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完成:获取数据数十亿条,基本摸清隐患底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完成:获取数据数十亿条,基本摸清隐患底数

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消防地质灾害救援拉动实战演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目前正在利用调查数据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

调查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郑国光介绍,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开展普查调查工作,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参与了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其中,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交通运输行业完成了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1.5万公里的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的调查。林草行业完成11万多个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地调查,检测实验室样品近80万份。

此外,自然资源地质行业开展了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海洋行业完成1.39万个(段)海洋承灾体以及6000多处重点隐患的调查。水利行业完成了全国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利设施的调查,获取了干旱致灾调查数据7万多条。

应急管理行业协同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获取了70万多个公共服务设施、近15万个危化企业(含加油加气站)、3万多座非煤矿山(含尾矿库)和煤矿等承灾体信息,450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230多万条年度历史自然灾害数据。生态环境行业获取了全国民用核设施调查数据2.3万条。气象行业获取了10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664万条。地震行业获取了2.7万多个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数据。

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为全面做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地方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和技术队伍,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郑国光表示。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调查工作主体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关于如何深化普查成果的应用,如何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如何建立普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这些任务还很艰巨。

陈胜介绍,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层面普查基础数据库已具雏形,还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常态更新和运行维护机制,安全稳妥扩大数据库共建共享共用,形成内容完整、责权明确、持续运行的数据库运行模式,为普查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国务院普查办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探索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形成国家级成果运用示范案例,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灾害监测预警、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等重点领域深度应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完成:获取数据数十亿条,基本摸清隐患底数

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消防地质灾害救援拉动实战演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目前正在利用调查数据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

调查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郑国光介绍,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开展普查调查工作,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参与了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其中,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交通运输行业完成了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1.5万公里的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的调查。林草行业完成11万多个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地调查,检测实验室样品近80万份。

此外,自然资源地质行业开展了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海洋行业完成1.39万个(段)海洋承灾体以及6000多处重点隐患的调查。水利行业完成了全国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利设施的调查,获取了干旱致灾调查数据7万多条。

应急管理行业协同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获取了70万多个公共服务设施、近15万个危化企业(含加油加气站)、3万多座非煤矿山(含尾矿库)和煤矿等承灾体信息,450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230多万条年度历史自然灾害数据。生态环境行业获取了全国民用核设施调查数据2.3万条。气象行业获取了10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664万条。地震行业获取了2.7万多个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数据。

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为全面做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地方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和技术队伍,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郑国光表示。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调查工作主体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关于如何深化普查成果的应用,如何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如何建立普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这些任务还很艰巨。

陈胜介绍,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层面普查基础数据库已具雏形,还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常态更新和运行维护机制,安全稳妥扩大数据库共建共享共用,形成内容完整、责权明确、持续运行的数据库运行模式,为普查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国务院普查办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探索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形成国家级成果运用示范案例,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灾害监测预警、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等重点领域深度应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