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当务之急是尽快让经济增长回归到正常轨道。他建议明年财政政策保持适度宽松,适当提高赤字率。
王一鸣周三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率明显增加,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如果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会带来一系列中长期影响,首当其中的就是增长机制的结构性损伤,比如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后,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企业决策更趋短期化,风险偏好下降,家庭消费更趋谨慎。”他说。
其次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王一鸣表示,在固定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减少意味着生产效率的下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效率应该是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
第三是防控风险的压力增大。他指出,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但宏观杠杆率还在上升,这就会增大经济风险,如果经济增速跑不赢债务增长,风险释放的压力会明显增大。
王一鸣表示,近期,随着一揽子政策的出台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呈现改善态势,但经济恢复势头仍比较弱,还没回到合理区间。明年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主要经济体衰退的风险在上升,这会导致外需疲弱,预计明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会小于今年。今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两大动力,制造业和出口,这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外需走弱也会导致制造业减速。
在此背景下,他强调,消费需求的恢复更为紧迫。“过去三年,我国对1.6亿户市场主体采取了很多保市场主体的举措,生产恢复明显好于消费。如果消费不激活,出口再回落,供需两端的平衡难以维系,如何促进消费恢复,让4.6亿家庭消费潜力释放变得非常重要。”王一鸣说。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王一鸣还对明年的宏观政策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明年财政政策应保持适度宽松,可以适当提高赤字率。
他表示,在维持新增地方债务规模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化,延续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应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适当缩减专项债,调增一般债,增加地方支出的自主性,提高财政效能。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研究发行中长期国债。
他还指出,推动经济增长回归合理区间,除了宏观政策外,更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善预期和信心,建议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
“目前来看,经济恢复条件在增加,随着政策进行调整,比如优化防疫措施20条,房地产金融16条,当前影响经济的因素,比如疫情、房地产市场低迷,它们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会减弱。如果明年疫情能够缓解,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信心得到改善,GDP增速可能达到5%以上,考虑到今年低基数的因素,增速也许会更高。”王一鸣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