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近三年来,个人信息“健康码”作为我国数字抗疫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为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随着多地陆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健康码的防疫功能也正在被弱化。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消息,2022年12月6日,浙江各地发布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第二日,一大早,有市民乘坐地铁打开健康码发现,原有的核酸检测3天倒计时小窗口已取消。与此同时,健康码页面下方的入杭报备登记字样也已消失。
此前在12月4日-5日,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湖州、金华、舟山、台州、绍兴、嘉兴、衢州、丽水全部11市发布了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通告。其中指出,自12月5日起,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12月6日下午,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核酸检测频次不会与健康码颜色关联。12月5日,江西省卫健委网站发布《江西省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措施的公告》表示,除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进入公园景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查验健康码。此前,山东省已宣布,12月5日零时起,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
在江苏省,南京市和苏州市也陆续宣布,自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个人信息“健康码”的开发与应用是应时而生。最早在2020年2月,浙江省便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健康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以手机为载体的防控模式被迅速推广到全国。
“在疫情初期,健康码的快速上线的确有力支撑了我国疫情防控,并为跨地区人口流动和复工复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界面新闻表示。
不过,伴随着健康码被广泛应用,外界也曾多次关注其信息搜集的正当性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争议。而且,国内大部分地区健康码以“省内通行”为主,地区间不共享互认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导致公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切换健康码,疲于应对,也徒增了管理成本。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明确跨地区流动人员健康码信息在各地区可信可用,切实方便人员出行和跨省流动。但是,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毒株迅速传播,各地的防疫手段随之收紧,健康码“互认机制”疏于落实。
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推动规范健康码管理,推进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码卡融合、规范赋码,防止和杜绝地方擅自赋码、“层层加码”等现象。
马亮介绍,健康码是我国政府对疫情密切接触者追踪系统的称呼,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开发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密切接触者追踪系统,而防疫效果也参差不齐。不少国家的密切接触者追踪系统要么没有大规模推广,要么收效甚微。
“在不同防疫阶段,健康码的加码、赋码、转码、减码等问题反映了信息技术工具在疫情防控中的动态应用,也凸显出居民健康信息权的治理难题。”马亮表示。
马亮表示,如今,随着健康码被严格用于人员流动管控,其本身所附带的负面问题也暴露无遗。健康码所依赖的大数据无法做到完全精确,不可避免存在误报风险,并对当事人生活工作造成影响。特别是一些地区和部门简单粗暴的随意赋码和弹窗,也引发了法律争议和社会关切。与此同时,健康码与行程码、核酸检测码等模块结合而达到多码合一,给普通公众生活也带来了困扰。
此前在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已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的“星号”标记,以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目前,多地政府正在调控实施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其中多数指向不再查验核酸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等,附着在健康码身上的防疫功能正在进一步被弱化。
健康码将来会如何调整?马亮表示,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走向尾声,进入后疫情时代,防疫健康码也将完成其使命,有望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防疫健康码所对应的各类个人数据也应得到妥善处理,无论是删除还是销毁,都应避免被挪作他用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或个人权益受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