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食代
一路狂奔的瑞幸,业绩越来越好看了。
今天,这家拥有超过7800家门店的中国咖啡连锁企业报告了截至9月30日的三季度业绩。期内,瑞幸净收入增长65.7%至38.9亿元;瑞幸还同比扭亏,实现净利润超过5亿元。
在业绩发布后,瑞幸一众高管出席了业绩沟通会。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指出,瑞幸三季度业绩继续延续上半年的“良好增长势能”,又剧透将在下月放开新一轮下沉市场联营门店的加盟名额。
我们一起看看瑞幸的最新季度“成绩单”。
“显著提高”
瑞幸的三季报显示,上季度核心财务和运营指标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继续提高。
期内,该公司的总净收入同比增长65.7%,达到38.946亿元,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瑞幸三季度的营业利润为5.853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5.0%。
截至9月30日,瑞幸门店总数达到7846家。其中,第三季度瑞幸的净新开门店数为651家,环比增长9%。在全部门店中,5373家为自营门店,2473家为联营门店。
翻查半年报的数据,当时瑞幸门店中4968家为自营,2227家为联营。因此,三季度瑞幸自营门店增加了405家,联营门店增加246家,增速分别约为8%和11%。这也意味着,瑞幸新开联营门店的步子比自营的迈得更快。
这个成绩单和“老对手”星巴克比起来又如何呢?小食代翻查星巴克财报了解到,在截至2022年10月2日的最新财季中,星巴克中国收入为7.756亿美元,门店数为6021家。
按照瑞幸的换算,其三季度收入折合约5.475亿美元,在比星巴克多出约1800家门店的情况下,还有2.281亿美元差距。而在二季度,两者的收入差距约为0.5亿美元。这意味着,瑞幸和星巴克的收入差距在三季度拉大。星巴克此前对其上季业绩的改善归功于“疫情限制措施的改善”等。
虽然星巴克依然在收入规模上有明显优势,不过瑞幸在三季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是显示出了盈利能力。
三季报显示,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瑞幸当季的营业利润为5.853亿元,营业利润率达到创纪录的15.0%。2021年同期,其亏损为0.057亿元。在调整股份薪酬费用后的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下,其营业利润为6.938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7.8%,而2021年同期为0.714亿元人民币,利润率为3.0%。
“这代表了我们营业成果有了显著提高。”这家创办了5年的咖啡公司今天指出。此外,在月均交易客户数上,第三季度为2510万,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70.5%。
疫情影响
就在刚刚,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带领一众高管出席了业绩沟通会。
郭谨一表示,尽管三季度受到各地的疫情防控影响,但是瑞幸依然增长强劲,这证明了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中国咖啡市场的广阔空间,瑞幸将聚焦咖啡赛道和对消费者的洞察。他又强调,面对激烈竞争,“非常有信心”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郭谨一说,瑞幸已经全面启动ESG相关工作,搭建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不久前,我们发布了瑞幸咖啡最新的公司治理报告,总结过去两年的根本性变化,希望探索一个企业长期治理的典范样本。”他又预告,明年上半年还会发布瑞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为此首次启动瑞幸利益相关方的调研工作。
“人、货、场”是郭谨一不断重申的瑞幸竞争优势领域。
他在会议上表示,今年以来瑞幸已经推出了100个新SKU,今后还会持续产品创新,“把专业主义和好喝结合起来”。
郭谨一说,瑞幸已经遍布230个城市,增长速度符合预期,自营、联营两种门店模式也高度互补。他又称,今年所表现出来的开店速度只是一项“基础能力”,瑞幸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不断加大覆盖密度。“今年12月,我们将放开新一轮下沉市场联营门店名额。”他说,但未同时透露数量。今年8月,瑞幸曾经表示现阶段已暂停合作伙伴招募,开放时间以官方通告为准。
小食代注意到,不久前才出任瑞幸CFO的安静也在会议上第一次亮相。她说,虽然只加入公司三个月,但认为瑞幸公司独特、管理层专业,文化也强调合作。
在谈及疫情时,安静表示,三季度受疫情封控影响的城市较二季度少,但是依然对营运业绩有实质性影响。而在9月到10月,该公司每日平均有330家门店关闭,11月至今达到约500家,她相信该数字或将进一步上升,因此在对不确定性缺乏能见度下瑞幸不会提供前瞻性的指引。
安静又预计,和过去六个季度比,瑞幸自营门店的同店销售收入增速将进一步正常化。今天的财报显示,瑞幸三季度的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19.4%,较二季度的41.2%放缓。她还表示,根据三季度的利润率情况,瑞幸在目前的定价下是盈利的,她不认为公司的定价策略会有什么重大变化。
那么,随着最近的季度业绩不断报喜,在大钲资本控制下的瑞幸咖啡会不会加速推动上市?今天,据出席会议的瑞幸高层介绍,该公司会继续关注美国资本市场,并密切留意各种相关动向以采取行动。“当时机合适时,我们将进一步分享。”
据介绍,瑞幸目前的重点依然是为股东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包括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要对财务报告保持严格的内控,同时要在ESG上有所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