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正午的阳光不刺眼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正午的阳光不刺眼了

国产剧一直在期待下一个正午阳光,但即便是正午自己,想要复刻曾经的辉煌也不容易。

文|新熵  石榴

编辑|月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午阳光是精品的代名词。戏骨、流量、新人、童星,人们前仆后继地趟进这条河流,各取所需。

正午也的确足够大方,从不让途经它的人空手而归。就像是年初的白敬亭,幸运地在出道第五年遇上了正午这样的团队,而后顺理成章地从“四大墙头”一跃成为“流量新星”。

年初的《开端》,也被视为正午新纪元的开端。它和正午过去的所有作品都不同,就连制作团队,也是一水儿的新面孔。正午试图向外界证明,脱离了孔笙、李雪的正午阳光,在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变化和流量的迁徙中,并没有被时代丢下。

但现实显然来得更残酷。在这之后一整年里,正午打出的牌够多,但真正戳中观众的寥寥无几。《相逢时节》《欢迎光临》《欢乐颂3》接连失利,走红和反噬都来得迅速而急迫。

牌桌之上,正午这个老玩家的优势,正在被一步步稀释。

最后的希望被寄托在《县委大院》身上。它也的确担当得起定海神针的作用:带着为党的二十大献礼的名头而来,爱奇艺、腾讯、咪咕三大视频平台,央视一套、浙江、北京、河北四大卫视,为它保驾护航;胡歌继《伪装者》后七年,终于与正午再合作;各路明星纷纷而来,完美满足观众“数星星”的愿望。

头上的光环足够闪耀,观众的体验阈值不断调高,但《县委大院》却并未如期沸腾。

赞誉和诘难相伴而来,对于一部作品再正常不过。但《县委大院》显然不能这样。它的成功与否,对于正午而言绝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它关乎着,正午还能在牌桌上坐多久。

01、《县委大院》,不是烈酒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县委大院》,那么大概可以说这是部非常“正午阳光”的作品。

在这部剧中,你可以看到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影子:县委书记张口闭口“我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基层干部是两面不讨好的,体制内的工作是避免不了“文山会海”的。甚至袁浩传授给小林的“为官之道”,都给人一种“无缝加班”的错觉,“常务副县长不叫县长,叫常务。县委副书记兼任副县长的不叫县长,叫书记。县长助理不叫助理,叫县长。都是副县长同时是常委的,得叫常委。”

一定有人喜欢这种熟悉感。它请了许多演技派,带来不少高光时刻;它也在努力讨喜,梅晓歌上任后的每一次表现都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嘴皮子功夫,他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强化一个真真切切做实事的领导形象;它同样很重细节:猪肝色木头和磨砂结合的桌子、玻璃面茶几、蓝色文件夹、铁皮柜……甚至可以给观众制造一些感动和一些身临其境。

不是浮皮潦草地一带而过,不是虚构粉饰地悬浮人间,时代的巨轮下,这些细节具体而有力,冒着热切的烟火气,成了《县委大院》中的精密针脚。真实到每一个在体制内的人,都有一种“看鬼片”的错觉。

生活二字足够复杂,而正午对此驾轻就熟。

但《县委大院》的问题是,很真实,但好像又不够。在豆瓣,有人留下评论,“有意思又没意思,像是纪录片,没什么情节推进吸引我,全程都在认明星。”

改革派与守旧派力量的博弈,没有步步惊心的算计,也没有如履薄冰的腾挪,更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胡歌饰演的梅晓歌春风化雨般地一步步解决光明县的症结,黄磊饰演的吕青山和蔼可亲得让人几乎瞬移回《向往的生活》。

观众期待看到的官场潜规则,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由于“命题作文”必要的叙事视角,剧集的核心矛盾就只能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展开。

日常麻烦推动法,成了《县委大院》解题关键词。无论是榨油坊夫妻俩宁可做假账也要多“讹”一笔补偿金,还是动不动就要到市里上访的工厂工人,抑或是郝东风家坚决不同意迁坟的长辈亲戚……县委基层干部每天面临各种自下而上的麻烦事,根源却都是“与政府作对”的普通居民。

过去,正午尤其擅长在小人物身上寻找时代共鸣。在《开端》里,现实主义的光芒,取代无限流,成为光照全剧的主题。请全车人吃西瓜的老马、给女主送卫生巾的老焦,甚至是“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都在正午的镜头中,闪着现实的光芒。

但在《县委大院》中,小人物们站在时代的对立面,成了面目可憎的存在。而那些原本应该尖锐的部分,被避重就轻地掠过,没能释放更多故事感,并且几乎靠着情节惯性推动。面对“命题作文”,正午的难言之隐几乎摆在了台面上。

诚然,在拉高观众期待值后,《县委大院》即便是烈酒,也必然会面对是否回甘的苛责,但如今的“白开水”,还是远远低于预期。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过去一整年,正午都没能从都市剧的陷阱里爬出,《县委大院》是年末压轴大戏,也是正午的自证之作。而如今,“拳头产品”的江山也不再稳固。

02、正午出品,精品对半?

在正午的内容基因里,现实占了很大一部分。

不论是《山海情》《大江大河》,还是《琅琊榜》《伪装者》,根植的都是循规蹈矩的价值观念、有的放矢的家国情怀。

即便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端》这一类架空、科幻网文,正午也让它落在实地。

张开宙和编剧们用正午的逻辑重构了《知否》:“我不擅长宅斗,也不懂,但是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

《开端》中,对蝼蚁小民的善意,突破了科幻门槛,抵达观众的心里。老焦和老马出现的时候,《开端》弹幕上飘过最多的话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而在这些簇新的瓶里,盛的都是一杯叫做“现实”的老酒。

拥有这样的内容基因,正午在都市剧的创作上原本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正午的都市剧,曾被观众奉为圭臬。

《欢乐颂》播出后,“樊胜美”成了一个重男轻女、一家子都把经济重担放在女儿身上的家庭的代名词;《都挺好》打破家和万事幸的表象,将一地鸡毛的原生家庭搬上荧屏,照出许多家庭的爱无能。正午在闹哄哄的争吵和大开大合的情绪中,放入了能够戳中了转型到一定阶段的、中国人民的痛点的佐料。

然而,如今横亘在正午都市剧与年轻观众面前的,却是难以弥合的天壑。

今年正午的三部作品,仅有《欢迎光临》豆瓣评分勉强达到及格线。《相逢时节》滑跪在狗血面前,《欢乐颂3》折戟在尴尬的女性友情之下。不必过多追溯,只把时间线拨回到六年前,就可以发现,新时代的女性群像剧模式,就是由2016年的《欢乐颂》所开创的。只不过短短六年,曾经天天钓起观众共鸣的鱼钩,就已经全面沦陷。

过去,手撕渣男的套路,还是爽剧的标准,如今高光早已为越来越多的新套路让路。不论是《欢乐颂3》还是《相逢时节》,抑或是《欢迎光临》,甚至是《开端》,它们越来越像一台生产热搜的剧本处理器,被输入了所有可能引爆热搜的元素,最终的故事是可以想见的爆红、出圈、上热搜。

很多人将正午的这种割裂,归结为主创团队的不同:平均分以上的作品大都有正午“定海神针”孔笙、李雪的参与;而在平均分以下的,大都有“二代导演”张开宙、简川訸导演的影子。

但若放在整个市场中来看,导演或许仅仅只是诱因。或者可以说,这不是正午一家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过去,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剧集,从带着议程设置的创作,到播出时不断加码的营销,一起在这片新兴土壤上孕育出丰厚的流量,试图将创作方带往资本看得见的地方。

这样的诱惑,正午也抵挡不了。

第一季圆满收官后,《欢乐颂2》携带36个品牌在期待中开播,赚得钵满盆满,口碑输得一塌糊涂。饶是如此,《欢乐颂》系列,依旧是香饽饽,第四季未播,第五季便已蓄势待发。

正午当家人侯鸿亮看得清楚,“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一方面政治上要正确,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一定要在商业上成功,只有商业上成功了才有底气,才能往后做,否则的话大家拍一部赔一部,这个行业是没有奔头的。”

如今,降本增效的阴云笼罩在整个影视行业上空。长视频业态竞争已经来到下半场。内容行业的“二八效应”决定,掉队的选手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头部内容成为必选题。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做出改变的又何止视频平台。

从正午的历年片单来看,尽管口碑在一路下滑,但产能却在持续上升。从2018年的两部、2019年一部,到2020年的三部,再到今年,包括《县委大院》在内,正午已有五部作品上线——这是正午自成立以来,作品产量最集中爆发的一年。

影视寒冬对老玩家的宽容度更高,要求也更高。平台对头部公司内容需求进一步放大,产能增加是必然结果。

在内容品质和市场话题度之间的徘徊,是始终困扰正午的问题。如今,行业降本增效,正午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加速。但加速的另一面,又不得不为此牺牲一定的品质。正午陷入两难境地。

03、留给正午的时间不多了

市场变动频繁,正午的负重也越来越多。适应新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正午也不得不对曾经的生产体系做出调整。

自2021年以来,正午内部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

其一,是侯鸿亮开始挂总制片人衔,不再亲自参与剧集的制作,制片人位置正在逐渐让渡给一批由正午培养的“二代制片人”。

比如《相逢时节》制片人房辉,《欢迎光临》《开端》制片人赵子煜,《乔家的儿女》制片人李纪山等——和导演一样,在正午,传帮带是从山影带出来的老规矩。如今正午每一个独当一面的制片人,都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

正午是典型的导演中心制公司,但制片人之于他们而言,也绝不仅仅是管钱。经济实力、艺术创作、人脉资源、经营管理,行业对于制片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以“内容创作”为核心定位的正午,对独立制片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只会高,不会低。

其次,则是正午的编剧团队中,一些陌生的名字开始出现。比如鲍京京、未夕、祈祷君,他们承担的是替正午实现理解年轻观众的重任。

正午需要快速从曾经的IP困境中跳出来,迎接市场更激烈的风暴。时至今日,正午精品的标签,仍然牢牢地与孔笙、李雪所绑定。如果连他们都失手,正午会遭受怎样的打击,可以想象。

《县委大院》的不温不火,已经释放了一个不算危险但值得警惕的信号:观众对正午招牌式的家国情怀、时代颂歌,已经不再感冒,《山海情》的奇迹没能再复制。

然而新生代力量出现的另一面意味着,曾经的招牌选手阿耐、海晏的IP库存被消耗殆尽,未来正午的IP资源池里,将鲜少再有《琅琊榜》《大江大河》这样的作品,多的是《开端》和《欢迎光临》。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正午的如今IP中,最常被提起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樱桃琥珀》和《以子之名》。前者是正午从未尝试过的青春剧,后者则又是一部与家庭、教育、阶级老三板斧相关的都市剧——可以想象,在剧集播出时,又会在热搜榜上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快速迭代的内容市场,留给创作者们试错的机会大大减少。正午只能一面向前,抢夺着年轻一代碎片化、倍速化的时间,一面退后,据守着山影人曾经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这种脆弱的、随时会被打破的平衡,让正午走得越来越艰难。

这未尝不是国剧的无奈。2015年以来,国剧一直在期待下一个“正午阳光”,但显然,即便是正午自己,要复刻曾经的辉煌,也不容易。

2019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一共10个国内电视剧奖项,正午包揽下了7个。那一年,人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正午阳光把白玉兰开成了年会”。

正午在电视剧行业的地位,是旗帜,是标杆。

如今,旗帜大有倾斜之意。即便对影视的深耕和敏感度,决定了这家公司并不会彻底倒下,人们也依旧对正午抱有期待,但市场环境和生存状态决定以正午为代表的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正午到了危机时刻,而留给它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正午的阳光不刺眼了

国产剧一直在期待下一个正午阳光,但即便是正午自己,想要复刻曾经的辉煌也不容易。

文|新熵  石榴

编辑|月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午阳光是精品的代名词。戏骨、流量、新人、童星,人们前仆后继地趟进这条河流,各取所需。

正午也的确足够大方,从不让途经它的人空手而归。就像是年初的白敬亭,幸运地在出道第五年遇上了正午这样的团队,而后顺理成章地从“四大墙头”一跃成为“流量新星”。

年初的《开端》,也被视为正午新纪元的开端。它和正午过去的所有作品都不同,就连制作团队,也是一水儿的新面孔。正午试图向外界证明,脱离了孔笙、李雪的正午阳光,在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变化和流量的迁徙中,并没有被时代丢下。

但现实显然来得更残酷。在这之后一整年里,正午打出的牌够多,但真正戳中观众的寥寥无几。《相逢时节》《欢迎光临》《欢乐颂3》接连失利,走红和反噬都来得迅速而急迫。

牌桌之上,正午这个老玩家的优势,正在被一步步稀释。

最后的希望被寄托在《县委大院》身上。它也的确担当得起定海神针的作用:带着为党的二十大献礼的名头而来,爱奇艺、腾讯、咪咕三大视频平台,央视一套、浙江、北京、河北四大卫视,为它保驾护航;胡歌继《伪装者》后七年,终于与正午再合作;各路明星纷纷而来,完美满足观众“数星星”的愿望。

头上的光环足够闪耀,观众的体验阈值不断调高,但《县委大院》却并未如期沸腾。

赞誉和诘难相伴而来,对于一部作品再正常不过。但《县委大院》显然不能这样。它的成功与否,对于正午而言绝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它关乎着,正午还能在牌桌上坐多久。

01、《县委大院》,不是烈酒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县委大院》,那么大概可以说这是部非常“正午阳光”的作品。

在这部剧中,你可以看到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影子:县委书记张口闭口“我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基层干部是两面不讨好的,体制内的工作是避免不了“文山会海”的。甚至袁浩传授给小林的“为官之道”,都给人一种“无缝加班”的错觉,“常务副县长不叫县长,叫常务。县委副书记兼任副县长的不叫县长,叫书记。县长助理不叫助理,叫县长。都是副县长同时是常委的,得叫常委。”

一定有人喜欢这种熟悉感。它请了许多演技派,带来不少高光时刻;它也在努力讨喜,梅晓歌上任后的每一次表现都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嘴皮子功夫,他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强化一个真真切切做实事的领导形象;它同样很重细节:猪肝色木头和磨砂结合的桌子、玻璃面茶几、蓝色文件夹、铁皮柜……甚至可以给观众制造一些感动和一些身临其境。

不是浮皮潦草地一带而过,不是虚构粉饰地悬浮人间,时代的巨轮下,这些细节具体而有力,冒着热切的烟火气,成了《县委大院》中的精密针脚。真实到每一个在体制内的人,都有一种“看鬼片”的错觉。

生活二字足够复杂,而正午对此驾轻就熟。

但《县委大院》的问题是,很真实,但好像又不够。在豆瓣,有人留下评论,“有意思又没意思,像是纪录片,没什么情节推进吸引我,全程都在认明星。”

改革派与守旧派力量的博弈,没有步步惊心的算计,也没有如履薄冰的腾挪,更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胡歌饰演的梅晓歌春风化雨般地一步步解决光明县的症结,黄磊饰演的吕青山和蔼可亲得让人几乎瞬移回《向往的生活》。

观众期待看到的官场潜规则,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由于“命题作文”必要的叙事视角,剧集的核心矛盾就只能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展开。

日常麻烦推动法,成了《县委大院》解题关键词。无论是榨油坊夫妻俩宁可做假账也要多“讹”一笔补偿金,还是动不动就要到市里上访的工厂工人,抑或是郝东风家坚决不同意迁坟的长辈亲戚……县委基层干部每天面临各种自下而上的麻烦事,根源却都是“与政府作对”的普通居民。

过去,正午尤其擅长在小人物身上寻找时代共鸣。在《开端》里,现实主义的光芒,取代无限流,成为光照全剧的主题。请全车人吃西瓜的老马、给女主送卫生巾的老焦,甚至是“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都在正午的镜头中,闪着现实的光芒。

但在《县委大院》中,小人物们站在时代的对立面,成了面目可憎的存在。而那些原本应该尖锐的部分,被避重就轻地掠过,没能释放更多故事感,并且几乎靠着情节惯性推动。面对“命题作文”,正午的难言之隐几乎摆在了台面上。

诚然,在拉高观众期待值后,《县委大院》即便是烈酒,也必然会面对是否回甘的苛责,但如今的“白开水”,还是远远低于预期。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过去一整年,正午都没能从都市剧的陷阱里爬出,《县委大院》是年末压轴大戏,也是正午的自证之作。而如今,“拳头产品”的江山也不再稳固。

02、正午出品,精品对半?

在正午的内容基因里,现实占了很大一部分。

不论是《山海情》《大江大河》,还是《琅琊榜》《伪装者》,根植的都是循规蹈矩的价值观念、有的放矢的家国情怀。

即便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端》这一类架空、科幻网文,正午也让它落在实地。

张开宙和编剧们用正午的逻辑重构了《知否》:“我不擅长宅斗,也不懂,但是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

《开端》中,对蝼蚁小民的善意,突破了科幻门槛,抵达观众的心里。老焦和老马出现的时候,《开端》弹幕上飘过最多的话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而在这些簇新的瓶里,盛的都是一杯叫做“现实”的老酒。

拥有这样的内容基因,正午在都市剧的创作上原本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正午的都市剧,曾被观众奉为圭臬。

《欢乐颂》播出后,“樊胜美”成了一个重男轻女、一家子都把经济重担放在女儿身上的家庭的代名词;《都挺好》打破家和万事幸的表象,将一地鸡毛的原生家庭搬上荧屏,照出许多家庭的爱无能。正午在闹哄哄的争吵和大开大合的情绪中,放入了能够戳中了转型到一定阶段的、中国人民的痛点的佐料。

然而,如今横亘在正午都市剧与年轻观众面前的,却是难以弥合的天壑。

今年正午的三部作品,仅有《欢迎光临》豆瓣评分勉强达到及格线。《相逢时节》滑跪在狗血面前,《欢乐颂3》折戟在尴尬的女性友情之下。不必过多追溯,只把时间线拨回到六年前,就可以发现,新时代的女性群像剧模式,就是由2016年的《欢乐颂》所开创的。只不过短短六年,曾经天天钓起观众共鸣的鱼钩,就已经全面沦陷。

过去,手撕渣男的套路,还是爽剧的标准,如今高光早已为越来越多的新套路让路。不论是《欢乐颂3》还是《相逢时节》,抑或是《欢迎光临》,甚至是《开端》,它们越来越像一台生产热搜的剧本处理器,被输入了所有可能引爆热搜的元素,最终的故事是可以想见的爆红、出圈、上热搜。

很多人将正午的这种割裂,归结为主创团队的不同:平均分以上的作品大都有正午“定海神针”孔笙、李雪的参与;而在平均分以下的,大都有“二代导演”张开宙、简川訸导演的影子。

但若放在整个市场中来看,导演或许仅仅只是诱因。或者可以说,这不是正午一家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过去,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剧集,从带着议程设置的创作,到播出时不断加码的营销,一起在这片新兴土壤上孕育出丰厚的流量,试图将创作方带往资本看得见的地方。

这样的诱惑,正午也抵挡不了。

第一季圆满收官后,《欢乐颂2》携带36个品牌在期待中开播,赚得钵满盆满,口碑输得一塌糊涂。饶是如此,《欢乐颂》系列,依旧是香饽饽,第四季未播,第五季便已蓄势待发。

正午当家人侯鸿亮看得清楚,“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一方面政治上要正确,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一定要在商业上成功,只有商业上成功了才有底气,才能往后做,否则的话大家拍一部赔一部,这个行业是没有奔头的。”

如今,降本增效的阴云笼罩在整个影视行业上空。长视频业态竞争已经来到下半场。内容行业的“二八效应”决定,掉队的选手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头部内容成为必选题。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做出改变的又何止视频平台。

从正午的历年片单来看,尽管口碑在一路下滑,但产能却在持续上升。从2018年的两部、2019年一部,到2020年的三部,再到今年,包括《县委大院》在内,正午已有五部作品上线——这是正午自成立以来,作品产量最集中爆发的一年。

影视寒冬对老玩家的宽容度更高,要求也更高。平台对头部公司内容需求进一步放大,产能增加是必然结果。

在内容品质和市场话题度之间的徘徊,是始终困扰正午的问题。如今,行业降本增效,正午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加速。但加速的另一面,又不得不为此牺牲一定的品质。正午陷入两难境地。

03、留给正午的时间不多了

市场变动频繁,正午的负重也越来越多。适应新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正午也不得不对曾经的生产体系做出调整。

自2021年以来,正午内部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

其一,是侯鸿亮开始挂总制片人衔,不再亲自参与剧集的制作,制片人位置正在逐渐让渡给一批由正午培养的“二代制片人”。

比如《相逢时节》制片人房辉,《欢迎光临》《开端》制片人赵子煜,《乔家的儿女》制片人李纪山等——和导演一样,在正午,传帮带是从山影带出来的老规矩。如今正午每一个独当一面的制片人,都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

正午是典型的导演中心制公司,但制片人之于他们而言,也绝不仅仅是管钱。经济实力、艺术创作、人脉资源、经营管理,行业对于制片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以“内容创作”为核心定位的正午,对独立制片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只会高,不会低。

其次,则是正午的编剧团队中,一些陌生的名字开始出现。比如鲍京京、未夕、祈祷君,他们承担的是替正午实现理解年轻观众的重任。

正午需要快速从曾经的IP困境中跳出来,迎接市场更激烈的风暴。时至今日,正午精品的标签,仍然牢牢地与孔笙、李雪所绑定。如果连他们都失手,正午会遭受怎样的打击,可以想象。

《县委大院》的不温不火,已经释放了一个不算危险但值得警惕的信号:观众对正午招牌式的家国情怀、时代颂歌,已经不再感冒,《山海情》的奇迹没能再复制。

然而新生代力量出现的另一面意味着,曾经的招牌选手阿耐、海晏的IP库存被消耗殆尽,未来正午的IP资源池里,将鲜少再有《琅琊榜》《大江大河》这样的作品,多的是《开端》和《欢迎光临》。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正午的如今IP中,最常被提起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樱桃琥珀》和《以子之名》。前者是正午从未尝试过的青春剧,后者则又是一部与家庭、教育、阶级老三板斧相关的都市剧——可以想象,在剧集播出时,又会在热搜榜上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快速迭代的内容市场,留给创作者们试错的机会大大减少。正午只能一面向前,抢夺着年轻一代碎片化、倍速化的时间,一面退后,据守着山影人曾经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这种脆弱的、随时会被打破的平衡,让正午走得越来越艰难。

这未尝不是国剧的无奈。2015年以来,国剧一直在期待下一个“正午阳光”,但显然,即便是正午自己,要复刻曾经的辉煌,也不容易。

2019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一共10个国内电视剧奖项,正午包揽下了7个。那一年,人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正午阳光把白玉兰开成了年会”。

正午在电视剧行业的地位,是旗帜,是标杆。

如今,旗帜大有倾斜之意。即便对影视的深耕和敏感度,决定了这家公司并不会彻底倒下,人们也依旧对正午抱有期待,但市场环境和生存状态决定以正午为代表的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正午到了危机时刻,而留给它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