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步入申遗冲刺阶段,北京中轴线距离世界文化遗产更近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步入申遗冲刺阶段,北京中轴线距离世界文化遗产更近了

北京中轴线距离登顶世界文化遗产已近在咫尺。

文|中国品牌杂志 冯昭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进行公示。《规划》明确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并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既有效反映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

至此,一幅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景图清晰地展现出来。

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全长7.8公里,串联起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的建设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

之所以要为这座古都建立中轴线,是为了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但也在客观上奠定了北京以中轴线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的总体布局,并发展成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在中轴线古建筑中,天坛供奉昊天上帝,先农坛供奉风雨雷电、名山大川、河神水神、农神、岁神等,绮望楼供奉孔子,正阳门瓮城东侧有关帝庙、西侧有观音寺,故宫钦安殿供奉真武大帝,景山万春亭供奉毗卢遮那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信仰的多元一体。

并且,基于中轴线的营城理念,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完全得以实现。早在1951年2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中轴线的概念。

故宫、天坛、万宁桥(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均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大运河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最长的运河。

如今,北京中轴线依然是当今国家礼仪活动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这种历史功能的延续,使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当代影响力,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

保护性修缮彰显古都魅力

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倡议,始于2011年。

那一年,北京市委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但直到2017年,“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被写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申遗工作才开始显著提速: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申报文本和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一系列文物保护修缮、占用单位的腾退、环境整治工作也相继启动。

2019年11月,经过腾退整治、保护性修缮及布展,鼓楼一层七个券洞恢复了历史原貌。在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中,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得以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更为直观地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策展团队则通过对钟声进行采样,模拟出在“四九城”各处听到的钟声效果。

2021年底,正阳门箭楼修缮完成。这次修缮不仅解决了文物本身的安全隐患,提升了遗产环境风貌,还发现了正阳门瓮城的大致位置。考古人员证实,箭楼门洞下的御道为清代遗存,并对箭楼南墙下的“北京首测水平石标”进行了考证。

但是,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了,再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是不是一种重复?面对外界的质疑,负责编制申遗文本的吕舟回应:“之前对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建筑的价值发掘,主要还是基于个体或单个建筑自身的价值,存在一定的碎片化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宏大的故事。”

也就是说,当中轴线上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组合在一起,要讲的就不再是某个文物的故事,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传统的审美观念,这些,都会在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中呈现出来。

明确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曾将中轴线的文化特质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中正合和、井然有序、创新活力。

中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是正派公正,和、合是指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轴线蕴含的“礼乐交融”气韵,不仅体现在国之重器、文化重器等有序布列上,还体现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建理念,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繁荣商业、市民生活与四合院、钟鼓楼、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各种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外,中轴线还体现了新时代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7.8公里延伸到88.8公里,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历史厚重又充满活力,在创造、发展中走向未来。

针对遗产构成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多点布局的特征,《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依据历史城墙或围墙边界、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划定了遗产区边界:

北至钟鼓楼北侧围墙;南至先农坛南侧外坛墙南扩2米-永定门瓮城、箭楼地面标识南边界-永定门东街;东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东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侧传统建筑东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劳动人民文化宫围墙-中国国家博物馆围墙-广场东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天坛外坛墙一线;西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西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侧传统建筑西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中山公园围墙-人大会堂西路-广场西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南纬路南巷-燕京北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围墙。

遗产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示意图

缓冲区则包含周边与之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为烘托北京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持续提升遗产完整性,《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重点对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景观视廊、城市天际线、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等,制定了体现“整体保护”原则的规划方案。

同时,针对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与现代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了保护管理措施。

例如,针对故宫,除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措施还包括城垣院墙修缮、传统铺地修补、古树名木养护、筒子河水滨环境整治;正阳门箭楼突出文物建筑修缮、文物展示利用、大树景观优化、北京雨燕保护;永定门御道遗存侧重石质文物保护和展示设施优化。

通过尊重和保护不同时代、不同风貌的历史文化印记,精细评估遗产保存状态,坚持保护修缮最小干预,系统展示、阐释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魅力。

步入申遗冲刺阶段

随着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的划定,北京中轴线申遗也步入冲刺阶段。

2023年2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后者则会把申遗文本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进行书面评议,并派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2024年3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根据申报材料、现场评估和补正材料给出建议,结果分为“建议列入”、“发还待议”、“推迟列入”、“不予列入”四档。在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的评审代表,将参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意见,通过投票决定北京中轴线是否能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认为,现阶段一方面要继续提炼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提升文本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推介北京中轴线突出的遗产价值。

“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承载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我们应该去读懂它,以敬畏之心保护它。读懂了中轴线,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厚重。”陈名杰说,“它不仅是历史的,也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

我们期待,世界遗产委员会能够明确认识到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支持其入列世界遗产名录。但无论成功与否,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布局智慧和文化之美,都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建筑与审美,并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步入申遗冲刺阶段,北京中轴线距离世界文化遗产更近了

北京中轴线距离登顶世界文化遗产已近在咫尺。

文|中国品牌杂志 冯昭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进行公示。《规划》明确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并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既有效反映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

至此,一幅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景图清晰地展现出来。

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全长7.8公里,串联起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的建设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

之所以要为这座古都建立中轴线,是为了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但也在客观上奠定了北京以中轴线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的总体布局,并发展成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在中轴线古建筑中,天坛供奉昊天上帝,先农坛供奉风雨雷电、名山大川、河神水神、农神、岁神等,绮望楼供奉孔子,正阳门瓮城东侧有关帝庙、西侧有观音寺,故宫钦安殿供奉真武大帝,景山万春亭供奉毗卢遮那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信仰的多元一体。

并且,基于中轴线的营城理念,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完全得以实现。早在1951年2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中轴线的概念。

故宫、天坛、万宁桥(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均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大运河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最长的运河。

如今,北京中轴线依然是当今国家礼仪活动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这种历史功能的延续,使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当代影响力,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

保护性修缮彰显古都魅力

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倡议,始于2011年。

那一年,北京市委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但直到2017年,“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被写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申遗工作才开始显著提速: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申报文本和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一系列文物保护修缮、占用单位的腾退、环境整治工作也相继启动。

2019年11月,经过腾退整治、保护性修缮及布展,鼓楼一层七个券洞恢复了历史原貌。在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中,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得以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更为直观地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策展团队则通过对钟声进行采样,模拟出在“四九城”各处听到的钟声效果。

2021年底,正阳门箭楼修缮完成。这次修缮不仅解决了文物本身的安全隐患,提升了遗产环境风貌,还发现了正阳门瓮城的大致位置。考古人员证实,箭楼门洞下的御道为清代遗存,并对箭楼南墙下的“北京首测水平石标”进行了考证。

但是,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了,再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是不是一种重复?面对外界的质疑,负责编制申遗文本的吕舟回应:“之前对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建筑的价值发掘,主要还是基于个体或单个建筑自身的价值,存在一定的碎片化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宏大的故事。”

也就是说,当中轴线上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组合在一起,要讲的就不再是某个文物的故事,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传统的审美观念,这些,都会在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中呈现出来。

明确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曾将中轴线的文化特质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中正合和、井然有序、创新活力。

中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是正派公正,和、合是指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轴线蕴含的“礼乐交融”气韵,不仅体现在国之重器、文化重器等有序布列上,还体现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建理念,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繁荣商业、市民生活与四合院、钟鼓楼、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各种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外,中轴线还体现了新时代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7.8公里延伸到88.8公里,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历史厚重又充满活力,在创造、发展中走向未来。

针对遗产构成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多点布局的特征,《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依据历史城墙或围墙边界、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划定了遗产区边界:

北至钟鼓楼北侧围墙;南至先农坛南侧外坛墙南扩2米-永定门瓮城、箭楼地面标识南边界-永定门东街;东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东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侧传统建筑东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劳动人民文化宫围墙-中国国家博物馆围墙-广场东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天坛外坛墙一线;西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西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侧传统建筑西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中山公园围墙-人大会堂西路-广场西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南纬路南巷-燕京北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围墙。

遗产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示意图

缓冲区则包含周边与之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为烘托北京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持续提升遗产完整性,《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重点对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景观视廊、城市天际线、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等,制定了体现“整体保护”原则的规划方案。

同时,针对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与现代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了保护管理措施。

例如,针对故宫,除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措施还包括城垣院墙修缮、传统铺地修补、古树名木养护、筒子河水滨环境整治;正阳门箭楼突出文物建筑修缮、文物展示利用、大树景观优化、北京雨燕保护;永定门御道遗存侧重石质文物保护和展示设施优化。

通过尊重和保护不同时代、不同风貌的历史文化印记,精细评估遗产保存状态,坚持保护修缮最小干预,系统展示、阐释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魅力。

步入申遗冲刺阶段

随着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的划定,北京中轴线申遗也步入冲刺阶段。

2023年2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后者则会把申遗文本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进行书面评议,并派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2024年3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根据申报材料、现场评估和补正材料给出建议,结果分为“建议列入”、“发还待议”、“推迟列入”、“不予列入”四档。在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的评审代表,将参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意见,通过投票决定北京中轴线是否能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认为,现阶段一方面要继续提炼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提升文本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推介北京中轴线突出的遗产价值。

“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承载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我们应该去读懂它,以敬畏之心保护它。读懂了中轴线,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厚重。”陈名杰说,“它不仅是历史的,也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

我们期待,世界遗产委员会能够明确认识到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支持其入列世界遗产名录。但无论成功与否,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布局智慧和文化之美,都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建筑与审美,并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