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侵占和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督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完成率达94.7%,其中,17个省份的整改完成率高于95%。
崔书红介绍,通过“绿盾”专项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一些地方不再敢随意侵占自然保护区,对“国之大者”有了敬畏之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人类活动问题总数和面积实现了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今年,我部联合相关部门继续开展‘绿盾2022’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向地方推送了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点人类活动问题线索,组织各地开展实地核查,严肃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 崔书红说。
针对长江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崔书红介绍,物种濒危、灭绝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突出的普遍性问题,越发凸显了全球采取共同行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被动局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全面禁捕,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捕。
据介绍,2020年12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颁布,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长江野生物种生境得到极大改善。长江流域已建立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覆盖了40%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
崔书红称,调查显示,2017年赤水河率先试点全面禁捕后,赤水河鱼类资源量增加了近1倍,特有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95倍。2020年和2021年,鄱阳湖刀鲚的资源量增加了数倍,已溯河洄游至历史上限洞庭湖水域,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再次出现。在南京、武汉等长江干流江段,“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出现频率显著增加,部分水域单个聚集群体达到60多头。
崔书红表示,“实施长江重点流域禁渔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关键之举。下一步,我们将落实长江保护法,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此外,崔书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30余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均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出规定部署。生态环境部协同自然资源部积极指导31省(区、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覆盖了所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发布关键区,9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
他表示,自2020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等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
崔书红表示,目前,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经在我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试运行,并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