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美式30元/杯!涨价3次后,我的咖啡小店生意越来越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式30元/杯!涨价3次后,我的咖啡小店生意越来越好

反向操作的魔力。

文|咖门

高手在民间,连续5年,我持续观察一家开在小城市的“神奇咖啡馆”。

在咖啡越来越便宜的当下,这家店接二连三涨价,在下沉市场,美式卖到了30元/杯,拿铁卖36元/杯,生意却越来越好。

爆款横扫行业的时候,他至今连生椰拿铁都没上,甚至想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

一番“迷之操作”下来,门店不仅没倒闭,盈利状况还年年上升。这是怎么回事?

小咖啡馆的反向操作,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

2023年一开年,蓝莲咖啡的老板熊棘,干了3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涨价”。

在整个行业都把咖啡卖便宜的时候,他在四线城市德州,果断把美式卖到30元,拿铁36元,摩卡38元,整体涨幅超过30%。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涨价了,越涨价生意还越好,2022年比2021年收益高了一倍,2023年,情人节推了个简单的充值活动,营业额突破了历史新高。

蓝莲咖啡涨价后的菜单

第二件事是砍产品。

不顾行业果咖、特调流行的趋势,大刀阔斧地砍掉大部分的创意类产品,菜单上仅保留15个SKU:5个意式,7个风味拿铁,3个非咖啡因饮品。

当下最火的,能吸引流量,创造话题的产品,比如生椰拿铁、鲜果咖啡、咖啡+酒,一个都没有。

第三件事是“用价格筛选顾客”,找到高净值人群,把有限的精力用来服务好他们。

“涨价就是要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希望他们来一次就不要再来了,把有限的精力用来服务那些一周喝2杯以上的熟客。”熊棘直言不讳。

而对于经常来喝的忠实顾客,还有一套只对熟客开放的友好价格,基本上美式在16元左右,奶咖类在23元左右。

坐标四线小城,这个咖啡馆为什么要频频“反向操作”?让我们从老板的开店故事讲起:

连续涨价3次,他彻底放弃了“Manner模式”

2017年,上海南阳路,在Manner的2平米小店前,熊棘深受启发,咖啡梦想瞬间被点燃,他满怀热情地希望回到山东四线小城德州,开了一家12平米的小店,希望复制“Manner模式”。

“第一版菜单,美式12元/杯,拿铁15元,比Manner价格还低。”熊棘回忆。

把咖啡馆标志性的第三空间砍掉,把房租成本反哺到产品上,做出高质低价的咖啡——这在现在看起来司空见惯,但在5年前也算是“特立独行”了。

这种模式成就了Manner,也在全国刮起了小店风潮,很多一线城市的咖啡师,接受了先进的咖啡教育后,纷纷回老家开店,“10平外带式小店”在各大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一二线到下沉市场,10平米、8平米的极致小店不断出现,而在消费端,打卡“xx市最小的咖啡馆”也成为热门话题。

蓝莲咖啡是此次咖啡小店浪潮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但当曾经遥不可及的咖啡馆梦实现后,大部分小店都没有高兴过半年。低线城市的“小店模式”,很快就遭到了现实的捶打。

“房租成本是很低,但营业额更低。”蓝莲咖啡当时12平小店,房租很低,每天只要能卖出6杯咖啡就能保本,但常常一天只能买十几杯,好的时候也不过二三十杯,咖啡馆需要依靠做烘焙、卖酒等来维持经营。

熊棘逐渐发现,小城市咖啡刚需客群太少了,需求不是低价能撬动的。

后来瑞幸开过来,早期高额补贴后,一杯咖啡的价格低到不可思议,熊棘意识到,独立咖啡馆和大品牌拼价格,只有死路一条。

2019年,他第一次下决心涨价。提升咖啡品质的同时,更加专注于熟客的服务,比如加强顾客之间的社交,不仅和顾客做朋友,还让顾客和顾客交朋友。

第一轮涨价后,美式价格来到了20元/杯,店里少了一些尝鲜的顾客,但忠实客群更爱来了。

熊棘逐渐明白,在下沉市场,没有上海那种白领密集的点位,咖啡的“效率模型”很难走通。在这里,独立咖啡馆卖的还是“有人情味的空间”,要有舒适的空间,以及会聊天的老板。

考虑清楚后,熊棘开启了第二次涨价,拿铁卖到了28元/杯,并把门店做成“店中店”,空间更大、座位也多了。

“ 开始尝试小城小店的打法,做熟人圈,用价格筛选顾客。”

比如因为顾客中,外教、银行、金融、医生等职业居多,他在一杯咖啡之外,帮外教顾客介绍学生,给顾客推荐最靠谱的医生,帮顾客找到银行最划算的理财产品……

有的顾客在这里找到对象,有的顾客在这里谈成生意,这样的场合,谁不愿意一周多来几次?

改变开店策略后,蓝莲咖啡营业状况逐步提升。2020年,蓝莲咖啡换了一家有空间的大店,彻底放弃了“Manner模式”。

他走访青岛、济南等多地的咖啡馆,发现当时和他一起模仿“Manner模式”开店的同行,要么早已改行,要么勉强支撑。

不到一年时间,幸运咖也开到了他所在的城市,不到10元的价格,再一次令整个行业咋舌。

这让熊棘进一步意识到,独立咖啡馆要做的就是“大品牌做不到、不愿做的事情”。

“我本来就是一个人守店,即便用低价或者创意特调引来了尝鲜顾客,也忙不过来,甚至会因为忙于这些,而忽略了熟客的服务,得不偿失。”

于是,蓝莲咖啡有了今年开年的第三次涨价。熊棘希望,用价格做出顾客和门店的“双向筛选”,减轻对老板个人精力的消耗。

从南阳路2平小店,到菜市场小店,还有馄饨店咖啡,Manner极具创新的店型,打破了咖啡馆重装修的沉疴,是国内小店模式的探路人,成引领了一个阶段的咖啡门店模型,成为中国咖啡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

天津开在菜市场旁的久星咖啡

但不得不说,上海成就了Manner,也限制了它,离开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咖啡土壤,很多到下沉市场开店的人,都不同程度地都遭遇了打击。

如蓝莲咖啡一般,一些在经营中“越卖越贵”的小店,是一种认清现实后的理性。

咖啡,“独立小店”不可或缺

最后,再把话题回到一个“古早”的话题:在咖啡连锁品牌越来越多的时候,独立小店该如何生存?

连锁品牌有连锁品牌的目标,独立小店有独立小店的情怀,消费者有时需要一杯标准化的产品,有时需要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独立小店对咖啡行业必不可少,它们可以让咖啡行业充满有趣的灵魂和鲜活的产品,让消费者持续保持对这个品类的热情。

珠海独立咖啡店麻雀与不叔

诚然,现在的咖啡市场比之5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但顾客多了,竞争更激烈了,面对着连锁品牌的强势碾压,独立小店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岁月静好”?

“找到100个一年喝100杯咖啡的人,小店就能活得很好。”这是蓝莲咖啡在遵循的一个原则,不神秘,但真实有效。

蓝莲咖啡现在的充值用户有200多人,但实际上一周能来两次以上的顾客只有60个左右,但正是这些顾客,支撑起了四线小店的咖啡梦想。“2022年,月收入在1~1.5万之间,我已经很满足了。”

正如一位店主所说:“无论是低价补贴,还是水果吸引,把教育顾客的责任交给大连锁。独立小店不要盲目跟风,你也跟不起,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希望在连锁咖啡商业扩张的当下,独立小店仍能保持那份不惧碾压的鲜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式30元/杯!涨价3次后,我的咖啡小店生意越来越好

反向操作的魔力。

文|咖门

高手在民间,连续5年,我持续观察一家开在小城市的“神奇咖啡馆”。

在咖啡越来越便宜的当下,这家店接二连三涨价,在下沉市场,美式卖到了30元/杯,拿铁卖36元/杯,生意却越来越好。

爆款横扫行业的时候,他至今连生椰拿铁都没上,甚至想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

一番“迷之操作”下来,门店不仅没倒闭,盈利状况还年年上升。这是怎么回事?

小咖啡馆的反向操作,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

2023年一开年,蓝莲咖啡的老板熊棘,干了3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涨价”。

在整个行业都把咖啡卖便宜的时候,他在四线城市德州,果断把美式卖到30元,拿铁36元,摩卡38元,整体涨幅超过30%。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涨价了,越涨价生意还越好,2022年比2021年收益高了一倍,2023年,情人节推了个简单的充值活动,营业额突破了历史新高。

蓝莲咖啡涨价后的菜单

第二件事是砍产品。

不顾行业果咖、特调流行的趋势,大刀阔斧地砍掉大部分的创意类产品,菜单上仅保留15个SKU:5个意式,7个风味拿铁,3个非咖啡因饮品。

当下最火的,能吸引流量,创造话题的产品,比如生椰拿铁、鲜果咖啡、咖啡+酒,一个都没有。

第三件事是“用价格筛选顾客”,找到高净值人群,把有限的精力用来服务好他们。

“涨价就是要用高价‘劝退’打卡顾客,希望他们来一次就不要再来了,把有限的精力用来服务那些一周喝2杯以上的熟客。”熊棘直言不讳。

而对于经常来喝的忠实顾客,还有一套只对熟客开放的友好价格,基本上美式在16元左右,奶咖类在23元左右。

坐标四线小城,这个咖啡馆为什么要频频“反向操作”?让我们从老板的开店故事讲起:

连续涨价3次,他彻底放弃了“Manner模式”

2017年,上海南阳路,在Manner的2平米小店前,熊棘深受启发,咖啡梦想瞬间被点燃,他满怀热情地希望回到山东四线小城德州,开了一家12平米的小店,希望复制“Manner模式”。

“第一版菜单,美式12元/杯,拿铁15元,比Manner价格还低。”熊棘回忆。

把咖啡馆标志性的第三空间砍掉,把房租成本反哺到产品上,做出高质低价的咖啡——这在现在看起来司空见惯,但在5年前也算是“特立独行”了。

这种模式成就了Manner,也在全国刮起了小店风潮,很多一线城市的咖啡师,接受了先进的咖啡教育后,纷纷回老家开店,“10平外带式小店”在各大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一二线到下沉市场,10平米、8平米的极致小店不断出现,而在消费端,打卡“xx市最小的咖啡馆”也成为热门话题。

蓝莲咖啡是此次咖啡小店浪潮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但当曾经遥不可及的咖啡馆梦实现后,大部分小店都没有高兴过半年。低线城市的“小店模式”,很快就遭到了现实的捶打。

“房租成本是很低,但营业额更低。”蓝莲咖啡当时12平小店,房租很低,每天只要能卖出6杯咖啡就能保本,但常常一天只能买十几杯,好的时候也不过二三十杯,咖啡馆需要依靠做烘焙、卖酒等来维持经营。

熊棘逐渐发现,小城市咖啡刚需客群太少了,需求不是低价能撬动的。

后来瑞幸开过来,早期高额补贴后,一杯咖啡的价格低到不可思议,熊棘意识到,独立咖啡馆和大品牌拼价格,只有死路一条。

2019年,他第一次下决心涨价。提升咖啡品质的同时,更加专注于熟客的服务,比如加强顾客之间的社交,不仅和顾客做朋友,还让顾客和顾客交朋友。

第一轮涨价后,美式价格来到了20元/杯,店里少了一些尝鲜的顾客,但忠实客群更爱来了。

熊棘逐渐明白,在下沉市场,没有上海那种白领密集的点位,咖啡的“效率模型”很难走通。在这里,独立咖啡馆卖的还是“有人情味的空间”,要有舒适的空间,以及会聊天的老板。

考虑清楚后,熊棘开启了第二次涨价,拿铁卖到了28元/杯,并把门店做成“店中店”,空间更大、座位也多了。

“ 开始尝试小城小店的打法,做熟人圈,用价格筛选顾客。”

比如因为顾客中,外教、银行、金融、医生等职业居多,他在一杯咖啡之外,帮外教顾客介绍学生,给顾客推荐最靠谱的医生,帮顾客找到银行最划算的理财产品……

有的顾客在这里找到对象,有的顾客在这里谈成生意,这样的场合,谁不愿意一周多来几次?

改变开店策略后,蓝莲咖啡营业状况逐步提升。2020年,蓝莲咖啡换了一家有空间的大店,彻底放弃了“Manner模式”。

他走访青岛、济南等多地的咖啡馆,发现当时和他一起模仿“Manner模式”开店的同行,要么早已改行,要么勉强支撑。

不到一年时间,幸运咖也开到了他所在的城市,不到10元的价格,再一次令整个行业咋舌。

这让熊棘进一步意识到,独立咖啡馆要做的就是“大品牌做不到、不愿做的事情”。

“我本来就是一个人守店,即便用低价或者创意特调引来了尝鲜顾客,也忙不过来,甚至会因为忙于这些,而忽略了熟客的服务,得不偿失。”

于是,蓝莲咖啡有了今年开年的第三次涨价。熊棘希望,用价格做出顾客和门店的“双向筛选”,减轻对老板个人精力的消耗。

从南阳路2平小店,到菜市场小店,还有馄饨店咖啡,Manner极具创新的店型,打破了咖啡馆重装修的沉疴,是国内小店模式的探路人,成引领了一个阶段的咖啡门店模型,成为中国咖啡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

天津开在菜市场旁的久星咖啡

但不得不说,上海成就了Manner,也限制了它,离开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咖啡土壤,很多到下沉市场开店的人,都不同程度地都遭遇了打击。

如蓝莲咖啡一般,一些在经营中“越卖越贵”的小店,是一种认清现实后的理性。

咖啡,“独立小店”不可或缺

最后,再把话题回到一个“古早”的话题:在咖啡连锁品牌越来越多的时候,独立小店该如何生存?

连锁品牌有连锁品牌的目标,独立小店有独立小店的情怀,消费者有时需要一杯标准化的产品,有时需要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独立小店对咖啡行业必不可少,它们可以让咖啡行业充满有趣的灵魂和鲜活的产品,让消费者持续保持对这个品类的热情。

珠海独立咖啡店麻雀与不叔

诚然,现在的咖啡市场比之5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但顾客多了,竞争更激烈了,面对着连锁品牌的强势碾压,独立小店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岁月静好”?

“找到100个一年喝100杯咖啡的人,小店就能活得很好。”这是蓝莲咖啡在遵循的一个原则,不神秘,但真实有效。

蓝莲咖啡现在的充值用户有200多人,但实际上一周能来两次以上的顾客只有60个左右,但正是这些顾客,支撑起了四线小店的咖啡梦想。“2022年,月收入在1~1.5万之间,我已经很满足了。”

正如一位店主所说:“无论是低价补贴,还是水果吸引,把教育顾客的责任交给大连锁。独立小店不要盲目跟风,你也跟不起,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希望在连锁咖啡商业扩张的当下,独立小店仍能保持那份不惧碾压的鲜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