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旅界
不再有行程码、健康码、核酸检测,也不再有疫情导致的限流。2023年的第一个小长假,是一切都“恢复如常”的第一个小长假。“旅游业回来了”“人从众情景再现”“各地回暖”的报道层出不穷,“阳康人奔赴三亚”带来的度假热更是将气氛炒到了最高点。
从国家的大数据层面来看,市场也确实有了些许回暖的信号: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在各类长假的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数据方面,“同比增长”这个概念着实是“久违了”。
但另一方面,在统计过各省的“成绩单”并采访了一些旅游从业者后,新旅界(LvjieMedia)发现,各地的恢复情况综合来看不甚理想。许多酒店在元旦前夕刚刚因员工大批量病倒而暂停营业;部分酒店和度假村也因预订者感染而经历订单的取消、延期。另外,除了三亚等“大热门”城市外,一些传统旅游城市如大理、丽江等地恢复幅度相对有限,距离恢复往日繁荣还有一定距离。
即便整体并“一飞冲天”,恢复的信号也是确实存在的。许多省市游客消费意愿明显增强,消费增幅明显大于游客增幅。各地跨年活动重回舞台,人们再度开始在“人间烟火”的热闹中喧闹着倒数,一同迎接新的一年。旅游业虽然在这个小长假内乍暖还寒,但无疑正逐渐恢复生机。
各省旅游成绩单:百亿以上遍寻不见,多省并未披露数据
今年的小长假过后,多省市在元旦假期文旅市场总结中并未公布旅游数据。从目前已披露数据的省市看,没有一个省市收入超百亿;江苏、湖南、川渝等往年能突破百亿大关的文旅大省/市的出游人次及旅游收入都有大幅下滑。
目前,旅游收入超50亿的仅有3省,分别为湖北、河南和江苏;游客人次超1000万的也仅有湖北与河南二省两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从增长幅度看,在已公开全省数据的13个省市中,仅甘肃省、天津市、云南省和河南省4个省市有较大幅度的客流和消费增长,增长幅度都超过20%。其中,恢复程度最好的是天津:其游客人数达263.7万人次,同比增长37.40%;旅游收入17.5亿,同比增长幅度达66.10%。
可以看出,整体来说,中部地区和北方及东北的恢复情况相对较好。这或许是因为北方已经基本成功“过峰”,人们的健康状况相对更适宜出游。而5个省市客流量同比去年呈明显下跌状态,分别为江苏、湖南、青海、四川和重庆。其中江苏和川渝本来是历年的出游与接待大省,可见即便没有管控,疫情对客源地和目的地市场也仍旧打击深重。
但今年的“旅游成绩单”就全是坏消息吗?显然也并非如此。
首先,跨省游无疑呈现升温趋势。根据携程报告,这次元旦假期近六成的用户选择跨省游。根据同程旅行报告,其酒店、用车等异地订单占比均有明显提升。酒店订单中异地订单从去年同期的51.3%上涨至67.6%。跨城用车订单占比也从去年同期的10.8%提升至今年的22.7%。去哪儿数据则显示,2022年12月19日以来,2023年元旦出行的机票平均支付价格逐日增长,飞往三亚的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超过千元。
另外,就如同全国整体数据呈现的趋势一样,这个元旦小长假,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旅游收入及游客消费增长幅度远超出游人数增幅的情况。北京便是最为突出的例子之一:其监测景区的接待人数为268.9万人次,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6.4%;但累计营业总收入2.4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44.5%,人均消费显著提升。
其他省市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黄山景区所在的黄山市虽然接待游客同比下降4.8%,但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5.51%;四川的5A景区在假期内接待游客数同比下降5.44%,但门票收入同比增长了3.64%。
火爆全网的三亚:只是恢复往日,缺人问题难解
虽然暂时还未披露具体的本地旅游数据,但海南,尤其是三亚,无疑是媒体的关注焦点。自北方第一轮感染过峰后,“阳康人挤爆三亚”“三亚18万每晚天价酒店一房难求”等话题就一直挂在微博热搜里。
对当地文旅从业者来说,这并非突如其来的惊喜回暖,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所当然。“往年这个时候本来就是三亚度假的旺季。”海棠湾某奢华度假酒店的工作人员Iry在与新旅界交流的时候表示。“只是三亚之前暑期受疫情影响长期歇业,之后又惨淡了一段时间,加上大家都刚刚康复,所以突然很关注这个话题而已。其实每年都是这样的。”
从数据其实也可以看出,今年的“爆火”,其实就是“恢复到去年的水平”——甚至不是恢复到疫情前。根据海南机场集团的数据,海口、三亚、琼海三家机场元旦期间累计执行航班2225架次,运送旅客32.46万人次,运送旅客同比2022年元旦假期增长2.13%;而往年作为“狂欢象征”的离岛免税消费额,总共也仅有4.22亿元,购物旅客4.3万人次、件数47.6万件。人均购物金额9816元,“正逐步恢复到去年元旦假期水平”。
当然,也正如每年的冬季假期一样,三亚确实迎来了令人“熟悉亲切”的旺季。入住率方面,新旅界在采访中了解到,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三亚亚特兰蒂斯等高端奢华度假酒店的入住率都超过90%,最高时能达到满房;而价格方面,携程发布2023元旦假期总结报告中显示,三亚酒店均价最高,达到1553元,价格涨幅近三成;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等高星奢华酒店的价格涨幅也超过了20%。“但往年也差不多如此,海棠湾这边均价4000元以上的高价房间在旺季经常都是订满的。”Iry表示。
虽然不必过多营销就能自然吸引“候鸟南飞”一般的度假者们,但海南的火爆还引来了一个问题——用工荒。“现在酒店阳的人很多,需要增加很多员工。”Iry告诉新旅界,海南的情况较为特殊,冬季尤其是年关时期是经营旺季,但很多外省打工者要回家过年,而海南本地人过年大多不打工,所以每年都要提早为招聘员工做打算。今年许多员工感染新冠病倒,这一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和紧迫。“还好我们提前安排好招足了人手,这要现招肯定是来不及的。”
遭遇用工荒问题不只是Iry所在的酒店这一家。根据时代财经报道,受疫情影响三亚不少酒店服务员离职,加上感染人数增多,酒店人手普遍严重不够,部分酒店只开放了一半房间营业,房价也相应更高,酒店开出300元一天的高价都找不到临时工。
长线旅游目的地:恢复了,但也没完全恢复
跨省游一开放,最先恢复的就是“经典”长线景区。“老牌劲旅”黄山风景区,在元旦假期内接待游客21860人次,同比增长68.4%;门票收入288万元,同比增长63.5%;靠戏剧节等精彩活动持续吸引游客的“特色小镇”经典作品乌镇,仅元旦当天游客量就达到了8000余人次,3天累积游客量1.8万余次。“冰雪之巅”长白山景区假期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6.48%。
除了老牌景区外,冰雪游也无疑成为热门选择。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联席总裁、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中国CEO徐秉璸告诉新旅界,Club Med在长白山、北大壶、亚布力的滑雪度假村都有着较高的入住率。“今年冰雪季开启的早,且预售情况较好,长时段产品、高端产品,预订比例上升。另外,今年雪场的客群明显呈现出年轻化、亲子化的特点。冰雪热潮已向更低龄的圈层拓展,尤其是在冬奥会后,谷爱凌、苏翊鸣等人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新偶像,他们对年轻雪客的影响将在这个雪季显著体现。”
徐秉璸还表示,在雪场之外,长线旅游目的地的度假村情况也有所恢复,只是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大规模扩散的影响。“我们早鸟预订已经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但圣诞节和元旦期间,我们一些主要的客源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有部分城市的出行和交通也受到巨大的影响。最近的疫情爆发使得很多的客人选择暂时取消自己的圣诞和新年出行计划,虽然北方的旅游消费市场已经开始反弹,但华东和华南的消费者可能因为正在康复所以无法出行。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内度假村仍达到了2019年七成以上预订的水平。”
其他度假目的地看起来也似乎成绩喜人,如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1.1万人次,同比增长258.06%;旅游收入2486万元,同比增长228.27%。万达长白山度假区接待游客1.29万人次,同比增长25%。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内的温泉酒店客房也达到满房状态,近一周的温泉酒店客房预订持续升温,传统优势客源市场江西南昌、湖南长株潭、湖北武汉等地客流激增。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人从众”的喜悦。而且在消费力上,游客似乎可以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人肯为一晚18万元的民宿酒店一掷千金,也有人连长租日均价格不到500元的民宿也要精打细算。
“我们入住率只有65%左右,只能说是‘久旱逢小雨’。”大理·胡思年月海景度假客栈民宿主老颜对新旅界感慨,“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三亚传来的消息都是人潮汹涌、酒店涨价爆满,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滇西线反应平平。”
他最大的感触是,虽然业内一直在提及中产阶级越来越舍得花钱,但那些大理、丽江等视为灵魂归处的“中产文艺青年”们的消费力整体是在下降的。“我们的民宿定价是疫情前的六折,虽然现在预订春节房间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不敢提价,只能保持平价,希望尽可能留下更多的人。”
老颜还提及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中产中消费能力偏中下的群体,对旅居和长租的热情开始超过住民宿。他告诉新旅界,最近打听来大理租房旅居一两个月的人比往年多。大部分人都是有时间、想长住,但经费有限,所以想绕过酒店、民宿,直接租房子然后自己操持,打理和居住。“我这两个月都接到起码十几个电话问房子能不能整体出租的了。”
如何看待未来?
虽然这次元旦的旅游成绩单相对来说并不令人惊喜,但整体来说,这也在业内的意料之中。即便没有了健康码、核酸和行程卡,疫情本身也仍是人们出行最大的阻碍,许多文旅人都做好了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高舜礼也撰文表示,旅游业恢复很难在2023当年全面实现。即便旅游接待与收入正逐渐恢复,投资状况、旅游就业、企业绩效、发展质量等的恢复也仍需时日。各地经济恢复与活跃程度、各地经济恢复与活跃程度、城乡居民收入的恢复增长等因素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旅游业的恢复情况。
但无论如何,曙光总是令人欣慰的。就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说,对旅游业的预估已经可以从谨慎乐观调整为乐观。半冷不热的“调整期”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旅游业无疑正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大步迈向正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