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加强诊疗能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关于“家门口的医院”,代表委员有话说|上海两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强诊疗能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关于“家门口的医院”,代表委员有话说|上海两会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

图源:界面新闻/匡达

记者 黄景源

此次新冠疫情中,上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热诊疗扩容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极大缓解了二三级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压力。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

把进一步加强诊疗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能力建设的建议》。

目前,上海已建有3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分中心。截至2022年年1月,上海已培养了超过8700名全科医生,全市累计签约家庭医生815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77%,失能老人签约率超过九成。

刘正东指出,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后,其功能仍有待充分发挥,存在诊疗服务能力较弱、常见病慢性病“配药难”等问题。

他建议,上海要把进一步加强诊疗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上海要在争取家庭医生签约基本覆盖重点人群基础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特征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规划,探索并夯实“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式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其次,上海要在“1+1+1”(居民自愿选择1名家庭医生+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就诊)签约模式基础上,落实“医生进社区”带教机制,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信任度,持续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上海要在明确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包括中医、保健及某类慢性病在内的特色卫生服务项目;在保障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基础上,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总量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间的与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有关的医保总量进行动态平衡,根本性解决“配不到药”或不能及时配到药的问题。

试点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慢病管理数据

民革上海市委提交了《关于提升本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建议》。

提案指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数据孤岛”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发展、深化数字化工作目标落实的功能规范尚未出台、五个新城社区医疗卫生数字化工作短板有待补齐等问题。

为此,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建立医疗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明确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安全规则和制度规范。上海市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开放查用权限,促进医疗数据的价值释放。试点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慢病管理数据,便利居民获得全生命周期健康曲线。适当加大考核权重,提高社区随访的慢病患者管理率。

该提案还建议,上海要提升新城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能级,高标准实施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在新机构开办之初就为电子健康档案设定五级及以上等级;着力营造有利于社区互联网医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推动新城社区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诊疗。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

同时,民革上海市委还提交了《关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案指出,目前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及其支撑能力差距较大;家庭医生签约不理想,家床服务开展不平衡;“医办养”“医康养需求量大,但是资源配置跟不上;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有效的协同推进作用等。

为此,提案建议,上海要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储备与供给制度,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配置,至少保证每区都能达到每万人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比例。

此外,上海要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力争对65岁以上老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覆盖90%的目标,拓展上门诊疗服务;加大家庭病床建立,让重度长慢病老人应享尽享。

提案还建议上海要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及薪酬激励制度,尝试推行事业编基本岗位+合同岗编绩效岗位双体制;以上门服务和在线服务为重点,探索合理的服务价格和薪酬机制,激发和促进全科医生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响力、社会地位和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归属感,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她指出,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医疗功能弱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薄弱、居民基层首诊意向低等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一块牌子,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金迎认为,通过社区医院的更名及建设,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充,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引进,医疗服务功能短板得到补齐。

此外,金迎也表示,通过为社区医疗机构“正名”,回归医疗本质,可以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至社区医院,也有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自信和归属感,有助于扭转老百姓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能让他们感觉到家门口就有守护健康且永远不搬走的“医院”,从而真正实现社区首诊,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强诊疗能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关于“家门口的医院”,代表委员有话说|上海两会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

图源:界面新闻/匡达

记者 黄景源

此次新冠疫情中,上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热诊疗扩容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极大缓解了二三级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压力。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

把进一步加强诊疗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能力建设的建议》。

目前,上海已建有3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分中心。截至2022年年1月,上海已培养了超过8700名全科医生,全市累计签约家庭医生815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77%,失能老人签约率超过九成。

刘正东指出,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后,其功能仍有待充分发挥,存在诊疗服务能力较弱、常见病慢性病“配药难”等问题。

他建议,上海要把进一步加强诊疗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上海要在争取家庭医生签约基本覆盖重点人群基础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特征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规划,探索并夯实“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式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其次,上海要在“1+1+1”(居民自愿选择1名家庭医生+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就诊)签约模式基础上,落实“医生进社区”带教机制,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信任度,持续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上海要在明确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包括中医、保健及某类慢性病在内的特色卫生服务项目;在保障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基础上,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总量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间的与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有关的医保总量进行动态平衡,根本性解决“配不到药”或不能及时配到药的问题。

试点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慢病管理数据

民革上海市委提交了《关于提升本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建议》。

提案指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数据孤岛”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发展、深化数字化工作目标落实的功能规范尚未出台、五个新城社区医疗卫生数字化工作短板有待补齐等问题。

为此,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建立医疗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明确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安全规则和制度规范。上海市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开放查用权限,促进医疗数据的价值释放。试点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慢病管理数据,便利居民获得全生命周期健康曲线。适当加大考核权重,提高社区随访的慢病患者管理率。

该提案还建议,上海要提升新城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能级,高标准实施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在新机构开办之初就为电子健康档案设定五级及以上等级;着力营造有利于社区互联网医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推动新城社区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诊疗。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

同时,民革上海市委还提交了《关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案指出,目前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及其支撑能力差距较大;家庭医生签约不理想,家床服务开展不平衡;“医办养”“医康养需求量大,但是资源配置跟不上;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有效的协同推进作用等。

为此,提案建议,上海要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储备与供给制度,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配置,至少保证每区都能达到每万人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比例。

此外,上海要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力争对65岁以上老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覆盖90%的目标,拓展上门诊疗服务;加大家庭病床建立,让重度长慢病老人应享尽享。

提案还建议上海要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及薪酬激励制度,尝试推行事业编基本岗位+合同岗编绩效岗位双体制;以上门服务和在线服务为重点,探索合理的服务价格和薪酬机制,激发和促进全科医生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响力、社会地位和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归属感,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她指出,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医疗功能弱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薄弱、居民基层首诊意向低等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一块牌子,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金迎认为,通过社区医院的更名及建设,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充,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引进,医疗服务功能短板得到补齐。

此外,金迎也表示,通过为社区医疗机构“正名”,回归医疗本质,可以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至社区医院,也有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自信和归属感,有助于扭转老百姓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能让他们感觉到家门口就有守护健康且永远不搬走的“医院”,从而真正实现社区首诊,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