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硅谷再无新“灯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硅谷再无新“灯塔”

接班人总得打破点什么。

文|降噪NoNoise 孙静

如果硅谷也有「名人堂」,那它的名单可是太久没有更新了。

距离乔布斯去世已经11年,硅谷最受瞩目的还是两个中年男人——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他们一个在2004年接管特斯拉,一个在同年创办了Facebook。两人十多年前就是科技圈顶流、硅谷「灯塔」般的存在,他们的创业神话被反复咀嚼;如今两人依旧占据新闻热搜,不同的是麻烦缠身——「天才偶像」成了硅谷信仰幻灭的推手、破坏神。

更糟糕的是,伴随裁员,硅谷一往无前的黄金时代陷入低潮。

这个节点似乎比以往更需要「灯塔」作出引领时代的改变,正如同1950年代「八叛徒」与仙童半导体缔造的硅谷开篇,乔布斯续写的神话高潮。

不过最近十年,硅谷再没有制造出新的全民偶像,而且没人敢预言,那种星光熠熠的时代会在何日重现。在《降噪NoNoise》与两位技术布道者的交流中,他们流露出相似的模糊倾向:可能要等一个高潮,「大浪」到来的时候。

通往「偶像」的阶梯有多长?

如果没有惊天的造假丑闻,「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霍姆斯本来有望成为新的硅谷精神接班人。

她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号称在一滴指尖血上可以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北大西洋月刊》评价Theranos是仅次于特斯拉的「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2015年,Theranos估值达到90亿美元,滴血验癌成为硅谷最骄傲的新作之一。

除了声誉,创始人霍姆斯几乎具备硅谷新生代偶像的所有特质。她年轻、聪明、工作狂,浑身散发着浓郁的「克里斯玛型领袖」气质——一种近乎天赋的领袖魅力。她是硅谷投资人以及科技媒体的宠儿,她的「发明」看起来也足够颠覆世界。

《福布斯》称霍姆斯是「女版乔布斯」,她本人也有意在形象上向偶像乔布斯致敬,时常以黑色高领毛衣、黑色便裤的装扮出现在公开场合。

直到2015年,《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报道戳破了这个美丽的肥皂泡。血液检测被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就在本月初,这场骗局以霍姆斯被判入狱11年3个月收尾,罪名是欺诈投资者。

在庭审上,霍姆斯泪流满面。她说,Theranos是自己一生的作品。她为自己的失败感到绝望。

在挤满天才和疯子的硅谷神殿,通往「偶像」的阶梯说短不短。从惠普创始人的车库开始,硅谷从来不缺少创业神话,诸如英特尔、AMD、苹果、微软、甲骨文、谷歌、亚马逊、奈飞、脸书、优步、特斯拉、Snapchat等著名公司皆诞生于此,但能升级为「传奇」并持续影响后来者的创业者终究是少数。

硅谷归来的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曾说,似乎人类历史上每隔10到15年,都会出现一个特别牛的人,之后人们都在这人所开创的领域内做改进。

对那些人,我们称之为「灯塔」。「灯塔」伴随着每一代技术大浪潮出现,他们又把这股浪潮带到巅峰,去改变全世界。另一层含义是,「灯塔」拥有鼓舞人心的感染力。

比如「八叛徒」之首、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曾被誉为「硅谷市长」、「国家宝藏」,是让美国「遇见最美好时代」的那个人。

这些赞誉并不只是因为诺伊斯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仙童半导体的发起人、或者英特尔的创始人。他对硅谷的贡献和影响持久而深入。

技术革新上,他与同事戈登·摩尔1968年创立的英特尔。英特尔1976年推出的8080微处理器直接开拓了两个新的产业:一是微处理器,一个是个人电脑。没有这一步,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微软的创业传奇可能还要接着等「风」来。

作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领军人物,诺伊斯还体现了领袖应有的担当。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开始威胁美国企业的地位,诺伊斯凭借一己之力推动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成立及运转。

当时他刚退休,无奈联盟需要一个艾森豪威尔式的领导人,去协调各方利益和资源。没有比诺伊斯更合适的人选。他平易近人,总是无私鼓舞他人,深受众人爱戴。

1990年6月1日,联盟专门举办了一场「诺伊斯日」,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件印有诺伊斯肖像的T恤,上面印有「少年偶像」的字样。所有人都觉得他当之无愧。

不过诺伊斯生前最喜欢的身份是「技术专家」,这意味着敢想敢干,「商人不可能发明电话。电话发明者必须是不走寻常路的人。」

在诺伊斯之后,硅谷最著名的偏执狂老板安迪·格鲁夫登场,成为芯片行业另一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治下,英特尔主动放弃主营的存储芯片业务,拥抱代表未来的微处理器,并由此成为全球CPU霸主。

而他关于企业如何「穿越死亡之谷」的管理智慧,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

「断代」

从大浪维度来看,紧随半导体风潮之后的,是19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崛起。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成为新一代偶像,并持续「霸屏」二三十年。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后来者也不断被冠以「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乔布斯」之称。

尤其乔布斯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和天生审美,在全球获得宗教般的崇拜。国内如雷军、罗永浩、张小龙都表达过对乔布斯的崇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是乔布斯的迷弟之一。

谷歌投资人曾说服拉里·佩奇去跟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大佬请教如何做一个称职的CEO。取经回来的佩奇让投资人有点哭笑不得,他的结论是:只有乔布斯适合领导谷歌。

25岁就创立谷歌的大梦想家拉里·佩奇,其实也是众多极客的偶像。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硅谷进入互联网的寒武纪,雅虎、谷歌、亚马逊 、奈飞等互联网公司先后诞生于这一时期,在穿越千禧年互联网泡沫之后,谷歌凭借独特的技术气质,很快成长为硅谷最耀眼的巨头、工程师群体最向往的职业顶点。

斯坦福毕业生拉里·佩奇性格低调内向,但他的脑洞大开让人印象深刻——通过「登月计划」,谷歌大量布局无人驾驶、生物抗衰、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未来科技,差点变成一座硅谷造梦工厂。

在马斯克之前,佩奇被视作「全宇宙最有雄心的CEO」。《财富》杂志评价,「登月项目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时代,拉里·佩奇重新定义了偏执狂的无限野心。」

不过最近几年,拉里·佩奇深入浅出,鲜少在大型公开场合路面。硅谷的镁光灯,都给了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特斯拉CEO及SpaceX创始人马斯克。

在硅谷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复苏之时,扎克伯格创建了脸书,目标是连接全世界。如今Meta的社交帝国在全球拥有37亿月活用户。

外界曾称赞这个「天才少年」是下一个比尔·盖茨,他的黑客精神鼓舞过很多科技创业者。

一名从硅谷回国创业的硬科技公司创始人回忆,2010年那会儿,拉里·佩奇关于技术公司要有商业闭环的理念深深影响了自己,但他尤为欣赏的是扎克伯格那种break and fix的黑客精神。

很多人都知道,脸书的口号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打破常规)。对了,通往脸书办公园区的那条道路就叫「黑客之路」。

关于谁是硅谷「灯塔」,上述创业者的想法或许代表了一类人:「我一直都不觉得马斯克代表着硅谷。硅谷是追求自由和创新的,而马斯克代表的是有技术思考能力的商人,他比较独裁和作秀……我理解的硅谷还是带着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的硅谷工程师文化,而贝索斯、马斯克都是有框架思考能力的商人,他们对商业世界以及人性更了解。」

但是有一点无可厚非,马斯克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电动汽车时代、可回收火箭以及野心勃勃的火星计划。如果抛开推特裁员的血雨腥风,这个偏执、为创业卖掉所有房产、经常睡工厂地板的男人,应该称得上「人类之光」了。

《时代》周刊将2021年的封面留给马斯克,形容他是「小丑、天才、领袖、有远见的人、实业家、表演者、无赖;爱迪生(发明家)、巴纳姆(现代公关之父)、卡内基(企业家)和曼哈顿博士(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科学家)的疯狂混合体」。

相比马斯克,硅谷的年轻创业者确实很容易显得暗淡无光。但真正的尴尬在于,当你问一个普通人谁是硅谷新星的时候,对方甚至想不出一个名字。要搁10年前,他多半会说出扎克伯格,毕竟《社交网络》拿过8项奥斯卡提名。

硅谷为什么没有新偶像?

讨论硅谷近年为什么没有制造出新的年轻偶像,是个庞杂的开放式命题。

从技术浪潮趋势维度来看,大浪确实更容易带来超级偶像,甚至可以说,赛道越大,机会越大。比如半导体时代的罗伯特·诺伊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比尔·盖茨,互联网时代的扎克伯格。

如果进一步细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共享经济、短视频等几波机会节点,其间也诞生了优步、TikTok等明星公司,遗憾的是优步创始人因声名不佳被董事会踢出局;TikTok的成长轨迹则与硅谷无关。

而当下的技术演进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每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级机会面前都有科技巨头把守,Web3被认为是下一次技术浪潮,但区块链、加密货币、元宇宙的布局远未成形,目前正处于反复震荡期。

如果抛开狭隘的仅限硅谷的地域观念,凭借以太坊在区块链领域打开一个新世界的「V神」,应该可以有姓名。2021年,「V神」曾同特斯拉CEO马斯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共同入围《时代》杂志的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

不过区块链技术本来倡导的就是去中心化,代表人物多半很难成为成为全民偶像,就像外界对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真实身份,至今一无所知。

加密货币圈里倒是存在「天才少年」式的人物,如FTX创始人SBF。遗憾的是最近FTX暴雷破产,那个年仅30岁就拥有上亿身价的科技界新星,转眼就成了流星。

至于元宇宙赛道,扎克伯克已经烧了200多亿美元,还没有找到颠覆旧世界的入口。

如果从硅谷创业环境变迁来看,一些细节也值得思考。英国《金融时报》就认为,明星创业者的缺席并非因为缺乏创意,相反它可能是该行业发展壮大的结果。科技巨头的主导地位意味着,有潜力的年轻创业者可能在有机会出名之前就被收购了,「硅谷越是成功,它就越觉得有必要吃掉内部的年轻一代。」

最典型的案例来自脸书。2012年,扎克伯格动用1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买下只有13个人的Instagram。目前Instagram的全球月活达到20亿,在Meta生态内部的重要性仅次于脸书。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款图片分享App的创始人是凯文·希斯特罗姆,一个毕业斯坦福大学的产品经理。

另一硅谷巨头谷歌,也是买买买的狂热爱好者。今年前9个月,谷歌花23亿美元买下了41家公司。类似的剧情其实并不陌生,退回三年前,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热衷通过买买买解决创新和增长难题。眼光好的,如字节跳动并购Musical.ly(注:TikTok前身),一下占领全球市场。

第三个维度或许可以参照舆论环境和思潮的变化。最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于言必称「改变世界」的科技创业者有了免疫力。往昔的宽容和仰视,变得更为审慎。「坏血」骗局让很多人看到科技造神背后的暗黑面;脸书8000多万用户数据泄露,则让隐私保护成为新的主流社会议题,同时各界开始警惕科技巨头过于膨胀所带来的诸多社会影响。

正如有媒体评论的,「这些公司就是国王,他们统领的疆域比任何一个王国都大得多。我们取胜的唯一方式是建立一个民主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

如果说过往的硅谷是自由、天才、成功、神话的集合地,如今多了一道滤网——监管和伦理。放到现在,脸书那种快速行动、发现错误再回头修复的创业路经,几乎行不通了,这或许是留给年轻创业者的一个现实挑战。

如今科技巨头的CEO们,也都变了谨言慎行的好手,领袖平凡无奇成了一种新时尚。乏味、安全压倒了个性和冒险。

这两年还有一个新变量——科技大迁移。因为加州高税赋、高生活成本、疫情居家办公等原因,诸如甲骨文、惠普、特斯拉等一批科技公司及投资人正在逃离硅谷。为了「抢人」,德州奥斯丁甚至效仿硅谷,搞了个「硅山」。

硅谷能否持续维持对年轻创业者的吸引力,有待观察。作为美国甚至全球的科技创新引擎,硅谷如果不能持续输出新的「少年偶像」、创业灯塔,总有一些东西会缓慢流逝、暗自瓦解。

「灯塔」与硅谷内核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杞人忧天。但别忘了,那些代表硅谷文化内核、如蒲公英种子传播到到世界各地,被各种肤色的科技从业者奉为圭臬的东西,皆诞生于硅谷各时代的「灯塔」之手。

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与摩尔,为了吸引技术人才而开创了员工持股的先例。这在美国也是一场工作革命的开端,从此,基层年轻人持股、IPO狂欢成了硅谷造富神话的一部分。

谷歌的自由文化则成了硅谷的一面旗帜。拉里·佩奇说过,「如果你在公司工作,你可以利用20%的工作时间来做你认为最应该去做的事。」

在谷歌,员工生活福利可以说无孔不入。工程师可以带宠物上班、甚至工作之余打台球,享受免费下午茶。至于女性员工,还可以申请公费冻卵。

不过对科技行业影响更为深远的,还是谷歌的OKR,如今阿里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放弃KPI,改习OKR。

但硅谷从来不是单面体。安迪·格鲁夫、乔布斯、马斯克塑造的工作狂、狼性文化也是硅谷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大多数时候被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1982年,面对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日本企业又步步紧逼,格鲁夫推出「125%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要求每个人把效率提到极致。至于马斯克,每个特斯拉、SpaceX、推特的员工应该都有发言权。关键马斯克本人就是个工作狂,他在德州超级工厂「监工」时,经常直接是睡袋过夜。

对于这类行为模式,安迪·格鲁夫信奉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或许可以诠释其中要义。

上述创新或对立的文化,塑造了硅谷的内核,硅谷活力也因此得以保存其间。仅从这个维度看来,硅谷也需要持续制造新的「偶像」、树立新的「灯塔」。

只是在低潮期,这一制造过程可能更为漫长。或许正如茨威格所说: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无谓」到不至于,更多可能是乏味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硅谷再无新“灯塔”

接班人总得打破点什么。

文|降噪NoNoise 孙静

如果硅谷也有「名人堂」,那它的名单可是太久没有更新了。

距离乔布斯去世已经11年,硅谷最受瞩目的还是两个中年男人——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他们一个在2004年接管特斯拉,一个在同年创办了Facebook。两人十多年前就是科技圈顶流、硅谷「灯塔」般的存在,他们的创业神话被反复咀嚼;如今两人依旧占据新闻热搜,不同的是麻烦缠身——「天才偶像」成了硅谷信仰幻灭的推手、破坏神。

更糟糕的是,伴随裁员,硅谷一往无前的黄金时代陷入低潮。

这个节点似乎比以往更需要「灯塔」作出引领时代的改变,正如同1950年代「八叛徒」与仙童半导体缔造的硅谷开篇,乔布斯续写的神话高潮。

不过最近十年,硅谷再没有制造出新的全民偶像,而且没人敢预言,那种星光熠熠的时代会在何日重现。在《降噪NoNoise》与两位技术布道者的交流中,他们流露出相似的模糊倾向:可能要等一个高潮,「大浪」到来的时候。

通往「偶像」的阶梯有多长?

如果没有惊天的造假丑闻,「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霍姆斯本来有望成为新的硅谷精神接班人。

她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号称在一滴指尖血上可以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北大西洋月刊》评价Theranos是仅次于特斯拉的「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2015年,Theranos估值达到90亿美元,滴血验癌成为硅谷最骄傲的新作之一。

除了声誉,创始人霍姆斯几乎具备硅谷新生代偶像的所有特质。她年轻、聪明、工作狂,浑身散发着浓郁的「克里斯玛型领袖」气质——一种近乎天赋的领袖魅力。她是硅谷投资人以及科技媒体的宠儿,她的「发明」看起来也足够颠覆世界。

《福布斯》称霍姆斯是「女版乔布斯」,她本人也有意在形象上向偶像乔布斯致敬,时常以黑色高领毛衣、黑色便裤的装扮出现在公开场合。

直到2015年,《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报道戳破了这个美丽的肥皂泡。血液检测被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就在本月初,这场骗局以霍姆斯被判入狱11年3个月收尾,罪名是欺诈投资者。

在庭审上,霍姆斯泪流满面。她说,Theranos是自己一生的作品。她为自己的失败感到绝望。

在挤满天才和疯子的硅谷神殿,通往「偶像」的阶梯说短不短。从惠普创始人的车库开始,硅谷从来不缺少创业神话,诸如英特尔、AMD、苹果、微软、甲骨文、谷歌、亚马逊、奈飞、脸书、优步、特斯拉、Snapchat等著名公司皆诞生于此,但能升级为「传奇」并持续影响后来者的创业者终究是少数。

硅谷归来的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曾说,似乎人类历史上每隔10到15年,都会出现一个特别牛的人,之后人们都在这人所开创的领域内做改进。

对那些人,我们称之为「灯塔」。「灯塔」伴随着每一代技术大浪潮出现,他们又把这股浪潮带到巅峰,去改变全世界。另一层含义是,「灯塔」拥有鼓舞人心的感染力。

比如「八叛徒」之首、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曾被誉为「硅谷市长」、「国家宝藏」,是让美国「遇见最美好时代」的那个人。

这些赞誉并不只是因为诺伊斯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仙童半导体的发起人、或者英特尔的创始人。他对硅谷的贡献和影响持久而深入。

技术革新上,他与同事戈登·摩尔1968年创立的英特尔。英特尔1976年推出的8080微处理器直接开拓了两个新的产业:一是微处理器,一个是个人电脑。没有这一步,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微软的创业传奇可能还要接着等「风」来。

作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领军人物,诺伊斯还体现了领袖应有的担当。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开始威胁美国企业的地位,诺伊斯凭借一己之力推动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成立及运转。

当时他刚退休,无奈联盟需要一个艾森豪威尔式的领导人,去协调各方利益和资源。没有比诺伊斯更合适的人选。他平易近人,总是无私鼓舞他人,深受众人爱戴。

1990年6月1日,联盟专门举办了一场「诺伊斯日」,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件印有诺伊斯肖像的T恤,上面印有「少年偶像」的字样。所有人都觉得他当之无愧。

不过诺伊斯生前最喜欢的身份是「技术专家」,这意味着敢想敢干,「商人不可能发明电话。电话发明者必须是不走寻常路的人。」

在诺伊斯之后,硅谷最著名的偏执狂老板安迪·格鲁夫登场,成为芯片行业另一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治下,英特尔主动放弃主营的存储芯片业务,拥抱代表未来的微处理器,并由此成为全球CPU霸主。

而他关于企业如何「穿越死亡之谷」的管理智慧,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

「断代」

从大浪维度来看,紧随半导体风潮之后的,是19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崛起。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成为新一代偶像,并持续「霸屏」二三十年。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后来者也不断被冠以「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乔布斯」之称。

尤其乔布斯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和天生审美,在全球获得宗教般的崇拜。国内如雷军、罗永浩、张小龙都表达过对乔布斯的崇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是乔布斯的迷弟之一。

谷歌投资人曾说服拉里·佩奇去跟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大佬请教如何做一个称职的CEO。取经回来的佩奇让投资人有点哭笑不得,他的结论是:只有乔布斯适合领导谷歌。

25岁就创立谷歌的大梦想家拉里·佩奇,其实也是众多极客的偶像。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硅谷进入互联网的寒武纪,雅虎、谷歌、亚马逊 、奈飞等互联网公司先后诞生于这一时期,在穿越千禧年互联网泡沫之后,谷歌凭借独特的技术气质,很快成长为硅谷最耀眼的巨头、工程师群体最向往的职业顶点。

斯坦福毕业生拉里·佩奇性格低调内向,但他的脑洞大开让人印象深刻——通过「登月计划」,谷歌大量布局无人驾驶、生物抗衰、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未来科技,差点变成一座硅谷造梦工厂。

在马斯克之前,佩奇被视作「全宇宙最有雄心的CEO」。《财富》杂志评价,「登月项目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时代,拉里·佩奇重新定义了偏执狂的无限野心。」

不过最近几年,拉里·佩奇深入浅出,鲜少在大型公开场合路面。硅谷的镁光灯,都给了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特斯拉CEO及SpaceX创始人马斯克。

在硅谷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复苏之时,扎克伯格创建了脸书,目标是连接全世界。如今Meta的社交帝国在全球拥有37亿月活用户。

外界曾称赞这个「天才少年」是下一个比尔·盖茨,他的黑客精神鼓舞过很多科技创业者。

一名从硅谷回国创业的硬科技公司创始人回忆,2010年那会儿,拉里·佩奇关于技术公司要有商业闭环的理念深深影响了自己,但他尤为欣赏的是扎克伯格那种break and fix的黑客精神。

很多人都知道,脸书的口号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打破常规)。对了,通往脸书办公园区的那条道路就叫「黑客之路」。

关于谁是硅谷「灯塔」,上述创业者的想法或许代表了一类人:「我一直都不觉得马斯克代表着硅谷。硅谷是追求自由和创新的,而马斯克代表的是有技术思考能力的商人,他比较独裁和作秀……我理解的硅谷还是带着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的硅谷工程师文化,而贝索斯、马斯克都是有框架思考能力的商人,他们对商业世界以及人性更了解。」

但是有一点无可厚非,马斯克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电动汽车时代、可回收火箭以及野心勃勃的火星计划。如果抛开推特裁员的血雨腥风,这个偏执、为创业卖掉所有房产、经常睡工厂地板的男人,应该称得上「人类之光」了。

《时代》周刊将2021年的封面留给马斯克,形容他是「小丑、天才、领袖、有远见的人、实业家、表演者、无赖;爱迪生(发明家)、巴纳姆(现代公关之父)、卡内基(企业家)和曼哈顿博士(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科学家)的疯狂混合体」。

相比马斯克,硅谷的年轻创业者确实很容易显得暗淡无光。但真正的尴尬在于,当你问一个普通人谁是硅谷新星的时候,对方甚至想不出一个名字。要搁10年前,他多半会说出扎克伯格,毕竟《社交网络》拿过8项奥斯卡提名。

硅谷为什么没有新偶像?

讨论硅谷近年为什么没有制造出新的年轻偶像,是个庞杂的开放式命题。

从技术浪潮趋势维度来看,大浪确实更容易带来超级偶像,甚至可以说,赛道越大,机会越大。比如半导体时代的罗伯特·诺伊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比尔·盖茨,互联网时代的扎克伯格。

如果进一步细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共享经济、短视频等几波机会节点,其间也诞生了优步、TikTok等明星公司,遗憾的是优步创始人因声名不佳被董事会踢出局;TikTok的成长轨迹则与硅谷无关。

而当下的技术演进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每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级机会面前都有科技巨头把守,Web3被认为是下一次技术浪潮,但区块链、加密货币、元宇宙的布局远未成形,目前正处于反复震荡期。

如果抛开狭隘的仅限硅谷的地域观念,凭借以太坊在区块链领域打开一个新世界的「V神」,应该可以有姓名。2021年,「V神」曾同特斯拉CEO马斯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共同入围《时代》杂志的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

不过区块链技术本来倡导的就是去中心化,代表人物多半很难成为成为全民偶像,就像外界对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真实身份,至今一无所知。

加密货币圈里倒是存在「天才少年」式的人物,如FTX创始人SBF。遗憾的是最近FTX暴雷破产,那个年仅30岁就拥有上亿身价的科技界新星,转眼就成了流星。

至于元宇宙赛道,扎克伯克已经烧了200多亿美元,还没有找到颠覆旧世界的入口。

如果从硅谷创业环境变迁来看,一些细节也值得思考。英国《金融时报》就认为,明星创业者的缺席并非因为缺乏创意,相反它可能是该行业发展壮大的结果。科技巨头的主导地位意味着,有潜力的年轻创业者可能在有机会出名之前就被收购了,「硅谷越是成功,它就越觉得有必要吃掉内部的年轻一代。」

最典型的案例来自脸书。2012年,扎克伯格动用1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买下只有13个人的Instagram。目前Instagram的全球月活达到20亿,在Meta生态内部的重要性仅次于脸书。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款图片分享App的创始人是凯文·希斯特罗姆,一个毕业斯坦福大学的产品经理。

另一硅谷巨头谷歌,也是买买买的狂热爱好者。今年前9个月,谷歌花23亿美元买下了41家公司。类似的剧情其实并不陌生,退回三年前,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热衷通过买买买解决创新和增长难题。眼光好的,如字节跳动并购Musical.ly(注:TikTok前身),一下占领全球市场。

第三个维度或许可以参照舆论环境和思潮的变化。最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于言必称「改变世界」的科技创业者有了免疫力。往昔的宽容和仰视,变得更为审慎。「坏血」骗局让很多人看到科技造神背后的暗黑面;脸书8000多万用户数据泄露,则让隐私保护成为新的主流社会议题,同时各界开始警惕科技巨头过于膨胀所带来的诸多社会影响。

正如有媒体评论的,「这些公司就是国王,他们统领的疆域比任何一个王国都大得多。我们取胜的唯一方式是建立一个民主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

如果说过往的硅谷是自由、天才、成功、神话的集合地,如今多了一道滤网——监管和伦理。放到现在,脸书那种快速行动、发现错误再回头修复的创业路经,几乎行不通了,这或许是留给年轻创业者的一个现实挑战。

如今科技巨头的CEO们,也都变了谨言慎行的好手,领袖平凡无奇成了一种新时尚。乏味、安全压倒了个性和冒险。

这两年还有一个新变量——科技大迁移。因为加州高税赋、高生活成本、疫情居家办公等原因,诸如甲骨文、惠普、特斯拉等一批科技公司及投资人正在逃离硅谷。为了「抢人」,德州奥斯丁甚至效仿硅谷,搞了个「硅山」。

硅谷能否持续维持对年轻创业者的吸引力,有待观察。作为美国甚至全球的科技创新引擎,硅谷如果不能持续输出新的「少年偶像」、创业灯塔,总有一些东西会缓慢流逝、暗自瓦解。

「灯塔」与硅谷内核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杞人忧天。但别忘了,那些代表硅谷文化内核、如蒲公英种子传播到到世界各地,被各种肤色的科技从业者奉为圭臬的东西,皆诞生于硅谷各时代的「灯塔」之手。

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与摩尔,为了吸引技术人才而开创了员工持股的先例。这在美国也是一场工作革命的开端,从此,基层年轻人持股、IPO狂欢成了硅谷造富神话的一部分。

谷歌的自由文化则成了硅谷的一面旗帜。拉里·佩奇说过,「如果你在公司工作,你可以利用20%的工作时间来做你认为最应该去做的事。」

在谷歌,员工生活福利可以说无孔不入。工程师可以带宠物上班、甚至工作之余打台球,享受免费下午茶。至于女性员工,还可以申请公费冻卵。

不过对科技行业影响更为深远的,还是谷歌的OKR,如今阿里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放弃KPI,改习OKR。

但硅谷从来不是单面体。安迪·格鲁夫、乔布斯、马斯克塑造的工作狂、狼性文化也是硅谷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大多数时候被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1982年,面对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日本企业又步步紧逼,格鲁夫推出「125%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要求每个人把效率提到极致。至于马斯克,每个特斯拉、SpaceX、推特的员工应该都有发言权。关键马斯克本人就是个工作狂,他在德州超级工厂「监工」时,经常直接是睡袋过夜。

对于这类行为模式,安迪·格鲁夫信奉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或许可以诠释其中要义。

上述创新或对立的文化,塑造了硅谷的内核,硅谷活力也因此得以保存其间。仅从这个维度看来,硅谷也需要持续制造新的「偶像」、树立新的「灯塔」。

只是在低潮期,这一制造过程可能更为漫长。或许正如茨威格所说: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无谓」到不至于,更多可能是乏味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