们在创新也在探索。也只有做到这些了,才能真正提升这一区域的原生物种生物多样性,并逐步推行清洁能源设施,将蓝环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复合型的水乡生态空间。”廖建安说。

11月中旬,记者在项目现场时看到,首期的江南圩田已经实现以湖荡圩田为底,运用湿地净化、水源涵养、循环农业、圩田再造等技术手段,形成有机融合的蓝绿空间和生态系统。

廖建安透露,目前,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蓝环工程先导段(共有800多米)已于今年10月底基本完成建设,并即将对外开放。

“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先导段。摄影:杨舒鸿吉

(三)废弃村落变身“近零碳”聚落

在浙江嘉善,一个原本废弃的村落变身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聚落“竹小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沈磊告诉记者,为了恢复这一传统村落的自然循环,进一步保护好嘉善当地物种的多样性,该项目结合众多国际科技力量和长三角区域生态低碳企业,合力将偏僻村落打造成比肩国际先进示范的生态低碳聚落标杆。

沈磊进一步解释,“零碳聚落”是指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五种清洁能源,同时采用两组电池进行储能,为聚落供电,余电还可以并入国家电网;“无废聚落”是指在建筑建造过程中采用废旧砖瓦,运行过程中则采用垃圾降解、污水处理等技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生长聚落”一方面是指空间生长,规划用地约180亩并分三期建设,未来向长三角乃至全国不断复制和推广;另一方面是指在房屋的能源布局、碳汇及碳偿数据等效率提升的同时,不断探索生态城市理想人居模型。

据介绍,“竹小汇”双碳聚落全域实行农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态固碳,智慧农田通过精准灌溉可节水百分之五十,不减产的同时可以实现稻田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逾20%;通过综合应用低碳建材、光伏屋顶、地源热泵、污水处理等低碳技术,预计每年光伏发电量23万kWh,可以做到运行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垃圾。

“竹小汇”整合了长三角的优势资源:由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长三角技术企业联动打造,国家级智库和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是该项目的总设计、牵头方;嘉善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江苏英特飞模块地毯等一批长三角优势企业根据方案指标要求,提供相关的绿色低碳创新产品,并在建造中进行优化和应用;上海城建则作为施工单位参与了“竹小汇”的施工建设。

今年,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牵头编制的全国首个跨省一体协同落实双碳战略的制度文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整体实现高质量达峰并稳步下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周年,这些重点项目成果显著

生态绿色的底色之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孕育着金色的机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一)古村落引来“金凤凰”

金秋时节,浙江势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势通科技”)创始人胡峰更加忙碌。公司旗下研发的一款医疗用途机器人进入临床三期,距离上市咫尺之遥。

不同于普通的创业公司,在势通科技的最近一期融资中,浙江嘉善县姚庄18个村社村民出资1800万元集体入股,占股比10%。也就是说,附近18个村庄的村民,都是势通科技的股东。

这不是姚庄镇18个村社第一次入股科技公司。自2013年起,姚庄镇下属村社就陆续试水“抱团”项目。这些项目依托基础好、有前景的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平台,由市、镇统一建设或投资优质项目,引导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自筹资金、腾退“低散乱”建设用地折价等方式入股,在本地或异地实现资源资金增值。

江南水乡孵化未来的科技之星,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不罕见。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在三个区县中选择五个镇作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部分涉及青浦的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部分涉及吴江的黎里镇,浙江部分涉及嘉善的西塘镇、姚庄镇。

古村落姚庄镇为何能引来科技初创企业?

嘉善县姚庄镇俞汇村党总支书记杭叶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承包、土地复垦等方式,收入单一、不稳定。自2013年起,该村陆续投资近2000万元,参加了2个“抱团”项目,如今每年有180万元的分红。

“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后,村里陆续开展了系列提升改造项目,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还新建了居家养老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杭叶强说。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缺乏“追求者”。势通科技创始人胡峰说:“相比较传统初创企业融资的方式不同,吸纳以村集体为主的社会资本入股,可以让企业享受更大的自主权,更加专注在自己的赛道上。”

胡峰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研发的产品正处在成熟向规模增长的关键的切换阶段。得益于更加便利的交通、更加灵活的人才流通机制,以及更加紧密的市场协同能力,选择落户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势通科技项目获得了非常广大的群众基础,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人才集聚在具有历史底蕴的姚庄镇沉香村,同时员工也吃住在村民家,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这也是示范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2022年11月15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陈建忠在示范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两省一市编制了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打造六大跨省域共富范例,分别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区域城乡融合、居民增收共促、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和社会和谐共筑。

“比如,我们在针对居民增收共促、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提出完善就业创业促进体系、建立一体化就业市场、促进科技富农以及强化困难群体的政策兜底四个方面具体的行动计划。”陈建忠说。

他透露,下一步,示范区将按照“清单化+项目化”抓落实的要求,梳理形成重大改革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在重大改革清单方面,共涉及三个层面24项改革事项,包括示范区投资一体化、科技金融改革等方面,一共有24项改革任务。

“鱼菜共生”的鱼池。摄影:杨舒鸿吉

(二)湖泊生态修复后成为农文旅融合“理想田”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蓝城文旅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管弦乐也找到了“理想田”。

管弦乐向记者介绍了这套从以色列引进的“鱼菜共生”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回收利用设计,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行了整合,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可比传统养殖业节省40%的成本,且鱼肉、蔬菜品质更好。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目前,该大棚内4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大棚被分为养殖区、种植区和研学区。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养殖区内共有20个大型储鱼罐,养殖了加州鲈鱼,满负荷生产可年产500万尾鱼苗。

管弦乐说,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可达35公斤/立方米以上,且效率是传统养殖的15至20倍,不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管弦乐认为吴江就是自己创业的理想之地,因此将农场取名为“醴飨田”:“养殖大棚附近200米就有专业的直播团队,附近也能找到活鱼生鲜的配送渠道,加之长三角便利的交通链路,我们的活鱼可以实现当天捕捞,隔天就能鲜活出现在长三角消费的餐桌上。”

据悉,鱼菜共生项目位于吴江区“曲水善湾”项目中的核心区域,这是示范区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

农文旅融合的“曲水善湾”项目通过与浙江企业合作,引入产业运营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曲水善湾”项目核心区约 4.4 平方公里,首期投资约 2.5亿元,重点对三好村善湾自然村进行示范化提升,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亲子、度假、创意、集市等农文旅体验功能植入村落,达到“优化乡村空问、共融共生共享”的目的。

处于沪苏浙交界的鼋荡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管弦乐说,未来,将依托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与度假的融合,打造小型农业示范园区,展示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科技农业、乡村旅游、文创开发等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

在11月15日的示范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据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华源指出,通过三年持续推进鼋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不仅实现了重点跨界水体的生态修复和岸线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域项目建设办法,也提供了跨域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一批项目的协同和贯通,深入推进示范区生态环保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助力制度创新,加速新经济集聚,更好实现生态优势转化。”

目前,示范区“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鼋荡、汾湖)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落霞中的“曲水善湾”。摄影:杨舒鸿吉

三年来,示范区着力推进重点项目108个,“水乡客厅”是长三角首个跨省域共建共享项目。华源透露,“水乡客厅”厚植生态优势,传承文化基因,嵌入创新资源,“蓝环”工程先导段已完工,江南圩田、桑基鱼塘一期项目开工建设。

“蓝环”工程先导段位于青吴嘉三区交界,该项目包括疏通水系、生态水质净化、岸线生态改造、防洪达标工程、滨水栈道等建设内容。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建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环工程先导段要将“烂泥田”变成“打卡地”,建设难度一点不亚于打通“断头路”,其中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与创新才是重点。

廖建安称,先将工作机制确立起来,实施过程反而就能很快推进了。比如,以顶层的设计图纸规划为先,以“委托”的形式交由青嘉吴三地行政机关来联合实施;建设过程中,还要在同一套标准下定期“跟踪”工程品质;最后,青嘉吴三地则需要对最终的建设结果互相认可。

“我们在创新也在探索。也只有做到这些了,才能真正提升这一区域的原生物种生物多样性,并逐步推行清洁能源设施,将蓝环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复合型的水乡生态空间。”廖建安说。

11月中旬,记者在项目现场时看到,首期的江南圩田已经实现以湖荡圩田为底,运用湿地净化、水源涵养、循环农业、圩田再造等技术手段,形成有机融合的蓝绿空间和生态系统。

廖建安透露,目前,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蓝环工程先导段(共有800多米)已于今年10月底基本完成建设,并即将对外开放。

“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先导段。摄影:杨舒鸿吉

(三)废弃村落变身“近零碳”聚落

在浙江嘉善,一个原本废弃的村落变身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聚落“竹小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沈磊告诉记者,为了恢复这一传统村落的自然循环,进一步保护好嘉善当地物种的多样性,该项目结合众多国际科技力量和长三角区域生态低碳企业,合力将偏僻村落打造成比肩国际先进示范的生态低碳聚落标杆。

沈磊进一步解释,“零碳聚落”是指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五种清洁能源,同时采用两组电池进行储能,为聚落供电,余电还可以并入国家电网;“无废聚落”是指在建筑建造过程中采用废旧砖瓦,运行过程中则采用垃圾降解、污水处理等技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生长聚落”一方面是指空间生长,规划用地约180亩并分三期建设,未来向长三角乃至全国不断复制和推广;另一方面是指在房屋的能源布局、碳汇及碳偿数据等效率提升的同时,不断探索生态城市理想人居模型。

据介绍,“竹小汇”双碳聚落全域实行农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态固碳,智慧农田通过精准灌溉可节水百分之五十,不减产的同时可以实现稻田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逾20%;通过综合应用低碳建材、光伏屋顶、地源热泵、污水处理等低碳技术,预计每年光伏发电量23万kWh,可以做到运行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垃圾。

“竹小汇”整合了长三角的优势资源:由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长三角技术企业联动打造,国家级智库和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是该项目的总设计、牵头方;嘉善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江苏英特飞模块地毯等一批长三角优势企业根据方案指标要求,提供相关的绿色低碳创新产品,并在建造中进行优化和应用;上海城建则作为施工单位参与了“竹小汇”的施工建设。

今年,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牵头编制的全国首个跨省一体协同落实双碳战略的制度文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整体实现高质量达峰并稳步下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