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能源网
先来快速复盘一下硅料价格“雪崩”的证据。
2022年12月28日,集邦新能源网和PVinfolink双双发布最新硅料价格,致密料最低成交价已经来到了180元/kg上下,这距2022年内高点330元/kg降幅已达45%!
在此之前,光伏硅片“双龙头”隆基绿能(SH:601012)与TCL中环(SZ:002129)曾一起宣布硅片降价,其中隆基环比最高降幅达27%,TCL中环则为23%;而后通威太阳能又发布了单晶PERC电池片最新报价,最高降幅达20.3%。
种种迹象表明,硅料价格拐点已从业界预测的2023年提前到了2022年底,并且一出场就是“断崖式”下跌,进而带动后续环节报价急速跳水。
在此背景下,当初诸多企业规划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新建产能依然在陆续投建投产,这便引发了一个疑问——
当暴跌的产业链价格撞上大规模进入的热钱与扩张产能,是否会造成投资收不回来,进而集体坏账、血本无归?
硅料投资,很难亏损
硅料新建产能不断释放是造成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暴跌的根本原因。如果要探讨暴跌之下,产业链哪个环节的投资最有可能受伤,硅料理应首当其冲。
自2021年以来,硅料新建产能规模巨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硅料产能合计51.9万吨,而2022年底国内硅料产能将达到120.3万吨,同比翻倍有余。2023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将再次翻倍,达到250万吨。
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保守估计有146万吨,加上进口多晶硅可达156万吨,这些硅料已经足够600GW光伏装机,已远超2023年的全球光伏装机量需求,即使是潜在的光伏市场需求全部激活也无法消化。而到了2024年,多晶硅将出现严重过剩问题。
当前,硅料价格已经是“断崖式”下跌,如果硅料再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届时硅料行情将跌到什么地步已难以推测。这似乎意味着,近年来众企业不断上马的硅料产能将难以收回投资,甚至血本无归。
但事实真会如此吗?
一般来说,6万至8万元的硅料价格是硅料厂商的盈亏线,而这个盈亏线并非绝对,其会随着硅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如2020年,硅料价格一度跌至5.8万元/吨,几乎是光伏行业有史以来最低的价格,但彼时业内人士表示这个价格才刚开始触及行业大厂的盈亏线。
到了现在,硅料厂商的盈亏线应进一步降低。如通威股份(SH:600438)在2022年4月发布公告指出,公司硅料在生产成本方面基本控制在3~4万元/吨。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说道:“当前所有新建的硅料产能,效率普遍都是非常高的,硅料价格即便是回到就是100块钱,对大家的盈利还是有很好的保障,只不过没有那么高的暴利了。”
由此可见,硅料产能投资的“容错率”是很高的,厂商盈亏线一直在降低。未来只要行业不出现“黑天鹅”,硅料价格应很难跌破厂商盈亏线,因此企业大概率不会血本无归,甚至还会过得较为“滋润”。
二三线硅片厂商投资堪忧
如果说硅料是即将产能过剩,那么硅片便是早已产能过剩了。
纵观目前各家硅片企业的产能规划——硅片两大龙头隆基绿能、TCL中环与高景太阳能、上机数控(SH:603185)、京运通(SH:601908)等硅片新玩家,2022年末全行业硅片产能超过500GW已成定局。而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为260-280GW左右,折合组件需求约300GW,硅片环节产能过剩已十分明显。
若再考虑到硅料价格暴跌引发的产业链价格整体下滑,未来硅片价格应远比现在低得多。
在此背景下,隆基绿能与TCL中环皆已透露自身的应对之道。
隆基表示,硅片端价格下降,公司可以用硅片做下游的电池和组件保留利润。中环则表示,当前光伏行业的终端需求已向大尺寸、高功率、高密度方向发展,公司作为市场中210主要供应商,210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同时,公司在硅片产品端,综合技术实力领先同行约24-36个月。此外,依托工业 4.0 及智能制造优势,公司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 1,000 万元/人/年以上。
也就是说,隆基在产业链价格暴跌及硅片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下,敢于投资新产能的底气在于自身的一体化布局,硅片可以自用。而中环的底气则在于领先行业的产品、技术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以保证自身具备竞争力。
然而,对于隆基与中环以外的二三线硅片厂商来说,他们很难复制此种优势,因此投资的新产能极容易入不敷出,亏损风险很高。硅片价格的持续下降对他们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可以预见,一些成本高的二三线硅片企业会在不久后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进而退出市场,硅片行业竞争格局将被重塑。
电池组件投资短期利好
近年来,跨界光伏的行业企业越来越多,加之传统光伏企业皆在扩产,关于电池组件的新建产能已愈发难以统计。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当前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电池组件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降低,如果此时投资的新产能投产,未来一段时间内无疑会提升企业利润。
如从汽车零配件行业跨界至光伏的电池企业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钧达股份”,SZ:002865)曾在互动平台表示,近期随着上游硅料产能的扩张,硅料和硅片价格持续下降,使得公司原材料成本降低,有利于公司利润水平提升。2023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将持续下降,有利于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公司经营业绩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不过,对于当下电池组件投资回报的大好“钱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上游原材料成本降低,会使电池组件企业的利润出现增厚情况,但从长远角度看,当产业链价格回归正常,甚至触底时,终端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发艰难,这对于产能投资回报反而不好,尤其是对那些跨界而来的新兴产能。
因为终端企业之间惯用的竞争手段是相互压价,在产业链价格高时,一体化企业凭借成本控制还能够保证终端利润,但当产业链价格“雪崩”,这将导致电池组件企业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整体下降。
届时能不能赚到预期利润就要看产品的竞争力与差异化,而这些都是投资新产能的跨界企业无法与传统光伏企业所比拟的。
对此,彭澎也对华夏能源网表示:“跨界的这些产能,我们觉得真正最后能走出来的,不会超过两至三家。这就像曾经的电视,或是现在的电动汽车行业,当初那么多不同品牌,最终剩下没有多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