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微酒 王越梅
编辑|鱼非子
不少经销商说,他们陷入了一个仿佛梦魇的怪圈,不仅醒不过来,自己也成了梦魇的一部分。
这个梦魇就是“杀价”。
杀别人的价、杀自己的价、被别人杀价……不管止血还是放血,身不由已,血流成河。
库存&杀价
关于“杀价”,最常见的原因是库存和资金的焦灼。
成都酒商王华(化名)这样对微酒记者说道:“今年下半年,为了去库存,我一把麻将都没打过!国庆7天假期,我跑了8个城市,刚谈到出货,那些下游商家就带我去参观他们的库房,谁比谁更惨。”
王华表示:受库存和资金掣肘,现在不少商家要么去和别人拼价格,要么就守着库房的货物发愁。
入行5年的酒商张伟(化名)则称:“我手里库存最大的一批酱酒,成本在600块/件,上周有人出500元说给我收走。我很纠结,堆在库房不是办法,但这个价格又确实没意思。”
有行业人士认为,即便到明年,清库存仍将是不少经销商的首要任务,相互拼杀价格在所难免。在库存和资金的压力下,这样的结果不以经销商的意志为转移。
“库存那么大,明年资金周转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去跟下游商家谈,一块、两块的价格去争,没办法。”白酒开发商李航(化名)无奈的说道。
张伟也表示:“我们也不想陷入这个怪圈,但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我们的产品利润空间本就不高,还要跟其他人拼价格,很恼火。”
“杀局”的预判
微酒记者所采访的几位酒商都提到,至少明年上半年,他们会更加专注于清库存、回笼资金。对于明年价格恶性竞争的预判和担忧,主要有四点。
首先是明年业务员大军的全线出击。
明年,随着各地防控的放开,酒业厂商的业务员肯定会卯足了劲儿在全国各地出击,而产品价格一定会成为竞争中的谈判要点,相互杀价是免不了的。
“我们的业务员已经陆续在全国跑了,现在杀价很厉害,明年恐怕更严重。”某酒商在电话里说。
其次,产品同质化,开发商失去议价主动权。
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经营的品牌有很多都是相互重合的,这就导致了产品同质化、价格紊乱等问题。而市场总是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产品,开发商也就失去了议价的主导权。
“像我们开发的一个川酒品牌,价格在180元/瓶左右,而其他开发商也有这个品牌,包装、设计大同小异,价格从100元到400元不等,消费者根本就分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某白酒开发商说道。
其三,库存大量积压,部分酒商断臂求生。
目前,不少经销商手里的产品都有价格倒挂的问题,但在业绩“腰斩”的情况下,为了换取运转资金,不得不考虑亏本处理,甚至抢着亏本甩货。
其四,市场供需失衡。
“我一直在代理贵州金沙县的一个酱酒品牌,前两年他们还有20多块钱一瓶的产品,300多元一件随便卖。今年他们不出这个产品了,低端酒都迭代升级了,但我刚代理的新品又变成了库存。这就像是螺丝和螺母,供需不匹配就乱套了。”张伟这样说道。
哪些商家最忧虑?
在为期近两周的采访中,微酒记者发现,有三类经销商对“价格杀局”表现得最为忧虑和悲观。
第一种是是低利润型。这类经销商没有足够的底气去主动“让价”,面临下游的“杀价”,很容易陷入“卖吧,找死;不卖吧,等死”的危险境地。
其次是“大而空”型。这些商家经营的产品往往多而杂,一个品牌可能设计生产了多达十几种产品,却没有支撑企业运行的主力产品。他们的很多产品就是所谓的“资本型”,走短平快的路线。这样的模式过于依赖资本,抗风险能力较低。
还有一类是针对经营层面的资金全压型。这种商家由于没有备用资金,经营会受到库存压力的层层掣肘,也更容易被“杀价”。
成都某大商告诉微酒记者:“我们已经彻底改变了销售思路,让团队抓紧所有出货渠道资源,不考虑利润,只考虑资金周转。部分拖后腿的旧产品全部低价清仓,直到明年把钱收回来以后,再重新做新项目,淘汰掉低利润型产品,不再参与恶性‘杀价’,争取做毛利和可持续产品。”
此外,也有经销商一方面通过寻找特通渠道、搭建新兴渠道等措施来避免流通渠道的红海竞争;另一方面则着手开发可控力度更强的文创产品,实现自主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位做卖场的经销商提到,他们做的是商场渠道,产品价格是固定的,但他们希望厂家能够出一些救援措施,减轻其库存或资金压力。
志同酒业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杀价”的情况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行情不好,所以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受影响的程度,要看产品结构和销售模式。
不管怎么说,历经三年疫情,“杀价”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看作是放开后的阵痛。这场“梦魇”终有醒来的时候,希望那时候,会有更多的经销商会找到清晰的发展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