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 | 女孩,别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 | 女孩,别怕

如何保证女性安全?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女性群体应该如何自救?希望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女孩,别怕》中,你能得到一丝勇气和自卫方法。

文 | 阳子

近日,浙江一女子在公厕被19岁男子殴打致轻伤二级以上。她表示自己于10月30日下午被犯罪嫌疑人尾随:“一进厕所就拿砖头进来直接朝头上砸来,还对眼睛、鼻子等部位进行攻击。”整个殴打过程长达20分钟,直到有人听到求救声才前来将这名女子救下。

11月20日,该男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依法逮捕。然而部分网友却发出是否这名女子衣着过于暴露才遭遇横祸等质疑。对此,该女子和其母亲回应:并不认识施暴者,也并未衣着暴露。

可以看到,这位女性除了要面临身体遭受伤害侵袭外,还要因为“受害者有罪论”一遍遍向他人解释。这种污名化不仅仅是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更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

和这位女子相同,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诸多女性被问到“What are you wearing?”(你当时穿的什么衣服?)。

在比利时圣约翰社区中心一座展览馆挂着18件普通的衣服:睡衣、运动衣、T恤衫、连衣裙......在每一件衣服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性侵的故事。

《What are you wearing?》展览的发起者为美国肯萨斯大学性侵害防治教育中心主任Jen Brockman。

她表示,“'你当时穿什么衣服?'是大部分人询问性暴力幸存者的问题,这充满了对受害者的责备和暗示。人们认为如果幸存者穿着普通、不性感、不暴露,也许就可以阻止施暴者的攻击。而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无论在东亚环境还是欧美语境下,人们对于女性的质疑从未停止过。相反,女性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的天然弱势,以及法律、制度的健全性却一直被忽略。

如何保证女性安全?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女性群体应该如何自救?希望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女孩,别怕》中,你能得到一丝勇气和自卫方法。

PART 1 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她们

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在此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发起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

与此同时,家暴也存在地区差异,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的家暴频率要超出前者。此外,疫情更加剧了导致亲密伴侣家暴的问题,比如抑郁、焦虑、酗酒等。

回看国内,今年以来,数起家暴事件闯入生活,7月23日,轰动全网的“拉姆案”落下帷幕,焚烧前妻拉姆致其死亡的唐璐被执行死刑。11月23日,女教师上网课时被家暴的视频引发热烈关注。然而警方却以“无大碍,已和好”的处理方式收尾。

事实上,不只拉姆和女教师,还有诸多女性在遭受着家庭暴力,理由可能仅仅是“饭菜没有做好、卫生打扫不干净、孩子功课没有辅导”……

无疑,可以从中看出,当亲密关系建立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基础上时,他们会将女性物化,甚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由此产生的家暴行为在他们看来仅仅是约束自己所有物的一种普通行为。

与此同时,许多女性为逃离家暴行为报警时,常常被以家务事为由让其自行调解,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解决家暴行为除了要提升男性对反家暴的关注度外,制度层面也需要构建良好的应对机制和强劲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荐书:《重拳之下》

作者: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阅想时代

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在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政策和研究领域不断地发生着许多重要的改变,比如受害者遭受的晚年虐待可能来自其配偶或亲密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来自有压力的看护者;而虐待儿童也已经成了刑事司法和警察调查的一个重要焦点;另外,亲密关系暴力和凶杀的发生率也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由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所著的《重拳之下: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第5版)》一书从纵横两条线上全景式地为我们呈现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走过的探索之路,即依据各种研究数据,来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各方的力量,在受害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去介入那些发生在门后的家庭暴力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巨大的伤害。

在我国,来自家庭内部、亲密关系人之间的暴力与侵害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尚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

亲密关系犯罪的受害者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主要的发生场景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在减少、控制亲密关系犯罪和家庭暴力犯罪方面,西方国家无论在立法、执法、司法还是社会救济方面都有着可供我们国家借鉴的经验。

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是西新英格兰大学刑事司法与社会学系名誉教授,被公认为当地调查虐待儿童案件的专家。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青少年面谈、审讯技术上,并为家庭暴力相关问题开发课程。

她在本书中指出,酒精或毒品与男性对女性实施的亲密关系暴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行为标新啊来看,个体施暴者会表现出不良的冲动控制、攻击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情感依赖等。

她认为,治理家暴行为需要对施暴者进行心理矫治,让其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亲密关系。

PART 2 职场并非性骚扰的温床

1974年,美国法学家凯瑟琳·麦金侬提出职场性骚扰概念,她将其概括为“处于权力不平等关系下强加的性要求”。

广义来看,所有基于性别、性取向、性别意识、性别表达及性别身份,在职场实施的可能会引起她(他)人不悦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职场性骚扰。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中显示,超过九成的性骚扰受害者为女性,而职场性骚扰案件所占比例最高,为62.27%。这一方面意味着职场性骚扰的高发生率,另一方面透露出职场性骚扰受害人相对较强的维权意识、意愿及能力。

事实上,从职场性骚扰概念提出到职业女性觉醒再到敢于反抗,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除了存在法律难以界定的现实问题外,还面临受害方被恐吓、威胁、报复等二次伤害,甚至是污名化判定等困局。

此前,“阿里巴巴女员工自爆遭性侵”一事登上热搜,无独有偶,优步、谷歌等知名公司也被爆出职场性骚扰丑闻。有些被积极处理、有些依然被搁置中,甚至冷漠相待。

这足以看出,职场女性所面临的被剥削及权力资源压榨,甚至后续引发的公众舆论,都让其处于弱势局面。

但即使是这样的步履维艰,依然有大批女性勇敢站出来,抵御社会、司法、媒体的重重壁垒......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黑箱:日本之耻》

作者:[日]伊藤诗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她不断诉诸法律,试图揭开这个巨大的私密“黑箱”。然而最终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更为巨大的“黑箱”。

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这一系列问题不断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伊藤诗织凭一己之力改变了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她表示:“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PART 3 独居不是被伤害的理由

女性究竟面临过多少令人不适的时刻?或许是深夜街头的独行,背后却有陌生男性尾随;也许是和身形强壮的男性同处一个密闭的电梯空间中,却不敢按下自己所在的楼层按键;也许是点外卖只敢将头像名称改为男性,还要备注放在门口......

在社交平台上,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高频词。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近4000万独居女性。在18-35岁的女性中,超七成独居2年以上,安全问题是独居女性最担心的问题。此外,城市女性治安安全感较低。其中,多数处在学习和事业不稳定期的女性担忧程度较高。

她们认为,“当一个男性要做一些威胁性行为的时候,女性似乎什么都做不了。”的确,天然形体上的差异、力量的悬殊,导致女性在面对危险之时,难以做出有效应对。

但从另一个层面思考,独居只是女性的选择,并非是受伤害的理由。同样,衣着、长相等等也都不是男性对女性加以侵害的理由。

荐影:《门锁》

导演:别克

编剧:陈珠珠 / 罗兆粦 / 别克 / 赵颢喆

主演:白百何 / 白客 / 范丞丞等

由白百何饰演的单身貌美的方卉,独自在大城市打拼,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一天夜里,她突然听见门外有人暴力拉拽门把手试图闯入,虽然没有看清门外是谁,但通过保安小吴得知,自己楼层的监控坏了。

这让方卉平静的独居生活突然笼罩在惊恐不安的阴影之中。当夜晚再次降临,熟睡中的方卉隐约察觉有人进入了她的房间,但她醒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迹象。

渐渐,她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差。身边反复出现的几个男人,房屋中介高齐、保安小吴、公司领导李总、宠物医生郑飞,他们似乎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随着好闺蜜乔小曼的离奇失踪,独居,几乎成为了方卉的梦魇……

《门锁》将被人忽视的独居女性安全问题影视化,影片通过一个个片段将普通独居女性的生活串联起来,还原了那些笼罩着独居女性的恐惧,并试图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痛点。

PART 4 找回女性应得的权利

在“性别议题”总被污名化的当下,似乎高喊正视女性权力的人都被打上了极端的标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也。

真正的女权主义并非挤占男性的生存及权利空间,而是拿回自己应得的权利,这一核心似乎一直都被对立面所忽略。如同高铁供应卫生巾并未压缩或影响到男性的需求一样,部分群体大可不必跳脚高喊为何要照顾女性特权。

事实上,积极纠正世界上的结构性不公正现象,应该是所有人共同承担的义务,无论你是什么性别。

我们希望女性,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

我们希望女性,有权发声,且这一权利不容置疑。

我们希望女性,即使在动摇的时候,也依然可爱。

如果说,客观存在的不公是挡在女性面前的藩篱,那么我们必然需要一把“长剑”披荆斩棘。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应得的权利》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

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凯特·曼恩被称为“21世纪的波伏瓦”,她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长期为《纽约时报》《波士顿评论》《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刊物撰稿。2017年,出版首部作品《不只是厌女》(Down Girl),在学术界获得极大反响,引起了轰动热议。2019年,英国《前景》杂志将她评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得的权利》也是她的最新作品。

本书的最后,凯特·曼恩表示女性有权获得身体的自主权;有权以各种方式使用和享受自己的身体;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面对不公正的现象时敢于站出来反对;有权变得强大,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

PART 5 女孩,别怕!

今年以来,数起女性安全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内一陈姓男子性骚扰并殴打正在用餐的女性,后与陈某同行用餐的多人参与殴打,并将受害人拖至店外持续暴行。

6月10日晚,网传上海金山区一男子手持凶器,在道路旁不断攻击一女子,女子不断呼喊救命,随后,行凶者被制服。

6月1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尹某在图书馆内趁女生离开座位之际,向其咖啡杯中投放异物。

连续不断的社会新闻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揭露得一览无遗。而这些事件也让诸多女性意识到,真实世界里,在看不见的角落,有人正在经历暴力、骗局和伤害......

受害者不只是她,也不止于她,那些在视频中倒入血泊的女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在面临危险之时,单身女性自救能力非常有限,保护女性安全仅靠自我防护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织牢织密这张安全网。

当然,最首要的前提是让更多女孩学会自保技能,让生活过得更加安全。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女孩别怕》

作者:田静·女孩别怕团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春潮

“女孩别怕”是一个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平台,专注女性安全科普的团队,致力于为女性安全提供专业的保护方案,成立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

从2017年4月26日推送的第一篇文章开始算起,迄今为止,“女孩别怕”已经推送了45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基于真实案例,经过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工作者的审核,为女孩保护自我提供方案。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想通过夜跑减肥,但又担心安全问题;有些女性面对家暴,忍耐往往换来变本加厉的暴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又或者哪些情况下需要做妇科检查;在网上被人诬陷该如何维权;如何判断男友有没有家暴倾向;月经期间运动,要注意什么……

在《女孩别怕》中,围绕女性以上生理、心理、法律、财产安全及生活方式等层面,详尽地梳理并呈现了年轻女性正在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为女孩生活提供了一套具体可参考的安全方案。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安全互助图书,本书文末附女性互助黄页,收录了年龄、职业、经历各异的近50位普通女性的个人经历和安全经验分享。

它聚焦科技和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伤害,填补女性安全意识盲区,唤醒女性安全意识,助力形成更加全面的女性安全观。

尽管我们相信,

女性不是柔弱、无助的代名词。

她们足够强大、足够聪慧、足够理智。

但面对危险之时,

女性在形体上、力量上与男性存在显著差异。

也因此,女性的弱势显露无疑。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提升、

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都在不断推动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尽管过程会慢一些。

长远来看,

维护女性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但还是想说一句:

女孩们,有我们在,别怕。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 | 女孩,别怕

如何保证女性安全?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女性群体应该如何自救?希望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女孩,别怕》中,你能得到一丝勇气和自卫方法。

文 | 阳子

近日,浙江一女子在公厕被19岁男子殴打致轻伤二级以上。她表示自己于10月30日下午被犯罪嫌疑人尾随:“一进厕所就拿砖头进来直接朝头上砸来,还对眼睛、鼻子等部位进行攻击。”整个殴打过程长达20分钟,直到有人听到求救声才前来将这名女子救下。

11月20日,该男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依法逮捕。然而部分网友却发出是否这名女子衣着过于暴露才遭遇横祸等质疑。对此,该女子和其母亲回应:并不认识施暴者,也并未衣着暴露。

可以看到,这位女性除了要面临身体遭受伤害侵袭外,还要因为“受害者有罪论”一遍遍向他人解释。这种污名化不仅仅是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更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

和这位女子相同,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诸多女性被问到“What are you wearing?”(你当时穿的什么衣服?)。

在比利时圣约翰社区中心一座展览馆挂着18件普通的衣服:睡衣、运动衣、T恤衫、连衣裙......在每一件衣服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性侵的故事。

《What are you wearing?》展览的发起者为美国肯萨斯大学性侵害防治教育中心主任Jen Brockman。

她表示,“'你当时穿什么衣服?'是大部分人询问性暴力幸存者的问题,这充满了对受害者的责备和暗示。人们认为如果幸存者穿着普通、不性感、不暴露,也许就可以阻止施暴者的攻击。而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无论在东亚环境还是欧美语境下,人们对于女性的质疑从未停止过。相反,女性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的天然弱势,以及法律、制度的健全性却一直被忽略。

如何保证女性安全?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女性群体应该如何自救?希望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女孩,别怕》中,你能得到一丝勇气和自卫方法。

PART 1 生活在重拳之下的她们

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在此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发起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

与此同时,家暴也存在地区差异,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的家暴频率要超出前者。此外,疫情更加剧了导致亲密伴侣家暴的问题,比如抑郁、焦虑、酗酒等。

回看国内,今年以来,数起家暴事件闯入生活,7月23日,轰动全网的“拉姆案”落下帷幕,焚烧前妻拉姆致其死亡的唐璐被执行死刑。11月23日,女教师上网课时被家暴的视频引发热烈关注。然而警方却以“无大碍,已和好”的处理方式收尾。

事实上,不只拉姆和女教师,还有诸多女性在遭受着家庭暴力,理由可能仅仅是“饭菜没有做好、卫生打扫不干净、孩子功课没有辅导”……

无疑,可以从中看出,当亲密关系建立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基础上时,他们会将女性物化,甚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由此产生的家暴行为在他们看来仅仅是约束自己所有物的一种普通行为。

与此同时,许多女性为逃离家暴行为报警时,常常被以家务事为由让其自行调解,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解决家暴行为除了要提升男性对反家暴的关注度外,制度层面也需要构建良好的应对机制和强劲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荐书:《重拳之下》

作者: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阅想时代

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在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政策和研究领域不断地发生着许多重要的改变,比如受害者遭受的晚年虐待可能来自其配偶或亲密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来自有压力的看护者;而虐待儿童也已经成了刑事司法和警察调查的一个重要焦点;另外,亲密关系暴力和凶杀的发生率也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由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所著的《重拳之下: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第5版)》一书从纵横两条线上全景式地为我们呈现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走过的探索之路,即依据各种研究数据,来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各方的力量,在受害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去介入那些发生在门后的家庭暴力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巨大的伤害。

在我国,来自家庭内部、亲密关系人之间的暴力与侵害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尚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

亲密关系犯罪的受害者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主要的发生场景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在减少、控制亲密关系犯罪和家庭暴力犯罪方面,西方国家无论在立法、执法、司法还是社会救济方面都有着可供我们国家借鉴的经验。

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是西新英格兰大学刑事司法与社会学系名誉教授,被公认为当地调查虐待儿童案件的专家。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青少年面谈、审讯技术上,并为家庭暴力相关问题开发课程。

她在本书中指出,酒精或毒品与男性对女性实施的亲密关系暴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行为标新啊来看,个体施暴者会表现出不良的冲动控制、攻击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情感依赖等。

她认为,治理家暴行为需要对施暴者进行心理矫治,让其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亲密关系。

PART 2 职场并非性骚扰的温床

1974年,美国法学家凯瑟琳·麦金侬提出职场性骚扰概念,她将其概括为“处于权力不平等关系下强加的性要求”。

广义来看,所有基于性别、性取向、性别意识、性别表达及性别身份,在职场实施的可能会引起她(他)人不悦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职场性骚扰。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中显示,超过九成的性骚扰受害者为女性,而职场性骚扰案件所占比例最高,为62.27%。这一方面意味着职场性骚扰的高发生率,另一方面透露出职场性骚扰受害人相对较强的维权意识、意愿及能力。

事实上,从职场性骚扰概念提出到职业女性觉醒再到敢于反抗,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除了存在法律难以界定的现实问题外,还面临受害方被恐吓、威胁、报复等二次伤害,甚至是污名化判定等困局。

此前,“阿里巴巴女员工自爆遭性侵”一事登上热搜,无独有偶,优步、谷歌等知名公司也被爆出职场性骚扰丑闻。有些被积极处理、有些依然被搁置中,甚至冷漠相待。

这足以看出,职场女性所面临的被剥削及权力资源压榨,甚至后续引发的公众舆论,都让其处于弱势局面。

但即使是这样的步履维艰,依然有大批女性勇敢站出来,抵御社会、司法、媒体的重重壁垒......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黑箱:日本之耻》

作者:[日]伊藤诗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她不断诉诸法律,试图揭开这个巨大的私密“黑箱”。然而最终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更为巨大的“黑箱”。

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这一系列问题不断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伊藤诗织凭一己之力改变了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她表示:“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PART 3 独居不是被伤害的理由

女性究竟面临过多少令人不适的时刻?或许是深夜街头的独行,背后却有陌生男性尾随;也许是和身形强壮的男性同处一个密闭的电梯空间中,却不敢按下自己所在的楼层按键;也许是点外卖只敢将头像名称改为男性,还要备注放在门口......

在社交平台上,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高频词。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近4000万独居女性。在18-35岁的女性中,超七成独居2年以上,安全问题是独居女性最担心的问题。此外,城市女性治安安全感较低。其中,多数处在学习和事业不稳定期的女性担忧程度较高。

她们认为,“当一个男性要做一些威胁性行为的时候,女性似乎什么都做不了。”的确,天然形体上的差异、力量的悬殊,导致女性在面对危险之时,难以做出有效应对。

但从另一个层面思考,独居只是女性的选择,并非是受伤害的理由。同样,衣着、长相等等也都不是男性对女性加以侵害的理由。

荐影:《门锁》

导演:别克

编剧:陈珠珠 / 罗兆粦 / 别克 / 赵颢喆

主演:白百何 / 白客 / 范丞丞等

由白百何饰演的单身貌美的方卉,独自在大城市打拼,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一天夜里,她突然听见门外有人暴力拉拽门把手试图闯入,虽然没有看清门外是谁,但通过保安小吴得知,自己楼层的监控坏了。

这让方卉平静的独居生活突然笼罩在惊恐不安的阴影之中。当夜晚再次降临,熟睡中的方卉隐约察觉有人进入了她的房间,但她醒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迹象。

渐渐,她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差。身边反复出现的几个男人,房屋中介高齐、保安小吴、公司领导李总、宠物医生郑飞,他们似乎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随着好闺蜜乔小曼的离奇失踪,独居,几乎成为了方卉的梦魇……

《门锁》将被人忽视的独居女性安全问题影视化,影片通过一个个片段将普通独居女性的生活串联起来,还原了那些笼罩着独居女性的恐惧,并试图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痛点。

PART 4 找回女性应得的权利

在“性别议题”总被污名化的当下,似乎高喊正视女性权力的人都被打上了极端的标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也。

真正的女权主义并非挤占男性的生存及权利空间,而是拿回自己应得的权利,这一核心似乎一直都被对立面所忽略。如同高铁供应卫生巾并未压缩或影响到男性的需求一样,部分群体大可不必跳脚高喊为何要照顾女性特权。

事实上,积极纠正世界上的结构性不公正现象,应该是所有人共同承担的义务,无论你是什么性别。

我们希望女性,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

我们希望女性,有权发声,且这一权利不容置疑。

我们希望女性,即使在动摇的时候,也依然可爱。

如果说,客观存在的不公是挡在女性面前的藩篱,那么我们必然需要一把“长剑”披荆斩棘。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应得的权利》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

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凯特·曼恩被称为“21世纪的波伏瓦”,她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长期为《纽约时报》《波士顿评论》《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刊物撰稿。2017年,出版首部作品《不只是厌女》(Down Girl),在学术界获得极大反响,引起了轰动热议。2019年,英国《前景》杂志将她评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得的权利》也是她的最新作品。

本书的最后,凯特·曼恩表示女性有权获得身体的自主权;有权以各种方式使用和享受自己的身体;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面对不公正的现象时敢于站出来反对;有权变得强大,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

PART 5 女孩,别怕!

今年以来,数起女性安全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内一陈姓男子性骚扰并殴打正在用餐的女性,后与陈某同行用餐的多人参与殴打,并将受害人拖至店外持续暴行。

6月10日晚,网传上海金山区一男子手持凶器,在道路旁不断攻击一女子,女子不断呼喊救命,随后,行凶者被制服。

6月1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尹某在图书馆内趁女生离开座位之际,向其咖啡杯中投放异物。

连续不断的社会新闻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揭露得一览无遗。而这些事件也让诸多女性意识到,真实世界里,在看不见的角落,有人正在经历暴力、骗局和伤害......

受害者不只是她,也不止于她,那些在视频中倒入血泊的女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在面临危险之时,单身女性自救能力非常有限,保护女性安全仅靠自我防护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织牢织密这张安全网。

当然,最首要的前提是让更多女孩学会自保技能,让生活过得更加安全。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女孩别怕》

作者:田静·女孩别怕团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春潮

“女孩别怕”是一个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平台,专注女性安全科普的团队,致力于为女性安全提供专业的保护方案,成立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

从2017年4月26日推送的第一篇文章开始算起,迄今为止,“女孩别怕”已经推送了45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基于真实案例,经过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工作者的审核,为女孩保护自我提供方案。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想通过夜跑减肥,但又担心安全问题;有些女性面对家暴,忍耐往往换来变本加厉的暴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又或者哪些情况下需要做妇科检查;在网上被人诬陷该如何维权;如何判断男友有没有家暴倾向;月经期间运动,要注意什么……

在《女孩别怕》中,围绕女性以上生理、心理、法律、财产安全及生活方式等层面,详尽地梳理并呈现了年轻女性正在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为女孩生活提供了一套具体可参考的安全方案。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安全互助图书,本书文末附女性互助黄页,收录了年龄、职业、经历各异的近50位普通女性的个人经历和安全经验分享。

它聚焦科技和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伤害,填补女性安全意识盲区,唤醒女性安全意识,助力形成更加全面的女性安全观。

尽管我们相信,

女性不是柔弱、无助的代名词。

她们足够强大、足够聪慧、足够理智。

但面对危险之时,

女性在形体上、力量上与男性存在显著差异。

也因此,女性的弱势显露无疑。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提升、

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都在不断推动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尽管过程会慢一些。

长远来看,

维护女性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但还是想说一句:

女孩们,有我们在,别怕。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