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酷玩实验室
要说今年过年最火爆的事情,看《流浪地球2》肯定跑不了。
五年前,它的前作一脚踹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让世界看到“带着地球去流浪”、“饱和式救援”、“集体主义精神”下的浪漫又悲壮的中国科幻故事。
小破球2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完善了世界观架构,让故事线更加复杂精彩,还拉满了各种特效和大场面。
但和其他的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流浪地球2》用特效与剧情突出呈现了硬核且真实种种科技装备,有一种似乎在科普近未来人类的科技树的感觉。
为了搞清楚《流浪地球2》背后隐藏的信息,我果断二刷了一遍iMax版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流浪地球2》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
01 硬核科技,核心却是“无人之境”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2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未来科技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比如造型别致的“门框机器人”,不仅能架枪输出、能加盾抗伤害、还能随时随地做安检,如此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很多朋友都表示自己也想搞一台。而在现实中,一家叫做“波士顿动力”的公司就在做类似的多功能机器人,并且深耕多年。不同于那些动作僵硬、行走笨拙的机器人,他家的产品套个皮就能去当特技演员了,一些产品甚至已然活跃在各行各业,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且繁重的工作。
电影开篇如蝗虫般袭来的无人机集群,给观众们上演了一场异常壮观的空战,它们不仅能搭载武器,还具有敌我识别功能。而类似的无人机大家也并不陌生,作为无人机行业的一哥,大疆早就把无人机飞控、编队飞行、自主飞行给玩明白了,几百台几千台无人机飞天走秀早就见怪不怪了,更有一些型号已经配备给警察,冲锋在打击犯罪、反恐的一线。
想要支撑为期2500年的“流浪地球”计划,消耗的能源是天文数字。在电影中这些能源是靠重聚变技术来实现的,将组成砂石的硅元素,不断聚合成铁,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聚变反应在宇宙中只有濒死的恒星才能发生。现实中的人类,虽然还没有掌握重聚变技术,但由于高温超导技术被攻破,可控核聚变在去年已经实现了净能量增益,是最有望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
让地球和空间站往来如飞的太空电梯为我们奉献了影片中的第一场科幻奇观,让人类往返太空变得非常方便,太空电梯也是各种科幻作品中的常客。虽然它的技术原理很简单粗暴,但要想做一条支撑几万公里而不坠落的轨道,就需要用到坚韧的碳纳米管材料,虽然目前实验室可以制造,但还无法量产。目前的热播剧《三体》原著也是出自于刘慈欣老师,剧中人物汪淼被外星三体人“盯上”,就是因为他主导的纳米材料项目是为数不多可以让人类逃离地球的技术。
虽然在《流浪地球2》的世界中,类似的硬核技术遍地走,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技术都是由谁来分配、统合、调度的呢,人类吗?先不提在那个自然灾害频发、战争不断的时代,天灾人祸带走了多少生命,单靠人脑的信息整合能力真能带领人类走过这2500年的漫长旅程么?
显然不能。人脑的算力有限,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与人的交流有时需要极大的成本。这些技术就好比城市中的车辆,车多固然好,但如果交通调度不合理,再多的车也是堵在路上的废铁而已。
主创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在影片中,人类已经把绝大部分设备的调度指挥权限交给了量子计算机中的AI。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单靠一台550C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就能完成月球上3台行星发动机的自动化建设,实现了“高境界的无人化”。这也为本片的大BOSS,人工智能Moss埋下了伏笔。
正因为如此,AI在影片中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很多技术今天已经存在了。
为了追求质感,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能不用特效就不用特效,能实拍就实拍”,为此做了很多外观上相当逼真的道具,或许成本很高,但为了观众一切都是值得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在高度智能化的人类基地中营造忙而有序的未来科技氛围感,《流浪地球2》还安排了完全无人设计的智能集装箱卡车Q-Truck纵横穿行,以求达到完美的实拍效果。
更厉害的是,这种基于AI的无人集装箱卡车,居然不是道具,而是现场实拍,是现实中已经存在,并且在很多港口都投入使用的“中国卡车”。
02 无人驾驶:现实与科幻的碰撞
今天太阳虽然不太可能出问题,但人类也面临着环境、人口、生态、资源、战争等等问题,给传统物流节点带来巨大的压力。
比如疫情期间的各国集装箱短缺、港口大堵车,全球贸易一度严重失调。对此,5G、物联网、AI等新技术在港口场景中的运用,减少人力消耗,增加运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满足了人们对港口精益化管理和高效运转的期待,而其中重要的方案就是集软硬件为一体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相对于开放道路无人驾驶应用,封闭场景应用要求企业深耕场景,并且深入理解场景所处行业。目前,该赛道已吸引各领域大企业入局,如特斯拉、沃尔沃、谷歌等,发展前景可观。
在中国,一马当先“开疆拓土”的是一家成立八年的新锐企业——西井科技,目前已是中国商用无人驾驶第一品牌。流浪地球2中唯一参演的无人驾驶卡车Q-Truck,就是西井科技正向自研的主力产品,也是小破球2剧组特地找来合作的。
但Q-Truck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在现实和科幻中“两开花”?这要归功于西井科技的Qomolo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解决方案,Q-Truck则是这套系统的执行终端。
首先,Q-Truck的造型就完全脱离了传统卡车的样式,未来科幻感爆棚——乐高式模块车头设计,并以LED显示屏及人机交互按钮,打造动感机能外观。另外,它还直接将驾驶室取消,节省下来的车头空间用来放置电池和自动驾驶设备。密封的车舱则采用了高强度的铝合金骨架,在保证坚固性的同时,也做到了轻量化。
其次,它是专门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枢纽、工厂等多场景应用开发的完全无人整车,对于智能创新技术的开发和集成运用有了更高阶、更精细的要求。比如,采用了更为先进的VSLAM技术,通过视觉信息更丰富的光学相机,对所处环境进行定位和实时建模,硬件成本更低,精度更高,定位误差只有30mm,转向误差只有0.5度。再比如,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视觉+激光”的解决方案,在实际业务场景下,一次性停靠准确率高达98%,能大幅度提高40%的工作效率。
2022年,西井科技推出了智能换电版Q-Truck,是全球首款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这是Q-Truck的第四次产品升级,它解决了市场上新能源商用车普遍存在电池容量大、充电慢等痛点,能在全程无人的情况下自动更换电池。全新的Q-Truck搭载了高达210KWH的超大容量组电池,在西井科技智能能源服务PowerOnair的支持下,仅需6分钟就能自主完成换电补能。要知道,同样的载重卡车,即便处于高速充电状态下,也至少需要充电两个小时。
同时,它的续航里程可达150KM,载重高达75吨。这不难看出,Q-Truck已实现了更高智能化、安全性、适应性的无人驾驶水平,当然这背后离不开西井自主研发的“车辆管理调度系统WellFMS”作硬核支持。它是Qomolo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够帮助用户实时了解车辆位置和电量需求,对接换电平台的电控系统,有效自主派发车辆在合适的时间(不影响高峰作业)进站换电。在实际场景应用中,它还能实时提供码头内堆场信息,帮助优化码头的任务分配,智能调度和全自动规划车辆路径,还能通过事件记录和数据管理帮助回溯时间和数据分析。
Qomolo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也像电影中一样,给每个作业场景都都创造了一个“数字孪生”,西井科技有自己的车辆仿真平台WellSIM,可以在仿真测试中模拟最严苛的作业工况,查看车辆如何做出反应。就像一个虚拟的沙盘,可以提前演练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缩小前期设计和实际运营的差距。
西井科技的Qomolo所提供的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港口堵塞、运载能力滞后、人工卡车司机负荷过大与运能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完成了商业化落地应用,例如在泰国林查班港交付了第二批全新换电版Q-Truck。Qomolo家族产品还相继与英国费利克斯托港 、阿联酋迪拜杰贝阿里港口、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港、马来西亚巴生西港、韩国釜山港等完成签约合作。
探究其背景,西井科技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是中国首家基于正向自研无人驾驶重卡的公司,更是首家在全球范围商业交付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超过数百套规模的公司。它以全球智能服务业“技术领先,行业领跑”的开疆者姿态,不断地提升中国无人驾驶商用车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目前,西井科技已成为走向全球的中国新科技品牌主力军重要一员,也是中国面对AI技术大爆发的关键性力量。
正是由于西井科技Qomolo无人驾驶这种全栈式AI解决方案和《流浪地球2》的未来科技几乎完美的匹配,才能碰撞出现实与科幻的火花。
03 硬件+软件,AI技术从科幻映照现实
随着研发的迭代与数据的强化,快速发展的AI技术已有下一代科技的基础平台势头。
美国OpenAI公司CEO近期采访就认为,未来十年,AI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的智力边际成本与能量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届时世界将“地震”。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这些年AI一路狂飙的发展历程就一目了然了。大约在2012年左右,AI还只能做简单的物品分类,但随后的2017年,AlphaGo就在围棋领域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后来的升级版更是击败了柯洁。
如果说这些还是在一个个微小领域的“小打小闹”,那自从GPT-3诞生以来,AI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因为GPT-3针对的是自然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甚至往大了说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当AI理解了人类的语言,能做出的成果就开始超乎想象了。
在去年,人工智能内容创作(AIGC)领域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了整整一年的焦点。首先是在绘画领域,AI不再只是一个傻傻的分类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了通过输入具体的描述,直接生成绘画的“艺术家”,而且绘画水平之高,想象力之丰富,超乎了很多专业画师的想象,甚至在人类举办的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得了大奖。
年底的ChatGPT彻底聚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成为了有问必答的“AI管家”,小到把它当做搜索引擎,大到用它写小说、写代码,只要是跟语言相关的内容,它都能插一杠子,甚至还能基于人类的道德,拒绝回答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而AI绘画和聊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再只是极少数圈内的实验品,而是真正可以面向大众开放,而且能够用到工作生活中的产品。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人,将AI纳入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比如艺术家会先通过AI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找灵感,文字工作者也会通过AI代笔。就在不久前,美国一名议员就用ChatGPT完成了自己在众议院发言的两段讲稿的初稿,自己对初稿进行了几次润色,就搞定了。
在更多前沿科技领域,AI有着不俗的潜力,在生物领域,科学家们利用AI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中,也有科学家利用AI来调节和控制复杂多变的电磁场;在至关重要的军事领域,我国的五代机歼20甚至配备了3架无人僚机,趟雷、挡枪、背弹药都不在话下,让我不禁想起了《高达》系列中的浮游炮。
这背后,是AI通过自然语言学习大量人类知识之后的一连串的突破。而电影里也用数字孪生与量子计算机结合的情节,预示着AI技术的发展是一场超出人类想象的技术爆炸。
从最简单的图像识别到复杂的港口无人车调度,“无人技术”无处不在,是必须争夺的高地。
因为AI技术不仅仅能够帮助人类完成日常工作,推动人类的技术进步,还能把人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全力投入更有挑战与创新的领域。
很多人担心AI的普及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我反而认为,与其担心被AI夺取工作,倒不如主动去接触、了解AI,将它也逐渐纳入自己的工作流程中,让自己成为AI的主人。纵观历史,科技的进步同样也会提高人类整体的认知水平,就好比现代人不再像祖先那样茹毛饮血,不会认为冷兵器会胜过导弹,手机和互联网成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可以当做一种“人工器官”。
我觉得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西井科技这类前沿AI企业不断探寻“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最优解,AI将会成为一种新的通识知识,替代掉今天我们熟悉的搜索引擎、操控界面之类的交互方式,彻底打破人机交互的物理隔阂,真正融入在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04 只有跨越“无人之境”,才能到达人的未来
最后又回到那个科幻作品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人工智能会带来危机吗?
这个问题也许目前还没有答案,但电影中科学家马兆用最后的遗言给予图恒宇和在座的观众一条解决之道: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人工智能如何强大,这一切的一切,落脚点必须是“人”。而作为拼在AI落地一线,将AI带进现实、改变传统物流的开疆者,正如西井科技的品牌核心理念“取智于人,用智予人”。再一次和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完美呼应。
在未来,人类的发展必然离不开AI的帮助,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住“服务于人”的原则,哪怕我们真的也要“流浪地球”,人性的光芒也必然会照进冰冷的宇宙。
流浪地球也好,西井科技也罢,我们不断反思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如此努力地用技术将“人”带入“无人之境”,最终也是为了当下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