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油Link
近一年多,关于BIPV的大动作有点多。
先是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纷纷出手。2023年初,精工钢构发布公告,要与两家龙头央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分公司、国家电投集团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业务。同样是锁定BIPV业务,深耕幕墙行业的江河集团成立子公司——北京江河智慧光伏。
光伏企业们也在明里暗里开启“抢人”模式,争先与头部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进击赛道。
隆基绿能联合森特集团开启双品牌战略,成立隆基森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大力布局市场。其他光伏企业也不示弱,晶澳科技与东方雨虹成立了雨虹晶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宣布入股龙元建设子公司龙元明筑。
显然,大家都嗅到了BIPV的爆发潜力。以隆基森特为例,2022年上半年就一举拿下山东重工集团权属项目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模140MW,项目金额高达7.99亿元。不仅单个项目规模大,数量也非常可观,隆基森特2022年的签约量相当于建筑光伏一体化过去20年的总量。
要知道,之前的情况可不是这样。建筑与光伏结合的有关概念很早就有了,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人不看好。
别看森特集团现在和隆基一起在BIPV领域闯荡得如火如荼,它的创始人刘爱森曾经也不太接纳光伏,他一度严禁企业在作业的屋顶项目上加装光伏。
是什么让大家改变了想法,转而去拥抱光伏呢?
01 昂贵的奢侈品
这要从BIPV的困境讲起。
早在上个世纪,日本MSK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一种柔性的光伏组件,可以贴在屋顶和墙面上,开创了商业应用的先河,但后来,市场始终停滞不前。
最大的原因就是贵。
光伏是个长产业链条的行业,一个光伏组件从原料到产品需要经历很多漫长的环节和步骤。早期市场没有打开,没形成量产,对链条上的每个企业来说,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体现在光伏组件上,价格不菲。
另外一点跟早期不成熟的技术有关,BIPV作为一个发电设备,发电效率却很鸡肋。
在用户眼里,它变成了加分项,但不是必需项。BIPV像一件奢侈品,拥有它,能带来绿色示范的宣传效应;但如果没有,花钱更少,也不影响把房子建得很好。
02 “建筑”对“光伏”:爱搭不理
BIPV需要将光伏组件做在建筑材料上,这样它既可以发电,同时也要满足建筑物的相应功能。它横跨光伏与建筑两个领域,但实际中这两方往往各司其职,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很好的兼容。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一种架在屋顶上用于发电的太阳能系统,这些跟我们聊的BIPV不一样,行业里把这些被叫做BAPV,属于另外附加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只提供发电功能,不作为建筑的一部分。
因为直接安装相对简单,早些年BAPV的应用比BIPV更广泛。但BAPA工程的防水性比较差,这也是刘爱森早期排斥光伏很主要的原因。
2010年,因为国家推出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政策,国内有一阵“往屋顶上安装光伏”的热潮。
也是在那年,某个项目让刘爱森第一次接触光伏,发生了并不愉快的结果。加装光伏之后,原本符合质量体系的屋面,出现漏水问题,并且抗风能力和抗老化能力一起下降。这让他后悔不迭,从此站在了光伏的反面。
建筑里的使用者是人,安全的事情不能小看。BIPV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这些方面的各项性能尤为关键。挡风遮雨、保温性能、能抗外力、结构设施安全、用电安全、防火安全等等因素都要纳入质量标准。这些方面是光伏企业的劣势。
反过来,BIPV项目从设计到施工跟传统建材有很大不同,有很强的技术门槛,建筑企业对光伏的理解也不深入。
还有一点非常直接,就是美观的问题。
咱们大多数人看到一栋建筑,其实不会想那么专业,第一直觉是好不好看。
建筑不美观,立在街边,谁路过也会忍不住吐槽两句。早年间的光伏企业们好比一帮理科生,潜心把注意力放到了产品技术、发电效益上,就忽视了外观美学这部分。
想象一下,一位建筑设计师在在设计方案时,看到深色太阳能板上面的一条条栅线,心里可能就在摇头了。
03 BIPV支棱起来了
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BIPV命运里的拐点也来临了。
我们知道,建筑能耗在全国总能耗里占比不小。想要利用新能源给建筑节能减排,比起“自带鼓风机噪音”的风电,光伏是现阶段最可行的办法。
2022年4月1日,一份关于“建筑+光伏”的国家规范就这样生效了,它就是《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里面明确规定了新增建筑应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要跟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几个月之后,《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又提出,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要力争光伏覆盖率达到50%。
注意,4月1号这份规范是国家强制性严格执行。这意味着,以后所有新建建筑项目都必须考虑节能问题,一定要做碳的核算,BIPV变成实实在在的绿色刚需。
政策对建筑项目的影响已经开始。前阵子,五粮液集团开在成都的商业综合体,以及腾讯在深圳总部新建的建筑项目,就都选择了光伏幕墙的设计方案。
在拐点来临之前,国内几个BIPV大厂商已经韬光养晦,准备了5-6年,经过积累沉淀,技术、产品和市场推广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光伏材料正在逐年下降,产品目前的价格都是10年前的1/10了,成为大家用得起的材料。
另外就是转化率的提高,现在已经做出平均效率21%的产品了。对用户来说,初期建设投入,后期将会通过电力收益抵消。在北京等地区,商业建筑安装光伏采光顶或光伏幕墙,预计5-8年就能回本,而同等时间里,传统建材只会不停折旧。
这还都只是显性的,如果把隐形收益也算上,BIPV的经济优势更明显。因为从租金收入来看,在未来,节能建筑会比普通建筑更吃香。
光伏企业们也认识到BIPV建材属性的重要性。许多之前被大家诟病的点,例如安全性、保温性、耐用性、防水性、材料强度等性能都大大提升了。根据市场信息,隆基森特出品的隆顶产品,承载力可以达到8100帕以上,承受踩压,在防火、抗台风的同时,承诺25年的使用寿命。
为了满足美学需求,BIPV也进化出多种多样的新产品。隆基绿能的Hi-MO 6组件就做到了正面没有栅线。
现在,光线的透过率、颜色图案、形状尺寸、表面肌理也能做到定制化,像固德威的“星斗”系列,英利嘉盛的“青砖”、“黛瓦”、“琉璃”系列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在一些光伏特色小镇,这些产品让建筑呈现出更优美的艺术表达,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旅游项目。
04 后浪进行时
不光行业自己争气,各地政府也来助攻。
许多省市都在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这件事发展,并且为此确立了本地区“十四五”期间的新增光伏装机目标。
截至2022年12月,安徽、北京、福建、广东、上海等26个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高达95条,其中北京的优惠补贴力度极大,期限为5年,补贴0.4元/千瓦时(含税)。再加上这两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电力市场化交易也会陆续发展起来,必然会助力BIPV的爆发。
现在,我国光电建筑项目应用仅占到既有建筑总项目的1%,渗透率极低。据测算,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8000亿元,是一片发展空间巨大的商业蓝海。
“春江水暖鸭先知”,光伏企业是最先感受到冷暖变化的。之前是“哪里有屋顶就往哪里冲”,跑去人家那里做推广,经常吃闭门羹;现在有不少建筑企业主动靠近光伏,寻求合作,期待能在市场变化中找到转型方向。
相比拥有千年人文历史的建筑,光伏还只是个诞生几十年的新物种。
如今,绿色建筑风潮正起,期待年轻的“光伏”小生给“建筑”老大哥带去后浪的激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