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电子榨菜”能下饭,但内容创作仍需“正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子榨菜”能下饭,但内容创作仍需“正餐”

榨菜虽好,但不能顿顿都吃。

文|毒眸

吃饭之前,如果挑选不到好看的视频,饭都不香了——以剧综和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产品,正在开始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下饭必备。

“电子榨菜”的说法也应运而生,用来代指那些更适合在吃饭时间观看的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一般都有几个特点,要么是《武林外传》《甄嬛传》这样的“经典老番”,因为对剧情足够了解,即便每天只在饭点随便找一集打开,也不影响观看;要么就是最近播出的《卿卿日常》这样的轻喜剧,不费脑又基调明快。

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电子羽绒服”,代表作品是《请回答1988》和《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指的是每到冬天就会翻出来再看一遍、看完会让人感到温暖的剧。

这些称呼,本质上定义的是观看场景和内容的适配度,也是观众对视频内容需求的体现。独居者越来越多,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吃饭的时候,难免更依赖“电子榨菜”的陪伴。

不过,就算榨菜再下饭,顿顿都吃也会吃腻。观众的需求是一回事,生产者的创作出发点则是另一回事。我们总不能希望,剧集创作者们为这样一个概念着了魔,更不希望未来市场上的诸多内容,目标都在抢着成为“电子榨菜”。

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子榨菜”?

和在电影院看电影不同,剧集内容向来和观看场景密不可分。

在电视台时代,看剧的地方集中在客厅,排播也是以客厅的场景为中心,按照不同时段观看人群的变化来安排,比如早晚固定的新闻节目,下午专门为家庭主妇准备的肥皂剧,中午十二点配合吃饭时间播出的情景喜剧,以及学生下课后播放的儿童剧等等。

网络看剧的时代,解构了这种排播的方式。时间和场景对于观众来说变得不再固定,因为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移动设备观看任何内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剧场景成为了一件难以捉摸的事情。

“电子榨菜”的出现,背后其实是一种新场景的确认——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需要视频内容的陪伴。特别是近几年,能够聚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变少之后,“电子榨菜”就变得更加必要了。

独居年轻人比例的上升,能够佐证这一需求。谷雨数据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中国“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贝壳研究院《2021年新独居时代报告》则给出预测,2030年独居人口或达1.5到2亿人,独居率或超30%。

因此,“电子榨菜”的意义,不在于其内容本身能够给观众带来什么,而是它存在于人们吃饭的过程当中,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支撑和陪伴。80后青年学者王程韡就在与《北京青年报》的对谈中提到:“电子榨菜”是最广义的社会隔离小环境,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重组社会。”

很多剧集选择成为“电子榨菜”,也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选择。因为在此之前,大部分“电子榨菜”都由综艺和短视频承包,以旅行类综艺为代表的慢综艺,轻松愉快的、以段落形式呈现的喜剧综艺,有很多视频博主和主播也会主打“下饭Vlog”的标签,或是选择在饭点开播,陪大家“一起吃饭”。

而从内容的客观形式上来看,剧集在成为“电子榨菜”这件事上,确实不如综艺和短视频有优势。

一方面,一集剧集内容的长度是45分钟左右,超过一顿饭的时间。视频长度和场景的适配性是很重要的,就像很多人会在通勤路上选择短视频而非长视频,或是更早之前被创造出来的、3~5分钟一集的“泡面番”,都是调整时长来匹配场景的方式。

另一方面,用于“下饭”的内容在类型上也有一些要求。生活化的场景,需要匹配的是更生活化、更轻松愉悦的内容。太“费脑子”的历史剧和谍战剧,会让人感到紧张的悬疑剧,都不太适合成为“电子榨菜”。

即便如此,剧集创作者们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一场景的争夺。在中短视频甚至下饭型综艺的冲击下,一些剧集的场景化营销,也已经开始。

最近正在播出的《卿卿日常》,就因为“电子榨菜”而登上了微博热搜,没有“雌竞”和紧张的宫斗剧情,全员都是“喜剧人”,讲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还有篇幅不小的美食相关内容。古装轻喜剧的风格和波澜较小的生活流剧情,决定了它更适合成为“下饭”的选择。

《卿卿日常》|卿卿日常官微

轻喜剧成为打造“电子榨菜”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最近在播的《爱的二八定律》,还是今年暑期档的爆款古偶《星汉灿烂》和《苍兰诀》,当中都有一些轻喜剧元素;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调整长度等形式使其更适配吃饭时间,但从最近观众选择剧集的标准和几部热播剧来看,“电子榨菜”可能会成为剧集内容的新追求。

都是榨菜,真的好吗?

能将“榨菜”能做得清新爽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所有人都以此为追求,那么我们的正餐该是什么呢?

如今的剧集市场,有一些显而易见的“财富密码”。能否诞生热门CP是一种,无论是古偶还是现偶,只要颜值够高、剧情够甜,逻辑经不起推敲也不重要,CP好嗑就够了,最好再来点“神仙售后”,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热潮,获得不错的播放表现。

刘宇宁在直播时候提到过,他觉得大部分古装戏都不需要用到太多演技,特别是年轻演员,只要做到“及格”就够了。因为古装剧主要是靠颜值和人设来博得大众关注,只要这两块拿捏到位,这个戏就差不多了。虽然这段言论在互联网上引起一些争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是“话糙理不糙”。

在这种趋势下,一切试图与之对抗的内容,都要走一条更难的路。如果是以言情为核心的剧集内容,达到合格线是很容易的,只要各个维度都做到大差不差就够了,但如若执意要放弃言情故事,就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部掌握了流量密码的剧,如果质量达到了《梦华录》的水平,就能完成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再不济,像《爱的二八定律》这样剧集逻辑混乱、职场故事稀碎的作品,也能靠着杨幂和许凯的“姐狗恋”获得不错的热度。

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用于佐证。在职场剧领域,近几年产出过几部没有过多的感情线干扰,而是更专注地刻画职场故事的作品,都符合大部分职场剧观众的期待,比如改编自韩剧《未生》的《平凡的荣耀》,还有孙俪主演的《理想之城》,这些剧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也都不错,但热度却远比不上热门赛道的作品。

另外一个逐渐被热度抛弃的是历史剧。这里都不必提到像《康熙王朝》或是《大明1566》这样经典的历史正剧,即便是历史传记或是戏说历史的作品,在如今也很难获得比偶像剧更高的关注度。最近在播的《天下长河》豆瓣评分已经来到8.3,但热度仍然不尽人意,打分人数也刚刚超过一万;陈坤、白宇主演的历史谍战剧《风起陇西》最后也是“叫好不叫座”。

这不能怪观众,毕竟观众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已经默认,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打开一部国产剧,不动脑子地、轻轻松松地吃完一餐饭,而能够用来沉浸式观剧的、比较大块的时间,留给那些被认为“更值得观看”的海外剧集,那么需要反思的,就应当是我们的内容本身了。

归根到底,“电子榨菜”的出现来源于一种需求,但剧集创作者们既不能只考虑需求,也不能考虑一种需求。我们当然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拥有一部让人胃口大开的剧集,但我们也希望能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将我们“定在”某个地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完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子榨菜”能下饭,但内容创作仍需“正餐”

榨菜虽好,但不能顿顿都吃。

文|毒眸

吃饭之前,如果挑选不到好看的视频,饭都不香了——以剧综和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产品,正在开始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下饭必备。

“电子榨菜”的说法也应运而生,用来代指那些更适合在吃饭时间观看的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一般都有几个特点,要么是《武林外传》《甄嬛传》这样的“经典老番”,因为对剧情足够了解,即便每天只在饭点随便找一集打开,也不影响观看;要么就是最近播出的《卿卿日常》这样的轻喜剧,不费脑又基调明快。

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电子羽绒服”,代表作品是《请回答1988》和《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指的是每到冬天就会翻出来再看一遍、看完会让人感到温暖的剧。

这些称呼,本质上定义的是观看场景和内容的适配度,也是观众对视频内容需求的体现。独居者越来越多,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吃饭的时候,难免更依赖“电子榨菜”的陪伴。

不过,就算榨菜再下饭,顿顿都吃也会吃腻。观众的需求是一回事,生产者的创作出发点则是另一回事。我们总不能希望,剧集创作者们为这样一个概念着了魔,更不希望未来市场上的诸多内容,目标都在抢着成为“电子榨菜”。

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子榨菜”?

和在电影院看电影不同,剧集内容向来和观看场景密不可分。

在电视台时代,看剧的地方集中在客厅,排播也是以客厅的场景为中心,按照不同时段观看人群的变化来安排,比如早晚固定的新闻节目,下午专门为家庭主妇准备的肥皂剧,中午十二点配合吃饭时间播出的情景喜剧,以及学生下课后播放的儿童剧等等。

网络看剧的时代,解构了这种排播的方式。时间和场景对于观众来说变得不再固定,因为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移动设备观看任何内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剧场景成为了一件难以捉摸的事情。

“电子榨菜”的出现,背后其实是一种新场景的确认——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需要视频内容的陪伴。特别是近几年,能够聚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变少之后,“电子榨菜”就变得更加必要了。

独居年轻人比例的上升,能够佐证这一需求。谷雨数据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中国“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贝壳研究院《2021年新独居时代报告》则给出预测,2030年独居人口或达1.5到2亿人,独居率或超30%。

因此,“电子榨菜”的意义,不在于其内容本身能够给观众带来什么,而是它存在于人们吃饭的过程当中,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支撑和陪伴。80后青年学者王程韡就在与《北京青年报》的对谈中提到:“电子榨菜”是最广义的社会隔离小环境,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重组社会。”

很多剧集选择成为“电子榨菜”,也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选择。因为在此之前,大部分“电子榨菜”都由综艺和短视频承包,以旅行类综艺为代表的慢综艺,轻松愉快的、以段落形式呈现的喜剧综艺,有很多视频博主和主播也会主打“下饭Vlog”的标签,或是选择在饭点开播,陪大家“一起吃饭”。

而从内容的客观形式上来看,剧集在成为“电子榨菜”这件事上,确实不如综艺和短视频有优势。

一方面,一集剧集内容的长度是45分钟左右,超过一顿饭的时间。视频长度和场景的适配性是很重要的,就像很多人会在通勤路上选择短视频而非长视频,或是更早之前被创造出来的、3~5分钟一集的“泡面番”,都是调整时长来匹配场景的方式。

另一方面,用于“下饭”的内容在类型上也有一些要求。生活化的场景,需要匹配的是更生活化、更轻松愉悦的内容。太“费脑子”的历史剧和谍战剧,会让人感到紧张的悬疑剧,都不太适合成为“电子榨菜”。

即便如此,剧集创作者们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一场景的争夺。在中短视频甚至下饭型综艺的冲击下,一些剧集的场景化营销,也已经开始。

最近正在播出的《卿卿日常》,就因为“电子榨菜”而登上了微博热搜,没有“雌竞”和紧张的宫斗剧情,全员都是“喜剧人”,讲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还有篇幅不小的美食相关内容。古装轻喜剧的风格和波澜较小的生活流剧情,决定了它更适合成为“下饭”的选择。

《卿卿日常》|卿卿日常官微

轻喜剧成为打造“电子榨菜”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最近在播的《爱的二八定律》,还是今年暑期档的爆款古偶《星汉灿烂》和《苍兰诀》,当中都有一些轻喜剧元素;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调整长度等形式使其更适配吃饭时间,但从最近观众选择剧集的标准和几部热播剧来看,“电子榨菜”可能会成为剧集内容的新追求。

都是榨菜,真的好吗?

能将“榨菜”能做得清新爽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所有人都以此为追求,那么我们的正餐该是什么呢?

如今的剧集市场,有一些显而易见的“财富密码”。能否诞生热门CP是一种,无论是古偶还是现偶,只要颜值够高、剧情够甜,逻辑经不起推敲也不重要,CP好嗑就够了,最好再来点“神仙售后”,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热潮,获得不错的播放表现。

刘宇宁在直播时候提到过,他觉得大部分古装戏都不需要用到太多演技,特别是年轻演员,只要做到“及格”就够了。因为古装剧主要是靠颜值和人设来博得大众关注,只要这两块拿捏到位,这个戏就差不多了。虽然这段言论在互联网上引起一些争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是“话糙理不糙”。

在这种趋势下,一切试图与之对抗的内容,都要走一条更难的路。如果是以言情为核心的剧集内容,达到合格线是很容易的,只要各个维度都做到大差不差就够了,但如若执意要放弃言情故事,就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部掌握了流量密码的剧,如果质量达到了《梦华录》的水平,就能完成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再不济,像《爱的二八定律》这样剧集逻辑混乱、职场故事稀碎的作品,也能靠着杨幂和许凯的“姐狗恋”获得不错的热度。

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用于佐证。在职场剧领域,近几年产出过几部没有过多的感情线干扰,而是更专注地刻画职场故事的作品,都符合大部分职场剧观众的期待,比如改编自韩剧《未生》的《平凡的荣耀》,还有孙俪主演的《理想之城》,这些剧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也都不错,但热度却远比不上热门赛道的作品。

另外一个逐渐被热度抛弃的是历史剧。这里都不必提到像《康熙王朝》或是《大明1566》这样经典的历史正剧,即便是历史传记或是戏说历史的作品,在如今也很难获得比偶像剧更高的关注度。最近在播的《天下长河》豆瓣评分已经来到8.3,但热度仍然不尽人意,打分人数也刚刚超过一万;陈坤、白宇主演的历史谍战剧《风起陇西》最后也是“叫好不叫座”。

这不能怪观众,毕竟观众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已经默认,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打开一部国产剧,不动脑子地、轻轻松松地吃完一餐饭,而能够用来沉浸式观剧的、比较大块的时间,留给那些被认为“更值得观看”的海外剧集,那么需要反思的,就应当是我们的内容本身了。

归根到底,“电子榨菜”的出现来源于一种需求,但剧集创作者们既不能只考虑需求,也不能考虑一种需求。我们当然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拥有一部让人胃口大开的剧集,但我们也希望能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将我们“定在”某个地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完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