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览富财经
噪音污染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实施、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进入“十四五”阶段,噪音防治产业发展开始不断提速。近日,《“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通过中国生态环境部部常务会审议,即将成为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全面落实《噪声法》以来,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噪音污染问题,噪音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持续升温。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行业年均产值均在130亿元以上,今年治理经费投入约为150亿元,行业规模超350亿元。随着《“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落实,更为庞大的噪音防治产业链和市场也将全面升级扩容。
噪音防治产业随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可以说,噪音防治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因为从源头来说,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工业、建筑工地以及生活噪音。尤其是交通噪音,已经成为防治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在科学定义上,噪音是指发生体无规则发出的声音,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等声音,都在噪音范畴。科学研究表明,噪音污染对人有直接感知性,在人群密集区问题更突出,因此逐步上升为民生热点问题。
以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环境噪音投诉举报高达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音投诉举报最多,约108.3万件,占53.7%。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近几年来我国噪音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2021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0年行业总产值约120亿元,去年总产值为126亿元,同比增长5%,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虽然行业发展迅速,但噪音防治市场企业众多,行业规范执法力度不到位,因此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有噪音治理业务的企业约16000家,其中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就高达12000家,占全行业的75%。细分来看,主业从事噪音与振动控制的企业中,科技小巨人企业仅有17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更是只有30余家。尤其是在大型动力系统配套噪音防治装备领域,国内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头部企业数量稀少,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很多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包括“阵列式消声器”、“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预制短板装配式浮置减振道床”、“波束成型定向扬声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已经被列入《2021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这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政策推动噪音防治产业标准化发展
在政策赋能方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在今年6月5日正式施行。和此前的内容相比,新法修订增加了防治对象、调整适用范围,加强源头防控和噪音分类管理等内容,尤其是将轨道交通噪音污染防治纳入其中,这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在噪音防治法制化建设方面,国家一直在加大力度。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噪音污染治理,实施噪音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音问题,并划定了攻坚目标,提出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在政策推动下,噪音治理技术和噪音监测装备将迎来发展机遇,众多企业都利用该机遇期对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噪音与振动控制行业的专利申请也在不断增加。
从长远来看,仅仅是在噪音振动控制设备市场领域,全球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就高达10%~15%。我国的行业渗透率与市场成熟度一直不高,随着《“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市场热点来看,未来噪音防治产业的聚焦点与发力点,依然在工业制造与城市交通两大核心领域。其中,《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2021)已经在今年正式实施,其对建筑所处位置的环境噪音、环境振动调查与测定,以及建筑物外部噪音源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内的噪音限值等做出了相应规定,也将进一步为行业扩充增量市场。此外,随着整个市场不断扩容,在线监测设备、大数据技术、新型声学材料、新型隔声装备、智能化降噪方案等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提升,为更多企业在细分赛道发力带来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