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决战未来,JPM头部宇宙药厂的突围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决战未来,JPM头部宇宙药厂的突围之路

对于大部分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药物研发模式都是共同的选择。

图片来源:pexels-Anna Shvets

文|氨基观察

跨国大药企的一举一动,向来是整个生物制药领域风向标般的存在。

在本次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M)大会上,包括强生、辉瑞、默沙东在内的多家跨国大药企,都公布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整体来看,这些跨国大药企的研发策略,不外乎这四种模式:大而全、大而全下的专而精、死磕技术以及license in。

这四种模式之间并无高低之分,无论是在国内备受追捧的大而全模式,还是争议缠身的license in模式,都曾经在这些跨国大药企的药物研发之路上,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同理,以跨国大药企在创新药研发上的布局为鉴,也可以为当下一些处于迷茫的国内药企指明方向。

01 礼来、辉瑞、BMS,大而全布局的”集大成者”

对于不少跨国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多元化产品组合都是主流的布局策略。

这也不难理解,创新药研发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盘争夺战。当先驱占据了一个适应症后,后来者就必须通过头对头硬刚,才能抢得一席之地。在创新药研发上,领地越大的玩家,优势也就越明显。

所以,大部分实力雄厚的大药企,都会倾向通过以大而全药物研发模式,扩张自己的领地。

强生便是大而全模式的代表玩家,目前强生的制药业务领域囊括了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神经系统、肺动脉高压、抗感染及疫苗领域。靠着多条腿走路,2021年强生制药业务营收达到521亿美元。

礼来同样是大而全模式的代表玩家,其管线布局从糖尿病到肿瘤,再到自身免疫四处开花。2023年,礼来的大而全模式即将迎来收获时刻。礼来预计,2023年将有5款新药上市,覆盖阿尔茨海默症、免疫、肿瘤、减肥领域。

辉瑞同样拥有大而全的产品管线。在本次JPM大会上,辉瑞预计,未来一年半内,将上市19种新药或补充适应症,包括RSV疫苗、BCMA/CD3双抗elranatamab,JAK抑制剂ritlecitinib等多种产品。

当下,还有大药企选择继续扩充自己的领地,做到更大、更强,比如百时美施贵宝。

在本次JPM大会上,百时美施贵宝表示,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多元化将是下一阶段的增长关键。

目前,百时美施贵宝围绕着肿瘤领域、血液领域、免疫领域、心血管领域四个板块进行了布局。未来,这些新产品组合将会大大抵消百时美施贵宝现有药物专利到期所带来的风险。按照百时美施贵宝预计,到2025年新的产品组合将为其带来100亿-130亿美元的收入。

百时美施贵宝之外,诺华也瞄准了心血管、免疫学、神经科学、实体瘤和血液学五大治疗领域同时发力。

在JPM大会上,诺华强调了其产品组合的战略打法。未来,诺华将通过基因治疗产品组合的方式,来推动这五大领域的发展,目前有超过15个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不难看出,对于大部分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药物研发模式都是共同的选择。

02 强生、吉利德,大而全模式下的精而专玩家

当然,大药企的药物研发布局,不是一句简单的大而全所能够概括的。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药企的药物研发管线,我们能够发现,在大而全的总纲领下,不少药企都会对细分领域进行精而专的布局。

强生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大而全的模式下,强生进一步开启了对于骨髓瘤的垄断式布局。

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强生曾推出过硼替佐米和达雷妥尤单抗这两款成功的血液肿瘤产品。这还只是开始,强生仍在不断拓展领地。2022年,强生/传奇生物的BCMA CAR-T疗法Carvykti、BCMA/CD3双抗Tecvayli接连获批上市。

这一系列的产品,涵盖了多发性骨髓瘤全线程治疗资格,使得强生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拥有了一条其他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还不是结束,在JPM大会上强生表示,要构建best in class的多发性骨髓瘤管线,将治愈多发性骨髓瘤作为目的,力图改变这一疾病的治疗模式。

吉利德同样是精而专模式的代表。

作为抗病毒药物的鼻祖,吉利德从未停止过此类药物的开发。2022年12月,吉利德的HIV衣壳蛋白抑制剂lenacapavir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IV-1感染成人患者。

不过,吉利德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其还计划围绕这一产品构架多种长效HIV治疗选择。目前,这一产品在临床期和临床前研究中与10种其他疗法联用。

阿斯利康在乳腺癌领域的布局,同样贯彻了专而精的理念。在乳腺癌领域,阿斯利康可谓是新晋霸主,除了HER2 ADC药物DS-820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阿斯利康还布局了TROP2 、HER3等乳腺癌领域潜力靶点。靠着一系列靶点的严密布局,阿斯利康的意图重新定义乳腺癌治疗。

不可否认,大而全的模式固然吸引人,但专而精模式同样具备其优势。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精而专,也意味着药企为自己建立了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后者很难闯入。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药企都像大药企一般拥有雄厚的财力。对于那些规模、资金有限的药企而言,专而精也不失为一种更合适的模式。

03 安进、再生元,死磕技术研发药物

除了上述大药企,在创新药研发布局还有一些“非典型”案例,比如安进和再生元。

这两家药企的成长历程中贯穿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即以创新技术为基础,推动药企的不断发展。

成立于1998年的再生元,一度是不少国内药企心目中的标杆企业。在再生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自主研发药物、建立自己的技术平台的原则。

凭借过硬的药物研发实力以及技术平台优势,再生元也曾创造过不少重磅炸弹药物。

比如赛诺菲/再生元合作研发的度普利尤单抗,便是由再生元平台所孵化。2021年,度普利尤单抗全球销售额高达62亿美元。

目前,再生元致力于双抗研发,在其管线中治疗前列腺癌、卵巢癌、实体瘤、血液肿瘤的双抗疗法,正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技术平台方面,再生元还创立了遗传学研究中心,并与诸多biotech在基因疗法、RNAi疗法、基因编辑、CAR-T疗法等领域开展合作。

除了再生元,安进也是技术型选手的代表。过去,通过技术钻研,安进研发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款重磅炸弹药物。

如今,在肿瘤免疫时代,安进也并没有选择追逐资本热潮,而选择潜心致力于双抗研发。安进基于BiTE双抗平台研发的CD3/CD19双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双抗。

双抗之外,安进的研发管线中还有多款潜在first in class产品处于三期临床。比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OX40单抗rocatinlimab、治疗胃癌的FGFR2b+单抗bemarituzumab、靶向Lp(a) 的siRNA药物olpasiran。

事实上,这种完全基于技术的药物研发模式难度颇高,像安进、再生元这种纯技术型选手在整个生物制药领域还是比较少见,当年和安进、再生元同一时期的biotech基本都已经杳无音信了。

如今,就连曾经坚持自研的再生元也已开始改变,选择尝试从外部引进产品。2022年4月,再生元开启了人生中的首次收购之旅。

看起来,死磕技术的模式过去虽也诞生过王者,但如今这一模式的发展愈发困难。

04 BMS、阿斯利康,不可或缺的License in模式

在国内,license in模式一直备受争议。甚至在部分人眼里,license in模式被打上了“造富捷径”的标签。

但是,如果以跨国大药企的药物研发历程作为参考,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内引发热议的license in模式,一直都是大洋彼岸的跨国大药企扩充管线的重要战略。

就拿百时美施贵宝来说,过去几年,并购一直是它的关键战略之一。

在今年的JPM大会上,百时美施贵宝表示,从2019年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开始到2023年期间,百时美施贵宝约50%的收入都来自于收购。

此次参会,百时美施贵宝的目的之一,便是释放信号。公司表示,仍会继续从外部引进管线,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将用约500亿美元现金流加码内外部创新管线。

除了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在过去的2022年来也是动作频频,先是13.5亿美元收购血液学公司Imago,后又与科伦药业合作开发7款ADC药物。很明显,默沙东拳头产品K药在几年后将面临专利悬崖,如今其想要通过引进产品来扩充管线,弥补未来K药专利悬崖所带来的损失。

通过新冠疫苗和新冠口服药赚得盆满钵盘的辉瑞,同样被视作为license in的主力选手。在JPM大会上,辉瑞表示计划通过外部业务发展在2030年实现250亿美元的收入。

阿斯利康同样也受益于license in。比如,阿斯利康在乳腺癌领域的王牌炸弹DS-8201,就是从第一三共手中引进的。2023年年初,阿斯利康便以18亿美元的收购,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

透过这些跨国大药企的频繁动作,我们不难看到license in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License in模式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地。

05 总结

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一件殊途同归的事情。不管是自研还是引进,不管是大而全还是精而专模式,都能通向成功。药企应该做的是,结合自身所长,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模式。

想要在创新药的残酷竞争中生存下去,国内创新药企也需要更冷静的思考,究竟哪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决战未来,JPM头部宇宙药厂的突围之路

对于大部分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药物研发模式都是共同的选择。

图片来源:pexels-Anna Shvets

文|氨基观察

跨国大药企的一举一动,向来是整个生物制药领域风向标般的存在。

在本次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M)大会上,包括强生、辉瑞、默沙东在内的多家跨国大药企,都公布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整体来看,这些跨国大药企的研发策略,不外乎这四种模式:大而全、大而全下的专而精、死磕技术以及license in。

这四种模式之间并无高低之分,无论是在国内备受追捧的大而全模式,还是争议缠身的license in模式,都曾经在这些跨国大药企的药物研发之路上,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同理,以跨国大药企在创新药研发上的布局为鉴,也可以为当下一些处于迷茫的国内药企指明方向。

01 礼来、辉瑞、BMS,大而全布局的”集大成者”

对于不少跨国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多元化产品组合都是主流的布局策略。

这也不难理解,创新药研发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盘争夺战。当先驱占据了一个适应症后,后来者就必须通过头对头硬刚,才能抢得一席之地。在创新药研发上,领地越大的玩家,优势也就越明显。

所以,大部分实力雄厚的大药企,都会倾向通过以大而全药物研发模式,扩张自己的领地。

强生便是大而全模式的代表玩家,目前强生的制药业务领域囊括了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神经系统、肺动脉高压、抗感染及疫苗领域。靠着多条腿走路,2021年强生制药业务营收达到521亿美元。

礼来同样是大而全模式的代表玩家,其管线布局从糖尿病到肿瘤,再到自身免疫四处开花。2023年,礼来的大而全模式即将迎来收获时刻。礼来预计,2023年将有5款新药上市,覆盖阿尔茨海默症、免疫、肿瘤、减肥领域。

辉瑞同样拥有大而全的产品管线。在本次JPM大会上,辉瑞预计,未来一年半内,将上市19种新药或补充适应症,包括RSV疫苗、BCMA/CD3双抗elranatamab,JAK抑制剂ritlecitinib等多种产品。

当下,还有大药企选择继续扩充自己的领地,做到更大、更强,比如百时美施贵宝。

在本次JPM大会上,百时美施贵宝表示,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多元化将是下一阶段的增长关键。

目前,百时美施贵宝围绕着肿瘤领域、血液领域、免疫领域、心血管领域四个板块进行了布局。未来,这些新产品组合将会大大抵消百时美施贵宝现有药物专利到期所带来的风险。按照百时美施贵宝预计,到2025年新的产品组合将为其带来100亿-130亿美元的收入。

百时美施贵宝之外,诺华也瞄准了心血管、免疫学、神经科学、实体瘤和血液学五大治疗领域同时发力。

在JPM大会上,诺华强调了其产品组合的战略打法。未来,诺华将通过基因治疗产品组合的方式,来推动这五大领域的发展,目前有超过15个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不难看出,对于大部分大药企而言,大而全的药物研发模式都是共同的选择。

02 强生、吉利德,大而全模式下的精而专玩家

当然,大药企的药物研发布局,不是一句简单的大而全所能够概括的。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药企的药物研发管线,我们能够发现,在大而全的总纲领下,不少药企都会对细分领域进行精而专的布局。

强生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大而全的模式下,强生进一步开启了对于骨髓瘤的垄断式布局。

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强生曾推出过硼替佐米和达雷妥尤单抗这两款成功的血液肿瘤产品。这还只是开始,强生仍在不断拓展领地。2022年,强生/传奇生物的BCMA CAR-T疗法Carvykti、BCMA/CD3双抗Tecvayli接连获批上市。

这一系列的产品,涵盖了多发性骨髓瘤全线程治疗资格,使得强生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拥有了一条其他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还不是结束,在JPM大会上强生表示,要构建best in class的多发性骨髓瘤管线,将治愈多发性骨髓瘤作为目的,力图改变这一疾病的治疗模式。

吉利德同样是精而专模式的代表。

作为抗病毒药物的鼻祖,吉利德从未停止过此类药物的开发。2022年12月,吉利德的HIV衣壳蛋白抑制剂lenacapavir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IV-1感染成人患者。

不过,吉利德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其还计划围绕这一产品构架多种长效HIV治疗选择。目前,这一产品在临床期和临床前研究中与10种其他疗法联用。

阿斯利康在乳腺癌领域的布局,同样贯彻了专而精的理念。在乳腺癌领域,阿斯利康可谓是新晋霸主,除了HER2 ADC药物DS-820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阿斯利康还布局了TROP2 、HER3等乳腺癌领域潜力靶点。靠着一系列靶点的严密布局,阿斯利康的意图重新定义乳腺癌治疗。

不可否认,大而全的模式固然吸引人,但专而精模式同样具备其优势。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精而专,也意味着药企为自己建立了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后者很难闯入。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药企都像大药企一般拥有雄厚的财力。对于那些规模、资金有限的药企而言,专而精也不失为一种更合适的模式。

03 安进、再生元,死磕技术研发药物

除了上述大药企,在创新药研发布局还有一些“非典型”案例,比如安进和再生元。

这两家药企的成长历程中贯穿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即以创新技术为基础,推动药企的不断发展。

成立于1998年的再生元,一度是不少国内药企心目中的标杆企业。在再生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自主研发药物、建立自己的技术平台的原则。

凭借过硬的药物研发实力以及技术平台优势,再生元也曾创造过不少重磅炸弹药物。

比如赛诺菲/再生元合作研发的度普利尤单抗,便是由再生元平台所孵化。2021年,度普利尤单抗全球销售额高达62亿美元。

目前,再生元致力于双抗研发,在其管线中治疗前列腺癌、卵巢癌、实体瘤、血液肿瘤的双抗疗法,正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技术平台方面,再生元还创立了遗传学研究中心,并与诸多biotech在基因疗法、RNAi疗法、基因编辑、CAR-T疗法等领域开展合作。

除了再生元,安进也是技术型选手的代表。过去,通过技术钻研,安进研发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款重磅炸弹药物。

如今,在肿瘤免疫时代,安进也并没有选择追逐资本热潮,而选择潜心致力于双抗研发。安进基于BiTE双抗平台研发的CD3/CD19双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双抗。

双抗之外,安进的研发管线中还有多款潜在first in class产品处于三期临床。比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OX40单抗rocatinlimab、治疗胃癌的FGFR2b+单抗bemarituzumab、靶向Lp(a) 的siRNA药物olpasiran。

事实上,这种完全基于技术的药物研发模式难度颇高,像安进、再生元这种纯技术型选手在整个生物制药领域还是比较少见,当年和安进、再生元同一时期的biotech基本都已经杳无音信了。

如今,就连曾经坚持自研的再生元也已开始改变,选择尝试从外部引进产品。2022年4月,再生元开启了人生中的首次收购之旅。

看起来,死磕技术的模式过去虽也诞生过王者,但如今这一模式的发展愈发困难。

04 BMS、阿斯利康,不可或缺的License in模式

在国内,license in模式一直备受争议。甚至在部分人眼里,license in模式被打上了“造富捷径”的标签。

但是,如果以跨国大药企的药物研发历程作为参考,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内引发热议的license in模式,一直都是大洋彼岸的跨国大药企扩充管线的重要战略。

就拿百时美施贵宝来说,过去几年,并购一直是它的关键战略之一。

在今年的JPM大会上,百时美施贵宝表示,从2019年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开始到2023年期间,百时美施贵宝约50%的收入都来自于收购。

此次参会,百时美施贵宝的目的之一,便是释放信号。公司表示,仍会继续从外部引进管线,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将用约500亿美元现金流加码内外部创新管线。

除了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在过去的2022年来也是动作频频,先是13.5亿美元收购血液学公司Imago,后又与科伦药业合作开发7款ADC药物。很明显,默沙东拳头产品K药在几年后将面临专利悬崖,如今其想要通过引进产品来扩充管线,弥补未来K药专利悬崖所带来的损失。

通过新冠疫苗和新冠口服药赚得盆满钵盘的辉瑞,同样被视作为license in的主力选手。在JPM大会上,辉瑞表示计划通过外部业务发展在2030年实现250亿美元的收入。

阿斯利康同样也受益于license in。比如,阿斯利康在乳腺癌领域的王牌炸弹DS-8201,就是从第一三共手中引进的。2023年年初,阿斯利康便以18亿美元的收购,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

透过这些跨国大药企的频繁动作,我们不难看到license in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License in模式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地。

05 总结

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一件殊途同归的事情。不管是自研还是引进,不管是大而全还是精而专模式,都能通向成功。药企应该做的是,结合自身所长,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模式。

想要在创新药的残酷竞争中生存下去,国内创新药企也需要更冷静的思考,究竟哪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