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途 黎明
编辑 | 魏佳
国内的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过去都不愁赚钱的事。按照其中一位老板的说法:“问自动驾驶企业‘赚不赚钱’就像问‘小学生赚不赚钱’,可能会逼他去麦当劳打工。”
现在,这些公司可能要被逼着“去麦当劳打工”了。
深途独家获悉,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已成立辅助驾驶业务部门,试图与车企合作车规级前装量产,目前已敲定首个定点项目,合作车企是ROX洛轲智能。洛轲智能是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的造车项目。
此举是为了拓展更多变现渠道,寻求商业化可能性。主打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L4级无人驾驶公司,曾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轻舟智航等公司,过去几年从资本市场募得数十亿美金,萝卜快跑更是背靠百度这样的金主爸爸,不愁钱花。
但是近3个月以来,行业估值大幅缩水,投资人对无法量产的无人驾驶不再有耐心。由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共同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宣布即将关闭。准备撤资的福特汽车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要烧数十亿美元,烧不起了,要投资辅助驾驶。
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一向是摸着西方的“石头”过河。现在石头被水冲走了,接下来只能靠自己了。
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主机厂,打起了给车企配套、前装量产的主意,或者想办法抱紧车企大腿。
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都已经推出了面向车企的辅助驾驶前装量产方案。从高傲的甲方,转型到卑微的乙方,自动驾驶公司集体寻找量产解药。
被迫放下身段,开始“打工赚钱”
自动驾驶有两条技术路线。
一是渐进式。即以低级别辅助驾驶切入,先卖出去让用户体验,获得大量场景数据之后,逐步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玩家包括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以及禾多科技等自动驾驶公司。
二是跨越式。直接跳过低级别辅助驾驶阶段,在部分区域实现高级自动驾驶后,再大规模落地。这一派以谷歌Waymo、百度Apollo为代表,再就是小马智行等一批Robotaxi公司。
这两条路线的区别,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是农家娃,年纪轻轻就踏上社会,开始打工赚钱;另一个是富二代,一直在读书深造,想象着有一天憋个大招。
富二代有钱有头脑,展示的PPT非常精美,在西半球还有学习榜样,过去很受追捧。现在的情况是,大招还没憋出来,读书的钱快供不上了。所以,勤工俭学吧。
既然是去打工,就得找有钱有需求的金主。在自动驾驶行业,金主就是下游的车企。
车企喊着要搞自动驾驶,无奈技术不擅长,这恰好是L4级自动驾驶公司的强项。按照一些自动驾驶公司的逻辑:我的无人车都在路上跑了几百万公里了,给车企开发ACC(自适应巡航)和AVP(自主泊车)应该不难吧?
所以它们把技术和方案打包,要卖给主机厂,顺道赚点钱。
有危机感的玩家其实早就开始谋划了。
百度算是最早的。从2013年跟随谷歌的步伐研发无人车开始,百度砸了很多钱做自动驾驶,始终就是不赚钱。它最大的成果,除了那些在路上跑的不快、时不时要接管的Robotaxi,就是给自动驾驶行业免费输送了大量人才,然后成为它的竞争对手。
后来百度玩明白了,转型做辅助驾驶供应商,向合作车企提供算法、数据,再到软硬一体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基本诉求是要能量产。在百度的规划里,它从难度较低的停车场入手,先量产自主泊车系统,再到行泊一体的解决方案,最后是车位到车位的高阶智能驾驶。
从布局来看,百度是很清醒、转型迅速、落地很快的。
那些一直在做Robotaxi的L4级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直到去年底才开始陆续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然后尝试跟车企建立合作。
去年12月,元戎启行发布了面向前装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2.0。公司称计划基于该解决方案,在未来两年拓展与主机厂的合作,预计在2024年,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将开始量产,并大规模进入市场。
更多动作发生在今年。
5月,原本专注做无人小巴和Robotaxi业务的轻舟智航,发布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声称可根据不同主机厂需求选搭不同配置方案,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其想要跟车企合作的心情溢于言表。
几乎与此同时,文远知行宣布和Tire 1巨头博世达成合作,首次明确了将自动驾驶方案应用于L2至L3的前装量产。
再就是明星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今年3月它曾启动过一笔D轮融资,当时估值高达85亿美元,现在进行业务架构调整,要跟车企合作。
这些高傲的自动驾驶公司,开始放下身段,要打工赚钱。它们终于明白,眼中不能只有星辰大海,还得有柴米油盐。在寒冬里,只有脚踏实地,囤足够多的粮,才能活下来。
行业已经达成共识,Robotaxi商业模式要完全跑通,短期内并不现实。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大方说,要证明自动驾驶系统比人驾驶更安全,需要很大的车队规模,以及大量行驶里程和时间,就会导致总成本非常高。自动驾驶系统要准备好,大概还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
元戎启行副总裁刘轩对深途说,目前大规模运营Robotaxi已经不是公司的重点,重点是与车厂合作,实现自动驾驶量产,通过量产,实现更多车辆上路,从而获得海量的数据进行技术迭代。
量产成了比测试车规模更重要的业务指标。
不过,对于这些自动驾驶公司而言,业务转型的同时也意味着公司角色的转变——从甲方变成了乙方。
都在讲前装量产,没几个真正落地
乙方不是想做就能做,得排队。
小马智行还没有公布合作车企名单。一家投资了小马智行的投资机构内部人士徐翔告诉深途:“有几家已经谈的不错了,目前还没有官宣,另外公司在Robotaxi之外,卡车业务铺车队比较用力。”
小马智行内部人士徐翔对深途透露,小马智行已经拿下一个定点,合作车企是洛轲智能。不过,这一消息尚未得到洛轲智能方面的证实。
洛轲智能2020年才成立,处于很早期阶段,尚无车型发布上市。这意味着,小马智行的前装量产方案要落地,还遥遥无期。
“这时候入局,第一单生意不好拿。大厂还拿不了,先拿小客户,有成功案例后再推广吧。”徐翔说。
在拿客户方面,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也面临相似的难题。轻舟智航今年开始大力宣传前装量产方案,甚至在11月初推出了一个新的品牌“乘风”,但目前没有公布任何定点落地项目;元戎启行一再强调其方案成本如何低,但元戎启行CEO周光坦言,要量产开卖至少得到明年。
落地周期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这跟主机厂的车型推广节奏是匹配的。因为是前装,意味着在车型规划早期,供应商就得介入,要和车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车型,包括进行硬件选型的讨论。而L4级自动驾驶公司现在才拿着方案跟主机厂谈定点,等到车型量产得猴年马月了。
方案成本太高,也是劝退主机厂的一大因素。
过去做路测车队的时候,为了达到效果,L4级自动驾驶公司把最好的硬件堆到车里,导致系统成本很高。Momenta CEO曹旭东做过测算,平均每辆车的成本约10万美元。这个成本不可能量产。
“在和车厂合作的量产供应链体系中,车产是非常看重硬件成本的。”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内部人士柳宏江对深途表示。他举了个例子,有些功能在算力上可能要用几十T。但刚需来讲,几T算力就能实现,芯片肯定也更便宜。
今年以来,有想法试水前装量产的自动驾驶公司,无一例外都在宣传自己的方案成本有多低。
元戎启行去年底宣称其方案成本不超过1万美元,现在降到了3000美元;轻舟智航说其方案的量产成本低至1万元;易航智能表示其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行泊一体方案的成本在1万元以内。
成本降低通常是因为更换了更便宜的硬件。但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软件嵌入式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件能不能换得下来,以及换下来后的性能如何。”柳宏江分析。
不过刘轩对深途表示,元戎启行使用算法压低成本,其自研的推理引擎可降低自动驾驶对芯片算力的需求,因此可降低对芯片数量、性能的需求。
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优质的前装量产项目被定位准、转型快的公司抢走了很大一部分。
定位准的代表公司有Momenta、禾多科技、智驾科技MAXIEYE。
与那些一门心思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同行们不同,Momenta在2016年就提出“两条腿走路”——量产自动驾驶+L4自动驾驶,并将自己定义为Tier 1或Tier 2。它获得了上汽集团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并拿到了上汽的量产订单,首款合作车型智己L7已经交付。
禾多科技很聪明地选择了低速自动泊车场景,然后抱紧了广汽集团的大腿。今年8月开始预售的传祺影酷,主打的超级泊车功能就是由禾多科技开发。禾多科技告诉深途,搭载禾多科技自动驾驶系统的多款广汽车型,将于2022年开始陆续上市。
智驾科技MAXIEYE在近两年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思路是先L2落地,把装车量和数据闭环打通,收拢现金流的同时,通过数据的马太效应实现指数级增长。深途了解到,在合创、合众等车型上做出标杆后,它已经拿到广汽某个销冠车型的订单。
一个在冰里,一个在火里,自动驾驶的两条路线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而核心差异就在于技术能否量产。
国内某头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公司的一位人士对深途分析,量产是从技术研发、测试到整车层面应用,并真正能交付用户(承担相关质量标准和公开验证),这种“量产公司”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测试。
目前,号称要做前装量产并跟车企达成合作的项目很多,但真正量产并交付用户的很少。
车企不是白衣骑士,更不是救命稻草
拿到车企的定点,只是万里前装量产之路的第一步。想象着靠车企一把翻盘的自动驾驶公司,可以醒醒了。
百度算是最早从车企身上赚到钱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根据百度披露的数据,目前和车厂前装量产方案的合同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这个规模在自动驾驶行业相当可观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合同销售额,而不是收入。要将合同销售额转化成规模化的收入,得等搭载百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车造出来,并且大规模卖出去。百度预计这个时间得到2024年。
这100多亿没有计入百度财报,自动驾驶业务的估值也没有计入上市公司。李彦宏说,百度的人工智能业务被市场低估。
现在开始跟车企合作的自动驾驶公司,也会面临跟百度一样的问题。而且它们入局比百度晚,确认收入的时间点可能更延后。公司现金流能不能撑到那一天,是个未知数。
“我估计他们还没做到给车厂报价的程度。因为我们在具体量产项目上,从来还没遇到做L4的。” 柳宏江说。
好在前装量产的盈利模式很清晰。
柳宏江对深途说,给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收入,一是前期项目开发费,二是正式量产了按套收费,三是后续OTA升级或者其它商业模式分成。
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造出来了好不好卖,是另一大不确定因素。
小鹏一直将自动驾驶作为卖点之一,P5顶着全球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量产车的名号上市。但从去年10月开启交付至今,P5一共只卖了4万多台,而搭载城市NGP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百度作为供应商,AVP和ANP方案最先落地车型是威马W6。但这款车卖不动,从去年3月到现在只交付了1.4万台。
靠这些车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创造多少收入,回收多少有效数据,应该打个问号。
很多L4级自动驾驶公司将技术作为自身核心优势,喊着“降维”的口号,仿佛一出手就能扔个王炸。轻舟智航就说,他们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在数据和工具链方面的积累均可降维使用,充分赋能城市NOA的研发。”
业内人士对此存在不同看法。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对深途说,不存在所谓的降维,因为无人驾驶和前装量产是两种不同的物种。“L4和L2可能在目标算法原理相通,但在使用效果和实现目的上完全不一样。L4的感知方案和计算平台往往不计成本,也不需要过车规,L2却需要精打细算,用最极致的软硬件方案实现最大程度的智能化,还需要按照车规要求规范开发流程,很多产品化、工程化的工作基本要重新来过。”
并且,他还补充,“客户端也大不相同,L4原来是to C,现在要to B,服务客户的方式完全不一样,L2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车型设计、成本控制、响应速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挑战反而是升维的。”
某主机厂旗下自动驾驶公司人士对深途分析,跟有经验的量产公司来比,L4级无人驾驶公司做前装没有优势,在技术架构、成本控制上差距很大,另外用户场景、用户行驶和应用的数据也不一样。
这些差异意味着转型难度可能要比想象的高得多。
百度从L4转身来做前装量产就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百度智能驾驶部门的一位业务负责人说,AVP这代产品从产品原型到硬件迁移到最后的量产,百度花了4年时间才打造出一个低成本可量产的方案。“由于要做车规级的量产,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认证和相关机构的打磨,要持证上岗。”
如今,百度已经拿下了埃安、威马、长城、岚图、比亚迪等;禾多科技和Momenta分别深度绑定广汽和上汽;华为同时与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赛力斯问界深度合作。一大批新车将在明年陆续量产交付。
小马智行虽然同时跟上汽和广汽达成了合作,但目前只停留在Robotaxi领域,还未打进供应链。而前面提到的这些公司,都将是它未来的竞争对手。
跟车企合作是一条漫长的路,车企的大腿也不好抱。车企是强势的一方,一般都有自己的计划,而且会同时选定多个供应商,合作中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且,有野心的车企会选择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小鹏、蔚来、理想在羽翼渐丰后都选择了自研,上汽、广汽用投资的方式把技术收到手边,在跟Momenta、禾多科技的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供应商们都想做Tier 1,但最后能成功的只有极少数。
“跟车厂合作得有这个过程,对车企也要有敬畏之心。”一位业内人士对深途说。
无论如何,喊了多年的自动驾驶,终于开始加速量产落地了。只不过它不是看起来炫酷的无人车,而是从辅助驾驶入手。前装量产赛道,要卷起来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柳宏江、徐翔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