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中国协同办公的终局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协同办公的终局是什么?

看见问题,也看见价值。

文|产业家 斗斗

编辑|皮爷

“计划裁员1300人,占到全球员工的15%。”美国东部时间2月7日,Zoom CEO袁征在官网博客发布公开信,宣布公司裁员计划。

回看Zoom的高光时刻,2020年市值高达1390亿美元,55%的增长速度。而如今市值已经跌到234亿美元,增长速度仅有5%。曾经现象级蓬勃增长的周期似乎走到了尽头。

作为协同办公领域的大赢家和一众厂商发展的模版,Zoom的裁员大动作以及过山车式的数据,使得整个行业开始思考协同办公赛道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身为后浪的中国协同办公厂商们。

在中国协同办公的大陆上,钉钉、飞书、企业微信是互联网领域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发展至今,分别背靠阿里、字节和腾讯,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中,钉钉用低代码为客户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基于低代码的属性通过生态、工具双重发力;企业微信则以“连接”为核心逻辑,完成C端和B端的连接;飞书突出协作快、效率高的特点,标签定义为一体化协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各自的声音都在被不断传出。

不过,在中国产业数字化一直处于初期的当下,协同办公尽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管理,但其具体商业模型究竟是怎样的?或者说,在中国市场里,协同办公产品和国外如Slack等企业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当下的阶段都需要思考。

在最近引发些许讨论的当下,我们不妨预测思考下,中国协同办公的终局可能是什么?

一、协同办公,TO B数字化的先锋官

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复制,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土壤的差异化,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式协同办公。

从某种程度说,相较于海外协同办公软件的发展,中国产品更等同于是倒序发展,其角色更像是教育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先锋。

这种角色的感知在各大协同办公厂商的发展历程中显而易见。

“来往”是钉钉的前身。一个契机是,在当时,钉钉负责人收到一个诉求。“公司员工有很多层。其中,有60、70后的员工,沟通一般使用电话或短信;80后员工使用QQ,90后员工则使用微信,另外和供应商沟通只能用邮件,四个端里切来切去。”

于是,钉钉团队将邮件集成,并打造了老板可以直接把消息Ding成短信发给员工的Ding功能,以及企业群、电话会议等诸多功能。

2014年底,钉钉正式推出1.0版本,具体数据显示,截止同年6月客户覆盖包括英特尔中国、银泰、申通快递、华数、康帕斯科技等30多万家企业、团队用户。至此,钉钉正式进入企业级市场。

腾讯紧跟其后,2016年4月腾讯发布了企业微信1.0,并在2017年将企业微信于企业号合并,以此来打造更有深度的企业服务。

比起钉钉和企业微信,字节入局较晚,与阿里和腾讯不同,在字节沟通工具的变迁中,分别历经了Skype、微信+微信企业号、Slack、钉钉,但随着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字节开始自己组建自身的效率工程团队,逐步将公司内部使用的工具和应用重新架构,对外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飞书,在产品发布后,都进入一段重新思考商业模式的过程。这其中的问题不单纯是产品功能本身,更是在中国协同办公是否能有更大的想象力和蓝海,以及中国未来几年的数字化土壤里,协同办公对企业而言是不是刚需?

从整个产业数字化的市场环境来看,如果说云资源层、通信等PaaS层是刚需,那么对大型企业而言,在固有的OA之外,管理saas软件对不少企业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必然选项。

但在思考之外,一个大的利好节点悄然来临。

2020年,疫情成为协同办公崛起的重要推手。一组数据是,钉钉在 2020 年 2 月 10 号,日均下载量达到 593.9 万;企业微信在 2020 年 2 月 3 号,日均下载量达到 184.62 万;飞书在 2020 年 2 月 10 号,3 月 2 号达到日均下载量 6.43 万,均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增加的流量里尽管有批量的C端客户,但更多的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企业。对很多涌进协同办公产品的企业而言,这是他们迈向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同等对比欧美市场来看,国外的协同办公产品更多的是单品系列,而且在此之前,整个企业数字化市场已经由亚马逊、微软、谷歌、IBM以及一众咨询公司所教育完成,企业本身就具备数字化基因和观念,因此能看到Slack、Notion的基于PLG的现象级传播。

但在中国,协同办公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下沉市场的中小企业内部,承担的更是先锋官的角色,甚至对很多企业而言,在财务系统之外,钉钉/企微/飞书仅是他们的第二个尝试。

在这种倒序讲述的故事里,想要持续发展,中国协同办公产品就必须跑出不同的模式。

二、生态和一体化的「两个支点」

微软是一体化办公系统的先行者,早在2017年Dynamics 365 就将原有的 Dynamics CRM和ERP产品整合,实现了可以灵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企业管理应用,并将功能细化为多个应用,包含销售、运营、财务、客户服务、现场服务、市场营销、项目服务自动化等功能。随后Dynamics 365与 Office 365集成,实现了办公系统的一体化。

一体化协同工具——从产品功能层面,这是全球协同办公厂商都拉齐的认知,也是一条已经被验证和趟平的路。

于是,能看到的是,在最开始的打卡、审批等流程之外,国内协同办公系统开始趋向集成财务、ERP、CRM以及MES等业务系统。

比如,钉钉集成了包括会议、文档等在内的多种企业协同应用,并提供一站式低代码应用搭建平台宜搭。通过简单的拖拽、配置,完成业务应用的搭建。企业微信则与腾讯文档、腾讯会议融合打通,在企业微信上联合推出一套效率协作功能。用户可从主页、工作台、群聊等多入口一键进入新版文档与会议。飞书整合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日历、云盘/云文档、邮箱、表格、思维笔记、飞书妙记、OKR、工作台等众多产品和功能。

除了固有的工具模块,在不同的专业服务商领域,生态是另一个必需的注解。

比如在生态伙伴的加持下,钉钉横向上IM、OA、财务、人事、销售等领域都有涉及,纵向上深入互联网、教育、政务、制造业、医疗等垂直行业。产品形态不断升级,也从以前专注于中小企业,慢慢开始拓展大型企业。

此外,钉钉依靠PaaS、SaaS伙伴激发应用生态,进一步带动用云量,基于云钉一体,形成SaaS/PaaS带IssS的“飞轮效应”。

与钉钉的生态动作不同,企业微信并未亲自下场做技术,其重点放在了“C到B的连接”。其结合微信本身强C端认知,更可以理解为化身一个具备TO C属性的B端工具,结合腾讯云为企业以及中小B提供私域以及数字化工具服务。

飞书在生态上尽管发力较晚,但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进度。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飞书合作的ISV也覆盖汽车、教育、金融、零售、医疗等多个行业。

总体来看,如果说工具是中国协同办公企业必须具备的属性和功能,那么生态则是中国特色产业环境里的独特打法,通过生态的模式,不论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飞书,都在自身的框架里完成了一体化布局,这种布局不仅在接口层面的打通,更是在服务集成层面。

换言之,工具一体化是基本要求,但基于全链路集成的生态则是因地制宜、于当下的产业探索。

这种探索的供应对应着明确的需求。即中国协同办公企业的角色相较更复杂,它们作为大众TO B流量的汇聚场,也更是整体数字化方案和能力的输出场,但对一众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而言,这种开箱即用、且统一协同的集成服务却为它们提供了它们需要的数字化转型模型:轻便高效、立竿见影。

三、是工具,更是入口

和国外的协同办公软件路径相比,国内的协同办公企业正在得出在当下环境里的特殊解。它是工具,也更是入口。

首先,就中小企业的视角来看,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不足的中小企业对数字化的预算有限,很难进行市场选型,同时也更没有足够的资金逐一部署业务流程内的单个系统,最终自己打通。而国内协同办公所打造审批、CRM、ERP等产品在内的一体化协作平台,恰在解决这个问题,即其可以帮助企业一步到位,通过高于市场标准的优质集成,完成初步的数字化建设。

从这一点来看,协同办公产品的价值更像是中国底层数字化的基建,其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构建数字化认知,在自身的优质产品能力之外,通过工具和生态集成,联合服务商,建立起了相对较好的数字化模型。

在这条路径上,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跑出了不少不错的产品,比如钉钉工牌、腾讯会议等等,这些产品帮助企业进入初步的数字域场。

除此之外,基于软件工具的属性,其在各自的企业TO B战略里也更是加分项。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需求高,需要大量的应用开发,应用开发需求之下拉动了生态。

不论是在云钉一体,还是腾讯产业互联网的云+企微战略,抑或是飞书背靠火山引擎的生态战略,都可以提升“IaaS+PaaS”的发挥空间,还可以带动整体用云量,进而撬动互联网云厂的全部产业服务能力。在这条路上,微软已经验证了相关路径。

总体来说,中国协同办公的工具属性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的门槛,通过集成初步完成了数字化全链路产品的筛选和一体化,另一方面也更作为各自企业TO B战略的先锋官,服务于各自企业的产业战略,撬动更大的营收增量。

但在其对企业和工具本身的价值之外,更客观的观察是,中国的协同办公产品更等同于一个“超级入口”,其尽管是作为大众认知里“投入不高”“简单直观”的软件赛道,但其如今承担的却是教育市场,为中小企业传递数字化观念的角色定位,这是一项等同于先驱的工作。

单从这个点来看,这就是一个值得尊重和肯定的成绩。

客观来看,于当下而言,不论是产品上的一体化,还是生态上的集成加持,中国的协同办公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于当下本身更多的来自于市场与中国企业原生的架构问题,对于一众国产协同办公企业,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看见问题的同时,也更看见其特殊性、艰难性和当下的成绩。

始终期待,中国协同办公产品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适配中国特殊产业环境的先驱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钉钉

301
  • 钉钉与亿联网络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 钉钉面向个人用户推出365会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协同办公的终局是什么?

看见问题,也看见价值。

文|产业家 斗斗

编辑|皮爷

“计划裁员1300人,占到全球员工的15%。”美国东部时间2月7日,Zoom CEO袁征在官网博客发布公开信,宣布公司裁员计划。

回看Zoom的高光时刻,2020年市值高达1390亿美元,55%的增长速度。而如今市值已经跌到234亿美元,增长速度仅有5%。曾经现象级蓬勃增长的周期似乎走到了尽头。

作为协同办公领域的大赢家和一众厂商发展的模版,Zoom的裁员大动作以及过山车式的数据,使得整个行业开始思考协同办公赛道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身为后浪的中国协同办公厂商们。

在中国协同办公的大陆上,钉钉、飞书、企业微信是互联网领域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发展至今,分别背靠阿里、字节和腾讯,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中,钉钉用低代码为客户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基于低代码的属性通过生态、工具双重发力;企业微信则以“连接”为核心逻辑,完成C端和B端的连接;飞书突出协作快、效率高的特点,标签定义为一体化协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各自的声音都在被不断传出。

不过,在中国产业数字化一直处于初期的当下,协同办公尽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管理,但其具体商业模型究竟是怎样的?或者说,在中国市场里,协同办公产品和国外如Slack等企业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当下的阶段都需要思考。

在最近引发些许讨论的当下,我们不妨预测思考下,中国协同办公的终局可能是什么?

一、协同办公,TO B数字化的先锋官

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复制,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土壤的差异化,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式协同办公。

从某种程度说,相较于海外协同办公软件的发展,中国产品更等同于是倒序发展,其角色更像是教育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先锋。

这种角色的感知在各大协同办公厂商的发展历程中显而易见。

“来往”是钉钉的前身。一个契机是,在当时,钉钉负责人收到一个诉求。“公司员工有很多层。其中,有60、70后的员工,沟通一般使用电话或短信;80后员工使用QQ,90后员工则使用微信,另外和供应商沟通只能用邮件,四个端里切来切去。”

于是,钉钉团队将邮件集成,并打造了老板可以直接把消息Ding成短信发给员工的Ding功能,以及企业群、电话会议等诸多功能。

2014年底,钉钉正式推出1.0版本,具体数据显示,截止同年6月客户覆盖包括英特尔中国、银泰、申通快递、华数、康帕斯科技等30多万家企业、团队用户。至此,钉钉正式进入企业级市场。

腾讯紧跟其后,2016年4月腾讯发布了企业微信1.0,并在2017年将企业微信于企业号合并,以此来打造更有深度的企业服务。

比起钉钉和企业微信,字节入局较晚,与阿里和腾讯不同,在字节沟通工具的变迁中,分别历经了Skype、微信+微信企业号、Slack、钉钉,但随着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字节开始自己组建自身的效率工程团队,逐步将公司内部使用的工具和应用重新架构,对外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飞书,在产品发布后,都进入一段重新思考商业模式的过程。这其中的问题不单纯是产品功能本身,更是在中国协同办公是否能有更大的想象力和蓝海,以及中国未来几年的数字化土壤里,协同办公对企业而言是不是刚需?

从整个产业数字化的市场环境来看,如果说云资源层、通信等PaaS层是刚需,那么对大型企业而言,在固有的OA之外,管理saas软件对不少企业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必然选项。

但在思考之外,一个大的利好节点悄然来临。

2020年,疫情成为协同办公崛起的重要推手。一组数据是,钉钉在 2020 年 2 月 10 号,日均下载量达到 593.9 万;企业微信在 2020 年 2 月 3 号,日均下载量达到 184.62 万;飞书在 2020 年 2 月 10 号,3 月 2 号达到日均下载量 6.43 万,均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增加的流量里尽管有批量的C端客户,但更多的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企业。对很多涌进协同办公产品的企业而言,这是他们迈向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同等对比欧美市场来看,国外的协同办公产品更多的是单品系列,而且在此之前,整个企业数字化市场已经由亚马逊、微软、谷歌、IBM以及一众咨询公司所教育完成,企业本身就具备数字化基因和观念,因此能看到Slack、Notion的基于PLG的现象级传播。

但在中国,协同办公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下沉市场的中小企业内部,承担的更是先锋官的角色,甚至对很多企业而言,在财务系统之外,钉钉/企微/飞书仅是他们的第二个尝试。

在这种倒序讲述的故事里,想要持续发展,中国协同办公产品就必须跑出不同的模式。

二、生态和一体化的「两个支点」

微软是一体化办公系统的先行者,早在2017年Dynamics 365 就将原有的 Dynamics CRM和ERP产品整合,实现了可以灵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企业管理应用,并将功能细化为多个应用,包含销售、运营、财务、客户服务、现场服务、市场营销、项目服务自动化等功能。随后Dynamics 365与 Office 365集成,实现了办公系统的一体化。

一体化协同工具——从产品功能层面,这是全球协同办公厂商都拉齐的认知,也是一条已经被验证和趟平的路。

于是,能看到的是,在最开始的打卡、审批等流程之外,国内协同办公系统开始趋向集成财务、ERP、CRM以及MES等业务系统。

比如,钉钉集成了包括会议、文档等在内的多种企业协同应用,并提供一站式低代码应用搭建平台宜搭。通过简单的拖拽、配置,完成业务应用的搭建。企业微信则与腾讯文档、腾讯会议融合打通,在企业微信上联合推出一套效率协作功能。用户可从主页、工作台、群聊等多入口一键进入新版文档与会议。飞书整合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日历、云盘/云文档、邮箱、表格、思维笔记、飞书妙记、OKR、工作台等众多产品和功能。

除了固有的工具模块,在不同的专业服务商领域,生态是另一个必需的注解。

比如在生态伙伴的加持下,钉钉横向上IM、OA、财务、人事、销售等领域都有涉及,纵向上深入互联网、教育、政务、制造业、医疗等垂直行业。产品形态不断升级,也从以前专注于中小企业,慢慢开始拓展大型企业。

此外,钉钉依靠PaaS、SaaS伙伴激发应用生态,进一步带动用云量,基于云钉一体,形成SaaS/PaaS带IssS的“飞轮效应”。

与钉钉的生态动作不同,企业微信并未亲自下场做技术,其重点放在了“C到B的连接”。其结合微信本身强C端认知,更可以理解为化身一个具备TO C属性的B端工具,结合腾讯云为企业以及中小B提供私域以及数字化工具服务。

飞书在生态上尽管发力较晚,但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进度。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飞书合作的ISV也覆盖汽车、教育、金融、零售、医疗等多个行业。

总体来看,如果说工具是中国协同办公企业必须具备的属性和功能,那么生态则是中国特色产业环境里的独特打法,通过生态的模式,不论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飞书,都在自身的框架里完成了一体化布局,这种布局不仅在接口层面的打通,更是在服务集成层面。

换言之,工具一体化是基本要求,但基于全链路集成的生态则是因地制宜、于当下的产业探索。

这种探索的供应对应着明确的需求。即中国协同办公企业的角色相较更复杂,它们作为大众TO B流量的汇聚场,也更是整体数字化方案和能力的输出场,但对一众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而言,这种开箱即用、且统一协同的集成服务却为它们提供了它们需要的数字化转型模型:轻便高效、立竿见影。

三、是工具,更是入口

和国外的协同办公软件路径相比,国内的协同办公企业正在得出在当下环境里的特殊解。它是工具,也更是入口。

首先,就中小企业的视角来看,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不足的中小企业对数字化的预算有限,很难进行市场选型,同时也更没有足够的资金逐一部署业务流程内的单个系统,最终自己打通。而国内协同办公所打造审批、CRM、ERP等产品在内的一体化协作平台,恰在解决这个问题,即其可以帮助企业一步到位,通过高于市场标准的优质集成,完成初步的数字化建设。

从这一点来看,协同办公产品的价值更像是中国底层数字化的基建,其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构建数字化认知,在自身的优质产品能力之外,通过工具和生态集成,联合服务商,建立起了相对较好的数字化模型。

在这条路径上,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跑出了不少不错的产品,比如钉钉工牌、腾讯会议等等,这些产品帮助企业进入初步的数字域场。

除此之外,基于软件工具的属性,其在各自的企业TO B战略里也更是加分项。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需求高,需要大量的应用开发,应用开发需求之下拉动了生态。

不论是在云钉一体,还是腾讯产业互联网的云+企微战略,抑或是飞书背靠火山引擎的生态战略,都可以提升“IaaS+PaaS”的发挥空间,还可以带动整体用云量,进而撬动互联网云厂的全部产业服务能力。在这条路上,微软已经验证了相关路径。

总体来说,中国协同办公的工具属性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的门槛,通过集成初步完成了数字化全链路产品的筛选和一体化,另一方面也更作为各自企业TO B战略的先锋官,服务于各自企业的产业战略,撬动更大的营收增量。

但在其对企业和工具本身的价值之外,更客观的观察是,中国的协同办公产品更等同于一个“超级入口”,其尽管是作为大众认知里“投入不高”“简单直观”的软件赛道,但其如今承担的却是教育市场,为中小企业传递数字化观念的角色定位,这是一项等同于先驱的工作。

单从这个点来看,这就是一个值得尊重和肯定的成绩。

客观来看,于当下而言,不论是产品上的一体化,还是生态上的集成加持,中国的协同办公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于当下本身更多的来自于市场与中国企业原生的架构问题,对于一众国产协同办公企业,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看见问题的同时,也更看见其特殊性、艰难性和当下的成绩。

始终期待,中国协同办公产品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适配中国特殊产业环境的先驱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