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多国争着申办,世界杯被“疯抢”,奥运会为什么却被冷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多国争着申办,世界杯被“疯抢”,奥运会为什么却被冷落?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反差,再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共通的道理——聚焦才是增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图片来源:Unsplash-Fauzan Saari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编|庄文静

近日,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巴拉圭的体育部长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四国正式启动联合申办2030年世界杯足球赛程序。乌拉圭体育部长塞巴斯蒂安·鲍萨在发布会上表示,1930年乌拉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如果2030年世界杯能回到百年前的故地举办,将意义非凡。

而此前有报道称,知名球星C罗还将成为形象大使,协助沙特、埃及和希腊争夺2030年世界杯的联合主办权。

没错,世界杯申办已经到了要靠“天价”球星协助争夺的程度,而且即便争到也只能是“联合主办”,因为申办世界杯的国家已多到排不过来。

但反观同样是顶级国际赛事的奥运会,却是命运迥异:2024年的奥运会原本有5个城市在申请,结果事到临头,有3个城市宣布退出,只剩下了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国际奥委会一看形势不妙,干脆连2028年的举办权也一并送出,2024年巴黎举办,2028年洛杉矶举办。

世界杯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奥运会却因没人愿意接盘而遭遇冷落。同样是四年一届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却呈现了一热一冷如此大的反差,值得玩味。

图源: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奥运会也曾经历“野蛮生长”

翻看最近几届世界杯数据会发现,2006年德国世界杯,赚了47亿美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赚了49亿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是57亿美元;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61亿美元。都是大赚特赚,还有很多隐性收入更不用提了。

而奥运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2000年的悉尼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略有盈余,近几届奥运会基本都是赔本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亏损80亿美元;2012年伦敦奥运会,亏损近40亿美元;2016年里约奥运会,亏损21亿美元;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亏损64亿美元。

连连亏损的背后,当然不是无来由的。奥运会作为综合性体育赛事,参与的国家众多,竞赛项目也多种多样。要知道,奥运会曾一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扩张主义”。自从“二战”结束后,整个国际社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由此,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开始迅速膨胀,从1948年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的17大项136小项增加到了1980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的21大项203小项,尤其是原有项目中小项的陆续增加。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项目从来没有一次被删减过。随着项目的不断膨胀和臃肿,致使比赛赛程不断延长,承办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其中有很多特别小众的项目,比如马术、冰壶、帆船之类的项目没什么人关注,带不来多少收益,但也得花钱建场馆,而后期比赛场馆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最后导致一些冷门项目的比赛场馆沦为废墟。据说里约奥运会的场馆现在已经长满了杂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另外,近几年传统体育观众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美国著名体育媒体Sports Business Journal长期调研发现,在25个主流的体育运动项目里,平均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有5个,观众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却多达16个,占比竟高达64%。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表示:电子产品,而不是体育运动,正在占据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时光,如果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不与时俱进,不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话,奥林匹克运动将没有未来。

虽然举办奥运会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政治目的,但终究还是要有商业利润的加持。再看纯商业运作的世界杯,奈何足球是世界上普及度广,关注度也最高的运动。从电视观众数据来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观众只有39亿,而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了50亿。而且,世界杯最多只有两场比赛同时进行,理论上只需有两个足球馆就能满足赛事需求。这性价比,不言而喻。

把“刀尖”磨到足够锋利

奥运项目设施越来越多,参赛队伍越来越庞大,举办的费用也越来越高。承办奥运会必然要同时承受严峻的政治、经济、安保和社会风险的考验,这让更讲究成本和收益的国家变得望而却步。

以至于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开始制定并实施奥运“瘦身”计划,决定2012年伦敦奥运会只设26个大项,且今后每届奥运会最多不得超过28个大项。有了上限,就意味着如果有新增项目,必须得有老的项目被淘汰,有出才能有进。近期国际奥委会又宣布,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初步设项中,拳击、举重、现代五项均不在28个项目之列。

要知道,国际奥委会的绝大部分收入是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比赛项目越受欢迎,观众越爱看,电视机构越愿意转播,也就有越多的厂商愿意投钱赞助,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未来可见的是,不产生观看收益率的项目,都将被逐渐剔除出局。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反差,再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共通的道理——聚焦才是增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有目共睹,曾经大而全的,目标受众不是特别清晰的百货店、大卖场,竞争力已然逐渐变弱,失去了以往的势头。

反倒是比较聚焦的折扣店依然长盛不衰,像德国零售巨头全球顶尖的折扣超市阿尔迪,商品的平均价格可以做到比同行低20%以上,利润增长率一度超过了120%。而这主要得益于阿尔迪在门店、产品、采购、销售和人员等方面极致的精简和成本控制能力。比起家乐福过万的SKU(最小存货单位),阿尔迪只有700种左右的SKU,但这样的配置就使它满足了消费者90%以上的日常生活所需。

“刀尖磨得足够锋利,才会扎哪儿哪儿漏。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哪方面都想让人满意,最后往往就会让人不满意。奥运会的问题,就在于想取悦的人太多了。”品类管理专家、元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强对中外管理传媒说道。

人性的通病:“既要也要还要”

其实,“聚焦战略”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见词汇,“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就把其列为三大竞争战略之一(另外两个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必须要集中起来使用。聚焦战略就是把资源集中到一个关键点上去突破,在一个点上形成真正意义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企业经营实质性的突破。

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20世纪90年代,春兰空调曾被称为“中国空调之王”,一时间风光无两,可惜后来急于拓宽企业的商业面而盲目发展房地产、摩托车、电脑等不相干的副业,意图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虽然实现了产品多样化,到头来却拖了核心业务的后腿,影响了整体经营结构,最终黯然离场、销声匿迹。

聚焦是一种专注的素养,是在一段时间内,摒弃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只做一件事的定力。在各个领域有所大成者,皆具备这种专注的素养,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要领时,同时写下的一个词就是:专注。

针对企业应该多元化经营还是专注做一件事,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做过研究,他发现:中国很多企业都不是困难死的,而是因为太牛,而牛死的。一旦赚了钱,就什么都想干,觉得什么都能干,几乎没有他不敢干的行业。记住,一个企业要活得久,就把自己的能力放弱一点,努力做好一件事!甚至,永远都做一件事。

“然而,很多企业的毛病恰恰就在于‘既要也要还要’,不会取舍。对于企业而言,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张智强总结道。

聚焦战略就像是一个冷美人,欣赏她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追求的人寥寥,就像真正在企业践行聚焦战略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一样。或许就是因为聚焦与人性贪多求大的本性,是相违背的吧。而这,也就决定了企业间的格局与差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多国争着申办,世界杯被“疯抢”,奥运会为什么却被冷落?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反差,再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共通的道理——聚焦才是增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图片来源:Unsplash-Fauzan Saari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编|庄文静

近日,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巴拉圭的体育部长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四国正式启动联合申办2030年世界杯足球赛程序。乌拉圭体育部长塞巴斯蒂安·鲍萨在发布会上表示,1930年乌拉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如果2030年世界杯能回到百年前的故地举办,将意义非凡。

而此前有报道称,知名球星C罗还将成为形象大使,协助沙特、埃及和希腊争夺2030年世界杯的联合主办权。

没错,世界杯申办已经到了要靠“天价”球星协助争夺的程度,而且即便争到也只能是“联合主办”,因为申办世界杯的国家已多到排不过来。

但反观同样是顶级国际赛事的奥运会,却是命运迥异:2024年的奥运会原本有5个城市在申请,结果事到临头,有3个城市宣布退出,只剩下了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国际奥委会一看形势不妙,干脆连2028年的举办权也一并送出,2024年巴黎举办,2028年洛杉矶举办。

世界杯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奥运会却因没人愿意接盘而遭遇冷落。同样是四年一届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却呈现了一热一冷如此大的反差,值得玩味。

图源: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奥运会也曾经历“野蛮生长”

翻看最近几届世界杯数据会发现,2006年德国世界杯,赚了47亿美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赚了49亿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是57亿美元;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61亿美元。都是大赚特赚,还有很多隐性收入更不用提了。

而奥运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2000年的悉尼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略有盈余,近几届奥运会基本都是赔本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亏损80亿美元;2012年伦敦奥运会,亏损近40亿美元;2016年里约奥运会,亏损21亿美元;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亏损64亿美元。

连连亏损的背后,当然不是无来由的。奥运会作为综合性体育赛事,参与的国家众多,竞赛项目也多种多样。要知道,奥运会曾一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扩张主义”。自从“二战”结束后,整个国际社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由此,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开始迅速膨胀,从1948年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的17大项136小项增加到了1980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的21大项203小项,尤其是原有项目中小项的陆续增加。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项目从来没有一次被删减过。随着项目的不断膨胀和臃肿,致使比赛赛程不断延长,承办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其中有很多特别小众的项目,比如马术、冰壶、帆船之类的项目没什么人关注,带不来多少收益,但也得花钱建场馆,而后期比赛场馆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最后导致一些冷门项目的比赛场馆沦为废墟。据说里约奥运会的场馆现在已经长满了杂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另外,近几年传统体育观众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美国著名体育媒体Sports Business Journal长期调研发现,在25个主流的体育运动项目里,平均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有5个,观众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却多达16个,占比竟高达64%。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表示:电子产品,而不是体育运动,正在占据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时光,如果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不与时俱进,不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话,奥林匹克运动将没有未来。

虽然举办奥运会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政治目的,但终究还是要有商业利润的加持。再看纯商业运作的世界杯,奈何足球是世界上普及度广,关注度也最高的运动。从电视观众数据来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观众只有39亿,而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了50亿。而且,世界杯最多只有两场比赛同时进行,理论上只需有两个足球馆就能满足赛事需求。这性价比,不言而喻。

把“刀尖”磨到足够锋利

奥运项目设施越来越多,参赛队伍越来越庞大,举办的费用也越来越高。承办奥运会必然要同时承受严峻的政治、经济、安保和社会风险的考验,这让更讲究成本和收益的国家变得望而却步。

以至于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开始制定并实施奥运“瘦身”计划,决定2012年伦敦奥运会只设26个大项,且今后每届奥运会最多不得超过28个大项。有了上限,就意味着如果有新增项目,必须得有老的项目被淘汰,有出才能有进。近期国际奥委会又宣布,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初步设项中,拳击、举重、现代五项均不在28个项目之列。

要知道,国际奥委会的绝大部分收入是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比赛项目越受欢迎,观众越爱看,电视机构越愿意转播,也就有越多的厂商愿意投钱赞助,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未来可见的是,不产生观看收益率的项目,都将被逐渐剔除出局。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反差,再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共通的道理——聚焦才是增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有目共睹,曾经大而全的,目标受众不是特别清晰的百货店、大卖场,竞争力已然逐渐变弱,失去了以往的势头。

反倒是比较聚焦的折扣店依然长盛不衰,像德国零售巨头全球顶尖的折扣超市阿尔迪,商品的平均价格可以做到比同行低20%以上,利润增长率一度超过了120%。而这主要得益于阿尔迪在门店、产品、采购、销售和人员等方面极致的精简和成本控制能力。比起家乐福过万的SKU(最小存货单位),阿尔迪只有700种左右的SKU,但这样的配置就使它满足了消费者90%以上的日常生活所需。

“刀尖磨得足够锋利,才会扎哪儿哪儿漏。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哪方面都想让人满意,最后往往就会让人不满意。奥运会的问题,就在于想取悦的人太多了。”品类管理专家、元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强对中外管理传媒说道。

人性的通病:“既要也要还要”

其实,“聚焦战略”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见词汇,“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就把其列为三大竞争战略之一(另外两个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必须要集中起来使用。聚焦战略就是把资源集中到一个关键点上去突破,在一个点上形成真正意义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企业经营实质性的突破。

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20世纪90年代,春兰空调曾被称为“中国空调之王”,一时间风光无两,可惜后来急于拓宽企业的商业面而盲目发展房地产、摩托车、电脑等不相干的副业,意图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虽然实现了产品多样化,到头来却拖了核心业务的后腿,影响了整体经营结构,最终黯然离场、销声匿迹。

聚焦是一种专注的素养,是在一段时间内,摒弃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只做一件事的定力。在各个领域有所大成者,皆具备这种专注的素养,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要领时,同时写下的一个词就是:专注。

针对企业应该多元化经营还是专注做一件事,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做过研究,他发现:中国很多企业都不是困难死的,而是因为太牛,而牛死的。一旦赚了钱,就什么都想干,觉得什么都能干,几乎没有他不敢干的行业。记住,一个企业要活得久,就把自己的能力放弱一点,努力做好一件事!甚至,永远都做一件事。

“然而,很多企业的毛病恰恰就在于‘既要也要还要’,不会取舍。对于企业而言,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张智强总结道。

聚焦战略就像是一个冷美人,欣赏她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追求的人寥寥,就像真正在企业践行聚焦战略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一样。或许就是因为聚焦与人性贪多求大的本性,是相违背的吧。而这,也就决定了企业间的格局与差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