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互联网改变春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改变春节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你是为逝去的往昔感到怀念与感伤,还是已在思考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其他变化,或是认为我们的生活当然应该不断变化、一往无前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购买车票机票,登上交通工具,与亲人团聚,和同学聚餐,给忙碌了一年的自己放一个假……这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春节体验。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日常的体验早已被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

在《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书中,《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帕梅拉·保罗(Pamela Paul)总结了我们被互联网改变的生活。在她看来,从起床之后的所作所为,到通勤路上阅读的内容,到上班后面临的事项,再到下班回家之后和家人的相处,互联网已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工作和假期的协调安排,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当然,对中国人来说,互联网也在改变我们的春节——纸票、团聚、假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你是为逝去的往昔感到怀念与感伤,还是已在思考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其他变化,或是认为我们的生活当然应该不断变化、一往无前呢?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美]帕梅拉·保罗 著 张勿扬 译
中译出版社 2023-1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节选)

文 | 帕梅拉·保罗 译 | 张勿扬

丢票

丢票这件事一定所有人都经历过,至少经历过一次,虽然你第一次丢票之后,会发誓再也不会丢第二次了。你去机场去晚了,接着在脑海里检查清单:袋子打包好了;行李箱做好标签了;旅行支票拿在手里;对了,你还记得带了护照。只有那个时候,当你的出租车到达航站楼时,你才会意识到,而且是非常惶恐地意识到,你把机票落在家里了。各种票:它们被遗忘了、被弄丢了、被落下了、从你的钱包里滑出去然后又和其他东西的背面粘在一起了,再也无法复原。你把今天晚上去看演出的票忘在办公室里了,装票的信封塞在你的立式文件架的第一个隔层里,正在你的脑海里嘲笑你。你完全不知道你把公交车月票或者下周比赛的门票丢哪儿去了。你可能要填表,或者在电话里花几小时和客服沟通,抓狂般地试图说服别人你确实买了票,而且就是你本人。有时候,你最终还是没赶上所有的计划。

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你的票——不管是机票、火车票、演出票、通勤票,还是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的门票——都成了电子票,都在你的手机里。就算你想丢都丢不了。你也不会失言,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张地把票撕碎,因为票在你的手机里;你也不能把票扔进垃圾桶,就像完成了一项希望自己从一开始就没同意履行的义务。像图片或文本这种东西,如果是以链接和附件的形式存在,就很难真的丢失,而且一直都有备份。你有自动确认功能,你有可扫描的二维码,你还截了图,因为你很懂怎么用智能手机。谢天谢地,生活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巨大压力源终于走了。当然,如果你手机丢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高中同学聚会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人,实际上包括每个人的现住址、旧住址、电话号码、投票记录、房屋照片、大家族的情况、个人简历、职业生涯、婚礼状况,以及童年的课外活动,等等,都如同画卷一样,鲜明可见。通过网络,我们知道一个仅仅只是认识的熟人何时和女朋友分手了,也知道小学同学何时对她的工作不满意。你好像搬家了,迄今为止是不是搬了四次?噢,还有,亲爱的,以前你发的所有帖子里都有你丈夫的照片,现在却让位给了你自己和你孩子的照片。你离婚了吗?你家孩子,小伊森和小莉莉怎么样了呢?

那些一想到要打开密友的日记就会不寒而栗的人,不会因为浏览三手社交圈的故事时间轴而感到内疚。故事内容也不一定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曾经自愿观看了脸书上很多场孩子的钢琴和小提琴表演,可不止一两场,不是我自己孩子的表演,是一些我充其量只能说认识的人的孩子。要是些父母当中,有人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孩子的小学音乐会,我会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盯着他们看。我几乎都没时间看自己的孩子表演乐器,如果还把有限的空闲时间拿去观看别人的孩子演出,那真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可是,我还是看了。

还有更疯狂的:我对古典音乐没多少兴趣,我自己也不玩乐器。看那些熟人的孩子们线上奏乐,我也没有强烈的感觉。每次我想嘲笑别人奇怪的上网习惯时,而且天知道我们都有些古怪习惯,我都强迫自己承认我自己有可悲的精神错乱。为什么那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万年都不会参加的活动,比如说翻阅老熟人的婴儿相册,被土耳其阿姨的幻灯片折磨,在网上就变得异常诱人呢?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所有这些相片和视频,想要去下一场同学聚会,看看珍或大卫这些年到底怎么样了的冲动已经不复当年。哪怕你一边跳着诡异的探戈,一边问候已经二十五年没说过话的朋友们最近过得怎么样,也已经没什么好发现的了,也没有什么假装要发现的了。你什么都知道,比如说他们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一条拉布拉多犬,在隆康科马还有一套富丽堂皇的错层式别墅。

我上次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还是30岁的时候,是2019年的夏天,我和两个在现实生活中还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一起去了酒吧。然后我们分开了,各自去敬酒。我又一次陷入了五年前就遭遇过的离奇又啰唆的闲聊中,和我聊天的人早就了解了我的工作状况和私人生活,我也了解他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我们互相了解,但我们还是例行公事地寒暄,就仿佛一起陷入了同一档80年代的浪漫喜剧里。在假模假式的三四轮重聚寒暄之后,我找到了一条溜走的近路,而我才刚进门20分钟。我不再在聚会上闲逛,而是躲开人群,径直回家,这也没什么。我早就已经了解所有人的近况了。

后辈子孙们还会想要每五年参加一次现实生活的同学聚会吗?如今的孩子们,不管想还是不想,都会拖着所有小学和高中的朋友一起上大学。你不可以像以前一样,把毕业纪念册和高中老朋友遗留在你妈妈的地下室里不管不问。现在,到处都是你的毕业纪念册。

家庭聚餐

无论家庭关系亲疏与否,家庭晚餐时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吃晚餐的时候,每个人都下班回家了,也完成了家庭作业,是时候问一句“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了”。可以在晚餐时间宣布家庭事项,并且讨论周末的安排;也可以有策略地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及一些话题,这时候提出来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你想让在座所有人都知道某件事,那就应该在晚餐时间讲出来。可以讨论卡罗琳阿姨的癌症,讨论春假该干吗,还可以对着寡淡无味的烤土豆和西兰花闷闷不乐,示意在座所有人你真的很不想待在餐桌旁。你如果要离开餐桌,必须找个理由,而且还必须是个好理由。

现在我们的电话已经和晚餐时间紧密相连了,还把互联网搬上了餐桌。我们可以和所有人“聊天”,同时我们也根本没有在互相聊天。在饭馆里等餐的时候,人们并不会和身边的人讲话。曾经,情侣们的脸被烛光照亮,如今却因为点亮的屏幕而发光。我们给食物拍照,然后一起自拍,除此之外,还请求服务员帮忙拍照。你也不必猜测菜单上的食材是什么,也不用通过询问服务员来彰显你对食物的无知,你可以直接谷歌搜索。即便我们在埋头吃饭,也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翻看正面朝下放着的手机,或者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出来。看手机只是为了查看一件事;确认一下他说的话;看看保姆有没有发信息过来;回答妈妈的问题,她以前是知道答案的,可是现在记不起来了,她想不起来就会发狂,所以请稍等片刻,我很快回复一下她,抱歉。

当地的小餐馆更安静,一家人各自坐在自己的手机面前,眼睛往下看,对着自己或网上的同伴咯咯笑,而不是穿过餐桌看对方,和身边的人相互微笑。没人抱怨没点到巧克力薄煎饼作午餐,也没人问菜什么时候能上,这些都是次要的。相反,所有人都很满足,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皮克斯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描述的地球人的世界末日画面一样,人类被剥夺了肌肉组织和人性,成斑成块地靠在自动躺椅上,贴着便携式屏幕。

无论吃什么饭,要把青少年从手机里拽出来,都不亚于一场史诗级斗争,难怪很多父母都放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在拜访大家庭的时候,会常规性地把手机调静音、关机,或者放到旁边。当然,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再关心,甚至不再注意这件事,因为他们自己正忙着给三道硬菜拍照,然后在Instagram上秀厨艺呢。我们是生酮饮食爱好者!我们已经开始吃素了!我们是社会中坚力量,吃猪大排,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料理。根据一项调研,只有28%的美国人会在晚餐时不玩手机。

弗吉尼亚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咖啡馆随机挑选300名就餐者,要求其中一半人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另一半则把要把手机拿走。受试者被告知这项实验是为了测试与朋友吃饭的体验感(甚至根本没提手机的事)。吃完饭后,实验要求受试者就晚餐的享受程度、对话情况,以及食物本身进行打分。比起把手机放在桌上的人,把手机拿走了的那些人给以上三个项目打出来的分都更高一些,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实饭菜口味并没那么好,只是人的口味好罢了。

眼神交流

走进人群聚集的地方,没人抬头看你。当你可以看出人们很高兴看到你,或者一位老朋友看到了你时,你不会有那种光彩照人的欣喜感。当你一整天都心情不错的时候,当你发现有一个潇洒的陌生人盯着你看了很久,而那可能只是撩拨时,你不会得到即时反馈。

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的目光都执着地往下看着。他们在看手机、看手提电脑、看各种包含了他们想看的内容的电子设备。周围的所有活动恐怕都不值得他们抬眼一看。地铁站、在地铁上、从地铁走到办公室的路上、在电梯里、在这一天剩余时光的办公桌上,我们一直盯着自己的屏幕。整个骑行的过程、步行的过程、吃饭的过程中,没人和其他人用眼神交流,而那些爆发在共享空间里的笑声和喃喃自语是针对屏幕的反应,不是对实际存在的人类的反应。

我们走在街上时,注意力却在别处。我们的头发下面藏着无线耳机,耳朵听着里面的音乐;没和陌生人四目相对,也没有和熟人眼神交流,因为我们在“打路”(一边打字一边走路;没错,这是个新词)。我们听不到陌生人吹口哨或喝倒彩,也听不到路过的熟人对我们说“在这儿呢!”。

“打路”既不简单,也不安全,然而我一直都是边走路边发信息的,而且还对此心安理得。像檀香山这样的城市是禁止走路时开小差的,因为这显然不安全。2018年,行人死亡率达到了28年以来的峰值。如果我们“打路”时没有不幸死亡,那也会被送去做理疗。

我们可能早就做过理疗了,目的是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在患上的颈椎病;医生担心我们低头看手机的习惯会影响青少年期的发育、影响终身姿势、影响晚年的颈背部健康。总有一天,会有整整一代严重弯腰驼背的老年人,无视天际线,蹒跚而行,“打路”去看脊椎医生。

基本只有在FaceTime视频、Zoom和谷歌会议上,我们才会通过屏幕,和别人进行持久的眼神交流。我们只有保持着网络会议的安全距离,才会直视他人的眼睛,至少看上去是直视的。你也知道,视频另一端的人还打开了其他窗口,同时看着别的东西。

假期

噢,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了——曾几何时,人们总能拥有假期。所谓的假期,——至少感觉上已经过去很久就是没有工作、没有电话、没有短信的日子。在假期里,你可以把家庭琐事、工作任务、责任义务通通抛诸脑后。当你度假归来,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遥远的星球重归地球。你同事想知道你到底去了哪里,你朋友想知道你的假期过得如何,你父母想知道你是不是安全到家了。你也很想听大家说说在你度假期间,都错过了什么。

如果你曾经有过假期,那一定是几十年前的事。我最后一次线下的度假,也可以说是我的最后一次度假,是2001年1月穿越西西里岛的单车旅行。那时的我没有手机,而那时不带手机的我已经开始被别人视作有怪癖了。整整三周,没人从我这里听到手机的滴滴声,也没人能找到我。

那种整整三周放下所有事情的感觉,我现在再也找不回了。我不可能不去瞄一眼邮件,哪怕只是清除掉像一群果蝇一样黑压压一片的易删邮件,然后看一眼带有紧急标志,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重要邮件,这样你就知道当你回去上班时,这些邮件不会在你面前爆炸——光是想到这件事,就足以毁掉假期本身。如果你不去做这些维护收件箱的琐事——而且这些琐事只会花费几秒钟时间!——那么这都不像是度假了。当然你还要读短信!你并不是真的在工作,你这么告诉自己。然而,你也没有在度假

我们懂的。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研,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定期“拔掉电源”,或采取“数字排毒”对于精神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只有28%的人会说到做到。我们在度假的时候,拔掉电源的次数更少了,因为你理所当然地要上传照片,看看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的日落鸡尾酒。等你回家才和其他人联系,等过几周再邀请朋友观看幻灯片的感觉,就好像是要他们欣赏广播剧,或者要他们听留声机上的唱片。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改变春节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你是为逝去的往昔感到怀念与感伤,还是已在思考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其他变化,或是认为我们的生活当然应该不断变化、一往无前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购买车票机票,登上交通工具,与亲人团聚,和同学聚餐,给忙碌了一年的自己放一个假……这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春节体验。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日常的体验早已被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

在《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书中,《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帕梅拉·保罗(Pamela Paul)总结了我们被互联网改变的生活。在她看来,从起床之后的所作所为,到通勤路上阅读的内容,到上班后面临的事项,再到下班回家之后和家人的相处,互联网已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工作和假期的协调安排,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当然,对中国人来说,互联网也在改变我们的春节——纸票、团聚、假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你是为逝去的往昔感到怀念与感伤,还是已在思考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其他变化,或是认为我们的生活当然应该不断变化、一往无前呢?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美]帕梅拉·保罗 著 张勿扬 译
中译出版社 2023-1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节选)

文 | 帕梅拉·保罗 译 | 张勿扬

丢票

丢票这件事一定所有人都经历过,至少经历过一次,虽然你第一次丢票之后,会发誓再也不会丢第二次了。你去机场去晚了,接着在脑海里检查清单:袋子打包好了;行李箱做好标签了;旅行支票拿在手里;对了,你还记得带了护照。只有那个时候,当你的出租车到达航站楼时,你才会意识到,而且是非常惶恐地意识到,你把机票落在家里了。各种票:它们被遗忘了、被弄丢了、被落下了、从你的钱包里滑出去然后又和其他东西的背面粘在一起了,再也无法复原。你把今天晚上去看演出的票忘在办公室里了,装票的信封塞在你的立式文件架的第一个隔层里,正在你的脑海里嘲笑你。你完全不知道你把公交车月票或者下周比赛的门票丢哪儿去了。你可能要填表,或者在电话里花几小时和客服沟通,抓狂般地试图说服别人你确实买了票,而且就是你本人。有时候,你最终还是没赶上所有的计划。

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你的票——不管是机票、火车票、演出票、通勤票,还是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的门票——都成了电子票,都在你的手机里。就算你想丢都丢不了。你也不会失言,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张地把票撕碎,因为票在你的手机里;你也不能把票扔进垃圾桶,就像完成了一项希望自己从一开始就没同意履行的义务。像图片或文本这种东西,如果是以链接和附件的形式存在,就很难真的丢失,而且一直都有备份。你有自动确认功能,你有可扫描的二维码,你还截了图,因为你很懂怎么用智能手机。谢天谢地,生活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巨大压力源终于走了。当然,如果你手机丢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高中同学聚会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人,实际上包括每个人的现住址、旧住址、电话号码、投票记录、房屋照片、大家族的情况、个人简历、职业生涯、婚礼状况,以及童年的课外活动,等等,都如同画卷一样,鲜明可见。通过网络,我们知道一个仅仅只是认识的熟人何时和女朋友分手了,也知道小学同学何时对她的工作不满意。你好像搬家了,迄今为止是不是搬了四次?噢,还有,亲爱的,以前你发的所有帖子里都有你丈夫的照片,现在却让位给了你自己和你孩子的照片。你离婚了吗?你家孩子,小伊森和小莉莉怎么样了呢?

那些一想到要打开密友的日记就会不寒而栗的人,不会因为浏览三手社交圈的故事时间轴而感到内疚。故事内容也不一定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曾经自愿观看了脸书上很多场孩子的钢琴和小提琴表演,可不止一两场,不是我自己孩子的表演,是一些我充其量只能说认识的人的孩子。要是些父母当中,有人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孩子的小学音乐会,我会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盯着他们看。我几乎都没时间看自己的孩子表演乐器,如果还把有限的空闲时间拿去观看别人的孩子演出,那真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可是,我还是看了。

还有更疯狂的:我对古典音乐没多少兴趣,我自己也不玩乐器。看那些熟人的孩子们线上奏乐,我也没有强烈的感觉。每次我想嘲笑别人奇怪的上网习惯时,而且天知道我们都有些古怪习惯,我都强迫自己承认我自己有可悲的精神错乱。为什么那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万年都不会参加的活动,比如说翻阅老熟人的婴儿相册,被土耳其阿姨的幻灯片折磨,在网上就变得异常诱人呢?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所有这些相片和视频,想要去下一场同学聚会,看看珍或大卫这些年到底怎么样了的冲动已经不复当年。哪怕你一边跳着诡异的探戈,一边问候已经二十五年没说过话的朋友们最近过得怎么样,也已经没什么好发现的了,也没有什么假装要发现的了。你什么都知道,比如说他们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一条拉布拉多犬,在隆康科马还有一套富丽堂皇的错层式别墅。

我上次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还是30岁的时候,是2019年的夏天,我和两个在现实生活中还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一起去了酒吧。然后我们分开了,各自去敬酒。我又一次陷入了五年前就遭遇过的离奇又啰唆的闲聊中,和我聊天的人早就了解了我的工作状况和私人生活,我也了解他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我们互相了解,但我们还是例行公事地寒暄,就仿佛一起陷入了同一档80年代的浪漫喜剧里。在假模假式的三四轮重聚寒暄之后,我找到了一条溜走的近路,而我才刚进门20分钟。我不再在聚会上闲逛,而是躲开人群,径直回家,这也没什么。我早就已经了解所有人的近况了。

后辈子孙们还会想要每五年参加一次现实生活的同学聚会吗?如今的孩子们,不管想还是不想,都会拖着所有小学和高中的朋友一起上大学。你不可以像以前一样,把毕业纪念册和高中老朋友遗留在你妈妈的地下室里不管不问。现在,到处都是你的毕业纪念册。

家庭聚餐

无论家庭关系亲疏与否,家庭晚餐时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吃晚餐的时候,每个人都下班回家了,也完成了家庭作业,是时候问一句“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了”。可以在晚餐时间宣布家庭事项,并且讨论周末的安排;也可以有策略地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及一些话题,这时候提出来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你想让在座所有人都知道某件事,那就应该在晚餐时间讲出来。可以讨论卡罗琳阿姨的癌症,讨论春假该干吗,还可以对着寡淡无味的烤土豆和西兰花闷闷不乐,示意在座所有人你真的很不想待在餐桌旁。你如果要离开餐桌,必须找个理由,而且还必须是个好理由。

现在我们的电话已经和晚餐时间紧密相连了,还把互联网搬上了餐桌。我们可以和所有人“聊天”,同时我们也根本没有在互相聊天。在饭馆里等餐的时候,人们并不会和身边的人讲话。曾经,情侣们的脸被烛光照亮,如今却因为点亮的屏幕而发光。我们给食物拍照,然后一起自拍,除此之外,还请求服务员帮忙拍照。你也不必猜测菜单上的食材是什么,也不用通过询问服务员来彰显你对食物的无知,你可以直接谷歌搜索。即便我们在埋头吃饭,也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翻看正面朝下放着的手机,或者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出来。看手机只是为了查看一件事;确认一下他说的话;看看保姆有没有发信息过来;回答妈妈的问题,她以前是知道答案的,可是现在记不起来了,她想不起来就会发狂,所以请稍等片刻,我很快回复一下她,抱歉。

当地的小餐馆更安静,一家人各自坐在自己的手机面前,眼睛往下看,对着自己或网上的同伴咯咯笑,而不是穿过餐桌看对方,和身边的人相互微笑。没人抱怨没点到巧克力薄煎饼作午餐,也没人问菜什么时候能上,这些都是次要的。相反,所有人都很满足,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皮克斯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描述的地球人的世界末日画面一样,人类被剥夺了肌肉组织和人性,成斑成块地靠在自动躺椅上,贴着便携式屏幕。

无论吃什么饭,要把青少年从手机里拽出来,都不亚于一场史诗级斗争,难怪很多父母都放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在拜访大家庭的时候,会常规性地把手机调静音、关机,或者放到旁边。当然,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再关心,甚至不再注意这件事,因为他们自己正忙着给三道硬菜拍照,然后在Instagram上秀厨艺呢。我们是生酮饮食爱好者!我们已经开始吃素了!我们是社会中坚力量,吃猪大排,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料理。根据一项调研,只有28%的美国人会在晚餐时不玩手机。

弗吉尼亚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咖啡馆随机挑选300名就餐者,要求其中一半人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另一半则把要把手机拿走。受试者被告知这项实验是为了测试与朋友吃饭的体验感(甚至根本没提手机的事)。吃完饭后,实验要求受试者就晚餐的享受程度、对话情况,以及食物本身进行打分。比起把手机放在桌上的人,把手机拿走了的那些人给以上三个项目打出来的分都更高一些,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实饭菜口味并没那么好,只是人的口味好罢了。

眼神交流

走进人群聚集的地方,没人抬头看你。当你可以看出人们很高兴看到你,或者一位老朋友看到了你时,你不会有那种光彩照人的欣喜感。当你一整天都心情不错的时候,当你发现有一个潇洒的陌生人盯着你看了很久,而那可能只是撩拨时,你不会得到即时反馈。

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的目光都执着地往下看着。他们在看手机、看手提电脑、看各种包含了他们想看的内容的电子设备。周围的所有活动恐怕都不值得他们抬眼一看。地铁站、在地铁上、从地铁走到办公室的路上、在电梯里、在这一天剩余时光的办公桌上,我们一直盯着自己的屏幕。整个骑行的过程、步行的过程、吃饭的过程中,没人和其他人用眼神交流,而那些爆发在共享空间里的笑声和喃喃自语是针对屏幕的反应,不是对实际存在的人类的反应。

我们走在街上时,注意力却在别处。我们的头发下面藏着无线耳机,耳朵听着里面的音乐;没和陌生人四目相对,也没有和熟人眼神交流,因为我们在“打路”(一边打字一边走路;没错,这是个新词)。我们听不到陌生人吹口哨或喝倒彩,也听不到路过的熟人对我们说“在这儿呢!”。

“打路”既不简单,也不安全,然而我一直都是边走路边发信息的,而且还对此心安理得。像檀香山这样的城市是禁止走路时开小差的,因为这显然不安全。2018年,行人死亡率达到了28年以来的峰值。如果我们“打路”时没有不幸死亡,那也会被送去做理疗。

我们可能早就做过理疗了,目的是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在患上的颈椎病;医生担心我们低头看手机的习惯会影响青少年期的发育、影响终身姿势、影响晚年的颈背部健康。总有一天,会有整整一代严重弯腰驼背的老年人,无视天际线,蹒跚而行,“打路”去看脊椎医生。

基本只有在FaceTime视频、Zoom和谷歌会议上,我们才会通过屏幕,和别人进行持久的眼神交流。我们只有保持着网络会议的安全距离,才会直视他人的眼睛,至少看上去是直视的。你也知道,视频另一端的人还打开了其他窗口,同时看着别的东西。

假期

噢,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了——曾几何时,人们总能拥有假期。所谓的假期,——至少感觉上已经过去很久就是没有工作、没有电话、没有短信的日子。在假期里,你可以把家庭琐事、工作任务、责任义务通通抛诸脑后。当你度假归来,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遥远的星球重归地球。你同事想知道你到底去了哪里,你朋友想知道你的假期过得如何,你父母想知道你是不是安全到家了。你也很想听大家说说在你度假期间,都错过了什么。

如果你曾经有过假期,那一定是几十年前的事。我最后一次线下的度假,也可以说是我的最后一次度假,是2001年1月穿越西西里岛的单车旅行。那时的我没有手机,而那时不带手机的我已经开始被别人视作有怪癖了。整整三周,没人从我这里听到手机的滴滴声,也没人能找到我。

那种整整三周放下所有事情的感觉,我现在再也找不回了。我不可能不去瞄一眼邮件,哪怕只是清除掉像一群果蝇一样黑压压一片的易删邮件,然后看一眼带有紧急标志,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重要邮件,这样你就知道当你回去上班时,这些邮件不会在你面前爆炸——光是想到这件事,就足以毁掉假期本身。如果你不去做这些维护收件箱的琐事——而且这些琐事只会花费几秒钟时间!——那么这都不像是度假了。当然你还要读短信!你并不是真的在工作,你这么告诉自己。然而,你也没有在度假

我们懂的。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研,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定期“拔掉电源”,或采取“数字排毒”对于精神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只有28%的人会说到做到。我们在度假的时候,拔掉电源的次数更少了,因为你理所当然地要上传照片,看看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的日落鸡尾酒。等你回家才和其他人联系,等过几周再邀请朋友观看幻灯片的感觉,就好像是要他们欣赏广播剧,或者要他们听留声机上的唱片。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