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债基、银行理财跌上热搜,持有的产品怎么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债基、银行理财跌上热搜,持有的产品怎么办?

对于债基、银行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产品持有的体验并不算好。

文|星图金融研究院 黄大智

近期,包括债基、银行理财等产品的大面积亏损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继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后,一向被看作是稳定、波动小的债券基金也跌上了热搜,甚至此前大火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以及个别爆款短债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也受到波及。

为何近期债基、银行理财等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大幅下跌?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应对?

01

如果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近期固收类产品的大跌可能更深有体会。

根据方正证券的不完全统计,从10月末至11月15日,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市场中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超过2600只是净值下跌的,其中,有22只产品净值跌幅超-1.00%,跌幅超-2.00%共计4只产品,下跌产品数量占比超过1/3。如果仅看银行理财,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3万多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超过1万只,净值下跌产品数量占比同样较大。

不仅如此,受到债基、固收理财等产品净值快速下跌和产品大额赎回的影响,其它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出现了净赎回。甚至有多只短债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触发了“巨额赎回”。

02

对于债基、银行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产品持有的体验并不算好。就在今年的三月份,银行理财同样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净亏损的情况,也一样引起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不过就如股票一样,同样是“跌”,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今年3月份理财的“破净潮”主要在于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亏损带来的冲击,而眼下则主要是近期债券市场的大幅度调整而造成的。

由于债基和银行理财主要投资的是债券,近期这些产品的大面积亏损也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的走熊而导致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债基。很多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抱怨,为什么前几年就没有出现过这么多的亏损情况。“资管新规”落地之前,银行理财类产品普遍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在2020年6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估值方法从“摊余成本法”改用“市价法”计算产品净值。

摊余成本法下,债券以买入的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在剩余期限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但市价法下,所持有债券要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进行估值,每日要结合票息以及买入成本与当前市价的盈亏情况,综合计算当日损益。

举个例子,假设某产品买入票面价值为100元的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3.6%。

在摊余成本法下,其收益为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持有至到期收到本息后,收益为3.6元。体现在净值曲线上为一条斜向上的直线。

在市价法下,同样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但债券价格参考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估值。假设当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至99.9元,则当日体现在净值的变动上,为亏损0.09(=99.9-100+0.01)元,当日净值亏损幅度0.09%。(注:为便于理解,此为简易算法,不代表实际行情)

可以看到,即便同样为持有至到期,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同样到期收到3.6元的收益,前者无需考虑市价波动,每日0.01元的稳定收益。但市价法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益上下波动,体现在净值曲线上就如下图。

所以,即便是过去出现过债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但在摊余成本法的估值方法下,并不体现在净值上。

第二,近期市场的资金面偏紧,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导致债券价格普遍大跌,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债基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的快速下跌。

今年以来,在内外因素共振下,一直是财政支出的大年和货币宽松的大年,年内三次下调五年期LPR,两次下调一年期LPR,但近期货币最宽松的窗口期已过,资金面偏向于边际收紧,市场长短端利率快速上行。对于债券而言,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近期市场利率的短期快速上行,演绎了一场小型“债灾”。

第三,近期市场出现了显著的风险偏好变化。近期“疫情防控20条”与”地产纾困16条”政策的出台,大大的提升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风险资产(股市)得到了极大的提振,沪深300指数从10月末至今反弹近8%。股市长期向好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上的资金产生了虹吸效应,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推高市场利率。

第四,经济预期的修复可能带来中期内利率中枢上移。从近期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地产纾困政策等,较大程度上修复了前期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在未来经济增长重回正常水平的预期下,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上升,再加上落实地产政策对于宽信用的传导,资金需求的上涨可能在中期还会一定程度上推高市场利率,使得债券价格进一步承压。

所以,近期无论是政策面、基本面以及资金,都对债市形成了一定的利空,这种利空传导到机构和投资者,引发短期内的大量赎回甚至触发产品的巨额赎回,赎回潮的压力又进一步反馈市场中,形成了债市的负反馈,也引起了投资者极大的反应。

03

权益类的产品经常会大涨大跌,波动较大,因此即便是亏损较大,如果遇到一波行情也能很快回本。但与权益类的产品不同,债券类产品在遇到较大幅度亏损深套时,回本之路往往漫长。

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非常低,无法接受理财或债基净值如此大幅度波动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出局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下,这些产品净值的大幅度波动不会是最后一次,甚至未来发生更大幅度的波动也会是大概率事件。无法接受、无法承担这种风险,回归到银行存款、大额存单、保险等保本类的产品或许是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

而对于那些风险偏好较低,但能够承受一定波动的投资者而言,保持持有不动,跌多了就适当补仓,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无论是经济修复的预期,还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可能并不支持债市快速的企稳回升。同时,本就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也无需担忧,债类产品适合做“时间的朋友”。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而言,目前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风险溢价已经较高,股债平衡的投资者逐步减债加股更加合理。当然,调仓的过程也不必一步完成,毕竟当前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经济的复苏也不会一蹴而就,震荡的市场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固收类产品相对于权益类产品波动小,交易成本相差却不大,并不适合做波段操作,想要在现在下跌时买入,等待反弹后卖出,可能得不偿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债基、银行理财跌上热搜,持有的产品怎么办?

对于债基、银行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产品持有的体验并不算好。

文|星图金融研究院 黄大智

近期,包括债基、银行理财等产品的大面积亏损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继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后,一向被看作是稳定、波动小的债券基金也跌上了热搜,甚至此前大火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以及个别爆款短债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也受到波及。

为何近期债基、银行理财等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大幅下跌?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应对?

01

如果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近期固收类产品的大跌可能更深有体会。

根据方正证券的不完全统计,从10月末至11月15日,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市场中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超过2600只是净值下跌的,其中,有22只产品净值跌幅超-1.00%,跌幅超-2.00%共计4只产品,下跌产品数量占比超过1/3。如果仅看银行理财,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3万多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超过1万只,净值下跌产品数量占比同样较大。

不仅如此,受到债基、固收理财等产品净值快速下跌和产品大额赎回的影响,其它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出现了净赎回。甚至有多只短债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触发了“巨额赎回”。

02

对于债基、银行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产品持有的体验并不算好。就在今年的三月份,银行理财同样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净亏损的情况,也一样引起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不过就如股票一样,同样是“跌”,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今年3月份理财的“破净潮”主要在于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亏损带来的冲击,而眼下则主要是近期债券市场的大幅度调整而造成的。

由于债基和银行理财主要投资的是债券,近期这些产品的大面积亏损也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的走熊而导致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债基。很多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抱怨,为什么前几年就没有出现过这么多的亏损情况。“资管新规”落地之前,银行理财类产品普遍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在2020年6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估值方法从“摊余成本法”改用“市价法”计算产品净值。

摊余成本法下,债券以买入的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在剩余期限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但市价法下,所持有债券要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进行估值,每日要结合票息以及买入成本与当前市价的盈亏情况,综合计算当日损益。

举个例子,假设某产品买入票面价值为100元的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3.6%。

在摊余成本法下,其收益为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持有至到期收到本息后,收益为3.6元。体现在净值曲线上为一条斜向上的直线。

在市价法下,同样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但债券价格参考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估值。假设当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至99.9元,则当日体现在净值的变动上,为亏损0.09(=99.9-100+0.01)元,当日净值亏损幅度0.09%。(注:为便于理解,此为简易算法,不代表实际行情)

可以看到,即便同样为持有至到期,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同样到期收到3.6元的收益,前者无需考虑市价波动,每日0.01元的稳定收益。但市价法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益上下波动,体现在净值曲线上就如下图。

所以,即便是过去出现过债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但在摊余成本法的估值方法下,并不体现在净值上。

第二,近期市场的资金面偏紧,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导致债券价格普遍大跌,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债基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的快速下跌。

今年以来,在内外因素共振下,一直是财政支出的大年和货币宽松的大年,年内三次下调五年期LPR,两次下调一年期LPR,但近期货币最宽松的窗口期已过,资金面偏向于边际收紧,市场长短端利率快速上行。对于债券而言,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近期市场利率的短期快速上行,演绎了一场小型“债灾”。

第三,近期市场出现了显著的风险偏好变化。近期“疫情防控20条”与”地产纾困16条”政策的出台,大大的提升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风险资产(股市)得到了极大的提振,沪深300指数从10月末至今反弹近8%。股市长期向好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上的资金产生了虹吸效应,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推高市场利率。

第四,经济预期的修复可能带来中期内利率中枢上移。从近期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地产纾困政策等,较大程度上修复了前期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在未来经济增长重回正常水平的预期下,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上升,再加上落实地产政策对于宽信用的传导,资金需求的上涨可能在中期还会一定程度上推高市场利率,使得债券价格进一步承压。

所以,近期无论是政策面、基本面以及资金,都对债市形成了一定的利空,这种利空传导到机构和投资者,引发短期内的大量赎回甚至触发产品的巨额赎回,赎回潮的压力又进一步反馈市场中,形成了债市的负反馈,也引起了投资者极大的反应。

03

权益类的产品经常会大涨大跌,波动较大,因此即便是亏损较大,如果遇到一波行情也能很快回本。但与权益类的产品不同,债券类产品在遇到较大幅度亏损深套时,回本之路往往漫长。

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非常低,无法接受理财或债基净值如此大幅度波动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出局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下,这些产品净值的大幅度波动不会是最后一次,甚至未来发生更大幅度的波动也会是大概率事件。无法接受、无法承担这种风险,回归到银行存款、大额存单、保险等保本类的产品或许是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

而对于那些风险偏好较低,但能够承受一定波动的投资者而言,保持持有不动,跌多了就适当补仓,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无论是经济修复的预期,还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可能并不支持债市快速的企稳回升。同时,本就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也无需担忧,债类产品适合做“时间的朋友”。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而言,目前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风险溢价已经较高,股债平衡的投资者逐步减债加股更加合理。当然,调仓的过程也不必一步完成,毕竟当前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经济的复苏也不会一蹴而就,震荡的市场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固收类产品相对于权益类产品波动小,交易成本相差却不大,并不适合做波段操作,想要在现在下跌时买入,等待反弹后卖出,可能得不偿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