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王家卫有什么好期待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家卫有什么好期待的?

五年无新作,盛产一剪没,票房几百万,繁花平反摆渡人?

文|吴怼怼 耳东陈

1991年,《阿飞正传》上映,票房差到难回本,王家卫在香港成了投资人绕着走的导演,他把目光转向中国台湾,说要用梁朝伟张国荣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王祖贤等一大票明星,拍金庸武侠。

结果拍着拍着,资金烧完了,大腕们为了跟王导合作,在沙漠里一呆两三年,眼见着片子难以为继,王家卫拉着刘镇伟拍了《东成西就》来救场。

《东成西就》票房大卖,赚来的钱给《东邪西毒》续了命。

王家卫的拖延症,自此随着金庸看了也找不到关联性的《东邪西毒》广为流传。

当年,林青霞在《东邪西毒》剧组从38岁呆到40岁。

近30年后,故事重演。

胡歌在《繁花》剧组,从而立之年迈入不惑之年。只是这一次,在剧组过了三个生日,戏还没杀青。

自2020年《繁花》立项后,腾讯视频每年释放片单,《繁花》都榜上有名。

一年又一年,《繁花》出现一次,上一次热搜,但问什么时候上映?答案永远飘在空中。

别的剧放出预告片那是即将定档的节奏,《繁花》放了预告片,马伊琍辛芷蕾唐嫣轮流叫着「宝总」,观众以为守得云开,不好意思,还没杀青。

2017年监制作品《摆渡人》上映后,五年了,王家卫并无新作。

在这个以票房论英雄,社交媒体充斥名人事业粉的环境下,王家卫以慢著称是其一,票房平平是其二,此外不管是《东邪西毒》的王祖贤,还是《阿飞正传》的梁朝伟,《2046》的木村拓哉,再或《一代宗师》的张震,辛苦拍戏好几年,被墨镜王剪成几分钟几秒钟甚至一个镜头都不剩。

饶是如此,每当王家卫和他还没影儿的新作有个风吹草动,还是能掀起一片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期待王家卫的人,究竟在期待什么?

01 华语文艺代名词

在一二线城市参加小型电影放映会,不是稀缺的事情。放什么片?王家卫的电影大多时候都是首选。

2022年10月,在上海的一个小型放映会结束后,跟主办方聊起为什么要选王家卫,他说「我放赫尔佐格的话,还有人来吗」?

在此之前,王家卫导演生涯的9部电影,他在放映会上轮番放了三年。

「影迷群体欣赏他的风格,大众也能从他镜头的都市男女爱情故事中找到几分相似的惆怅,进到这个场所的人如果更懂电影,那么大家在放映结束后跳过王家卫聊其他,如果今天的观众只是偶尔看到放映信息进来凑热闹,也不会因为电影过于云里雾里而睡着。」

因此,对于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小型放映会而言,王家卫电影是吸引客源的敲门砖。而放映的场所,多选在独立书店或咖啡店。

「小资」,是王家卫电影的相关标签,《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出过「小资」生活方式专刊,其中不乏「逛展、打车、上网、逛宜家、买盗版欧洲电影、没事儿进星巴克发呆、吃蔬菜沙拉、面带微笑地嘲人和自嘲、定时去书店看话剧听音乐会……」。

后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用「看王家卫电影、看村上春树小说」,让「小资」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更落地。

接受国良好教育、处在中产和贫民之间的阶层,被定义为「小资」,他们有一定的消费力,有一定的文化审美追求,他们是消费社会打造出来的一种标签。

这个群体是王家卫电影的消费主力军,但纵观社交媒体,会发现一件事,相比贾樟柯、娄烨等更贴近大陆生活的导演,王家卫的大众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高得多。

这一现象不止与电影本身相关。

必须要承认的是,镜头聚焦在都市中,借爱情关系讲「人与人关系」的王家卫,比曾拍地下电影的导演更亲民。

题材决定大众度。虽然90年代王家卫电影在香港电影市场票房表现平平,但2000年上映的《花样年华》和2004年上映的《2046》,均在大陆拿下了票房第6。

时年80后是消费市场的年轻人,而他们在那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年代写下的小说,影响了后来的90后、00后。

众所周知90后的青春回忆里有郭敬明及其旗下作者的小说,殊不知这些小说中「王家卫」一直都是高频词。

且随着时代和媒介变化,王家卫的新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也造就了「王家卫体」的另一种景观。

2014年百度结合百度贴吧、百度视频、百度音乐、百度中文搜索风云榜等多个榜单中的用户行为,发布了《90后洞察报告》,报告显示90后在爱情上更「早熟」,消费观倾向于「我喜欢」,平均网龄达7.53年,他们的社交特征是在网络世界更活跃敢于表达自我,在现实中更疏离。

网龄长、比前辈更早关注感情、更愿在网络空间表达,遇上小资审美典型符号「王家卫电影」,可想而知是副什么景观。

网友二创玩「王家卫」的同时,张嘉佳、大冰等一众在网上模仿王家卫强叙事风格写故事写成畅销书作者的人,一方面为王家卫的大众化添了柴火,另一方面,让王家卫进入了「俗」的大染缸。

飘在浅表的「风格」和流传甚广的金句让王家卫风成华语文艺代名词,「王家卫体」大概是中文互联网世界能够最快练成的一种风格。

物体名称+有效期限+当下时间+人称代词,是「王家卫体」的万金油。

表白时,盯着表说「xx年xx月xx日某时某分某秒与你一起度过,我会永远记得这天」。讲奇遇,盯着对面的街景说「你看那家店,去年今天,我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那儿擦肩而过,那时我对他一无所知,后来他成了我的知己。我一直以为是那家店带来好运,后来发现原来人在无聊的时候,所有相遇都是奇遇」……诸如此类。

学王家卫讲话曾经风靡一时,从拿捏腔调到装腔作势到无病呻吟,风评转变一路向下,王家卫基本盘,越来越大。

02 点石成金名声在

虽然学王家卫体讲话的人不见得真看过王家卫,但常年神隐、剧照广为流传,墨镜王和他的电影故事,在内娱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

他形成的现象,于文艺青年而言,是从中性词到贬义词的变迁。

于流量明星的事业粉而言,王家卫是某种程度上「爱豆变身实力派的希望」。

张曼玉在1988年《旺角卡门》上映之前,常年被诟病花瓶一个,王家卫拍处女作,用当时的偶像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主要是出于市场考量——题材选大热黑帮片,演员选当红炸子鸡。

片子拍出来之后,叫好叫座,最重要的是,张曼玉通过这次经历,演戏开窍了,而张学友呢,则直接拿下了当年金像奖的最佳男配。

1990年《阿飞正传》上映,得奖运一直很差的张国荣凭此拿了金像最佳男主,再之后,梁朝伟张曼玉《花样年华》包揽当年金像最佳男女主,时间来到新世纪,曾声名狼藉的章子怡,也凭借《一代宗师》,捧回9座影后奖杯,打了漂亮翻身仗。

王家卫成全演员的名声,是从他出道起与电影风格并存的一种特质。

这种特质在娱乐圈整体以业务能力为主的时代,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名导不止王家卫,导演与演员相互成全的故事屡见不鲜。

但内娱饭圈文化甚嚣尘上那几年,流量明星和「资源咖」瓜分着市场上的好资源。对于从电影出道的「X女郎」「X男郎」而言,出道自带导演这一派系的人脉资源。

而流量明星的尴尬,则是粉丝日益增长的事业心和明星本人业务能力的拉垮。

谁能拯救木头美人,助力他们谨慎实力派,迎来事业新春?王家卫的稀缺性便体现了出来。

粉丝们拿着明星出席活动的氛围图脑补故事感,为表现力上价值时,「王家卫既视感」成了高频词。「谁是最适合演王家卫电影的新生代」这个问题是流量明星粉丝们的保留讨论项目。

相比讲大时代下小人物的陈可辛,充满悲怆温情人文精神的贾樟柯,用情欲表现人与时代的娄烨,再或者更黑色幽默的姜文,王家卫的电影截图,似乎要更贴近都市消费生活,更贴近当代人游离的精神状态。

更重要的,王家卫那些意味不明的表达,过曝的影像风格,似乎更后现代,更洋气。

因此,期待王家卫点石成金,几乎成了内娱一些群体心照不宣的事情。王家卫三个字本身是一种云梯,上了这个梯子,一个明星,似乎就更有了质感。

03 《繁花》平反《摆渡人》?

然而,真是这样吗?

2017年,张嘉佳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王家卫参与监制后,变身电影《摆渡人》,梁朝伟,陈奕迅,鹿晗,杨颖,新老几代人,在有着90年代金色质感的镜头下开始意味不明的对话,看过电影的人表示:糟糕,有被矫揉造作到。

「王家卫,你有裸条在张嘉佳手上吗?」

王家卫发微博为《摆渡人》吆喝时,网友如是说。

网传《摆渡人》拍摄期,王家卫并非挂名监制,而是全程参与。此话一出,观众发现,王家卫并不是演员万金油,至少内娱初代流量明星,墨镜王救不了。

《摆渡人》最终以4.82亿票房和豆瓣4.1的评分收场,虽然比邓超白百何主演的另一版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少了近一半,但这个票房成绩,是王家卫电影内地公映票房最高的一次。

关于大师跌落神坛的故事,大众总是喜闻乐见。

与此同时,从泥潭爬起重振声明,亦是观众口味的现实版励志故事。

因此,当王家卫的同行陈可辛、王晶、徐克、刘镇伟、刘伟强们北上恰饭,慢慢玩转内娱工业体系,然后选择离开或者入局流媒体做网剧网大后,王家卫的下一部作品,就变得不再只是一部作品。

它是个人口碑重振的符号,是香港天才导演试水内娱网剧的符号,观众等着看一众演员能否在王家卫的故事里散发类似90年代经典作品的魅力,以及,观众或许隐隐在等,等慢工出细活的天赋型导演,用实际证明黄金岁月换了时空,依旧可以成立。

客观看,《繁花》从题材到选角上,是值得期待的。

王家卫上次在《摆渡人》翻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原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典型的学王家卫台词形式的作品,作为中学生读物,煽动性文字能够煽情,但作为画面展示,在没有更多时代烘托人物动机的前提下,所有金句都像空中楼阁。

王家卫的经典作品,从《阿飞正传》到《2046》,从1990到2004,看似是一个导演不停重复用不同的人讲着同样的事情,讲着都市疏离的漂泊感,其实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讲到了90年代,即便观众不了解时代背景,但创作者作为时代亲历者,明白从上海到香港漂泊,从故乡到他乡,他乡变故乡,故乡又剧变的那种动荡感。

故事里的人有了不安的土壤,所有以感情做表现形式的内容就有了信力。这些故事,乍看每一个都是痴男怨女的狗血二三事,实则故事发生前,导演都前置了许多发生的必然性。

因此观众看时,不会觉得矫揉造作。

而《繁花》之所以被影迷、大众、被各圈层粉丝所关注,被期待,被看好,又不只是对一个人、一种现象、一种需要的观望。

而是综合过往,它有成为一个好作品的潜质。

《繁花》原作讲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后沉浮上海滩的故事。它与王家卫的人生轨迹、创作主题,都有重合点。

有国民基本盘又演技过关的胡歌马伊琍们作为上海本土人,或将让这个先后获得鲁迅文化奖、茅盾文学奖的故事在大荧幕绽放光彩。

另一个隐性因素是,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作为少有的「磨蹭」剧组,《繁花》不止是胡歌转型,唐嫣产后首作。

人人都知,王家卫拖延,不到最后播出永远不知道王家卫跟原著差距有多大。这些旧时的瑕疵点,成了如今的确定性。

在今天,人们期待好作品,隐隐希望看到那些穿越时间周期的确定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家卫

  • 成为“互联网显学”,是王家卫的飞升还是下坠?
  • 《繁花》过后,大剧营销有了教科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家卫有什么好期待的?

五年无新作,盛产一剪没,票房几百万,繁花平反摆渡人?

文|吴怼怼 耳东陈

1991年,《阿飞正传》上映,票房差到难回本,王家卫在香港成了投资人绕着走的导演,他把目光转向中国台湾,说要用梁朝伟张国荣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王祖贤等一大票明星,拍金庸武侠。

结果拍着拍着,资金烧完了,大腕们为了跟王导合作,在沙漠里一呆两三年,眼见着片子难以为继,王家卫拉着刘镇伟拍了《东成西就》来救场。

《东成西就》票房大卖,赚来的钱给《东邪西毒》续了命。

王家卫的拖延症,自此随着金庸看了也找不到关联性的《东邪西毒》广为流传。

当年,林青霞在《东邪西毒》剧组从38岁呆到40岁。

近30年后,故事重演。

胡歌在《繁花》剧组,从而立之年迈入不惑之年。只是这一次,在剧组过了三个生日,戏还没杀青。

自2020年《繁花》立项后,腾讯视频每年释放片单,《繁花》都榜上有名。

一年又一年,《繁花》出现一次,上一次热搜,但问什么时候上映?答案永远飘在空中。

别的剧放出预告片那是即将定档的节奏,《繁花》放了预告片,马伊琍辛芷蕾唐嫣轮流叫着「宝总」,观众以为守得云开,不好意思,还没杀青。

2017年监制作品《摆渡人》上映后,五年了,王家卫并无新作。

在这个以票房论英雄,社交媒体充斥名人事业粉的环境下,王家卫以慢著称是其一,票房平平是其二,此外不管是《东邪西毒》的王祖贤,还是《阿飞正传》的梁朝伟,《2046》的木村拓哉,再或《一代宗师》的张震,辛苦拍戏好几年,被墨镜王剪成几分钟几秒钟甚至一个镜头都不剩。

饶是如此,每当王家卫和他还没影儿的新作有个风吹草动,还是能掀起一片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期待王家卫的人,究竟在期待什么?

01 华语文艺代名词

在一二线城市参加小型电影放映会,不是稀缺的事情。放什么片?王家卫的电影大多时候都是首选。

2022年10月,在上海的一个小型放映会结束后,跟主办方聊起为什么要选王家卫,他说「我放赫尔佐格的话,还有人来吗」?

在此之前,王家卫导演生涯的9部电影,他在放映会上轮番放了三年。

「影迷群体欣赏他的风格,大众也能从他镜头的都市男女爱情故事中找到几分相似的惆怅,进到这个场所的人如果更懂电影,那么大家在放映结束后跳过王家卫聊其他,如果今天的观众只是偶尔看到放映信息进来凑热闹,也不会因为电影过于云里雾里而睡着。」

因此,对于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小型放映会而言,王家卫电影是吸引客源的敲门砖。而放映的场所,多选在独立书店或咖啡店。

「小资」,是王家卫电影的相关标签,《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出过「小资」生活方式专刊,其中不乏「逛展、打车、上网、逛宜家、买盗版欧洲电影、没事儿进星巴克发呆、吃蔬菜沙拉、面带微笑地嘲人和自嘲、定时去书店看话剧听音乐会……」。

后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用「看王家卫电影、看村上春树小说」,让「小资」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更落地。

接受国良好教育、处在中产和贫民之间的阶层,被定义为「小资」,他们有一定的消费力,有一定的文化审美追求,他们是消费社会打造出来的一种标签。

这个群体是王家卫电影的消费主力军,但纵观社交媒体,会发现一件事,相比贾樟柯、娄烨等更贴近大陆生活的导演,王家卫的大众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高得多。

这一现象不止与电影本身相关。

必须要承认的是,镜头聚焦在都市中,借爱情关系讲「人与人关系」的王家卫,比曾拍地下电影的导演更亲民。

题材决定大众度。虽然90年代王家卫电影在香港电影市场票房表现平平,但2000年上映的《花样年华》和2004年上映的《2046》,均在大陆拿下了票房第6。

时年80后是消费市场的年轻人,而他们在那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年代写下的小说,影响了后来的90后、00后。

众所周知90后的青春回忆里有郭敬明及其旗下作者的小说,殊不知这些小说中「王家卫」一直都是高频词。

且随着时代和媒介变化,王家卫的新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也造就了「王家卫体」的另一种景观。

2014年百度结合百度贴吧、百度视频、百度音乐、百度中文搜索风云榜等多个榜单中的用户行为,发布了《90后洞察报告》,报告显示90后在爱情上更「早熟」,消费观倾向于「我喜欢」,平均网龄达7.53年,他们的社交特征是在网络世界更活跃敢于表达自我,在现实中更疏离。

网龄长、比前辈更早关注感情、更愿在网络空间表达,遇上小资审美典型符号「王家卫电影」,可想而知是副什么景观。

网友二创玩「王家卫」的同时,张嘉佳、大冰等一众在网上模仿王家卫强叙事风格写故事写成畅销书作者的人,一方面为王家卫的大众化添了柴火,另一方面,让王家卫进入了「俗」的大染缸。

飘在浅表的「风格」和流传甚广的金句让王家卫风成华语文艺代名词,「王家卫体」大概是中文互联网世界能够最快练成的一种风格。

物体名称+有效期限+当下时间+人称代词,是「王家卫体」的万金油。

表白时,盯着表说「xx年xx月xx日某时某分某秒与你一起度过,我会永远记得这天」。讲奇遇,盯着对面的街景说「你看那家店,去年今天,我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那儿擦肩而过,那时我对他一无所知,后来他成了我的知己。我一直以为是那家店带来好运,后来发现原来人在无聊的时候,所有相遇都是奇遇」……诸如此类。

学王家卫讲话曾经风靡一时,从拿捏腔调到装腔作势到无病呻吟,风评转变一路向下,王家卫基本盘,越来越大。

02 点石成金名声在

虽然学王家卫体讲话的人不见得真看过王家卫,但常年神隐、剧照广为流传,墨镜王和他的电影故事,在内娱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

他形成的现象,于文艺青年而言,是从中性词到贬义词的变迁。

于流量明星的事业粉而言,王家卫是某种程度上「爱豆变身实力派的希望」。

张曼玉在1988年《旺角卡门》上映之前,常年被诟病花瓶一个,王家卫拍处女作,用当时的偶像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主要是出于市场考量——题材选大热黑帮片,演员选当红炸子鸡。

片子拍出来之后,叫好叫座,最重要的是,张曼玉通过这次经历,演戏开窍了,而张学友呢,则直接拿下了当年金像奖的最佳男配。

1990年《阿飞正传》上映,得奖运一直很差的张国荣凭此拿了金像最佳男主,再之后,梁朝伟张曼玉《花样年华》包揽当年金像最佳男女主,时间来到新世纪,曾声名狼藉的章子怡,也凭借《一代宗师》,捧回9座影后奖杯,打了漂亮翻身仗。

王家卫成全演员的名声,是从他出道起与电影风格并存的一种特质。

这种特质在娱乐圈整体以业务能力为主的时代,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名导不止王家卫,导演与演员相互成全的故事屡见不鲜。

但内娱饭圈文化甚嚣尘上那几年,流量明星和「资源咖」瓜分着市场上的好资源。对于从电影出道的「X女郎」「X男郎」而言,出道自带导演这一派系的人脉资源。

而流量明星的尴尬,则是粉丝日益增长的事业心和明星本人业务能力的拉垮。

谁能拯救木头美人,助力他们谨慎实力派,迎来事业新春?王家卫的稀缺性便体现了出来。

粉丝们拿着明星出席活动的氛围图脑补故事感,为表现力上价值时,「王家卫既视感」成了高频词。「谁是最适合演王家卫电影的新生代」这个问题是流量明星粉丝们的保留讨论项目。

相比讲大时代下小人物的陈可辛,充满悲怆温情人文精神的贾樟柯,用情欲表现人与时代的娄烨,再或者更黑色幽默的姜文,王家卫的电影截图,似乎要更贴近都市消费生活,更贴近当代人游离的精神状态。

更重要的,王家卫那些意味不明的表达,过曝的影像风格,似乎更后现代,更洋气。

因此,期待王家卫点石成金,几乎成了内娱一些群体心照不宣的事情。王家卫三个字本身是一种云梯,上了这个梯子,一个明星,似乎就更有了质感。

03 《繁花》平反《摆渡人》?

然而,真是这样吗?

2017年,张嘉佳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王家卫参与监制后,变身电影《摆渡人》,梁朝伟,陈奕迅,鹿晗,杨颖,新老几代人,在有着90年代金色质感的镜头下开始意味不明的对话,看过电影的人表示:糟糕,有被矫揉造作到。

「王家卫,你有裸条在张嘉佳手上吗?」

王家卫发微博为《摆渡人》吆喝时,网友如是说。

网传《摆渡人》拍摄期,王家卫并非挂名监制,而是全程参与。此话一出,观众发现,王家卫并不是演员万金油,至少内娱初代流量明星,墨镜王救不了。

《摆渡人》最终以4.82亿票房和豆瓣4.1的评分收场,虽然比邓超白百何主演的另一版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少了近一半,但这个票房成绩,是王家卫电影内地公映票房最高的一次。

关于大师跌落神坛的故事,大众总是喜闻乐见。

与此同时,从泥潭爬起重振声明,亦是观众口味的现实版励志故事。

因此,当王家卫的同行陈可辛、王晶、徐克、刘镇伟、刘伟强们北上恰饭,慢慢玩转内娱工业体系,然后选择离开或者入局流媒体做网剧网大后,王家卫的下一部作品,就变得不再只是一部作品。

它是个人口碑重振的符号,是香港天才导演试水内娱网剧的符号,观众等着看一众演员能否在王家卫的故事里散发类似90年代经典作品的魅力,以及,观众或许隐隐在等,等慢工出细活的天赋型导演,用实际证明黄金岁月换了时空,依旧可以成立。

客观看,《繁花》从题材到选角上,是值得期待的。

王家卫上次在《摆渡人》翻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原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典型的学王家卫台词形式的作品,作为中学生读物,煽动性文字能够煽情,但作为画面展示,在没有更多时代烘托人物动机的前提下,所有金句都像空中楼阁。

王家卫的经典作品,从《阿飞正传》到《2046》,从1990到2004,看似是一个导演不停重复用不同的人讲着同样的事情,讲着都市疏离的漂泊感,其实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讲到了90年代,即便观众不了解时代背景,但创作者作为时代亲历者,明白从上海到香港漂泊,从故乡到他乡,他乡变故乡,故乡又剧变的那种动荡感。

故事里的人有了不安的土壤,所有以感情做表现形式的内容就有了信力。这些故事,乍看每一个都是痴男怨女的狗血二三事,实则故事发生前,导演都前置了许多发生的必然性。

因此观众看时,不会觉得矫揉造作。

而《繁花》之所以被影迷、大众、被各圈层粉丝所关注,被期待,被看好,又不只是对一个人、一种现象、一种需要的观望。

而是综合过往,它有成为一个好作品的潜质。

《繁花》原作讲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后沉浮上海滩的故事。它与王家卫的人生轨迹、创作主题,都有重合点。

有国民基本盘又演技过关的胡歌马伊琍们作为上海本土人,或将让这个先后获得鲁迅文化奖、茅盾文学奖的故事在大荧幕绽放光彩。

另一个隐性因素是,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作为少有的「磨蹭」剧组,《繁花》不止是胡歌转型,唐嫣产后首作。

人人都知,王家卫拖延,不到最后播出永远不知道王家卫跟原著差距有多大。这些旧时的瑕疵点,成了如今的确定性。

在今天,人们期待好作品,隐隐希望看到那些穿越时间周期的确定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