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市长龚向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2023年上海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5%以上。
该数据公布后,引发上海市政协委员热议。
财经专家曹建华:上海实现5.5%的年度增速切实可行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曹建华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5.5%的预期增速切实可行。
曹建华说,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大,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会非常明显。他指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科技研发投入占到了GDP的4.2%,“非常可观”。“因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科创中心,科技创新的力量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显著的带动作用。”
曹建华认为,上海是我国对内对外连接的重要枢纽,在后疫情时代,上海将作为前沿阵地,承担起对内促进消费、对外促进外贸发展,并通过外贸带动内部消费形成双循环战略的作用。“在这个方面,5.5%的预期增速也是切实可行的。”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今年临港经济增速定标20%左右
浦东新区是上海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而临港新片区则是浦东经济发展的引擎。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指出,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5%的年度经济增速符合实际,当然也有一些压力,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经济稳中向好的信号。
袁国华说,临港新片区建设作为国家的重点战略任务,在2023年迎来了“新三年”的第一年。因此,临港今年提出了更高的任务指标,固定投资增速定标15%以上,年度GDP预期增速较去年有一定幅度增长,在20%左右。
他透露,新片区将在今年打造一些功能性平台,包括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等。临港新片区还将持续利用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位,在跨境贸易、新兴金融领域进行探索。
在采访中,袁国华表示,临港还将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飞机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持续发力。
他透露,近年临港新片区将瞄准1000亿元产业投资的任务引进项目,并不断完善居住功能、生态功能,让临港新片区实现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茂集团董事局总裁许世坛:保增长的关键要重振信心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国际经济中心产业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表示,上海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要重振信心。
许世坛表示,上海提出5.5%的年度经济增速,有挑战但有信心,因为上海在现代服务业、金融、房地产、航运行业有很大的优势。
他建议到,后疫情时代,希望可以有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来提振经济。“希望能走向全球去推广上海, 并举行经贸、合作交流论坛等活动来促进互通互信。“
许世坛同时建议,经济重振要关注中小企业,通过税收、补贴以及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等综合措施,来帮助其渡过难关。
豫园股份董事长黄震:需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抗压能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表示,5.5%的预期增速目标体现了上海市政府对于稳增长、促内需、促消费的信心,同时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黄震指出,小微企业在过去几年的市场环境下受到较大的挑战,也暴露出了在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压力面前,较弱的抗压力和承受力。
他表示,后疫情时代,豫园股份有信心助力完成年度增长目标。
去年,豫园商城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中小企业独立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局面,在保证商户独立产品、独立定位、独立特色的基础上,豫园商城在中后台的运营上建设联动机制,实现资源、信息、政策、流量的共享共创。
黄震说,希望未来这类网格化联动机制可以复制到城市的其他地区,实现乘数效应。
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会长王奕:布局新赛道关键在底层基础建设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上海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2023年,上海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加速布局。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会长、上海长三角区块链产业促进中心理事长、科创中国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团负责人王奕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通盘考虑,会对5.5%的经济增长目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王奕说,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在于底层基础建设,让数据上链,形成共享、共连、共赢的模式。“无论是政务链还是产业链,只有数据共享了,才能形成价值链。”
此外,王奕还建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还要看服务的落地,政策要能够解决产业实际的痛点,需要建设系统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科技型创新企业与产业的对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