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11月外汇占款增量创逾8年新高,到底发生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1月外汇占款增量创逾8年新高,到底发生了什么?

分析师指出,11月外汇占款的“突增”是央行前期稳汇率“组合拳”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续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央行最新资产负债表显示,2022年11月,外汇占款环比增加636亿元,创2014年5月以来单月最高增量。对此,央行周三晚间表示,这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将此前以外汇形式交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所致。

分析师进一步指出,11月外汇占款的“突增”是央行前期稳汇率“组合拳”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续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根据人民银行的解释,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增加曾经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2003年至2008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带动下,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快速、加速上升。据此前招商证券的测算,这一阶段经由央行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与全部基础货币增量的占比都超过100%。2009年后,人民币汇率波幅进一步扩大,升值步伐有所缓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贡献开始下滑。2015年“811”汇改后资本显著流出,加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一度持续负增长。2017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外汇占款波动非常小,月波幅大部分时间不到±100亿元。

对于11月外汇占款的异动,央行解释称,2007至2008年,为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外汇资产风险准备,人民银行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以外汇资金交存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008年以来,部分商业银行自愿将上述外汇资金逐步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来交存存款准备金。近期,部分商业银行继续置换所剩外汇资金,置换后体现为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科目余额增加。

在央行作出解释后,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看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项的变化”的研究报告,他在报告中援引了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肖萌发表的《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析》一文。该文提到,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单边上升的趋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个人与机构持有外汇的意愿下降,结汇意愿强烈,导致人民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降低外汇兑付的压力,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并要求总部驻京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必须用外汇交付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部分。9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所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都必须用外汇支付此后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2007年8月2008年6月,央行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2%上升至17.5%,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国外资产科目出现了陡增,从2007年6月1052亿元快速上升至1.46万亿元。这一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余额由19万亿元上升至22万亿元,根据肖萌的推算,同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约为1万亿元,其余0.36万亿元应该是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其他总部驻京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钟林楠表示,11月外汇占款大增正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贬值压力一度阶段性上升,央行由此进行了逆向管理操作,即允许部分银行将前期冻结的外汇资金置换为人民币,稳定人民币汇率。这一操作同时会带来两个附加结果:一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资产端“国外资产-外汇”增加,“国外资产-其他”减少,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不变;二是投放部分基础货币,有助于稳定狭义流动性与债券市场,缓释理财被赎回产生的信用收缩效应。

2022年8月11日至11月1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年内第二轮阶段性贬值,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跌破6.9、7.0、7.1、7.2、7.3等点位,最低跌至7.3280,期间最大跌幅达近8%。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央行先是在2022年9月15日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6%;接着在9月末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提高企业远期购汇成本;10月25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

截至发稿,人民币对美元报6.8815,较前期低点升值6.5%。

钟林楠进一步指出,外汇占款增加不会成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常态化手段,最主要的是2017年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央行通过与银行结售汇调节外汇市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操作已经较为少见。此外,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内外利差、风险溢价均有利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大概率逐步缓解,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王有鑫也对界面新闻表示,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央行已逐渐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强制结售汇也早已改为意愿结售汇,外汇占款的波动性较之前大幅降低,已经不是我国流动性投放的主要工具。

“而且目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依然处于高位,但外汇储备增速已明显放缓,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境资本双向波动逐渐成为常态,外汇占款大幅变化的基础已经明显弱化。”他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1月外汇占款增量创逾8年新高,到底发生了什么?

分析师指出,11月外汇占款的“突增”是央行前期稳汇率“组合拳”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续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央行最新资产负债表显示,2022年11月,外汇占款环比增加636亿元,创2014年5月以来单月最高增量。对此,央行周三晚间表示,这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将此前以外汇形式交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所致。

分析师进一步指出,11月外汇占款的“突增”是央行前期稳汇率“组合拳”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续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根据人民银行的解释,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增加曾经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2003年至2008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带动下,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快速、加速上升。据此前招商证券的测算,这一阶段经由央行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与全部基础货币增量的占比都超过100%。2009年后,人民币汇率波幅进一步扩大,升值步伐有所缓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贡献开始下滑。2015年“811”汇改后资本显著流出,加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一度持续负增长。2017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外汇占款波动非常小,月波幅大部分时间不到±100亿元。

对于11月外汇占款的异动,央行解释称,2007至2008年,为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外汇资产风险准备,人民银行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以外汇资金交存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008年以来,部分商业银行自愿将上述外汇资金逐步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来交存存款准备金。近期,部分商业银行继续置换所剩外汇资金,置换后体现为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科目余额增加。

在央行作出解释后,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看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项的变化”的研究报告,他在报告中援引了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肖萌发表的《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析》一文。该文提到,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单边上升的趋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个人与机构持有外汇的意愿下降,结汇意愿强烈,导致人民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降低外汇兑付的压力,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并要求总部驻京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必须用外汇交付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部分。9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所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都必须用外汇支付此后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2007年8月2008年6月,央行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2%上升至17.5%,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国外资产科目出现了陡增,从2007年6月1052亿元快速上升至1.46万亿元。这一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余额由19万亿元上升至22万亿元,根据肖萌的推算,同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约为1万亿元,其余0.36万亿元应该是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其他总部驻京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钟林楠表示,11月外汇占款大增正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贬值压力一度阶段性上升,央行由此进行了逆向管理操作,即允许部分银行将前期冻结的外汇资金置换为人民币,稳定人民币汇率。这一操作同时会带来两个附加结果:一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资产端“国外资产-外汇”增加,“国外资产-其他”减少,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不变;二是投放部分基础货币,有助于稳定狭义流动性与债券市场,缓释理财被赎回产生的信用收缩效应。

2022年8月11日至11月1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年内第二轮阶段性贬值,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跌破6.9、7.0、7.1、7.2、7.3等点位,最低跌至7.3280,期间最大跌幅达近8%。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央行先是在2022年9月15日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6%;接着在9月末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提高企业远期购汇成本;10月25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

截至发稿,人民币对美元报6.8815,较前期低点升值6.5%。

钟林楠进一步指出,外汇占款增加不会成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常态化手段,最主要的是2017年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央行通过与银行结售汇调节外汇市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操作已经较为少见。此外,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内外利差、风险溢价均有利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大概率逐步缓解,外汇占款可能重新回归前期低波动的常态。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王有鑫也对界面新闻表示,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央行已逐渐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强制结售汇也早已改为意愿结售汇,外汇占款的波动性较之前大幅降低,已经不是我国流动性投放的主要工具。

“而且目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依然处于高位,但外汇储备增速已明显放缓,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境资本双向波动逐渐成为常态,外汇占款大幅变化的基础已经明显弱化。”他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