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无忌 山核桃
2023年工作日的一个寻常中午,如果你来到被称为“亚洲第一圈”的南京新街口,从16号口出来,很难不被这两家新茶饮店所吸引——一位是长沙的“奶茶一霸”茶颜悦色,另一位则是南京的新晋顶流“T COMMA(扣麻)”。
位于南京新街口地铁站的扣麻奶茶店 / 作者摄
去年8月,这位长沙“奶茶一霸”来到金陵古城,随机引发了南京新消费界的震颤,一位网友笑称:“当时想要喝到一杯茶颜悦色,最快的方式是坐飞机去长沙”。
而作为东道主的扣麻,在茶颜悦色营业首日,则打出“守土有责”的旗号正面下战书,滚动播放“T COMMA VS 茶X悦色”的PK标语在门店的电子屏上闪烁——当然,这一新茶饮间的“唇枪舌战”,最后握手言和,不了了之。
新茶饮间品牌间你来我往的“激战”,释放出了 一个新的信号:南京,正成为品牌们抢占的新高地。
而如果以GDP数据与产业视角观察这座城市的变化,将会有更直接的体感。
翻开“全国GDP十强城市”这份榜单,南京依旧是其中亮眼的城市之一。2008年,南京还在中国GDP前20的城市里,排名第17,十多年过去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南京首次挺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被称为“TOP10城市的守门员”。
前不久,南京公布了2022年的成绩单以及2023年的目标。
2022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2%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南京给自己下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以上,高于2022年的实际增速,但较上年6.5%左右的目标增速下调了1.5个百分点,这也在是已公布的万亿GDP城市中,下调幅度较大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如何挺进“全国GDP十强城市”榜单的?这座城市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南京甩掉“大萝卜”
如果将南京比作是一支股票,可能是彼得·林奇口中的“困境反转股”的典型。
提起南京,在接受“半熟财经”采访时,拾叁茶负责人陈燕有一句恰当的比喻:“我们公司跟南京这座城市有点像,(过得)很舒服但是不太争气。”
研究南京文化的人,提到南京总会说到一个词“南京大萝卜”,意思是南京人性格中,有着天生的“敦厚、老实、中庸、守旧”,久而久之就变得安于“享受舒适”了。无论创业者,本地人,还是异乡人,“过得舒服”似乎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
南京本地的“的哥”提起南京总有不同的阐释——吕思清的小提琴(南京有着丰富的剧院文化)、软件谷的辉煌(南京被称为“中国软件名城”),还有“亚洲第一商圈”的忙碌......
但当这些骄傲退却,提起南京的早期产业发展,人们也总有一种“不争气”的意味。
梳理历史上的多轮产业发展风口,南京似乎总是在“错过”。
向内看,对比苏南的工业经济,早期南京的存在感并不高。
这背后,一方面是历史原因,“苏南模式”与早期的园区经验奠定了苏州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则是城市产业定位,提起苏州,人们总会想起半导体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
向外看,对比杭州和合肥这两座城市,人们提起南京也有说不出的惋惜。
比起杭州民营经济与电商经济的繁荣,南京缺少互联网基因,比起合肥,南京又似乎缺少一种“赌性”。
从时间线来看,捕捉新兴产业风口,南京虽然确实有点“后知后觉”——在南京如今五大地标产业中,除去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均是“后发先至”。
但好在,南京已通过抢占新的风口,讲出了新故事,实现了困境反转——这个过程,也是南京甩掉“南京大萝卜”的过程。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南京并非没有底子。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以及一大批军工企业让南京迅速成为新中国电子产业的重镇。而在2013年左右,南京先是在浦口开发区启动了集成电路发展规划,又在2016年引进了台积电......
这座城市已通过政策加持、产业布局与龙头企业的合力,开启了产业的崛起之路。
抢占风口,从“硬科技”开始
时间拨回去年12月初,“南京268个外贸商务团组打飞的出海抢订单”的新闻吸引了各方关注。
这趟“抢单之旅”并非临时起意。从9月开始,南京外贸商务团的身影遍布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约和意向订单金额达20多亿元。
据前往美国的南京龙满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平回忆,在洛杉矶的一个展览上,他见到了5位老客户,结识了三四十位新客人。“大家面对面交流,吃饭,互通信息,加深友谊,达到多个明年意向性合作项目。”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趟招商之旅中,不少企业主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南京国际商务班机”,这一为企业与招商团组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的政策解决方案,让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南京的“暖心”。
这个小故事也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的改变。
苏南城市的光环下,生活总在别处,本地人吐槽南京的“不好”,但事实上,南京的产业底子十分雄厚,这也为南京的硬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人才上。跨越科技与生产之间“死亡之谷”,人才往往是关键的一环。南京拥有两所985大学和8所211大学,同时与“硬科技”相关的学科体系也十分完善。
如在集成电路产业,南京大学的物理系以及从物理系细分出来的电子工程系、东南大学的电子系等都是我国优秀半导体人才的主要输出地;
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为中国九校联盟(C9)中成立的首个人工智能学院,该学院由我国首位国际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亲自挂帅;
除此之外,由世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团队,清华大学张钹院士领衔的国内著名AI学者团队和南京政府三方倾力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也在2018年落户于南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一年,另一边的栖霞高新区仙林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内,世界计算机领域顶尖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姚期智率队组建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来到了金陵。
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首次创业地,姚期智表示:“我非常喜欢南京这个城市,来到这里,特别能感受到江南的魅力,南京的团队也非常棒,独一无二,我们沟通得非常顺畅。”
而当掣肘产业发展最大的人才问题得到了有力解决,聪明的“钱”也随之而来。
一直以来,比起北上广深以及隔壁苏州热闹的创投氛围,南京则显得颇为低调。
动平衡资本业务合伙人罗鸣长期专注南京本地早期投资,在接受“猎云网”采访时,曾表示,南京是一个互联网创投基因较弱的城市,但硬科技赛道的关注提升给了南京厚积薄发的机会。
善用聪明的“钱”的南京,借助配套的国资性投资平台,往往专注早期优质项目的孵化。与一些崇尚趋势论的机构“大力出奇迹”的打法不同,南京本土机构更加务实,因此资本泡沫化的现象较少。
作为首批在南京扎根的人工智能公司,小视科技副总裁段伟芝就曾提到:“南京机构普遍有一个特点,跟南京的企业也有点相似,比较‘精’,所以投资出来了不少好企业。”
务实的投资,政府的牵线搭桥,解决了过去创业型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举个例子,身处南京建邺金鱼嘴基金街区中,你总能听到创业者、投资人关于人工智能、元宇宙、专精特新等行业新词的热烈讨论。在去年中国金鱼嘴元宇宙生态赋能大会上,“南京搞元宇宙有很大的优势。”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谭建荣第一句话就这么说。
人才与资本的聚合,筑巢引凤,在南京,“硬科技”产业自然崛起。一方面,一大批有着潜硬实力的“独角兽”已在南京形成集聚效应。
据胡润百富《2022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南京共有7家企业入选,分别为T3出行、新康众、芯驰半导体、开沃汽车、世和基因、好享家、福佑卡车。另一份来自新经济智库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2》也显示,南京的独角兽数量仅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与广州之后。
从企业属性看,上述独角兽企业分布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这意味着,抓住产业新风口的南京,一副围绕“硬科技”的版图已不断扩张。
更为关键的是,政策引导下,人才、资本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转化,让南京的硬科技生态形成了更“接地气”的生态——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进行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补贴与扶持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南京。
近日,南京正式发布的《南京市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新“33条”)也印证了这座城市“拼经济”的决心。从金融财税支持、企业减负增效、提振消费投资等领域,南京提出的10个方面33条政策举措,展现了新年新气象。
借力“硬科技”之风的南京,今时已然不同往昔。
南京的下一站,向哪里“卷”?
如今回头看,“不争气”的南京用数十年的时间蜕变成城市竞争中的“卷王”,“卷“出了高质量发展与创新生态,但在大国大城的竞争中,争当“卷王”的并非只有南京一个。
梳理“中国十强城市榜单”历史,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都是南京有力的竞争对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GDP为1.63万亿,宁波为1.57万亿,青岛与无锡GDP均逼近1.5万亿。
天津曾跻身GDP第三城,但在2020年被南京反超,首次跌出榜单之外,这背后自然有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之痛,但天津近年来提出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其先天区位优势依旧不容小觑。
另一边的宁波,则与南京的拼劲类似,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最亮眼的城市之一。继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之后,晋级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位列全国第一……
而宁波也正式提出了“奋力实现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10名的目标”,这意味着,南京将直面与宁波之间的竞争,宁波或将是南京最强劲的对手。
青岛与无锡也不用多说,一南一北,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基因——既是制造业强市,也是工业互联网之城。
摆在南京眼前的现实是,必须将短板补全,将长板做长。
一方面,尽管南京创投贵在投“精”与投“专”,在政府扶持与早期投资下,造就了南京孕育独角兽的土壤,但如何在中后期助力上述企业从“独角兽”转变为“巨无霸”,持续做大做强,这对南京本土机构的活跃与积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业内人士曾向“猎云网”表示:“南京本地机构数量少且投资较为早期,中后期投资实力相对较弱。”
而苏州依旧是南京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中科创星合伙人袁博曾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我对苏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赶不上车,因为排的项目太满,有时聊得深入就忘了时间。”
其次在产业端,除了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外,南京也必须建立差异化产业优势,避免“产业同构”的问题。
最后,则是在人才端,南京与其他城市一样也面临着“抢人容易,留人难”的问题。
而在已经到来的2023年,对南京而言,无疑是一个关键时刻:如何守好家门,实现超越,借助政策与产业的合力,留住更多人,这都将是这座城市久久为功的重要功课。
《让发展的油门轰起来!》,这是最近“南京发布”推送的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里面就写到,发展油门轰起来,“复苏力度拉上来,建设进度赶上来,比拼强度提上来”,为南京的“新年第一拼”加油鼓劲。
看来,江苏班长南京,在坐稳全国城市GDP前十后,“野心”就放到了2万亿。
参考资料:
投中网:为了抢项目,他们把办公室开到了苏州
上观新闻:对标“波士顿”,苏州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底气何在?
猎云网:南京,一座正崛起的硬科技之城
豹变:南京不是网红城市,是真的红
半熟财经:激战新街口:两家茶饮品牌的野心与焦虑
北京西路瞭望:拼!南京268个外贸商务团组打飞的出海抢订单
国民经略:大洗牌!全国GDP十强城市,再次生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