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失去补贴,国产造车新势力如何应对史上最大挑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失去补贴,国产造车新势力如何应对史上最大挑战?

曾经要加价、排队,才能买到的BBA,如此大幅、如此扎堆的降价,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文|酷玩实验室

2023年1月1日,除了是新年元旦,也是中国电动车的新纪元:持续1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式取消。

其实,在原定计划中,补贴于2018年开始退坡,2020年结束。

然而,2019年7月,随着高达60%降幅的补贴新政出炉,国内电动车销量断崖式下降,整个行业陷入停滞,造车新势力们普遍融资困难。也是在这一年,诞生了“2019年最惨的人李斌”。

彼时,考虑到国内新能源产业还不够成熟,消费者对价格波动依旧敏感,补贴只得继续。

如今,补贴取消了,国内电动车行业是否又会出现一片哀嚎?

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电动车补贴即将取消的最后关头,以BBA为代表的老牌巨头,以前所未有的降价力度,与国内造车新势力们展开了“价格战”。

曾经要加价、排队,才能买到的BBA,如此大幅、如此扎堆的降价,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国产电动车品牌虽然也有降价“促销”,不过,相比之下,财大气粗的BBA们,其降幅堪称是“血拼”。

当下,虽然,“蔚小理”们已经走出困境成为独角兽,比亚迪实现了300万辆电动车的历史成就,哪吒、AITO 问界等黑马不断创造惊喜,但是,同时面对补贴取消,以及BBA们的重拳出击,国产新势力们,靠什么应对这次挑战?

01

不得不说,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曾经是几乎所有新晋车企的“噩梦”。对于国内车企,更是如此。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方面,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优势更加明显。

长期合作过程中,BBA甚至发展了一波血浓于水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为自己提供独供、特供零部件。长期以来,BBA铁板一块的供应链,导致其他企业想模仿都找不到可钻的“缝隙”。

这也就是为什么,BBA部分车型零整比高达700%。也就是说,模仿者如果采买同样的零部件拼出同样的一辆车,需要花费购买一辆整车7倍的价格。

由于在发动机、变速箱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和供应链,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也就构成了BBA的独特优势。具备了这一优势之后,BBA自然而然地将内饰材质、音响、氛围灯等方面,也作为了重中之重。

尽管,在内饰材质、音响、氛围灯等方面,BBA并没有牢牢抓住供应链搞独供、特供,其他企业也都能采购。

但是,因为发动机、变速箱优势,BBA俨然成为大闸蟹,一套顶级内饰只有绑在BBA身上,才能轻松卖到上百万。

这也就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既然你想吃大闸蟹,那就要同时为大闸蟹上的捆绑物买单。捆绑物可以是麻绳、可以是稻草,也可以是铁丝,工程师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消费者买到之后,要努力去磨合,去习惯。

这也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好处。

1980年代,国内准备“用市场换技术”,既想在短期内满足国内汽车消费需求,又想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学到核心技术。

事实上,不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它们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都是买不来的。

尤其在最关键的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上,我国还未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合资企业实际上成为了外资品牌的装配厂,中国基本上干着最累的活,挣最少的利润,而外资品牌躺着每年都能拿到高达数万亿的巨额利润。

技术受限的结果就是汽车(零部件)依旧是中国进口工业制品中的第二大项。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达到1800万辆总产量,但在这1800万辆中,轿车市场70%以上份额被跨国集团所控制的合资品牌占有,中国自主品牌仅有30%,且都集中在中低档车型。

尽管像吉利、长安、比亚迪等一些“头铁”的自主汽车品牌不惜拿出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借钱也要甩开膀子与外资与合资品牌较劲。尽管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10年前就以车载通信模块ME909T切入车联网市场,并很快设计出新一代汽车通讯框架,以新技术探索新路。

但外国一百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我们一时半会很难赶上,尤其是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是发生在油车时代的故事。到了电动车时代,就大不相同了。

在油车时代,最核心的就是动力系统,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

但是,在电动车时代,动力系统变成了电池和电机驱动。尤其是电池,不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大家都能从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采购,谁也无法控制供应链给自己独供、特供。相比之下,在这方面,国内的汽车品牌优势更大。

根据2022年12月30日消息,宁德时代创新推出的在续航、快充、安全、寿命等各方面更具优势的麒麟电池,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22年最佳发明。

而在2022年8月,宁德时代就与赛力斯集团共同宣布,麒麟电池将落地AITO 问界系列新车型,双方签署了5年战略合作协议。

理论上来说,到了电动车时代,国内外车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近阶段,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机会和挑战,都在于此。而后续最大的挑战,或许并不是转型电动车的传统车企。

02

按理来说,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转型做电动车时机也并不晚。

早在2007年,当时特斯拉也才刚刚成立3年,宝马就启动了Project i计划,目标是量产新能源汽车。2011年,宝马还成立了新能源子品牌 BMW i,准备做纯电动的“先行者”。

2009年,奔驰联手比亚迪,准备向特斯拉发起挑战。2010年,奔驰又试图将旗下的Smart进行电动化试水。

同样是2009年,BBA另一名老将奥迪,发布了第一款电动概念车型奥迪e-tron。

BBA入场新能源汽车的时间都很早,比“蔚小理”早七八年,比哪吒、AITO 问界这样的新晋“黑马”更早。理论上,BBA有足够的时间、技术、行业资源来打败国产新势力,最起码也应该势均力敌。

但是,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进入电动车领域之后,并不是以空杯心态与新人们同台竞技,更多的是依赖于过去的基础进行“油改电”。

曾经,BBA在油车动力系统上,一枝独秀。到了油车时代,BBA电动车百公里加速仍然停留在6—7秒,蔚来、小鹏等国产新势力入门款最快已经达到4.3秒。并且,BBA电动车续航里程均不超过500公里,而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国产品牌则已经实现1000+公里。

对此,有汽车媒体这样评价,“BBA还是以油车思路造电动车,只是给油车换了一套动力系统。”这也就难怪,奥迪e-tron神似奥迪Q8,奔驰EQC长得很像奔驰GLC,宝马iX3和宝马X3也像是双胞胎。

至于其中的原因,传统油车巨头,一般都有自己成熟的造车平台,底盘、车身、发动机等不同车型零部件,不同车型可以通用。不过,油车的造车平台是为油车设计的,很难满足电动车在底盘、电池、电机等方面的空间设计和容量需求。

反映在用户层面就是,提速慢、续航短。

另外,就是电动车的智能化问题,传统“油改电”品牌除了部分车型装载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在辅助驾驶方面,整体上还是落后于国内造车新势力。并且,在国产新势力取消汽车按键将屏幕越做越大时,传统车企造电动车还保留着物理按键、仪表盘、档把。

正如BBA电动车主们所说:“这车(电动车)开起来就像油车。”

电动车的造车史,就如同手机的历史变迁。

在前智能机时代,不论是标配9键,还是26键,手机企业都是以造电脑的思维来造手机,每增加一项功能,工程师就在手机上增加一个按键。

后智能机时代,为了客户体验更“丝滑”,企业不断追求性能提升、不断提升全面屏占比、不断挑战工程难度,选择站在用户角度来设计产品。尤其是国外自造系统ios的苹果,国内自造HarmonyOS系统的华为,都是丝滑体验的佼佼者。

毕竟,用户使用手机,并非是以下位者的姿态来膜拜手机芯片性能,而是希望能丝滑操作手机满足自己的通讯、社交、娱乐等需求。

同样的道理,从“油改电”时代,到电动车时代,不仅仅是动力系统、造车平台不同,整个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巨变——动力系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

和后智能机时代一样,在电动车时代,后进者,反而更容易吸收技术红利。前面提到的新晋黑马AITO 问界,背后的公司赛力斯,就很年轻。

2016年1月,赛力斯才正式成立。3年后,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电池PACK等5大工艺车间的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就已经投产,并发布了第一款电动车。

从吸收行业前沿技术的速度方面来说,堪称一路小跑。

而比智慧工厂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则是,电动车企业必须要有专属的电动车造车平台。因为,“油改电”这条路,市场证明是走不远的。

好在2018年之后,长城ME平台、比亚迪e平台、上汽星云等一批国产纯电造车平台相继问世,宣告着国内造车势力开始告别“油改电”历史,真正基于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以用户思维来设计、生产电动车。

这些,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底气所在。

国产品牌实现反超,从来都不是靠运气,而是技术实力。

这句话,对于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纪录的“超级黑马”AITO 问界,更是如此。

因为,AITO 问界背后除了站着赛力斯,还有另一座高山——华为,后者也是AITO 问界在业界以丝滑体验著称的技术根源。

众所周知,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投产的2019年,华为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

如同国内纯电平台的问世,预示着国内汽车制造从“油改电”的工程师造车时代,进入以用户需求主导的电动车造车时代。HarmonyOS问世,则预示着智能硬件从单一设备、单一场景,满足单一需求的时代,进入以用户综合需求为中心的多场景“万物互联”时代。

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电脑、智能平板等智能设备,不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产品,而是全方位满足用户多维需求的“组合产品”。

就在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全新智能汽车品牌AITO的2021年,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也正式问世。国内电动车造车平台,又添一员实力派猛将。

而就在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问世之前,已经有超过2亿台智能终端,搭载HarmonyOS系统,覆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大屏、手机、音响等不同的智能硬件实现互联互通,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之间流畅切换。

同年,随着HarmonyOS智能座舱问世,将互联互通场景扩展到汽车。

因此,并没有凭空产生的“黑马”,AITO 问界诞生之前,“硬件”和“软件”都已经进入最好的状态。

这也是AITO 问界,能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纪录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传统车企,以及国内造车新势力来说,最不能忽视的挑战者当属:华为,以及苹果。

这两个在手机领域登峰造极、很懂用户需求的顶级玩家,虽然入场都很晚,但是都已经“跨界”而来。

目前来看,这两个是最有机会改变电动车游戏规则的选手。

03

2022年12月7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准备放弃制造L5无人驾驶汽车,而是推出支持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电动汽车,计划年份是2026年。

自动驾驶级别虽然下调了,但落地难度更小,更加务实,反而能看出苹果造车信念更加坚定。

这两年,关于苹果的造车计划,最兴奋的当属韩国。

去年,现代汽车传出要与苹果一起造车的消息。近期,又传出LG集团与苹果造车的猜测。

如果苹果要在2026年发布新车,现在的确要着手搭建供应链了。

华为虽然表示不会亲自下场造车,不过,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模式却趋于成熟了。

目前,华为与汽车厂商合作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Tier1(一级供应商)模式,华为只是充当供应商的角色,给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第二种“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将打包好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给车企,例如华为与北汽、长安的合作。

第三种,是最深层次的合作,就是华为与赛力斯的“智选模式”,也可以视为双方无保留的深度合作,最大化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在造车方面,赛力斯拥有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两江智慧工厂。在驾驶体验方面,除了搭载了HarmonyOS系统,更重要的是从底层数据,到车载软件,再到人机交互界面,都是基于HarmonyOS系统的全套华为原创设计。如同是智能手机的闭环系统。

比如,关于车载地图,过去的车企采买第三方的地图软件,地图只能在中控屏上显示,AITO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车载地图Petal Maps,可以在中控屏、仪表盘、HUD(平视显示器)上分别展示不同导航信息,并呈现了多种展示方式。

这种“丝滑”的优势,导致了Petal Maps月度使用率高达93.1%,远远领先其他车机导航地图30%的使用率。

再比如,在驾乘体验方面,传统车企习惯于在内饰方面豪奢“堆料”,AITO问界搭载业界首款商用AITO零重力座椅。

用户只需按一个按键,就能丝滑地将靠背、座垫、腿部的平均压强调整到接近于0的极致放松状态,通过科技为用户带来“百万豪车”的舒适性。从零重力座椅上市至2022年11月,用户选配率超过70%。

除此之外,在很多细节方面,也能看得出AITO 问界系列汽车上,有手机级的用户体验设计。

比如,三面双层隔音玻璃,配合主动降噪 、整车密闭性防护、多层底盘隔震等静音技术,如同戴上了降噪蓝牙耳机。再比如,使用了分区干扰消除算法的语音控制系统、可调光柔光化妆镜、双40W无线快充、智能清洁座舱系统等等……

除了技术方面的合作,华为与赛力斯采用“渠道共融、全域互通”的模式,AITO 问界能像其他智能硬件一样入驻华为商城和线下店。预计到今年底,华为将有超过 1000 家AITO 问界体验店和用户中心。

从研发投入上来看,最近三年,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华为累计投入了30亿美元左右,招募了7000多名研发人员。这仅仅是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除此之外,华为还有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等多个部门。

在销售渠道上,截止到2020年华为在全国设立了上万家零售体验店,从这里面转化1000家来卖车并不困难。

2020年,当时华为表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而从AITO 问界系列汽车的实际结果来看,华为对智能汽车企业的“帮忙”,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2022年8月AITO 问界系列,首月交付破万,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的纪录。截止到2022年10月,已经实现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

说实话,中国能够做到像特斯拉这样的车企很少,大多数车企都是传统工业出身,中国迫切需要更多的AITO 问界这样更具有科技感、靠用户体验取胜的智能汽车,帮助国内电动车企业领跑全球。只有用产品赢得用户,才能无视补贴带来的影响,才能无视前方对手的身份,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

尾声

2000年还没有当上部长的万钢提出,中国汽车想要崛起,必须“弯道超车”,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新能源汽车正式投入实践的开端。

而新能源的“弯道”,就在于看起来不像是车企的企业扎堆入场。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已经和东风、长城、宝马等近30家国内和国外车企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AliOS也已经和上汽、荣威、名爵、长安、吉利等多家车企旗下几十个品牌合作。百度,也与多个汽车厂商达成合作。

由于新能源汽车不再有发动机、变速箱这样的“拦路虎”,并且随着国内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产业链的成熟,新能源汽车就像是电脑、手机这样智能硬件,几乎每个车企都能集齐所需的各个零部件,问题是什么样的集成方案能够平衡好工程难度、智能化、安全性、便捷性等各方面参数,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这些跨界而来的企业,虽然没有造车基因,但是很懂得“以用户为中心”。

因此,补贴虽然取消了,但,电动车后时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为

6.9k
  • 盘前机会前瞻| 华为每年投入超60亿激励开发者,鸿蒙系统迎来快速释放期,这几家鸿蒙产业链企业有望持续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资早报|延迟退休决定草案提请审议,华为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特斯拉

9.9k
  • 特斯拉晋升迈克尔·斯奈德为能源与充电副总裁
  • 马斯克透露更多Robotaxi进展,特斯拉能否成功“搅局”?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失去补贴,国产造车新势力如何应对史上最大挑战?

曾经要加价、排队,才能买到的BBA,如此大幅、如此扎堆的降价,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文|酷玩实验室

2023年1月1日,除了是新年元旦,也是中国电动车的新纪元:持续1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式取消。

其实,在原定计划中,补贴于2018年开始退坡,2020年结束。

然而,2019年7月,随着高达60%降幅的补贴新政出炉,国内电动车销量断崖式下降,整个行业陷入停滞,造车新势力们普遍融资困难。也是在这一年,诞生了“2019年最惨的人李斌”。

彼时,考虑到国内新能源产业还不够成熟,消费者对价格波动依旧敏感,补贴只得继续。

如今,补贴取消了,国内电动车行业是否又会出现一片哀嚎?

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电动车补贴即将取消的最后关头,以BBA为代表的老牌巨头,以前所未有的降价力度,与国内造车新势力们展开了“价格战”。

曾经要加价、排队,才能买到的BBA,如此大幅、如此扎堆的降价,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国产电动车品牌虽然也有降价“促销”,不过,相比之下,财大气粗的BBA们,其降幅堪称是“血拼”。

当下,虽然,“蔚小理”们已经走出困境成为独角兽,比亚迪实现了300万辆电动车的历史成就,哪吒、AITO 问界等黑马不断创造惊喜,但是,同时面对补贴取消,以及BBA们的重拳出击,国产新势力们,靠什么应对这次挑战?

01

不得不说,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曾经是几乎所有新晋车企的“噩梦”。对于国内车企,更是如此。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方面,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优势更加明显。

长期合作过程中,BBA甚至发展了一波血浓于水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为自己提供独供、特供零部件。长期以来,BBA铁板一块的供应链,导致其他企业想模仿都找不到可钻的“缝隙”。

这也就是为什么,BBA部分车型零整比高达700%。也就是说,模仿者如果采买同样的零部件拼出同样的一辆车,需要花费购买一辆整车7倍的价格。

由于在发动机、变速箱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和供应链,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也就构成了BBA的独特优势。具备了这一优势之后,BBA自然而然地将内饰材质、音响、氛围灯等方面,也作为了重中之重。

尽管,在内饰材质、音响、氛围灯等方面,BBA并没有牢牢抓住供应链搞独供、特供,其他企业也都能采购。

但是,因为发动机、变速箱优势,BBA俨然成为大闸蟹,一套顶级内饰只有绑在BBA身上,才能轻松卖到上百万。

这也就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既然你想吃大闸蟹,那就要同时为大闸蟹上的捆绑物买单。捆绑物可以是麻绳、可以是稻草,也可以是铁丝,工程师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消费者买到之后,要努力去磨合,去习惯。

这也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好处。

1980年代,国内准备“用市场换技术”,既想在短期内满足国内汽车消费需求,又想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学到核心技术。

事实上,不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它们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都是买不来的。

尤其在最关键的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上,我国还未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合资企业实际上成为了外资品牌的装配厂,中国基本上干着最累的活,挣最少的利润,而外资品牌躺着每年都能拿到高达数万亿的巨额利润。

技术受限的结果就是汽车(零部件)依旧是中国进口工业制品中的第二大项。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达到1800万辆总产量,但在这1800万辆中,轿车市场70%以上份额被跨国集团所控制的合资品牌占有,中国自主品牌仅有30%,且都集中在中低档车型。

尽管像吉利、长安、比亚迪等一些“头铁”的自主汽车品牌不惜拿出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借钱也要甩开膀子与外资与合资品牌较劲。尽管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10年前就以车载通信模块ME909T切入车联网市场,并很快设计出新一代汽车通讯框架,以新技术探索新路。

但外国一百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我们一时半会很难赶上,尤其是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是发生在油车时代的故事。到了电动车时代,就大不相同了。

在油车时代,最核心的就是动力系统,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

但是,在电动车时代,动力系统变成了电池和电机驱动。尤其是电池,不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大家都能从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采购,谁也无法控制供应链给自己独供、特供。相比之下,在这方面,国内的汽车品牌优势更大。

根据2022年12月30日消息,宁德时代创新推出的在续航、快充、安全、寿命等各方面更具优势的麒麟电池,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22年最佳发明。

而在2022年8月,宁德时代就与赛力斯集团共同宣布,麒麟电池将落地AITO 问界系列新车型,双方签署了5年战略合作协议。

理论上来说,到了电动车时代,国内外车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近阶段,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机会和挑战,都在于此。而后续最大的挑战,或许并不是转型电动车的传统车企。

02

按理来说,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转型做电动车时机也并不晚。

早在2007年,当时特斯拉也才刚刚成立3年,宝马就启动了Project i计划,目标是量产新能源汽车。2011年,宝马还成立了新能源子品牌 BMW i,准备做纯电动的“先行者”。

2009年,奔驰联手比亚迪,准备向特斯拉发起挑战。2010年,奔驰又试图将旗下的Smart进行电动化试水。

同样是2009年,BBA另一名老将奥迪,发布了第一款电动概念车型奥迪e-tron。

BBA入场新能源汽车的时间都很早,比“蔚小理”早七八年,比哪吒、AITO 问界这样的新晋“黑马”更早。理论上,BBA有足够的时间、技术、行业资源来打败国产新势力,最起码也应该势均力敌。

但是,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进入电动车领域之后,并不是以空杯心态与新人们同台竞技,更多的是依赖于过去的基础进行“油改电”。

曾经,BBA在油车动力系统上,一枝独秀。到了油车时代,BBA电动车百公里加速仍然停留在6—7秒,蔚来、小鹏等国产新势力入门款最快已经达到4.3秒。并且,BBA电动车续航里程均不超过500公里,而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国产品牌则已经实现1000+公里。

对此,有汽车媒体这样评价,“BBA还是以油车思路造电动车,只是给油车换了一套动力系统。”这也就难怪,奥迪e-tron神似奥迪Q8,奔驰EQC长得很像奔驰GLC,宝马iX3和宝马X3也像是双胞胎。

至于其中的原因,传统油车巨头,一般都有自己成熟的造车平台,底盘、车身、发动机等不同车型零部件,不同车型可以通用。不过,油车的造车平台是为油车设计的,很难满足电动车在底盘、电池、电机等方面的空间设计和容量需求。

反映在用户层面就是,提速慢、续航短。

另外,就是电动车的智能化问题,传统“油改电”品牌除了部分车型装载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在辅助驾驶方面,整体上还是落后于国内造车新势力。并且,在国产新势力取消汽车按键将屏幕越做越大时,传统车企造电动车还保留着物理按键、仪表盘、档把。

正如BBA电动车主们所说:“这车(电动车)开起来就像油车。”

电动车的造车史,就如同手机的历史变迁。

在前智能机时代,不论是标配9键,还是26键,手机企业都是以造电脑的思维来造手机,每增加一项功能,工程师就在手机上增加一个按键。

后智能机时代,为了客户体验更“丝滑”,企业不断追求性能提升、不断提升全面屏占比、不断挑战工程难度,选择站在用户角度来设计产品。尤其是国外自造系统ios的苹果,国内自造HarmonyOS系统的华为,都是丝滑体验的佼佼者。

毕竟,用户使用手机,并非是以下位者的姿态来膜拜手机芯片性能,而是希望能丝滑操作手机满足自己的通讯、社交、娱乐等需求。

同样的道理,从“油改电”时代,到电动车时代,不仅仅是动力系统、造车平台不同,整个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巨变——动力系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

和后智能机时代一样,在电动车时代,后进者,反而更容易吸收技术红利。前面提到的新晋黑马AITO 问界,背后的公司赛力斯,就很年轻。

2016年1月,赛力斯才正式成立。3年后,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电池PACK等5大工艺车间的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就已经投产,并发布了第一款电动车。

从吸收行业前沿技术的速度方面来说,堪称一路小跑。

而比智慧工厂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则是,电动车企业必须要有专属的电动车造车平台。因为,“油改电”这条路,市场证明是走不远的。

好在2018年之后,长城ME平台、比亚迪e平台、上汽星云等一批国产纯电造车平台相继问世,宣告着国内造车势力开始告别“油改电”历史,真正基于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以用户思维来设计、生产电动车。

这些,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底气所在。

国产品牌实现反超,从来都不是靠运气,而是技术实力。

这句话,对于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纪录的“超级黑马”AITO 问界,更是如此。

因为,AITO 问界背后除了站着赛力斯,还有另一座高山——华为,后者也是AITO 问界在业界以丝滑体验著称的技术根源。

众所周知,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投产的2019年,华为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

如同国内纯电平台的问世,预示着国内汽车制造从“油改电”的工程师造车时代,进入以用户需求主导的电动车造车时代。HarmonyOS问世,则预示着智能硬件从单一设备、单一场景,满足单一需求的时代,进入以用户综合需求为中心的多场景“万物互联”时代。

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电脑、智能平板等智能设备,不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产品,而是全方位满足用户多维需求的“组合产品”。

就在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全新智能汽车品牌AITO的2021年,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也正式问世。国内电动车造车平台,又添一员实力派猛将。

而就在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问世之前,已经有超过2亿台智能终端,搭载HarmonyOS系统,覆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大屏、手机、音响等不同的智能硬件实现互联互通,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之间流畅切换。

同年,随着HarmonyOS智能座舱问世,将互联互通场景扩展到汽车。

因此,并没有凭空产生的“黑马”,AITO 问界诞生之前,“硬件”和“软件”都已经进入最好的状态。

这也是AITO 问界,能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纪录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传统车企,以及国内造车新势力来说,最不能忽视的挑战者当属:华为,以及苹果。

这两个在手机领域登峰造极、很懂用户需求的顶级玩家,虽然入场都很晚,但是都已经“跨界”而来。

目前来看,这两个是最有机会改变电动车游戏规则的选手。

03

2022年12月7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准备放弃制造L5无人驾驶汽车,而是推出支持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电动汽车,计划年份是2026年。

自动驾驶级别虽然下调了,但落地难度更小,更加务实,反而能看出苹果造车信念更加坚定。

这两年,关于苹果的造车计划,最兴奋的当属韩国。

去年,现代汽车传出要与苹果一起造车的消息。近期,又传出LG集团与苹果造车的猜测。

如果苹果要在2026年发布新车,现在的确要着手搭建供应链了。

华为虽然表示不会亲自下场造车,不过,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模式却趋于成熟了。

目前,华为与汽车厂商合作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Tier1(一级供应商)模式,华为只是充当供应商的角色,给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第二种“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将打包好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给车企,例如华为与北汽、长安的合作。

第三种,是最深层次的合作,就是华为与赛力斯的“智选模式”,也可以视为双方无保留的深度合作,最大化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在造车方面,赛力斯拥有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两江智慧工厂。在驾驶体验方面,除了搭载了HarmonyOS系统,更重要的是从底层数据,到车载软件,再到人机交互界面,都是基于HarmonyOS系统的全套华为原创设计。如同是智能手机的闭环系统。

比如,关于车载地图,过去的车企采买第三方的地图软件,地图只能在中控屏上显示,AITO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车载地图Petal Maps,可以在中控屏、仪表盘、HUD(平视显示器)上分别展示不同导航信息,并呈现了多种展示方式。

这种“丝滑”的优势,导致了Petal Maps月度使用率高达93.1%,远远领先其他车机导航地图30%的使用率。

再比如,在驾乘体验方面,传统车企习惯于在内饰方面豪奢“堆料”,AITO问界搭载业界首款商用AITO零重力座椅。

用户只需按一个按键,就能丝滑地将靠背、座垫、腿部的平均压强调整到接近于0的极致放松状态,通过科技为用户带来“百万豪车”的舒适性。从零重力座椅上市至2022年11月,用户选配率超过70%。

除此之外,在很多细节方面,也能看得出AITO 问界系列汽车上,有手机级的用户体验设计。

比如,三面双层隔音玻璃,配合主动降噪 、整车密闭性防护、多层底盘隔震等静音技术,如同戴上了降噪蓝牙耳机。再比如,使用了分区干扰消除算法的语音控制系统、可调光柔光化妆镜、双40W无线快充、智能清洁座舱系统等等……

除了技术方面的合作,华为与赛力斯采用“渠道共融、全域互通”的模式,AITO 问界能像其他智能硬件一样入驻华为商城和线下店。预计到今年底,华为将有超过 1000 家AITO 问界体验店和用户中心。

从研发投入上来看,最近三年,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华为累计投入了30亿美元左右,招募了7000多名研发人员。这仅仅是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除此之外,华为还有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等多个部门。

在销售渠道上,截止到2020年华为在全国设立了上万家零售体验店,从这里面转化1000家来卖车并不困难。

2020年,当时华为表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而从AITO 问界系列汽车的实际结果来看,华为对智能汽车企业的“帮忙”,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2022年8月AITO 问界系列,首月交付破万,创造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交付破万最快的纪录。截止到2022年10月,已经实现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

说实话,中国能够做到像特斯拉这样的车企很少,大多数车企都是传统工业出身,中国迫切需要更多的AITO 问界这样更具有科技感、靠用户体验取胜的智能汽车,帮助国内电动车企业领跑全球。只有用产品赢得用户,才能无视补贴带来的影响,才能无视前方对手的身份,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

尾声

2000年还没有当上部长的万钢提出,中国汽车想要崛起,必须“弯道超车”,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新能源汽车正式投入实践的开端。

而新能源的“弯道”,就在于看起来不像是车企的企业扎堆入场。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已经和东风、长城、宝马等近30家国内和国外车企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AliOS也已经和上汽、荣威、名爵、长安、吉利等多家车企旗下几十个品牌合作。百度,也与多个汽车厂商达成合作。

由于新能源汽车不再有发动机、变速箱这样的“拦路虎”,并且随着国内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产业链的成熟,新能源汽车就像是电脑、手机这样智能硬件,几乎每个车企都能集齐所需的各个零部件,问题是什么样的集成方案能够平衡好工程难度、智能化、安全性、便捷性等各方面参数,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这些跨界而来的企业,虽然没有造车基因,但是很懂得“以用户为中心”。

因此,补贴虽然取消了,但,电动车后时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