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来咖智库 豆豆
编辑|龚岩
FTX从神坛跌落的速度很快,摔得很重。大概两周多以前,Sam Bankman-Fried还曾高高在上。他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估值为32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他的个人财富大概有160亿美元。在那些谄媚的硅谷风险投资家看来,他是一个能够一边玩视频游戏、一边还能使投资者惊喜的金融天才,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万亿美元富翁。在华盛顿,他已被公认为加密货币的代言人,能够与立法人员打成一片,并参与影响监管的筹款活动。
现在,除了一百万暴怒的债权人、数十家摇摇欲坠的加密货币公司和错综复杂的监管和犯罪调查,一切皆已灰飞烟灭。FTX交易所的高速崩盘给这个历史上充斥着失败与丑闻的行业带来致命一击。加密货币看上去前所未有的罪恶、浪费,且无用。
FTX覆灭的情况披露得越多,这故事就越让人震惊。该交易所自身的服务条款承诺,不会将客户资产借给交易部门。但据报道,在140亿美元此类资产中,已有80亿美元被借出给Bankman-Fried本人的交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作为对价,FTX接受了凭空做出来的自身的数字代币作为担保品。对于该交易所的挤兑暴露出其资产负债表上的大窟窿。最绝的是,在FTX在美国宣布破产后,有数亿美元神秘地从账户上流走了。
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潮,到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再到20世纪初美国的银行危机,经典的金融狂潮都有共同点:胆大妄为,内部借款,一夜崩塌。在去年的顶峰期,加密货币的市值从年初的近8000亿美元涨到了惊人的约3万亿美元。近期,又回到了8300亿美元左右。
与任何狂潮的终结相同,现在的问题是,加密货币除了诈骗和投机外到底是否真得有用。该技术原本承诺会使金融中介活动更快速、更便宜、更高效。每次新的丑闻爆发,都可能会把真正的创新者吓跑,导致行业萎缩。虽然机会在减少,但仍有可能有朝一日会涌现出持久性的创新。在加密货币坠落之时,仍应保留住这份渺茫的希望。
在近期的崩盘之中,仍应记住该科技的潜力。传统银行业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来维持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这很昂贵,并且常会被内部人揩油。与此相比,公共区块链建在计算机网络之上,这使交易更透明,理论上也更可信。其上还可加入互操作性和开源功能,包括确保能够按照程序自动履行的智能合约。通证体系及其治理规则,能够共同提供一种智慧的方式来激励开源贡献者。在现实世界原本昂贵且难以实施的安排,如帮助艺术家们从其数字作品转售中获益,也变得可行。
令人失望的是,在比特币区块链发明14年后,这些承诺仍很少能变成现实。加密货币的热潮吸引了杰出毕业生和华尔街专家等人才,风险投资公司、主权财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资本。大量的金钱、时间、人力和能源最后相当于被投入了虚拟赌场。货币兑换和借贷等高效、去中心化的主流金融功能版本确实存在,但很多消费者怕赔钱、不相信它们,却很习惯在不稳定的通证上投机。洗钱的人、躲避制裁者和骗子随处可见。
在这些事实面前,怀疑论者可能会说,是通过监管来消灭这个行业的时候了。但在投资者了解其投资失败将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资本化的社会应允许他们承担风险。即便是加密货币崩盘,对于整体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也是可控的。FTX的投资人包括加州风险投资公司红杉、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和安大略省教师养老基金。它们都赔了钱,但不至于无法承受。
此外,怀疑论者还应承认,没有人能够预测哪些创新能够开花结果,哪些不会。人们应该能够自由地花费时间和金钱去研究核聚变、飞船、元宇宙,以及其他那些可能永远都不会成功的科技。加密货币也是如此。谁知道呢?随着虚拟经济不断发展,有用的去中心化应用也许能够最终出现。背后的科技也在持续改进。以太坊在今年9月的区块链升级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为其提升大规模交易处理能力铺平了道路。
与其过度监管或封杀加密货币,监管者应该遵守两项原则。一是确保偷窃和欺诈行为最小化,融资行为也是如此。二是保持主流金融体系与后续的加密货币建设相隔离。尽管区块链的设计就是要躲避监管,但还是应该监管那些在加密圈担任看门人的机构。很明显的一种手段是,应要求交易所用流动资产支撑客户存款。第二步应明确披露规则,如是否有超大规模、无担保的资金借给交易所自身的交易部门。对于应相对真实世界货币保值的稳定币,应向银行支付工具那样受到监管。
加密货币最终是会幸存下来,还是变成郁金香花球那样的金融怪胎,将并不取决于监管。后面发生的丑闻越多,整个事业及其情怀都会受到越严重的污染。如果投资者和用户害怕自己的钱会打水漂的话,创新的吸引力将毫无意义。如果加密货币想要再次崛起,必须要找到能让人信任的合理用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