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为何大家都不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为何大家都不慌?

当过剩真的出现时,锂电企业是否能够按照预想般从容应对,还需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Unsplash-Mika Baumeister

文|华夏能源网

锂电池产能过剩的话题,最近一直热度不减。不光业界专家这样认为,就连锂电厂商也公然承认。

华夏储能获悉,日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锂能”,SZ:300014)董事长刘金成在公开场合下宣称:“预计最晚后年,(锂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主营业务为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十大动力电池厂商之一。此番言论出自有如此地位企业的董事长之口,无疑分量十足。

但令人不解的是,亿纬锂能一边宣称产能过剩,一边却在不断进行产能扩张。

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先后在湖北荆门、四川成都、云南玉溪和曲靖等地布局锂电池项目,同时还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公司首座海外电池工厂。数据显示,截止今年第三季度,亿纬锂能扩产已超170GWh,规划投资近500亿元。

除了扩产电池项目,亿纬锂能还频频涉足上游原材料,与兴华锂盐、川能动力、蜂巢能源、紫金锂业等企业联手布局锂矿资源。

一边声称产能过剩,一边又积极扩产,亿纬锂能如此矛盾的行为,似乎说明锂产业链产能过剩并不是严重的事,应自有其解法。

产能过剩,已成事实

近年来,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材料技术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日趋火热。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9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已经达到 193.69GWh,累计同比增长110.5%;与此同时,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87.7万辆,年增113.2%,且呈逐月上升走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放量,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有着极大刺激作用,致使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厂商纷纷加大扩产力度。据《华夏时报》不完全统计,今年1—10月,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在此背景下,面对巨大的扩产需求,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开始一路暴涨,尤其是碳酸锂的价格,更是由原来的每吨5万多元飙升至每吨60万元左右。

为了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锂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皆掀起了一场锂矿争夺战。中游锂电池厂商为了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纷纷投资上游的锂矿和锂资源相关企业,希望能够在原材料资源上确保话语权。下游新能源汽车厂商也不甘示弱,同样开始积极布局锂电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以保障电池供应。

这场锂矿争夺战之激烈,仅从本月的企业表现就可见一斑。

11月16日,亿纬锂能、瑞福锂业和紫金锂业宣布联合成立湖南皓扬锂业公司;18日,科力远(SH:600478)宣布购买东联矿产70%的股权,因后者在江西宜丰县拥有锂矿开采权。20日,盛新锂能(SZ:002240)宣称参与斯诺威股权的竞拍,以期获得四川德扯弄巴锂矿的权益。

对于抢锂大战的白热化和锂电池上下游均进行产能扩张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出了极度的担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锂电产能将会出现过剩。

高工产业研究院则表示,今年部分锂电材料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银证券测算显示,根据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增长趋势,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2023年需求量将达68万吨。然而,2021年我国的磷酸铁锂产能就已达到该值,而按照各厂商已公布的未来两年扩张计划,2023年产能将达283万吨,过剩情况由此可见。

此外,同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三元材料,2023年需求量将达54万吨,而国内产能预计将在2023年达131万吨。

由此可以说,锂电池产业链马上就要产能过剩了。

更精更广,以解过剩

既然产能过剩即将开始,为何如亿纬锂能这样的头部电池企业仍在频频扩产?

答案是有备无患。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谈及产能过剩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表示:“只有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不会过剩。”同时他还强调:“大圆柱和大铁锂会是未来三年的主导产品,将显著降低单位成本。”

华夏储能了解到,大圆柱电池具有单位体积容量高、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强、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早期,大圆柱电池在海外颇受追捧,LG、松下等海外电池巨头均有所布局。近年来,大圆柱电池正逐渐成为国内电池厂商追逐的热点。宁德时代(SZ:300750)、亿纬锂能、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都在积极跟进。

亿纬锂能更表示,大圆柱是“未来的电池”。

而大铁锂,即磷酸铁锂电池更不必提,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相对而言,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有着更强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稳定性,在能量密度上,也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市场中端车型需要,这也是很多车型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亿纬锂能持续发力大圆柱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所以刘金成的话中是否带有“打广告”的成分,也不一定。但持续降本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应对产能过剩,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亿纬锂能对此已有准备,刘金成成竹在胸也是其来有自。

除了降本增效以外,华夏储能还注意到,亿纬锂能还在通过布局储能行业,消解产能过剩忧虑,而这也是当下诸多动力电池厂商的共同选择。

当前,乘着“双碳”目标的东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及基地建设发展迅速,这直接带动了储能需求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0月就有近190个储能项目开标,总规模超20.28GWh。有业内人士称,2023—2026年将会是储能快速增长期,2026年以后将进入大规模普及期。

在诸多储能形式中,电化学储能是一大主流。此种储能方式与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一样,同样依赖于锂电池,因此生产储能电池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与动力电池相差无几,这天然就有利于动力电池厂商。

11月18日,由亿纬锂能和林洋能源(601222)合资建设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投产仪式在江苏启东正式举行,据称,该项目年产能10GWh,主要面向储能市场。此外,包括宁德时代(SZ:300750)等许多动力电池厂商都在纷纷发力储能业务,这无疑是应对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的另一条绝佳路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锂电池产能过剩的必然趋势,唯有早做准备才是应对危机的最好方法。如今看来,对锂电池技术进行深入挖潜,或开拓更多锂电市场,已成为诸多锂电企业消解产能过剩危机的共识。

但当过剩真的出现时,锂电企业又是否能够按照预想般从容应对,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为何大家都不慌?

当过剩真的出现时,锂电企业是否能够按照预想般从容应对,还需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Unsplash-Mika Baumeister

文|华夏能源网

锂电池产能过剩的话题,最近一直热度不减。不光业界专家这样认为,就连锂电厂商也公然承认。

华夏储能获悉,日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锂能”,SZ:300014)董事长刘金成在公开场合下宣称:“预计最晚后年,(锂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主营业务为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十大动力电池厂商之一。此番言论出自有如此地位企业的董事长之口,无疑分量十足。

但令人不解的是,亿纬锂能一边宣称产能过剩,一边却在不断进行产能扩张。

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先后在湖北荆门、四川成都、云南玉溪和曲靖等地布局锂电池项目,同时还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公司首座海外电池工厂。数据显示,截止今年第三季度,亿纬锂能扩产已超170GWh,规划投资近500亿元。

除了扩产电池项目,亿纬锂能还频频涉足上游原材料,与兴华锂盐、川能动力、蜂巢能源、紫金锂业等企业联手布局锂矿资源。

一边声称产能过剩,一边又积极扩产,亿纬锂能如此矛盾的行为,似乎说明锂产业链产能过剩并不是严重的事,应自有其解法。

产能过剩,已成事实

近年来,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材料技术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日趋火热。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9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已经达到 193.69GWh,累计同比增长110.5%;与此同时,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87.7万辆,年增113.2%,且呈逐月上升走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放量,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有着极大刺激作用,致使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厂商纷纷加大扩产力度。据《华夏时报》不完全统计,今年1—10月,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在此背景下,面对巨大的扩产需求,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开始一路暴涨,尤其是碳酸锂的价格,更是由原来的每吨5万多元飙升至每吨60万元左右。

为了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锂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皆掀起了一场锂矿争夺战。中游锂电池厂商为了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纷纷投资上游的锂矿和锂资源相关企业,希望能够在原材料资源上确保话语权。下游新能源汽车厂商也不甘示弱,同样开始积极布局锂电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以保障电池供应。

这场锂矿争夺战之激烈,仅从本月的企业表现就可见一斑。

11月16日,亿纬锂能、瑞福锂业和紫金锂业宣布联合成立湖南皓扬锂业公司;18日,科力远(SH:600478)宣布购买东联矿产70%的股权,因后者在江西宜丰县拥有锂矿开采权。20日,盛新锂能(SZ:002240)宣称参与斯诺威股权的竞拍,以期获得四川德扯弄巴锂矿的权益。

对于抢锂大战的白热化和锂电池上下游均进行产能扩张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出了极度的担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锂电产能将会出现过剩。

高工产业研究院则表示,今年部分锂电材料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银证券测算显示,根据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增长趋势,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2023年需求量将达68万吨。然而,2021年我国的磷酸铁锂产能就已达到该值,而按照各厂商已公布的未来两年扩张计划,2023年产能将达283万吨,过剩情况由此可见。

此外,同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三元材料,2023年需求量将达54万吨,而国内产能预计将在2023年达131万吨。

由此可以说,锂电池产业链马上就要产能过剩了。

更精更广,以解过剩

既然产能过剩即将开始,为何如亿纬锂能这样的头部电池企业仍在频频扩产?

答案是有备无患。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谈及产能过剩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表示:“只有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不会过剩。”同时他还强调:“大圆柱和大铁锂会是未来三年的主导产品,将显著降低单位成本。”

华夏储能了解到,大圆柱电池具有单位体积容量高、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强、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早期,大圆柱电池在海外颇受追捧,LG、松下等海外电池巨头均有所布局。近年来,大圆柱电池正逐渐成为国内电池厂商追逐的热点。宁德时代(SZ:300750)、亿纬锂能、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都在积极跟进。

亿纬锂能更表示,大圆柱是“未来的电池”。

而大铁锂,即磷酸铁锂电池更不必提,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相对而言,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有着更强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稳定性,在能量密度上,也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市场中端车型需要,这也是很多车型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亿纬锂能持续发力大圆柱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所以刘金成的话中是否带有“打广告”的成分,也不一定。但持续降本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应对产能过剩,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亿纬锂能对此已有准备,刘金成成竹在胸也是其来有自。

除了降本增效以外,华夏储能还注意到,亿纬锂能还在通过布局储能行业,消解产能过剩忧虑,而这也是当下诸多动力电池厂商的共同选择。

当前,乘着“双碳”目标的东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及基地建设发展迅速,这直接带动了储能需求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0月就有近190个储能项目开标,总规模超20.28GWh。有业内人士称,2023—2026年将会是储能快速增长期,2026年以后将进入大规模普及期。

在诸多储能形式中,电化学储能是一大主流。此种储能方式与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一样,同样依赖于锂电池,因此生产储能电池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与动力电池相差无几,这天然就有利于动力电池厂商。

11月18日,由亿纬锂能和林洋能源(601222)合资建设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投产仪式在江苏启东正式举行,据称,该项目年产能10GWh,主要面向储能市场。此外,包括宁德时代(SZ:300750)等许多动力电池厂商都在纷纷发力储能业务,这无疑是应对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的另一条绝佳路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锂电池产能过剩的必然趋势,唯有早做准备才是应对危机的最好方法。如今看来,对锂电池技术进行深入挖潜,或开拓更多锂电市场,已成为诸多锂电企业消解产能过剩危机的共识。

但当过剩真的出现时,锂电企业又是否能够按照预想般从容应对,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