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观察
过去的2022年,注定是许多生物科技公司的“不堪回首”。
港股59家18A企业,只有10家企业股价上涨,剩余49家企业的跌幅中位数达43.43%。
整个板块18A板块市值蒸发了近3000亿港币,前十大熊股的跌幅中位数更是超过70%,实现了腰斩再腰斩。
当然,梳理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不只是市场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因为,这是一份在金融动荡和临床失败的危险重压下,被市场“抛弃”的biotech名单。
复盘这些企业一熊到底背后的“经历”,或许能够给整个行业带来“警示”作用。
它们究竟做错了什么?2023年,一切又会变好吗?接下来让氨基君带你看看吧。
/ 01 /和铂医药:不是所有的平台都叫护城河
一直以来,biotech的技术平台都备受市场关注。毕竟,拥有平台,意味着biotech拥有稳定产出竞争力产品的可能。但是,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成被称之为护城河,只有证明自己的才算。
海外方面,不少biotech便遭遇了技术平台不被认可的情况。某种程度上来说,和铂医药也是如此。
和铂医药成立于2016年,依靠“买买买”策略,公司技术和管线不断扩充。
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Antibodies,属于第二代转基因小鼠平台,可用于开发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创新药物,对外来抗原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产生具有更高亲和力的抗体。
公司的核心管线,包括从HanALL得到两款授权产品,分别是巴托利单抗和特纳西普。
巴托利单抗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重症肌无力及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特纳西普则用于干眼症的治疗等。
但钱能够买到平台和管线,却不一定能够买到未来。目前,特纳西普已经临床失败,巴托利单抗也授权给了石药集团。与此同时,公司还亏本甩卖了产业化基地。
过去一年,和铂医药股价跌幅达63.74%,位居跌幅榜第十名。
如今,和铂医药则希望基于Harbour Antibodies平台,转变为一家CRO公司。那么,和铂医药能够逆袭吗?
/ 02 /和誉药业:小企业follow的隐忧
随着follow时代的终结,市场似乎认识到,follow策略对于biotech来说,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港股以follow模式为主的创新药企们,均被市场用脚投票。和誉药业就是其中之一。
和誉药业主要围绕FGFR(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靶点展开研发,核心管线包括FGFR4抑制剂、FDFR2/3抑制剂、泛FGFR抑制剂等。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深耕一个靶点值得敬佩,但并不意味着前途光明。
一方面,FGFR虽然“不限癌种”,但市场受众有限。《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统计,FGFR变异可见于7.1%的肿瘤样本中。
并且,FGFR变异还分为多个亚型。和誉药业进度领先的FGFR4抑制剂,对应的受众群体只有FGFR变异患者中的7%。
另一方面,FGFR涌入了众多竞争者。包括诺诚健华、众生药业、浙江海正、贝达药业、首药控股等均有产品进入临床,另外申请相关专利的企业超过数十家。
综合来看,市场似乎对和誉药业的未来有一定忧虑。2022年,和誉药业股价跌幅达66.32%,位居跌幅榜第9位。未来,和誉药业还能靠follow模式证明自己吗?
/ 03 /心玮医疗:高精尖领域也躲不过内卷
过去十年时间,创新药、械行业各细分领域最一致的剧本是:产业搭桥,资本铺路,biotech迅速完成从零到一的过程。
资本的推波助澜,加速了国内神经介入行业的发展。但因为资本的用力过猛,一直被视为高壁垒的神经介入领域,已如PD-1一样——红海一片。
按照不同的功能和适应症,神经介入器械可分为三种:通路类、出血类和缺血类。每一个领域,都是挤满了竞争者。
比如缺血领域,核心产品支架和抽吸导管,前者获批产品数量已达16款,后者获批产品数量也已经超过10款。
缺血领域红海化,只是整个神经介入行业的缩影。国产替代还未完成,PD-1式的内卷已经上演,市场的高预期就此破灭。
在这一背景下,行业领跑者之一的心玮医疗,其管线中的产品也已贡献不了多少估值。2022年,心玮医疗股价跌幅达64.93%,位居跌幅榜第8名。
当然,中国神经介入的市场才刚刚开始。期待行业领跑者继续向前,走出差异化的明天。
/ 04 /药明巨诺:叫好不叫座的天价CAR-T疗法
众所周知,海外创新药市场销售额节节攀升的核心逻辑之一,是“天价”。
即便是几十万美金乃至几百万美金的药物,在海外因为医保和商保的双重保险,依然具备市场。
但天价药在国内能否满足市场的期待,有待商榷。CAR-T疗法便因为定价过高,在国内“水土不服”卖不动,药明巨诺CAR-T疗法倍诺达便是典型代表。
倍诺达定价129万元,但因为难以增长的销售额,和难以下降的成本,导致公司依靠其盈利遥遥无期。
2022年上半年,药明巨诺开具了77张倍诺达处方,完成64位患者的回输,为公司带来6600万营业收入。
随着商业化团队搭建完成,公司整体经营效率有所提升。去年下半年,药明巨诺营销费用达1.71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下降至8440万元。
但对于药明巨诺来说,要想上岸还远远不够。毕竟,公司目前营业收入依然难以覆盖销售费用,并且还有9090万元的行政支出。
与此同时,作为一针上百万的细胞疗法,倍诺达的毛利率提升却有限,上半年这一数字为35%。
这也意味着,要想覆盖上半年营销支出和行政支出,药明巨诺的收入就需要达到5亿元。很显然,药明巨诺还需要在“降本增效”方面多做努力。
2022年,药明巨诺股价跌幅达67.63%,位居跌幅榜第7位。市场已经用脚投票,那么,药明巨诺能用业绩回应质疑吗?国内CAR-T疗法选手,谁又能在国内市场证明自己呢?
/ 05 /北海康成:罕见病市场等待春天
在海外市场,罕见病药物同样也是“香饽饽”。2022年全球医药最大并购案,就诞生于罕见病领域。
这也不令人意外。得益于政策支持因素,以及相当给力的支付能力,罕见病患者并不需要自己承担高价医疗费,因此市场较大,药企也有足够动力去研发更多的孤儿药。
但是,国内目前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天价孤儿药无人买单,商业化价值较低,这直接影响着药企的研发积极性,以及市场预期。
正是在支付困境之下,罕见病药物研发第一股北海康成,虽然已经拥有10余个管线,其中多个产品已上市,但仍难以打开局面。
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3472万元;2021年同期,公司收入则为3116万元。没有高成长性的biotech,很难满足市场的高预期。
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北海康成渐渐被资本“抛弃”,2022年,公司股价跌幅71.35%,位居跌幅榜第6位。
很显然,要想重新获得市场认可,公司需要有更多产品,以及出走海外。这也是北海康成正在做的事情,期待公司未来能够扭转颓势,为国内罕见病赛道注入信心。
/ 06 /永泰生物:自体细胞疗法的未来价值几何?
在CAR-T疗法的带动下,细胞疗法大热。但大多数细胞疗法,也面临CAR-T疗法的痛点,需要基于患者自体细胞进行“按需定制”:
这导致,每个患者自己的细胞必须被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基因改造,然后输送回患者,整个过程费时费财力。
加上支付能力的制约,自体细胞疗法在国内的商业化前景究竟如何,似乎有待考证。在这一背景下,主攻细胞疗法的永泰生物,在港股市场遭遇了挑战。
永泰生物的核心管线为EAL,属于多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EAL是定制化产品,需要取自患者体内的T细胞活化,进行回输,以达到治疗效果。
虽然根据永泰生物描述,公司在国内细胞疗法领域处于领先身位,但出于细胞疗法的限制,以及目前EAL尚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公司股价持续走低。
2022年,永泰生物股价跌幅达72.52%,位居跌幅榜第5位。那么,永泰生物能在细胞疗法领域,证明自己吗?
/ 07 /堃博医疗:需要被业绩证明的医疗器械新赛道
国产替代浪潮下,越来越多企业围绕高精尖展开攻坚。在医疗器械领域,也诞生了诸多具有技术不劣于海外巨头的企业,比如骨科机器人等赛道。
但不管怎么说,再高大上的技术,也需要通过商业化数据来证明自己,不然只是空中楼阁。实际上,各类创新医疗器械虽言必之解决痛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市场认可。这会直接导致创新器械企业业绩受限、估值承压。
某种程度上来说,堃博医疗也是一家需要用业绩持续证明自己的医疗器械新赛道企业。
堃博医疗专注于肺病学精准介入性领域,构建了“导航、诊断、治疗”的全方面组合产品。堃博医疗表示,公司是肺部治疗革命者,但二级市场似乎并不买单。
2022年,堃博医疗股价跌幅74.5%,位居跌幅榜第4位。这也不奇怪,在多个产品已经商业化多年的情况下,堃博医疗上半年收入不到400万美元。
新兴市场处于培育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处于培育期,显然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也是众多医疗器械新赛道,需要解决的难题。
/ 08 /腾盛博药:新冠中和抗体没有未来
虽然比不上新冠疫苗的“钞能力”,但新冠中和抗体的造富能力也不弱。
2021年,再生元新冠中和抗体收入达到75.74亿美元,礼来也有22.39亿美元……全球销售额累计超百亿美金,市场规模并不小。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手握新冠中和抗体的公司,腾盛博药也曾受到市场追捧,市值一度超过300亿港币。
但属于新冠中和抗体的高光时刻,来得快去得也快。
今年以来,在Omicron突变毒株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全球主流中和抗体纷纷败下阵来。这一背景下,腾盛博药的抗疫明星光环也在褪去。
2022年,腾盛博药股价跌幅高达77.60%,位居跌幅榜第3位。与其它药企一样,腾盛博药需要通过其它管线来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
/ 09 /百心安:没有流动性的大涨是“虚脂肪”
如今的港股市场,众多18A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流动性支撑的市值,是硬肌肉还是虚脂肪?从百心安的经历来看,答案更可能是后者。
去年12月23日,百心安上市,正如市场预料那般,开盘破发。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快百心安便以一路向上的涨势刷新市场认知,上市后的第七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200%。
复盘百心安股价大涨历程,与其产品里程碑密不可分。第二代Iberis肾神经阻断系统、可降解心脏支架等产品的临床进展,是公司股价上涨的引擎。
公司股价由于临床进展顺利而大涨也可以理解,但整个两款产品并非百心安独有。百心安持续逆势大涨,无非两个情况:一是产品核心价值获得市场认可,二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目前来看,百心安属于第二种情况。去年8月份开始,百心安股价莫名崩盘,8月、9月、10月、11月、12月,股价跌幅分别为14.8%、1.19%、13.72%、62.66%、68.90%。
整个2022年,百心安跌幅达78.41%(最高跌幅超90%),位居跌幅榜第2名。对于百心安,你怎么看?
/ 10 /三叶草生物:biotech能否度过寒冬?
裁员、退市、卖身、破产成了biotech最为惧怕,但又最有可能奔赴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能否度过寒冬,几乎是所有biotech面临的问题。
但一旦被烙上存在陷入困境可能的烙印,biotech的股价或许难以坚挺,三叶草生物便是如此。
2022年6月5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对外介绍了公司最新的发展规划,即,优先把所有资源配置给新冠疫苗这一项目,暂停目前的其他3个临床管线投资,减少非新冠项目和新项目的投入。同时,公司计划贷款3亿美元用于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的商业化运营。
对于做出这一规划的原因,三叶草生物表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需要审慎评估开支,并探索可能的融资,以延长现金流。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钱不多了,所以要砍掉其他管线,把剩下的钱用在刀刃新冠疫苗上。三叶草生物的这番举动,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截至2021年末,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8.35亿元,2021年度研发开支为18.26亿元。
虽然一代新冠疫苗临床已经完成,但尚未获批;如今二代广谱新冠疫苗刚进入一期临床阶段。
如果按照一代新冠疫苗的烧钱力度,三叶草生物很可能面临着产品还没能上市,钱先烧完的窘境。因此,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这是其在生物科技寒冬中活下来的关键。
不过,对于三叶草生物来说,all in新冠疫苗能否反败为胜,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毕竟,公司的一代苗虽然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但面对奥密克戎,并没有展现出极强的免疫效果,出海存在一定挑战。
2022年,在市场的重重忧虑中,三叶草生物股价跌幅达80.93%,位居跌幅榜第1。2023年,三叶草生物能够迎来新生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