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东西 徐珊
编辑|云鹏
“进化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流浪地球2》用一场科幻盛宴引发了人类对地球危机的思考,也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科技高速发展能够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太空电梯(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那时,世界上不仅会有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还会有怕到不敢下水的军犬机器狗、淹没在深海中仍能正常运作的数据中心,以及能像人一样成长的“数字生命”......这其中,有不少道具是郭帆导演“化缘”了半个科技圈得到的科技产品。
比如说,宇视科技的摄像头、漫步者的耳机、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再到曙光科技打造的量子计算机。就连中国移动都忍不住出来调侃,“不管地球流不流浪,但是7G时代,中国移动一定在。”
中国科技企业正成为全球科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浪地球2》里有不少对未来科技行业设想也颇有趣味。无人机未来会怎么发展?数字生命能成真吗?我们离电影里的那些设想还有多远?
我们梳理了《流浪地球2》里的五大科技亮点,更直观地看到了在科技领域,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或许预示着未来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流浪地球2》正在成为未来科技的“预告片”。
01 MOSS成最大BOSS?量子计算功不可没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虽然生活中我们经常如此调侃,但实际上普通人很难在生活中接触到量子计算,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量子计算机的数量都极为稀少。
《流浪地球2》让不少观影群众提前看到量子计算机所具有的巨大应用潜力,以及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550A系列到550W系列,再到贯穿《流浪地球》两部系列电影的MOSS,量子计算机无疑是整个《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隐形”的主角。
550W在设定上,属于智能量子计算机,具备量子计算性能,又具备高度的人工智能,与今天的量子计算机有所差别。
这其中,550W,也就是MOSS,不但参与到各地行星发动机建设、运转以及维修过程中,甚至还能预知未来,“暗中”操控一场又一场太空危机。
量子计算机550W即MOSS(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量子计算机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同时分析大量不同的数据,从而降低计算时间和成本,实现降本增效。量子计算机背后所涉及的量子计算技术已经在金融、生物等不少领域应用。国外洛杉矶港口曾运用量子计算技术,将货物装卸效率提升了一倍。
有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在未来的3-5年内,量子计算将会在人类实际生活中产生一定效益。现阶段,全球有100多家量子计算公司参与到量子计算机的相关研发中,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投入颇大。
近日,中国合肥本源量子宣布研发出了多台中国量子计算机,并成功向用户交付一台设备。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
本源量子是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团队孵化而来,创立于2017年。随后在2020年,本源量子上线了国内首台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引起全球不小的关注度。“我们是2022年是全球融资最多的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创始人兼CEO郭国平说。
本源悟本半导体量子计算机(图源:本源量子)
尽管中国量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要想成为“550W”,至少还要10到15年左右。
具体来说,电影中的550W在设定上的量子体积为8192,量子比特达到8000以上。而现实中,目前性能最为强劲的则是美国老牌科技巨头IBM量子计算机,其量子体积为128,量子比特则为433。
也就是说,理想的量子计算机与现实的量子计算机之间,在量子体积上相差64倍,而在量子比特方面相差20倍以上。
有网友曾调侃道:“现阶段,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和电影中的‘MOSS’之间的差距,大概等同于钻木取火到i9处理器的差别。”
02 数字生命能成真吗?刘慈欣:才刚刚起步
当现实中的人们开始想象未来能够入住“元宇宙”时,郭帆导演已经开始探讨未来人的新形态了。这其中涉及当下最为热门的两个科技话题,数字人和脑机接口研究。
在电影中,关于数字生命,曾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死就是死,而有人则认为生命可以持有不同的形态,从而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死定义。
当5岁的图丫丫意识被传到电脑上,在不断的迭代下产生实时自主交互的意识时,数字生命开始向我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数字生命图丫丫(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但将科幻电影的设定拉入现实,我们发现连最开始将大脑意识上传,似乎都仍处于研究灰色地带,尚未有任何明确定论。就连刘慈欣都亲自上台讲道:“数字永生涉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我们对大脑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很慢,并未真正了解。”
数字生命派(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脑机研究创企Neuralink创始人马斯克曾表示,他已经将自己的意识传递给云端,但具体怎么操作,未来能达到什么效果,市场上仍然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证实。整体来看,非接触式脑机接口相关研究进步较为缓慢。
另一方面,有人曾通过自己的个人数据以及思考方式,不断训练某个特定的AI模型,从而通过打造自己的数字分身,从而实现“数字永生”。
不过,在《流浪地球2》的设定里,这类的数字分身被暗讽为“电子宠物”。在行业交流中,多位虚拟数字人相关人士也曾讨论到在未来世界,如果虚拟数字人有了自主意识,那么在人类和虚拟数字人共同居住在“元宇宙”空间中,“人”的定义将会有更丰富的内涵。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VR技术同样也能让逝者“复生”。
电影中的父亲因车祸痛失爱女这类事情并不少见。此前一位韩国母亲曾失去了自己被病魔缠身多年,年仅5岁的女儿,她沉溺在悲伤中一直无法自拔。后来,一个VR团队为其研发了一个程序,通过VR技术让女儿陪伴在母亲身边,帮助这位母亲走出伤痛。
这也说明了其实我们对数字生命的探讨和应用早已开始,实现数字生命的方式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可能。但不可忽视的是,如何尊重人的生命将是科学届的永恒话题。
03 大秀各类机器人,“笨笨”或成为居家好伴侣
在电影里,无人机将成为能上天入地的重要武器、机器狗也不再是表演现场只会跳舞的参演者、甚至连外骨骼机器人也成为了人类新的“皮肤”。
月面机器人(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机器狗“笨笨”不但“怕水”、“怕死”,还爱做各类表情包。相比现阶段只能跟随、执行任务的一些机器狗,机器狗“笨笨”在交互上以及情感触达上做到了更好的效果。
电影中一句“笨笨你是个军犬”戳到了不少观影用户的笑点。影迷们对于笨笨的喜爱也让其周边产品的众筹金额超过了800万元。
“笨笨”机器人周边
事实上,现在的机器狗不但能成为“军犬”,连赶羊、放牧都是一把好手,甚至他还能成为“天气预报员”。
波士顿机器狗Spot放牧
打造一个自家的机器狗,成为了近年来科技企业的新时尚。
目前,腾讯、联想、小米、科大讯飞、优必选等不少家企业都开始涉足四足机器人方向。而一款真正的机器狗的价格,也从万元到45万元不等,其中最贵的则是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Spot”,每只7.5万美元,约45万元,相当于一辆宝马i4。
比如说,蔚蓝科技曾发布过一款机器狗,该机器狗曾以最高奔跑速度4.15m/s,超过同级别世界纪录保持者MIT mini Cheetah的3.7m/s记录,售价26900元起。除了机器狗,无人机也是电影中“戏份”较多的一类机器人。
当电影中大规模的无人机系统被入侵,从而导致自家无人机成为了“定时炸弹”时,我们似乎也感受也有了一丝隐忧,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否也会产生系统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
“掠夺者”无人机(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据了解,目前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约83万架,年飞行小时达到了千万小时的量级,其中民用无人机占据了主导地位。深圳无人机协会曾预测,到2024年,无人机在国内的市场规模将达1600亿元,其中快递物流方面的无人机市场规模约300亿元。
当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走向千家万户时,无人机扰民、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但我国现有由国家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也由于发布时间较早,难以对一些“黑飞”、“乱飞”等行为给出更为细致的管理措施。
除此之外,电影中最不起眼的一类机器人,或许正是刘培强空中打戏关键武器之一: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指套在人体外面的机器人,也称“可穿戴的机器人”,可以通过硬件传感器收集人体生物电信号。
这款不起眼的机器人是由国内创企傲鲨智能提供。据其市场总监张华表示,电影中共出现了九套外骨骼机器人。而这些外骨骼机器人此前就曾在汽车、航空、矿上等领域“上岗”,价格在8千到6万不等。
但与电影中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在工业领域承担起重要职能不同,国内的外骨骼机器人多集中于康复领域。
今年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也提及了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但主要集中于养老、康复领域。此前,国内创企傅利叶智能曾凭借着外骨骼机器人让残奥会冠军站立起来。
在电影展现外骨骼机器人极高应用潜力之下,外骨骼机器人市场也在当下多点开花。
1月31日消息,科大讯飞在机构调研时表示,2023年公司将正式发布软硬一体机器人产品,并后续有序推出外骨骼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参演的傲鲨智能也有计划推出走向民用的、用于助行的外骨骼机器人。而傅立叶智能更是拿到了4亿元D轮融资,创下国内康复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额最高纪录。
04 海底建的数据中心,能撑到“地球流浪”时吗?
北京根服务器能否在最后一秒启动,将《流浪地球2》整部电影推向了最后的高潮。这里其实也暗藏了一个小细节设定,也就是当数据中心沉入海底时,仍能正常运转。
这个细节设定让人不经想到各大云厂商正干的热火朝天的一件事:在海底搭建数据中心。
海底数据中心示意图(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海底数据中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海底数据中心模块、海底分电站(供电系统)、海底光电复合缆和岸站(或陆地操作系统)。
海底数据舱(来源:海兰信官网)
打造一个海底数据中心的主要思路是将数据中心服务器等装入防水抗压容器,然后放置在海底,通过海底电缆连接到陆地上的操作中心,重点是利用流动的海量海水来带走数据中心服务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目前已被证实有一定可行性。
国内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三亚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已正式签约,海底数据中心这一数据中心形态开始从试验走向商用。而微软也在2014年底年开始着手进行水下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启动了纳蒂克项目(Project Natick)。
据报道,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被打捞上岸,经过检测,安装的864台计算机中只有8台出现故障,故障率约为陆地数据中心的1/8。
在纳蒂克项目第二阶段试验中,技术人员清洗打捞出来的海底数据中心(来源:微软官网)
目前,不少国内企业也尝试将自己的数据中心,沉入海底。商汤科技、中国电信、北京光环新网在2021年12月26日,与海兰信签约合作,尝试将AI服务器等放置到海底,例如海南电信计划在海底数据中心布放天翼云节点。
看起来,也许人们不用需要等到地球“流浪”时,才开始打造海底数据中心。
05 中国空间站后来居上,地球已有800米高“太空电梯”
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人们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下脚步。
而电影中所呈现的空间站坠落也在历史上发生了不止一次。只不过大部分空间站残骸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了,小部分残骸落地也并未造成伤亡。
太空空间站(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是由苏联建造的,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后在1971年10月11日解体。随后,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都在完成使命后,先后坠落。
现在,太空上仅存两个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天宫”。其中,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主导、日本、俄罗斯等共16个国家共同研发制造的,于1993年建造,1998年发射,将于2024年到期后退休。
这也意味着到2024年以后,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地球上空唯一一个空间站。
而其他国家是否还会搭建自己的空间站?很难预料。在2022年,美国曾多次传出将和俄罗斯在航空领域“解绑”,在此背景下,什么时候再有国际空间站,仍是未知数。毕竟,每一个空间站的建立,都耗资巨大,也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除了建造空间站,人们也一直在探讨要如何打造可以直入云霄的“太空电梯”。
太空电梯(图源: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宣传片)
美国、迪拜以及日本都已经有了打造太空电梯的计划。其中,目前地球上运程最长的“太空电梯”是迪拜的哈利法塔,能够达到800多米的高空,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日本大林建设公司想要打造一个组合式的太空电梯,其由6个椭圆柱电梯吊厢组成。每个吊厢长18米、直径7.2米。该公司预计该太空电梯时速约为200千米,每次能够运输30名旅客。
在国际太空电梯联盟主席斯旺的设想里,未来的太空电梯建成后,预计8天可到达地球静止轨道,其产生空间碎片的可能性很小,不会增加太空垃圾,是一条“绿色天路”。
也许那时,星际旅行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设想。
06 结语:概念先行,中国科技大步向前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流浪地球2》制片方和背后参演《流浪地球2》的科技圈企业家们共同给中国科幻迷们描绘了一个中国式科幻未来。
在科幻电影之外,国内各领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让人们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娱科幻类的产品下,已经有优必选、漫步者等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新的产品和应用场景。
当中国科幻电影走向全球时,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正在大步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