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妆品观察
线下又传来坏消息。
1月9日,香港经济日报发布消息,称香港高院正式颁令卓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悦控股”)旗下合丰隆有限公司(曾用名“卓悦化妆品批发中心有限公司”)清盘。同时,卓悦控股创办人叶俊亨也被颁令破产。
这一消息,不免让人唏嘘。曾经,卓悦化妆品是许多游客到香港旅游的必逛店铺之一,“卓悦什么值得买”“哪家卓悦货最全”之类的问答,成为各种香港旅行攻略里的必备内容,在最辉煌的时候,卓悦更一度成为东南亚第二大化妆品零售企业。
作为“初代”美妆集合店,卓悦如今面临这样的遭遇,让业内人士对于线下业态的发展更为忧虑。“美妆集合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成为不少人在2023年发出的“第一问”。
卓悦化妆品“停止运营”,创始人破产
合丰隆此番被清盘,从去年中就有征兆。
根据卓悦控股发布的公告,合丰隆曾与日景投资及彬裕投资产生法律纠纷,依照判决,合丰隆需向后者支付39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338.1万元)的款额,但合丰隆未能偿还这笔债务及费用。于是,2022年7月,日景投资及彬裕投资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合丰隆的呈请。
时隔半年,香港高院颁令合丰隆清盘,对后者提出“押后案件3星期,待各方商讨和解”的建议,高院予以驳回。
按照法律程序,公司清盘是指“公司停止运营”,颁令清盘的公司需要在短期内出手所有资产换取现金用以偿还未付债项,若公司在清算后发现财产仍然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这意味着,合丰隆若未能偿还负债,破产或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合丰隆需要清盘的业务中,也包括卓悦控股在香港地区所开设的美容及保健产品门店。
据卓悦控股2020年财报,其旗下与美容及保健产品相关的子公司共有4家。其中,合丰隆主要业务为在香港批发及零售美容及保健产品,也就是说,卓悦控股在香港地区所开设的美容及保健产品门店在清盘范围之内。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卓悦控股仅剩香港及澳门地区10家门店。此番合丰隆清盘,则卓悦控股在香港地区的门店或将全军覆没。
相比于子公司的清盘,让业内人士唏嘘的,还有卓悦控股创办人叶俊亨破产的消息。
据公开报道,2020年10月,叶俊亨及其妻儿钟佩云、叶韦彤三人,向宏安集团旗下财资管理服务附属公司富英有限公司借贷5450万港币,双方约定贷款为期一年,平均年利率为17.59厘,每月利息约为79万港元。2022年,富英公司向香港最高法院呈请叶氏三人破产,换言之,叶俊亨等人并未能按照约定偿还债务。
而这也并非叶氏三人首次被追债。2022年1月,叶俊亨夫妇遭入禀高等法院追讨2.7亿元欠款,另就公司借贷作担保人,遭入禀追讨近3亿元。
债台高筑,身价曾达12亿的富豪叶俊亨跌落“神坛”。
值得一提的是,虽为卓悦控股创始人,如今的叶俊亨与卓悦控股已并无关系。
2020年,叶俊亨夫妇以1.58亿元,出售了卓悦控股40.4%的股份,自此,时任集团二大股东兼副主席的陈健文,以59.9%的持股数成为卓悦控股第一大股东,并全面接管卓悦控股。2021年,因与集团利益向冲突,叶俊亨夫妇被罢免职务,正式与卓悦控股分道扬镳。
尽管叶俊亨的破产与卓悦控股并无关系,卓悦控股也多次申明这一事实,但在不少消费者及业内人士心里,叶俊亨的破产某种程度上也是卓悦没落的缩影。
年销24亿连锁巨头跌落
创立已32年的卓悦在美妆市场几经沉浮,终究因债务问题走向末路。
1991年,叶俊亨、钟佩云夫妇二人在香港创立卓悦化妆品店,因率先引进日本化妆品品牌,卓悦在1996年成为炙手可热的美妆集合店。2003年,“非典”侵袭,香港线下美妆店凋零之际,卓悦趁机以低租金快速铺开门店网络。得益于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通带来的巨大流量,卓悦在当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化身“卓悦控股有限公司”,一时在美妆市场所向披靡。
官网显示,卓悦控股主要从事供应独家代理国际品牌及自家品牌货品,包括护肤品、化妆品、香水、保健食品、身体及头发护理产品等,为香港领先化妆品连锁店之一。
2010年左右,随着香港零售业进入繁荣期,卓悦控股的发展也进入顶峰,并前往周边城市跑马圈地。据公开报道,卓悦控股曾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广州开出4家门店,而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的分店更是一度多达48家。
卓悦控股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2年。财报显示,当年,卓悦控股营收达28.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同比增长9.63%,毛利为13.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56亿元),同比增长13.16%。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从那一年开始,社交电商之风快速席卷各行各业,化妆品的购买渠道更为丰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专注于线下的卓悦控股出现下滑趋势。此后,各类新型集合店的涌现,以及疫情等因素加剧了卓悦的生存危机。
财报显示,2016—2021年六年间,卓悦控股连年亏损,亏损额近10亿港元。2022年4月,卓悦控股发布了至今为止的最后一份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集团年收入为6.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4亿元),亏损2.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1亿元)。
为了扭转这一下滑态势并补充现金流,近年来,卓悦控股屡次通过卖楼、出售金融资产、发行债券等手段自救。2020年,其变卖了位于香港荃湾的卓悦集团中心总部;此外,其在香港荃湾、元朗、旺角等商业区的店铺也被出售,而此番转手亏损超过1.1亿港元。2022年3月,卓悦控股还以9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旗下全资子公司apex centric。
而为了顺应趋势,卓悦控股也在2020年开始拥抱电商,确立了“科技+消费”为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其推出线上销售平台香港猫(HKMALL)并与华为联手,由后者为其建立智能零售店并提供技术支持。如今,卓悦控股不仅在天猫、考拉、京东等20余个国内外线上平台进行销售,还培养了超200名销售人员进行直播带货。
然而,一系列操作仍无力回天。化妆品观察注意到,线上“香港卓悦海外旗舰店”粉丝数也仅25万,店内销量排名第一的产品月销100+。
登陆港交所19年后,卓悦控股于2022年6月宣布停牌,股价停留在0.119元/股,至今仍未恢复。
此番,其创立于1998年的子公司合丰隆的清盘,对于大厦将倾的卓悦控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妆集合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美妆市场上,日渐式微的美妆集合店并非卓越控股一家,其竞争对手莎莎国际,近年业绩表现也不佳。
莎莎国际财报显示,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内,莎莎国际实现营业额15.5亿港元,同比下滑2.9%,期内亏损1.33亿港元;另一起家于香港的美妆集合店屈臣氏,也在2022年上半年减少了124家门店。
而内地的部分新型美妆集合店,在经历2020年的强势爆发后,也在市场上低调了不少。
2022年12月,成立仅4年的梁津生活宣布将在12月31日前关闭线下门店,聚焦线上业务;同年,众多“新物种”美妆集合店接连关闭加盟店,门店数量缩减。
“新旧”美妆集合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那么2023年,美妆集合店是否还是一门好生意?
在业内人士看来,“美妆集合店肯定会在2023年回暖:
一方面,包括上海、广州、重庆在内的省市,陆续发布政策,点名要强化消费区的建设,“其实从2022年很多品牌,尤其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开店这种现象,就可以知道各地政府是一直致力于扶持线下门店的。紧跟方针政策走,长期来看准是没错的”;
另一方面,“解封”以来,虽然未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但城市的烟火气确实回来了。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元旦假期第一天,北京王府井商圈内某化妆品专柜销售额近40万元。“这就说明大家对于美好生活还是有期待的,化妆品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自然就会迎来新的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那么,在风云变幻的美妆市场上,要想获得发展,美妆集合店们应该如何做?
泊伊美汇创始人李恒认为,店铺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定位,选择不同的运营方式。例如,以进口大牌为主的美妆集合店,商品重复率很高,而毛利率普遍很低,所以门店一方面要引入差异化的产品,以提升门店毛利;另一方面则要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店铺数量大概超过20家之后,基本上就要有大量的后台工作人员,后台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实体零售业务相对比较琐碎,活动策划、培训、采购、物流配送等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如果各部门不能有效协同,会降低运营效率,产生内耗,从而影响前端销售,”李恒表示,“有些店铺到一定阶段出现问题,很多其实是后台的问题,比如选品跟不上,不能及时上新,或者营销策划、人员复制跟不上导致的。”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在如今的环境下,美妆集合店要做的是“胆大心细”。“现在门店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大家获取的信息差距不会很大,所以创始人一旦发现新的机会点,就应该立刻下手,只有大胆一点,才能抢占先发优势。其实卓悦控股创始人胆子就很大,不管是逆势开店还是率先引入日妆,都体现了这一点。”
“‘心细’则是主要是指要洞察趋势,”该业内人士指出,零售店不仅仅要洞察消费者需求,还要看到市场趋势,“比如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如果还玩不转线上,那就‘必死无疑’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