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2022哪个地方最宜商?深圳广州位列前五,周边城市也在逆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哪个地方最宜商?深圳广州位列前五,周边城市也在逆袭

中国经济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加速到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2022年全国哪更适合经商?

12月26日,三十人大数据研究院在数字经济三十人论坛上发布2022年296个城市宜商指数报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南京、重庆、青岛、武汉位居前十。

此次报告以五大维度为考量,包括商业准入、基础设施、产城融合、要素成本和市场总量。其中前四者分别占22.5%的权重,要素成本占10%的权重。

报告显示,珠三角为入围城市最多的地区之一。深圳、广州位居全国第3、第4名。珠海、东莞、佛山分别位列第24、第29、第30名,惠州为第48名,中山为第80名。

上榜城市都有拿得出手的指标。例如深圳市场主体总数为全国冠军,逼近400万;广州则在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方面拔得头筹。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的实体经济强,其中东莞的制造业人数以及制造业人数比例为全国第一,中山制造业人数比例为全国第二。

2022年296个城市宜商指数报告课题组组长、三十人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定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国宜商水平最高的地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也是这次前50名的主要来源。珠三角除了广深,珠海、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的宜商水平也都在全国前列。这些地区与广深一起,实现产业协同分工和集群发展。”

深莞一体化

当城市战争从“单打独斗”转向城市群时代,城市抱团组成“宜商都市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一站。

珠三角是各个城市群中相对成熟的一个,九座城市中共有七座进入80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2+3+N”的结构,即广深“双子星”,牵引着佛山、东莞和珠海三个“副中心”,再向周边城市如惠州、中山、江门辐射。

深圳无疑是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最大的地区。截至今年11月底,深圳市场主体数达到397万,位居全国第一,也将成为国内市场主体数超过400万的首个城市。同一时期,市场主体总数超过300万的仅成都、上海、广州3个城市。

作为“创业之城”,深圳有着密集的企业数量。截至2021年10月,深圳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为135.66家——不仅高居全国第一,且足以比肩纽约、东京等城市。

每千人拥有企业数是国际上衡量企业密度的通用指标。一般而言,世界级城市达到100-140家的水平,如纽约和伦敦均为120多家,新加坡则接近110家。

这意味着,从企业密度来看,深圳已经超越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城市。在国内一线城市中,上海、广州的每千人企业数也仅徘徊在过百关口。

另一个显赫成绩为PCT申请量。数据显示,深圳2021年PCT申请量超过2.01万件——相当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总和的1.5倍。深圳PCT国际申请量已连续18年排名国内第一位。

而在国际上,这一成绩仅次于东京的3.1万件,超过首尔和大阪,位于全球第二。

不过,深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土地空间有限。

深圳面积仅是北京的1/8,陆域开发强度已超过50%,远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深圳市政府早年提到的“四个难以为继”,其中之一便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

一方面,深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对土地需求更少的高新科技产业;另一方面,进行产业外溢和承接。

这个时候,深圳都市圈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出现了——东莞。

《报告》显示,东莞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和占比均为全国第一,2020年达到43.2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8%。

当深圳遇到了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等内部制约,靠近深圳的东莞,凭借其低廉的土地成本承接了大量产业。以2021年的商业服务业地价为例,深圳为22855元/平方米,广州为13073元/平方米,东莞仅3741元/平方米,其成本不到深圳的1/5和广州的1/3。

深圳的产业转移,既给东莞发展先进制造带来机遇,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使东莞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先进制造雨林”。目前,东莞的主力产业之一是电子信息业。华为、OPPO、VIVO等公司均在东莞设有工厂。华为也从2015年起在东莞建造终端总部。

2021年,东莞的贸易差额增长18.86%至3872.6亿元,一度超过深圳,主要出口产品包括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手机、电子元件等高价值商品,这也跟深圳外溢情况和当地制造业强项相符。

“实际上,这就是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广深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发展更高端产业,比如科技、金融、软件。甚至有一种情况,北方有的城市科技业发达,产业落地却是在珠三角城市,这非常有意思。”定军说。

广佛同城加速

如果说深圳是科创高地,那么广州便是“交通王者”。

从城市群来看,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通过发达的海陆空基础设施跟佛山、东莞、深圳相联系。

根据《报告》,2021年广州轨道交通长度达到589公里,为全国第四;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全国第三,仅仅低于京沪。在公路货运量方面,广州是深圳的3.5倍、北京的4倍。

截至2022年12月初,广州市场主体数突破300万,为全国第四;1-11月新创企业数达到25万,位居全国第三。

尽管在科创方面和深圳依然有距离,但广州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截至今年12月初,深圳拥有21842个,位居全国第三;广州为11361个,位居全国第七。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深圳为33700个,全国第二;广州为24720个,全国第六。

在人才领域,广州的高校在校生为全国第一,超过130万。这一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数,也为广州发展科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当自身经济发展已比较充分,广州开始借助交通带动周边地区。“广佛同城”就是地铁塑造出来的都市圈典型例子。

广佛都市圈是珠三角地区起步较早、发育较成熟的都市圈之一。2009年,广佛同城化拉开序幕。第二年,广佛线开通,是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地铁线路。如今,广佛线每天的客运量已超过50万人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的团队今年一项研究成果指出,通过综合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广佛跨界城市实体地域范围发现,和北京、上海相比,广佛面积和平均半径均为最大,平均半径达到24.76公里,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2.96公里、19.23公里。

也就是说,广佛市域范围的核心部分已经打破了广州、佛山的行政边界,两个地区的实体经济连片发展。

地铁成为产业同城的重要载体。“广深两地与周边地区交通发达,广州的地铁延伸到了佛山,深圳多条地铁已经修到了与东莞交界附近,深圳与中山的高速公路跨海通道在2023年将开通,这些能促进很多广深上班族在周边地区居住。很多青年人在佛山、东莞居住,在广州、深圳上班,大大降低买房压力。”定军提到。

中国城市的人口流向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全国城市人口快速流向一线城市。如今,城市群的人口从核心超大城市转向周围城市。2021年,广东21个地市中,人口增量最大的是佛山,达到9.38万人,超过广州7.03万人。东莞以5.32万人的增量拿下季军,超过深圳4.78万人。

从分工协同到加快逆袭

广深及周边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全国领先的优势。定军提到,测算发现,珠三角好几个城市制造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例达到40%-60%,“而且不是个例,而是集群出现。”

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制造业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东莞,达到43.29万人,占从业人员比例为58%,均为全国第一。

另外,佛山、中山、惠州的制造业人数分别为24.3万、13.4万、12.6万,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十七、第十九名;制造业人数占比达到43.6%、54.3%、41.7%,分别位居全国第七、第二和第十名。

定军指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分工优先于不少城市群,“全国很多城市群存在一个问题,核心城市发展得很好,但是周边的城市没有带动起来,特别是制造业,没有在周边地区落地。在珠三角地区避免了这种情况,核心城市领先,周边地区不仅发展好,而且有分工。”

例如在科技、金融、软件业方面,广深的从业人员总数、占比以及产值在全国靠前;而周边的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则在制造业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位于国内前列。

不过,分工也导致了“偏科”的出现。根据《报告》,东莞、中山、佛山、惠州虽然是制造业大市,但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业从业人员和占比,都没进全国前十名。而深圳、广州制造业强大,但也偏重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和软件业。

有意思的是,尽管佛山、东莞、中山、珠海在科技、金融、软件业发展未进入全国前列,但也在加快逆袭。

以科技研发为例,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以及对外贸易方面,上述城市很多指标也在全国靠前。比如珠海1-11月每万人发明专利数全量为25个,位居全国第四。佛山同一时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00多个,位居全国第18名。在高新技术企业数方面,东莞、佛山均达到7000个以上,分别为全国第12、13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哪个地方最宜商?深圳广州位列前五,周边城市也在逆袭

中国经济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加速到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2022年全国哪更适合经商?

12月26日,三十人大数据研究院在数字经济三十人论坛上发布2022年296个城市宜商指数报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南京、重庆、青岛、武汉位居前十。

此次报告以五大维度为考量,包括商业准入、基础设施、产城融合、要素成本和市场总量。其中前四者分别占22.5%的权重,要素成本占10%的权重。

报告显示,珠三角为入围城市最多的地区之一。深圳、广州位居全国第3、第4名。珠海、东莞、佛山分别位列第24、第29、第30名,惠州为第48名,中山为第80名。

上榜城市都有拿得出手的指标。例如深圳市场主体总数为全国冠军,逼近400万;广州则在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方面拔得头筹。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的实体经济强,其中东莞的制造业人数以及制造业人数比例为全国第一,中山制造业人数比例为全国第二。

2022年296个城市宜商指数报告课题组组长、三十人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定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国宜商水平最高的地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也是这次前50名的主要来源。珠三角除了广深,珠海、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的宜商水平也都在全国前列。这些地区与广深一起,实现产业协同分工和集群发展。”

深莞一体化

当城市战争从“单打独斗”转向城市群时代,城市抱团组成“宜商都市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一站。

珠三角是各个城市群中相对成熟的一个,九座城市中共有七座进入80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2+3+N”的结构,即广深“双子星”,牵引着佛山、东莞和珠海三个“副中心”,再向周边城市如惠州、中山、江门辐射。

深圳无疑是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最大的地区。截至今年11月底,深圳市场主体数达到397万,位居全国第一,也将成为国内市场主体数超过400万的首个城市。同一时期,市场主体总数超过300万的仅成都、上海、广州3个城市。

作为“创业之城”,深圳有着密集的企业数量。截至2021年10月,深圳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为135.66家——不仅高居全国第一,且足以比肩纽约、东京等城市。

每千人拥有企业数是国际上衡量企业密度的通用指标。一般而言,世界级城市达到100-140家的水平,如纽约和伦敦均为120多家,新加坡则接近110家。

这意味着,从企业密度来看,深圳已经超越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城市。在国内一线城市中,上海、广州的每千人企业数也仅徘徊在过百关口。

另一个显赫成绩为PCT申请量。数据显示,深圳2021年PCT申请量超过2.01万件——相当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总和的1.5倍。深圳PCT国际申请量已连续18年排名国内第一位。

而在国际上,这一成绩仅次于东京的3.1万件,超过首尔和大阪,位于全球第二。

不过,深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土地空间有限。

深圳面积仅是北京的1/8,陆域开发强度已超过50%,远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深圳市政府早年提到的“四个难以为继”,其中之一便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

一方面,深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对土地需求更少的高新科技产业;另一方面,进行产业外溢和承接。

这个时候,深圳都市圈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出现了——东莞。

《报告》显示,东莞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和占比均为全国第一,2020年达到43.2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8%。

当深圳遇到了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等内部制约,靠近深圳的东莞,凭借其低廉的土地成本承接了大量产业。以2021年的商业服务业地价为例,深圳为22855元/平方米,广州为13073元/平方米,东莞仅3741元/平方米,其成本不到深圳的1/5和广州的1/3。

深圳的产业转移,既给东莞发展先进制造带来机遇,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使东莞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先进制造雨林”。目前,东莞的主力产业之一是电子信息业。华为、OPPO、VIVO等公司均在东莞设有工厂。华为也从2015年起在东莞建造终端总部。

2021年,东莞的贸易差额增长18.86%至3872.6亿元,一度超过深圳,主要出口产品包括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手机、电子元件等高价值商品,这也跟深圳外溢情况和当地制造业强项相符。

“实际上,这就是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广深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发展更高端产业,比如科技、金融、软件。甚至有一种情况,北方有的城市科技业发达,产业落地却是在珠三角城市,这非常有意思。”定军说。

广佛同城加速

如果说深圳是科创高地,那么广州便是“交通王者”。

从城市群来看,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通过发达的海陆空基础设施跟佛山、东莞、深圳相联系。

根据《报告》,2021年广州轨道交通长度达到589公里,为全国第四;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全国第三,仅仅低于京沪。在公路货运量方面,广州是深圳的3.5倍、北京的4倍。

截至2022年12月初,广州市场主体数突破300万,为全国第四;1-11月新创企业数达到25万,位居全国第三。

尽管在科创方面和深圳依然有距离,但广州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截至今年12月初,深圳拥有21842个,位居全国第三;广州为11361个,位居全国第七。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深圳为33700个,全国第二;广州为24720个,全国第六。

在人才领域,广州的高校在校生为全国第一,超过130万。这一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数,也为广州发展科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当自身经济发展已比较充分,广州开始借助交通带动周边地区。“广佛同城”就是地铁塑造出来的都市圈典型例子。

广佛都市圈是珠三角地区起步较早、发育较成熟的都市圈之一。2009年,广佛同城化拉开序幕。第二年,广佛线开通,是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地铁线路。如今,广佛线每天的客运量已超过50万人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的团队今年一项研究成果指出,通过综合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广佛跨界城市实体地域范围发现,和北京、上海相比,广佛面积和平均半径均为最大,平均半径达到24.76公里,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2.96公里、19.23公里。

也就是说,广佛市域范围的核心部分已经打破了广州、佛山的行政边界,两个地区的实体经济连片发展。

地铁成为产业同城的重要载体。“广深两地与周边地区交通发达,广州的地铁延伸到了佛山,深圳多条地铁已经修到了与东莞交界附近,深圳与中山的高速公路跨海通道在2023年将开通,这些能促进很多广深上班族在周边地区居住。很多青年人在佛山、东莞居住,在广州、深圳上班,大大降低买房压力。”定军提到。

中国城市的人口流向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全国城市人口快速流向一线城市。如今,城市群的人口从核心超大城市转向周围城市。2021年,广东21个地市中,人口增量最大的是佛山,达到9.38万人,超过广州7.03万人。东莞以5.32万人的增量拿下季军,超过深圳4.78万人。

从分工协同到加快逆袭

广深及周边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全国领先的优势。定军提到,测算发现,珠三角好几个城市制造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例达到40%-60%,“而且不是个例,而是集群出现。”

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制造业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东莞,达到43.29万人,占从业人员比例为58%,均为全国第一。

另外,佛山、中山、惠州的制造业人数分别为24.3万、13.4万、12.6万,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十七、第十九名;制造业人数占比达到43.6%、54.3%、41.7%,分别位居全国第七、第二和第十名。

定军指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分工优先于不少城市群,“全国很多城市群存在一个问题,核心城市发展得很好,但是周边的城市没有带动起来,特别是制造业,没有在周边地区落地。在珠三角地区避免了这种情况,核心城市领先,周边地区不仅发展好,而且有分工。”

例如在科技、金融、软件业方面,广深的从业人员总数、占比以及产值在全国靠前;而周边的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则在制造业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位于国内前列。

不过,分工也导致了“偏科”的出现。根据《报告》,东莞、中山、佛山、惠州虽然是制造业大市,但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业从业人员和占比,都没进全国前十名。而深圳、广州制造业强大,但也偏重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和软件业。

有意思的是,尽管佛山、东莞、中山、珠海在科技、金融、软件业发展未进入全国前列,但也在加快逆袭。

以科技研发为例,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以及对外贸易方面,上述城市很多指标也在全国靠前。比如珠海1-11月每万人发明专利数全量为25个,位居全国第四。佛山同一时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00多个,位居全国第18名。在高新技术企业数方面,东莞、佛山均达到7000个以上,分别为全国第12、13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